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2021-01-09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省政協委員趙川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成都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張學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等領導出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教授主持會議。在川有考古資質的兩院一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匯報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來自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物考古機構、博物館的專家學者以及四川省內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文物部門、文博單位以及成都市民共計350餘人參加大會。



會上,濮新代表四川省文物局對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的順利開展表示祝賀,對關心支持考古工作的領導,致力於發展文物考古事業的工作者,熱心支持文物考古工作的群眾,表示歡迎和感謝。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依然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會議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多位專家分別進行精到點評,現場聽眾熱情參與了提問互動。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鄭喆軒分享了甘孜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發現。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調查發現的20個舊石器地點具有海拔高、分布廣、內涵豐富等特點,發現的手斧,是目前有地層記錄者中海拔最高的發現,為討論本地區及東亞手斧的源流及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對進一步理解青藏高原隆起背景下的古人類遷徙交流及人地關係演化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和研究價值。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石濤報告了湖南省澧縣雞叫城遺址項目2018-2019年田野工作收穫。項目由川大考古系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結合系統調查與發掘方法。新發現的彭頭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存,分別將遺址的年代上限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下限延伸到公元前1800年,並明確了從環壕聚落向城的發展過程,城內分布密集建築遺蹟,指向雞叫城為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區域中心,還發現了城內功能布局的線索,這些發現對理解遺址聚落髮展歷史十分關鍵。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閆雪報告了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遺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緣,以其為中心,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漢代等不同時期的聚落。他們以100餘份炭化種子、木炭作為測年材料,獲取了遺址的主體年代;對10214粒炭化種子、果實遺存,以及111份植矽體樣品的鑑定,研究了作物與其他植物結構,得出高山先民的食譜以稻、粟、黍為主,同時利用大豆屬、赤豆、薏苡屬、紫蘇等植物的種子、莖葉等,也有葡萄屬、獼猴桃屬、山楂屬、酸漿屬等果實類等植物資源。為了解釋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組合特點,還進行了稻的作物加工實驗,並進一步討論勞動力組織模式和「城」的內涵問題。對2076塊木炭的研究,則從木料、纖維等基本生存資源的方面,豐富了我們對古人生計活動的認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的陳葦報告了2019年川西北高原調查收穫。總計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其中33處位於河谷地帶,1處位於草地。遺存類型統一,遺址多為先秦時期,城址多為歷史時期。遺址內發現彩陶、海貝、穿孔珠飾、帶耳罐、砍砸器、刮削器、細石器石製品等遺物;城址類遺存發現城牆、馬面、布紋瓦片、繩紋陶片、建築構件、銅錢、穿孔石器等遺物。