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2018-07-12 21:4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雙元村戰國早中期「蜻蜓眼」(鉀鈣玻璃)。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7月12日電 (嶽依桐)記者12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對近年來成都市區域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科學考古研究,考古專家發現這些器物為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楊穎東介紹,近兩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了多處規模較大的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包括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等。在這些墓葬的出土器物中,有一類數量不多但是很特別的器物——「蜻蜓眼」玻璃珠。

蒲硯村戰國晚期「蜻蜓眼」(鉀鈣玻璃)。 鍾欣 攝

  據悉,「蜻蜓眼」玻璃珠就是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料珠」等。最初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埃及被發現,之後在地中海沿岸、西亞、中亞等地流行,後經歐亞草原向東,通過遊牧民族遷徙時隨身攜帶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於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遊及長江流域。

蒲硯村鉛鋇釉砂管。 鍾欣 攝

  研究發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蜻蜓眼」等玻璃珠飾,並非完全都是西方的鈉鈣玻璃系統。中國古代先民一直在利用當地資源技術條件學習和模仿玻璃製作,並進行自己的創造,製作出包括「蜻蜓眼」在內的玻璃製品,即鉛鋇玻璃和鉀鈣玻璃。

  楊穎東表示,目前初步可以判斷這些玻璃珠是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其中「蜻蜓眼」和部分綠色釉砂管全是鉀鈣玻璃,而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則是目前公認屬於古代中國獨有的鉛鋇玻璃種類。

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鍾欣 攝

  據介紹,這些「蜻蜓眼」玻璃珠及管飾在材質和造型上多與長沙和荊州等地出土的玻璃產品類似,推測它們可能具有相同的產地,或受楚文化影響而產生。楊穎東表示,這類玻璃製品的最初創意仍然來自於西亞、埃及或地中海一帶,反映了2000年之前古代先民的國際視野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意識。(完)

