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2021-01-09 封面新聞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

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

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調查發現的20個舊石器地點具有海拔高、分布廣、內涵豐富等特點,發現的手斧,是目前有地層記錄者中海拔最高的發現,為討論本地區及東亞手斧的源流及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對進一步理解青藏高原隆起背景下的古人類遷徙交流及人地關係演化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和研究價值。

彭頭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存上限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石濤報告了湖南省澧縣雞叫城遺址項目2018-2019年田野工作收穫。項目由川大考古系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結合系統調查與發掘方法。新發現的彭頭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存,分別將遺址的年代上限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下限延伸到公元前1800年,並明確了從環壕聚落向城的發展過程,城內分布密集建築遺蹟,指向雞叫城為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區域中心,還發現了城內功能布局的線索,這些發現對理解遺址聚落髮展歷史十分關鍵。

高山先民的食譜以稻、粟、黍為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閆雪報告了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遺址地處成都平原西南緣,以其為中心,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漢代等不同時期的聚落。他們以100餘份炭化種子、木炭作為測年材料,獲取了遺址的主體年代;對10214粒炭化種子、果實遺存,以及111份植矽體樣品的鑑定,研究了作物與其他植物結構,得出高山先民的食譜以稻、粟、黍為主,同時利用大豆屬、赤豆、薏苡屬、紫蘇等植物的種子、莖葉等,也有葡萄屬、獼猴桃屬、山楂屬、酸漿屬等果實類等植物資源。為了解釋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組合特點,還進行了稻的作物加工實驗,並進一步討論勞動力組織模式和「城」的內涵問題。對2076塊木炭的研究,則從木料、纖維等基本生存資源的方面,豐富了我們對古人生計活動的認識。

川西北高原考古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的陳葦報告了2019年川西北高原調查收穫。總計調查73處文物點,新發現34處,其中33處位於河谷地帶,1處位於草地。遺存類型統一,遺址多為先秦時期,城址多為歷史時期。遺址內發現彩陶、海貝、穿孔珠飾、帶耳罐、砍砸器、刮削器、細石器石製品等遺物;城址類遺存發現城牆、馬面、布紋瓦片、繩紋陶片、建築構件、銅錢、穿孔石器等遺物。此次調查發現為推進川西北先秦時期考古、橫斷山區古代文化交流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對水環境有了更深入了解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的李玉牛匯報了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2019年度發掘成果。該年度工作確定了遺址早期聚落的核心區;對不同時期人群的生產生活、聚落特徵與微環境,尤其是「水環境」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窯的發現為遺址早期制陶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料;屈肢葬在遺址尚屬首次發現,更加凸顯了海門口遺址喪葬形式的多樣性。在未來的工作中,擬完成遺址重要遺蹟單位的三維建模,還將進行浮選樣品鑑定分析、金屬器清理、保護、製作工藝等微觀分析與成分分析等工作。

會理縣猴子洞遺址石棺葬墓地與聚落共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劉化石報告了會理縣猴子洞遺址發掘工作。遺址發掘面積6350平方米,早期遺存年代上限約4800~5000年,晚期年代約3400年,發現墓葬、灰坑、灰溝、房址、野外灶等遺蹟計522座,其中墓葬357座、房址33座、灰坑121個、灰溝7條、野外灶4個。發現陶器、石器、骨角牙蚌器等各類器物1600餘件,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武器等,其中絕大部分為石器。墓葬出土人骨的體制人類學研究、骨化學研究、植物考古學、動物考古學和古DNA研究,在性別與年齡、病理與創傷、拔牙習俗粟黍農業、家畜飼養業的多元生存策略、喪葬習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認識。猴子洞遺址的石棺葬墓地與聚落共存,十分少見,且墓葬早晚年代跨度較長,類型豐富多樣,器物群具有本地特色,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

成都市高新區雙龍村戰國墓地發掘填補空白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楊波分享了成都市高新區雙龍村戰國墓地的新發現:1.該墓地墓葬的葬具與同一時期常見的船棺葬和狹長型土坑墓不同,主要是木槨或木棺墓。2.發現了新的器型和紋飾:仿銅陶鼎、蓋豆、裝飾馬車紋飾的銅矛,帶文字的柳葉形劍,疑似青銅器紋飾鑄造的模、範等。3.該墓地所在區域此前未見戰國早中期的墓葬,這次發現填補了這一區域的空白。4.這批墓葬形制特殊,葬俗特別,為研究蜀地戰國時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5.發現了一批保存較好的工具和兵器柄,為研究這些器物的使用方式有重要價值。

唐宋時期成都城的裡坊格局與生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易立演講的題目是:唐宋時期成都城的裡坊格局與形態。他首先回顧了裡坊相關的研究,並梳理了文獻中的成都裡坊記載,結合近年來成都發現的江南館街遺址、正科甲巷遺址、城守東大街遺址、鼓樓北街遺址、大科甲巷遺址、內姜街遺址,對裡坊圍牆的修築方式,排列模式、屋內結構、水利設施、社區組織等方面進行了論證。他認為成都裡坊結構分為子城和羅城,分別屬於高級社區和擴建區域;以縱橫街道區分坊間邊界;各坊設有坊正,坊內居住密度大,有住宅、商業、官府、宗教場所相混雜的現象。

