說起秦始皇,就不得不提起他那短暫的大秦帝國,很多人都說秦始皇驕奢淫逸,大興土木,最終招致滅亡。但秦始皇的確做了很多流於後世的偉大工程,有秦長城,秦始皇陵等,但對其驕奢淫逸最為直接描寫的,就是他修了阿房宮,很對文人墨客藉此來歸因於秦帝國的滅亡。唐代大詩人杜牧對阿房宮有著極其誇張的描寫,使得阿房宮漸漸舉世聞名,在大眾的眼中,阿房宮已經被文人墨客給敘述的十分的宏偉壯麗,東西有五裡遠,南北要走一千步才能到,殿宇有數十仞高,能夠容納上萬人,有遮天蔽日的景象,十分壯觀。
一直也有項羽火燒阿房宮,阿房宮是中國古代最恢宏壯觀的宮殿建築,但新近的考古證明其實阿房宮並沒有建成,只是一個豆腐渣工程,也可以說是半吊子工程,這對史學界的衝擊十分巨大,使得很多歷史學家無法相信,但經過後來新一批考古學家的認真仔細的考古後,阿房宮的確沒有建成。具體考古發現為:近年來,文物局為了加強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房宮遺址的文物保護,並根據文物局下達的具體要求,由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的對阿房宮的進一步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人員在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最為全面的考古發掘後,並沒有發現有秦代的的建築堆積層和宮殿建築遺蹟,更沒有發現所謂的有火燒形成的特殊遺址現象。在前殿遺址上只是發現了耕土層,漢代的堆積層和夯土層,並沒有發現秦代的堆積層,沒有發現秦代的堆積層,只能說明沒有秦代建築,但在考古遺址上也沒有發現秦代的瓦當,而當時瓦當是秦漢建築所必需的,瓦當的不存在,直接肯定了阿房宮其實是並沒有建成的。
之所以會產生阿房宮是存在的這一情況,大概有以下兩點。一是人們將家喻戶曉,口耳相傳的歷史當成了真實的歷史,畢竟一傳十十傳百,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真實的歷史往往會失真,從而淪為理想的文學現象,而且人們所講述的阿房宮的雄偉壯麗,一直是人們所追求的最為理想的美好的東西,這也正使得阿房宮被一步步文學化。二是人們大多數受到了杜牧 《阿房宮賦》的影響,以至於相信了這位大文豪的話,而他文中所述的項羽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也被人們漸漸理解為一種壯舉,也即民族主義的解放,這也是人們對當時封建統治民不聊生的反抗,因而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三是人們並沒有仔細研讀和參考有關的歷史條件,光憑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將此事現實化,是完全不行的,而《史記》中並沒有說阿房宮已經建成,加之歷史工作者也對此不夠重視,使得阿房宮本就存在的歷史廣泛為人所接受。
而關於阿房宮為什麼不存在,除了根據考古發現外,我們也可以從歷史文獻的記載和推論中得出這一觀點。根據《史記》記載,在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便將修阿房宮的百姓都拉去修驪山的秦始皇陵了,第二年,秦二世又命人繼續修建阿房宮,但此時又恰逢陳勝吳廣起義,加之天下情勢混亂,百姓賦稅嚴重,在秦二世自殺後,阿房宮的修建便停止了,這樣總的說來,阿房宮的修建也就四年時間,以當時的勞動力水平,要建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如此大的遺址地基的面積的地面建築,是完全不可能的。史記中雖然也對阿房宮的壯麗有過十分詳盡的描寫,但也明確說了阿房宮沒有建成,如果建成了的話,就叫它阿房宮。而當時司馬遷的時代據修建阿房宮的時候不過也是間隔了100多年,因此司馬遷說的話一定是比杜牧說的還要可靠的。
小編觀點:文學作品往往帶有作者極強的情感色彩,作者經過自我創作往往會意淫出自己所要表達的虛無的東西出來,有的表達自己某種特定的心情,有的針砭時弊,但這些文學作品不能完全當做一個歷史資料來參考,很有可能有的事件和現象就是作者杜撰的,因此,我們在看問題時一定要多方面的來看,不能片面的理解,這樣往往會歪曲事實,誤導大眾,尤其是一些語文老師和歷史老師,僅憑《阿房宮賦》一文便向自己的學生言之鑿鑿的說阿房宮是真實存在的,從而讓學生產生常識性錯誤,最後一代傳一代,錯誤還是沒有消失,這也是一種對歷史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