相關焦點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根據資料顯示,蜻蜓眼珠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被發現,後通過歐亞草原向東,由遊牧民族遷徙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最初在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遊及長江流域,在戰國時期頗為流行直至西漢初期,之後逐漸減少趨於消亡。
  • 大家一定要去看《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
    1.最早的「成都」戰國 「成都」銘文銅矛展覽的第一件文物就很厲害,是大名鼎鼎的「成都」矛。這件蒲江飛虎村戰國船棺葬出土的銅矛,表面上看起來平平無奇,但仔細一瞧,上面竟然用篆書刻著兩個漢字「成都」!它是目前成都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帶有「成都」銘文的器物,比司馬遷記載的成都得名早了上百年,對我們了解「成都」這座城市提供了文獻難以比擬的證據。
  • 成都發現超6000座各朝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2015年3月至今,經過對四川成都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10.34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的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石器末期居址遺存和6000餘座古代墓葬,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餘年。時間軸從戰國到秦代,到兩漢六朝,再到唐宋時期,最後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釉砂的引進消化吸收,促進了中國古陶瓷呈色技術的發展;古代陶工的「調色盤」從僅依靠鐵元素擴展到銅元素,釉色也不再局限於黃色和綠色。北京同步輻射光源吸收邊分析表明,到戰國中晚期,金屬銅顆粒致色的銅紅釉也在釉陶上開始使用。元代開始大規模從域外輸入鈷料製作青花瓷,利用聚焦離子束掃描電鏡製備透射電鏡的樣品並開展化學成分和結構分析表明,進口鈷料和國產鈷料共存於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上。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高山先民的食譜以稻、粟、黍為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閆雪報告了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遺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緣,以其為中心,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漢代等不同時期的聚落。遺址內發現彩陶、海貝、穿孔珠飾、帶耳罐、砍砸器、刮削器、細石器石製品等遺物;城址類遺存發現城牆、馬面、布紋瓦片、繩紋陶片、建築構件、銅錢、穿孔石器等遺物。此次調查發現為推進川西北先秦時期考古、橫斷山區古代文化交流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高山先民的食譜以稻、粟、黍為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閆雪報告了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遺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緣,以其為中心,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漢代等不同時期的聚落。川西北高原考古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的陳葦報告了2019年川西北高原調查收穫。總計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其中33處位於河谷地帶,1處位於草地。遺存類型統一,遺址多為先秦時期,城址多為歷史時期。
  • 這次考古見證成都自古就是開放之地
    出土的說唱俑 資料圖片墓葬全景 資料圖片出土的新莽時期錯金「一刀平五千」錢幣 資料圖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閆雪報告了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遺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緣,以其為中心,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漢代等不同時期的聚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的陳葦報告了2019年川西北高原調查收穫。總計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其中33處位於河谷地帶,1處位於草地。遺存類型統一,遺址多為先秦時期,城址多為歷史時期。遺址內發現彩陶、海貝、穿孔珠飾、帶耳罐、砍砸器、刮削器、細石器石製品等遺物;城址類遺存發現城牆、馬面、布紋瓦片、繩紋陶片、建築構件、銅錢、穿孔石器等遺物。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今天,人們通過考古成果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古代蜀國並非傳說中的『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先民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  考古,似乎「改變」了成都的過去,不斷以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重塑歷史上的天府之國,為今天成都文化名城建設尋覓著豐沛的精神給養。
  • 盤點2017年成都8大考古發現 涵蓋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
    央視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激發起人們對文物考古的熱情。今年成都有哪些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哪些精美文物?在此,成都晚報記者梳理出已經公之於世的2017成都8大考古發現。  1 進入二十四史的北宋高官何郯墓  發現時間:2017年2月  發現地點:龍泉驛區十陵鎮大梁村四組  考古亮點:目前四川地區已發現宋墓中規模罕見者  2 春秋戰國「地下青銅器寶庫」  發現時間:2016年3月-2017年3月  發現地點:青白江區大彎鎮雙元村  考古亮點:極其少見的春秋時期船棺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數以萬計的文物:堪稱半部「四川通史」此次出土數以萬計的陶、瓷、銅、鐵、玻璃、石質等不同材質遺物,其中以戰國末期「郫」戈、西漢時期帶外文字母的「龍紋鉛餅」、新莽時期錯金「一刀平五千」錢幣、東漢時期畫像石棺、晉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遺物最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在發掘的戰國晚期巖坑墓裡,考古人員發現了在銅戈裝柄部位刻有郫縣(今郫都區)「郫」字的郫戈。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成都上演四川通史!發現六千座古墓群 戰國末期郫戈出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在四川挖掘6000多座古物。(圖/川報觀察)實習記者符芳萱/綜合報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4日發布,挖掘「四川成都新川創新科技園」的10.34平方公裡區域內,發現超過六千座的古代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都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等於地下埋藏了將近一半的「四川通史」。考古團隊還發現保存完整的漢末三國崖墓,這也是近年來三國時期文物的重要發現,建立四川對於三國文化等研究新方向。
  • 風物誌|春秋時期,玻璃珠與和氏璧一樣珍貴
    其中一部分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玻璃隨葬品,其中包括用於裝飾的帶孔玻璃珠。在寶雞附近的一座貴族墓葬中,出土了部分玻璃片。考古家們認為,是用於貴重器物上的鑲嵌材料。西周時期的玻璃珠,已經開始有了各種造型。除圓形外,還有管珠。色彩也比較而豐富,白色、淺綠色和粉紫色等。
  • 考古專家:成都出土大量竹簡 內含扁鵲失傳醫書
    12月19日電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據考古專家分析,在出土的大量醫書竹簡中,其中部分有可能是失傳已久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濤介紹,其中184支醫簡內容為《醫馬書》。另外736支醫簡可分為9部醫書,除《五色脈診》外,其他8部醫書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時間得回到2016年的成都蒲江縣飛虎村,其實就是我們前幾天說的蒲江船棺墓群,這座船棺墓群共計挖出了60座船棺墓,而且陸續清理出了幾百件文物,比如什麼陶器、銅器、兵器、古蜀國時期的種子等。而這其中確實清理出了許多有價值的陪葬品,比如古蜀國印章、這些印章上面刻有非常神秘的圖案,後來被專家確認這些很可能就是古蜀國時期的「巴蜀圖語」。除此之外,那一次的考古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兩隻神秘的「玻璃珠」,其實就是後面的「蜻蜓眼」。
  • 成都考古新發現 青羊大道旁出土75座古墓[組圖]
    2017年8月29日,近日,成都市青羊大道旁的西城花園小區考古工地接近尾聲,75座墓地陸續清理完畢。視覺中國近日,成都市青羊大道旁的西城花園小區考古工地接近尾聲,75座墓地陸續清理完畢。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墓地主要為戰國晚期到西漢早期的土坑墓、東漢時期的磚室墓、以及一批唐宋墓葬。此次發掘中,還出土了一份晚唐時期的紀年材料,將墓主人的身份和家庭情況作了詳細介紹,這也為考古人員判斷墓葬時間,提供了更可靠依據。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黃金面具、太陽神鳥金箔、來自良渚文明的十節玉琮、色彩斑斕的各類玉器……構建了一個神奇、充滿想像力、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金沙的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的黃金年代。  翻開《成都考古發現》不難發現,這套叢書已發表考古調查、發掘與分析報告425篇,總字數近2000萬字,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集年度出版的先河。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