此次調查發現為推進川西北先秦時期考古、橫斷山區古代文化交流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的李玉牛匯報了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2019年度發掘成果。該年度工作確定了遺址早期聚落的核心區;對不同時期人群的生產生活、聚落特徵與微環境,尤其是「水環境」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窯的發現為遺址早期制陶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料;屈肢葬在遺址尚屬首次發現,更加凸顯了海門口遺址喪葬形式的多樣性。在未來的工作中,擬完成遺址重要遺蹟單位的三維建模,還將進行浮選樣品鑑定分析、金屬器清理、保護、製作工藝等微觀分析與成分分析等工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劉化石報告了會理縣猴子洞遺址發掘工作。遺址發掘面積6350平方米,早期遺存年代上限約4800~5000年,晚期年代約3400年,發現墓葬、灰坑、灰溝、房址、野外灶等遺蹟計522座,其中墓葬357座、房址33座、灰坑121個、灰溝7條、野外灶4個。發現陶器、石器、骨角牙蚌器等各類器物1600餘件,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武器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石器。墓葬出土人骨的體制人類學研究、骨化學研究、植物考古學、動物考古學和古DNA研究,在性別與年齡、病理與創傷、拔牙習俗粟黍農業、家畜飼養業的多元生存策略、喪葬習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認識。猴子洞遺址的石棺葬墓地與聚落共存,十分少見,且墓葬早晚年代跨度較長,類型豐富多樣,器物群具有本地特色,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楊波分享了成都市高新區雙龍村戰國墓地的新發現:1.該墓地墓葬的葬具與同一時期常見的船棺葬和狹長型土坑墓不同,主要是木槨或木棺墓。2.發現了新的器型和紋飾:仿銅陶鼎、蓋豆、裝飾馬車紋飾的銅矛,帶文字的柳葉形劍,疑似青銅器紋飾鑄造的模、範等。3.該墓地所在區域此前未見戰國早中期的墓葬,這次發現填補了這一區域的空白。4.這批墓葬形制特殊,葬俗特別,為研究蜀地戰國時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5.發現了一批保存較好的工具和兵器柄,為我們研究這些器物的使用方式有重要價值。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易立演講的題目是:唐宋時期成都城的裡坊格局與形態。他首先回顧了裡坊相關的研究,並梳理了文獻中的成都裡坊記載,結合近年來成都發現的江南館街遺址、正科甲巷遺址、城守東大街遺址、鼓樓北街遺址、大科甲巷遺址、內姜街遺址,對裡坊圍牆的修築方式,排列模式、屋內結構、水利設施、社區組織等方面進行了論證。他認為成都裡坊結構分為子城和羅城,分別屬於高級社區和擴建區域;以縱橫街道區分坊間邊界;各坊設有坊正,坊內居住密度大,有住宅、商業、官府、宗教場所相混雜的現象。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的範佳楠分享了2019斯裡蘭卡曼泰港遺址的新收穫。發掘之前,他們通過航拍測繪、勘探調查工作,全面加深了對曼泰港遺址的了解和把握。發掘時,對發掘區內的地層關係進行了系統把握,確認了石構建築、方坑群等一批重要遺蹟,並出土了大量直接反映曼泰港貿易活力的重要遺物。包括中國瓷片420件,來自西亞、中東、東南亞及印度的陶器千餘件,珠飾及玻璃片2千餘件,以及大量的本地陶片。2018-2019年的工作證實,曼泰港遺址是一座極具活力的古代貿易港,所獲遺物材質多元、來源豐富,串聯整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是曼泰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上長期居於東西航線聯結的樞紐地位的有力證據。貿易輻射面廣及整個亞歐大陸及印太地區,是印度洋歷史上最早發展起來的首屈一指的大港。未來,他們將對遺址更多區域進行發掘解剖;並貫徹多角度的考古學研究、結合科技手段的運用,加深對遺址演變、港口布局、生計模式、遺物產地、工藝流程的研究。

此次會議的圓滿召開透露四川省考古事業蓬勃發展的勢頭,展現了考古人的精神和情懷,相信通過不懈的耕耘、不斷的積累,我們對古代人類的理解會進一步拓寬和加深,考古學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張曉雯)

相關焦點

  • 去年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成果都在這裡了 2019年度四川省工作報告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紛紛披露了2019年度考古成果。甘孜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等成果,吸引了現在考古愛好者的關注。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
  • 2019四川省美容整形協會年度盛典 成都嬌點整形醫院榮獲2018年度...
