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家杜牧,以一篇聞名天下的《阿房宮賦》,道盡了大秦王朝最後的榮耀,與對後人深刻的歷史教訓;阿房宮作為僅次於秦始皇陵墓的"明星地標",名氣一直"火爆"到了現代,而杜牧說阿房宮最後被項羽燒毀,這種說法卻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後世關於阿房宮的認知,其實有著很多錯誤,那麼真實的阿房宮到底是何種情況?聽編者為您仔細講述。
關於阿房宮,許多正史、野史都有很不同版本的多描寫,但現代考古要以實物為證,對文獻不能毫無保留的參考;近年來已經年過古稀的考古學家,作為阿房宮考古隊隊長的李毓芳,稱很多人被杜牧誤導了,她長期潛心研究阿房宮多年後,終於糾正了世人對於阿房宮的錯誤理解,還原了它本來的面目;首先阿房宮的"阿",並不讀作"e"而應該是"a",因為阿房宮地處陝西,當地人說話帶有濃重的"秦腔",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語法、讀音習慣。
在阿房宮遺址東北一公裡處,還有一座叫阿房的村子,不過它是宋代以後才出現的村落,當地人都讀作"a"房;而且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旁、房、方"都是同音字,由陝西民間的口頭語習慣推斷,阿房宮還是讀作"a"房宮更為合適;值得一提的是,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別提項羽燒毀阿房宮的事了;因為古代建房的流程與現代不一樣,現代人要建設一座大的宮殿院落,一般先要建起圍牆,再在其中蓋房子。
而秦朝人則會直接從主殿開始施工,然後再以此建設眾偏殿,最後圍城一座大城;秦始皇之所以要建設阿房宮,都是由於鹹陽城過於擁擠,所以要找一處寬闊之地,建造龐大的主殿與整座宮城;當時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地勢較高風景優美,在戰國時期便有"國家公園"的美譽,所以被秦始皇看中作為阿房宮的選址。
史料記載阿房宮於秦始皇35年開始建造,但兩年後秦始皇崩於東巡途中,當時修建阿房宮的工人,都被趕到驪山修秦始皇陵墓;秦二世繼位後在公元前209年開始重修阿房宮,隨後陳勝吳廣起義,推翻了秦二世的統治,這前後不過四年的時間,以秦朝的建設水平而言,根本無法在四年內修成阿房宮。
司馬遷住在長安城中,距離阿房宮遺址,騎馬不過半小時的路途,他實地考察後,也在《史記》中明言阿房宮並未建成;權威正史《漢書》,也記載說秦二世復起阿房宮,最後未成而亡;既然阿房宮並未建成,項羽將其燒毀就更不可能了,當時項羽燒毀的乃是鹹陽宮;因為李毓芳稱在鹹陽發掘宮殿時,發現遺址上有眾多被燒毀的痕跡,連牆壁都被燒成了黑色,瓦片也被燒成紅色;同時在阿房宮遺址上,並未發現任何火燒的痕跡,可見項羽燒毀的宮殿,確是鹹陽宮。
李毓芳的考古結果公布之後,引起考古界的大震動,很考古學者都不承認李毓芳的研究,還有些人還勸她,將結果再修改一下;但李毓芳頂住了壓力,以實地考察、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自己的研究成果並非虛言;此後慢慢的業內外人士,開始認可了李毓芳的研究,阿房宮的真實面目終於"大白於天下";同時中科院歷史所,最新出版的《中國通史讀本》,也採用了李毓芳的研究結論,國家的認可讓備受爭議的李毓芳十分欣慰。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中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