斯裡蘭卡曼泰港遺址是一座極具活力的古代貿易港

四川大學考古學系的範佳楠分享了2019斯裡蘭卡曼泰港遺址的新收穫。發掘之前,他們通過航拍測繪、勘探調查工作,全面加深了對曼泰港遺址的了解和把握。發掘時,對發掘區內的地層關係進行了系統把握,確認了石構建築、方坑群等一批重要遺蹟,並出土了大量直接反映曼泰港貿易活力的重要遺物。包括中國瓷片420件,來自西亞、中東、東南亞及印度的陶器千餘件,珠飾及玻璃片2千餘件,以及大量的本地陶片。2018-2019年的工作證實,曼泰港遺址是一座極具活力的古代貿易港,所獲遺物材質多元、來源豐富,串聯整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是曼泰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上長期居於東西航線聯結的樞紐地位的有力證據。貿易輻射面廣及整個亞歐大陸及印太地區,是印度洋歷史上最早發展起來的首屈一指的大港。未來,他們將對遺址更多區域進行發掘解剖;並貫徹多角度的考古學研究、結合科技手段的運用,加深對遺址演變、港口布局、生計模式、遺物產地、工藝流程的研究。

相關焦點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省政協委員趙川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成都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張學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等領導出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教授主持會議。在川有考古資質的兩院一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匯報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 去年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成果都在這裡了 2019年度四川省工作報告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紛紛披露了2019年度考古成果。甘孜發現2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等成果,吸引了現在考古愛好者的關注。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2001年,新世紀伊始,金沙遺址的驚世發現開啟了成都考古發現的「黃金時代」,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考古發掘成果不斷  伴隨上世紀80年代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十二橋遺址的發現,成都平原古蜀國尋蹤終於大踏步向前邁進——1986年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驚世發現和商代城址的確認,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的標誌性成果。1995年以來,在成都平原又先後發現以新津寶墩為代表的8處距今4500-3700年的城址,對於探索古蜀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7日訊(記者 彭亮)成都平原年代最早的奠基人牲及人祭坑、成都平原上最早的古城之一...這些詞彙被用來描述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成都平原及周邊區域考古遺存為研究對象,在過去短短的20年的時間裡,向學界貢獻了近2000萬字的成果,現在以《成都考古發現》(1999~2018)結集出版,在送去祝賀的同時,自然也要為研究院考古同仁們的辛勤付出點讚!20年前,學界應該有不少同行像我一樣,對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先秦時期考古成果所知甚少,而且集中在為數不斷的幾個「點」上。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8日電 (嶽依桐)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8日在蓉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4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向記者確認,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該遺址成為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標。基於其重要性,高山古城遺址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當時,成都考古隊正在大邑鹽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偶然聽說附近有一處地名為「古城村」,這引起了考古隊的注意。他們前往村落調查發現了東邊和南邊各有一道牆,並確認這就是古城的城牆。
  • 30年前就曾攜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學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根據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圍繞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與生業、巴蜀文化、漢代墓葬與藝術、成都地區佛教考古、城市考古等重大項目開展協同攻關,成果共享。同時,基於各自在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既有優勢,展開專項學術課題的科技考古領域合作,實現設備儀器共享、實驗室標本共享,提升雙方多學科研究水平。
  • 這次考古見證成都自古就是開放之地
    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2015年3月,新川創新科技園開建之前,按照慣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進駐園區進行例行勘探,不僅發現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遺存,還發現了大量古代墓葬遺蹟。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成都公布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窯址發掘區全景影像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1日訊(記者 熊強)為了鞏固防疫成果,同時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家就能看古蜀文明,聽考古故事,3月1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向社會公布近期剛發掘完畢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琉璃廠五代至宋元時期瓷窯遺址。
  • 成都發現超6000座各朝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
    14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成都發現了6000餘座古墓,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 來源:中新視頻 古墓是如何發現的?都挖掘出了哪些寶貝?
  • 大家一定要去看《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
    最近,成都各大博物館又放出了一波新展,其中最有成都特色的就要數這個了——正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熱展的《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這個展覽可了不得,不僅囊括了18年來成都地區最新、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而且有許多重磅展品是從盤古開天地以來從來都沒有展出過的!這次一併打包傾情放送,簡直可以說是非常實惠了!
  • 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文物與觀眾見面
    人民網成都6月8日電(朱虹)「本次展覽將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工作人員楊建華介紹,《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將於6月9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會帶領觀眾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故事,更深入認識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
  • 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 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教授代表學校致辭,他表示,要把川大考古學學科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南亞和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的學科。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到會祝賀,他認為,四川大學是我國重要的考古力量之一,在考古學方面特別是對西南考古、三峽工程及西藏考古作出了重要貢獻。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2018-06-09 17:55: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