    2019年1月5日,由四川整形美容協會主辦的四川省美容整形協會年度盛典隆重召開。通過大會全體委員投票評議,嬌點醫學美容醫院獲得了由四川省美容整形協會頒發的「2018年度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我院整形外科林德兵院長、整形外科馬佔軍主任、微創科陳凡主任、皮膚科胡浪院長、醫務科鄭運華科長、護士長譚莉郎榮獲「2018年度先進個人」的表彰。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 成都考古20年...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成都考古成果一次次拓展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廣度與深度,傳承了巴蜀文明,不斷拓展著天府文化豐富內涵。
  • 太陽神鳥、網紅石犀、經穴漆人、摩訶池、蜀王府……成都考古20年...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以及成都博物館的網紅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新發現的20年「黃金時代」中,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10月24日,《成都考古發現》出版20周年之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專家座談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眾多重要考古發現的接踵而至,改寫著人們對成都歷史的固有印象。
  • 【公司動態】虎渡科達召開2018半年度工作總結報告會
    2018年7月27日,虎渡科達召開了2018半年度工作總結報告會,銷售部、計劃部、技術研發部、生產製造部、採購部、質保部、綜合部、財務部等部門負責人依次闡述了上半年工作的成果,及下半年的工作展望,侯安平董事長出席會議並認真聆聽各部門發言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通過20載年度考古報告的編輯出版,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科研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總結起來至有三方面:一是田野考古資料公布的時效性。一般的考古發掘材料均可在發掘後的第三年見於年度考古報告集。二是資料公布全面、詳實。不受篇幅和材料限制,鼓勵全面、詳實發表考古資料,一方面促進了新資料及時消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積壓資料的整理與刊布得以最大釋放。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隆重召開。本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屆的國際性高端學術峰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公布 快來看看都有哪些?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21日訊(記者 胡旭陽)記者從四川省科技廳獲悉,4月21日上午,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成都舉行,大會公布了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244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省科技進步獎,梁繁榮教授、陳代文教授摘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基於海綿鈦用大型流水線電解鎂關鍵工藝技術開發及應用」等35項成果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高純淨鋼冶煉技術研究」等69項成果獲二等獎,「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技術研究 」等139項成果獲三等獎。
  • 淄博市第六人民醫院 2021年度科研立項開題評估報告會順利召開
    「淄博市第六人民醫院2021年度科研立項開題評估報告會」 於2021年1月10日在該院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市六院為了提高醫護人員科研能力,根據學科建設總體規劃,針對本年度申報的科研課題進行了開題評估。淄博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縣級幹部劉延軍,科技教育與交流合作科科長王新峰參加會議開幕儀式,劉延軍在講話中對淄博市第六人民醫院科研工作進行了高度評價並且提出殷切期盼,肯定了醫院重視學科建設及科研工作的做法,指出這次盛會的召開為醫院科研工作更好的開展搭建了交流學習提高的良好平臺!
  • 省地震局組織召開2020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暨南北地震帶中段構造協作區
    10月25日,四川省地震局在成都召開2020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暨南北地震帶中段構造協作區震情監視跟蹤工作會,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副處長周龍泉,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長雷建成、張永久出席會議並講話。
  • 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新聞通氣會在成都召開
    近年來,四川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消費品「三品」戰略,推進產品換代、生產換線、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取得積極成效。為加快推動四川工業消費品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積極拓展「四川造」優質消費品市場、持續培育壯大四川省消費品工業,努力打造四川消費品精品品牌,由四川省經信廳指導並支持的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將於11月26日至28日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4、5、6號館舉辦。(新聞通氣會現場)11月17日,四川省消費品精品展新聞通氣會在成都召開。
  • 2019中國信息通信大會在成都舉行
    )11月30日上午,2019(第二屆)中國信息通信大會開幕式暨院士主題報告會在成都召開。2019年四川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穩居全國第10位,處於第一梯隊;5G應用、新型顯示、大數據、信息安全等領域躋身全國前列,有力推動了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 中科院植物園暨標本館科普網絡委員會2012年度工作會議召開
    報告會現場12月5日至7日,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暨標本館科普網絡委員會2012年度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以及中科院系統植物園及標本館的代表50餘人參加了會議。陳進主任說,在過去的一年中,中科院系統的植物園在科普網絡委員會的指導下,在科普活動策劃組織、科普人才培養、科普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利用「微博」等網絡媒介進行科普活動的宣傳成為新時期科普工作的新特色。中科院系統植物園的科普工作為中國植物園開展科普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 崇州市綠色實驗幼兒園召開四川省級課題開題報告會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7日訊 教育科研是學校發展的內動力,是實現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直以來,崇州市綠色實驗幼兒園高度重視「科研興園,內涵發展」,繼上一輪成都市級課題《幼兒園戶外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和實施研究》順利結題後,又於2020年8月成功立項了四川省教育學會重點課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幼兒園科學探究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並於2021年1月6日召開了課題開題報告會。
  • 2020年四川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培訓會在成都召開
    2020年12月15日,省重傳辦在成都召開2020年四川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培訓會,總結「十三五」全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分析面臨的形勢,研究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任務。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劉捷出席會議並講話。
  • 四川省開展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年度檢查工作
    四川省開展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年度檢查工作 2017年10月26日 10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