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誌|春秋時期,玻璃珠與和氏璧一樣珍貴

2020-12-04 封面新聞

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

我們的古蜀文明·讓文物說話3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中國的玻璃製品,起步比歐洲要晚幾百年。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寶物,被稱為琉璃。在幾千年的時光中,人們都認為玻璃和琉璃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一直到近現代,通過化學實驗,才為玻璃正名,其實兩者就是同一種物件。

不少人認為,中國玻璃的起源跟煉丹、煉藥有關。《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曾經提到過,「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它的藥用價值,主要是治療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

在李時珍之前,唐代詩仙李白也將玻璃當做異常珍貴的事物。李白有兩個兒子,老大叫李伯禽,小名明月奴;老二叫李天然,小名頗黎。他為小兒子取名頗黎,顯然是希望兒子像天然的稀世寶物頗黎那樣卓爾不凡,為人所重。

實際上,中國最早的玻璃出自西周時期,而且有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與西歐和印度所出產的玻璃,在成分上有所區別。

南越王墓出土的銅框琉璃牌飾,其中含鉛33%,含鋇12%

商代就已經有了玻璃雛形

中國最早的玻璃,應該是釉滴。

中國古代青銅冶煉和煉丹技術起源於商周時期,原始瓷也出現於這個時期。

原始瓷在燒成時因溫度過高而流下來形成的透明釉滴,晶瑩光亮,屬玻璃態物質。在當時稀少而名貴,用於做貴族首飾上的鑲嵌物。

1965年,河南鄭州商代墓中,出土了一隻青釉印紋尊。考古學家們考證:除口部和肩部施有薄釉外,上面並有深綠色厚而透明的玻璃5塊。

到了西周,人們開始掌握玻璃製造技術,能夠生產出珠子形狀的玻璃。

從西部的陝西寶雞市到東部的山東曲阜,長100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的地下,發掘出了大批的西周墓葬。其中一部分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批玻璃隨葬品,其中包括用於裝飾的帶孔玻璃珠。

在寶雞附近的一座貴族墓葬中,出土了部分玻璃片。考古家們認為,是用於貴重器物上的鑲嵌材料。

西周時期的玻璃珠,已經開始有了各種造型。除圓形外,還有管珠。色彩也比較而豐富,白色、淺綠色和粉紫色等。

在裝飾上,還有點飾玻璃管,並且這種點飾法直至戰國時期的玻璃珠上仍然保留著。這是中國古代玻璃珠獨有的一種特殊裝飾法,在其他西方國家的玻璃珠上,幾乎不可見。

蒲江出土的蜻蜓眼

名稱來源於西施的眼淚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古代民間相傳,琉璃的發現與西施有關。

據傳,公元前493年,範蠡督造王者之劍時,發現一種晶瑩的物質。他認為這種物質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成的極致,將其隨劍一起敬獻給越王。

越王感念範蠡鑄劍之功,原物賜還,還將這種神奇的物質命名為蠡。

此後,範蠡遍訪能工巧匠,將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

同年,戰事起,越大敗。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離別時將蠡送還範蠡。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見西施眼淚在其中流動,後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這個名字的諧音,並由此演變而來。

從商周時期開始出現,到春秋戰國時期,玻璃製品在中國的貴族之間開始流行。目前發掘的戰國時期墓葬中,其隨葬玻璃器幾乎均有玻璃珠。這與春秋戰國之交,中國玻璃製造技術有很大提高,為玻璃的流行提供物質技術條件有關。

玻璃璧在春秋戰國的古墓中出土的數量還是較多的,這個時期流行的玻璃器為蜻蜓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為玻璃製成。公元前10世紀,地中海沿岸出現了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類似蜻蜓複眼效果的鑲嵌玻璃珠,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蜻蜓眼。

西亞的遊牧民族相信,佩戴這種蜻蜓眼飾品,可以避邪。

2016年,四川蒲江縣附近發現60座戰國時期的墓地。在墓地中,發現了兩枚蜻蜓眼玻璃珠以及數根配套的玻璃管。這些蜻蜓眼有可能是來自埃及的進口貨,但因配有西周時期就開始流行的玻璃管,更有可能是本土的高級定製。

今年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阿富汗文物中,有一顆蜻蜓眼玻璃。經成分驗證,證明是中國出產的玻璃。

南越王墓出土的琉璃璧

玻璃珠與和氏璧相提並論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顆蜻蜓眼,震驚了整個考古界。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隨珠和璧」,泛指珍寶中的珍寶。將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可見這個隨侯珠有多麼的珍貴。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收藏·總論》中曾提到:「看書畫亦有三等,至臻之妙為上等,妙而不真為中等,真而不妙為下等。上等為隨珠和璧。」形容上等書畫的珍貴。

為什麼這些蜻蜓眼要與隨侯珠聯繫在一起?

原來,在曾侯乙墓挖掘前,關於隨珠,只是有所聽聞。《淮南子·覽冥訓》中說:「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高誘註:「隨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隨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隨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幹寶的《搜神記》中也曾提到:「隨縣蟟水側,有斷蛇丘。隨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丘』。歲餘,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

一直到曾侯乙墓挖掘後,人們才知道,所謂明月珠,其實就是蜻蜓眼玻璃珠,因為曾侯乙就是春秋時期的姬姓隨侯。

在他墓裡出土的珠子,理應就是隨侯珠。根據東漢王允的描述,隨侯頗為喜愛製作玻璃珠:「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1330年左右的威尼斯玻璃杯

趙飛燕的窗扉上鑲有玻璃

戰國時,工匠不僅大量生產蜻蜓眼玻璃珠,而且以玻璃製成仿玉品。

1975年,湖南長沙市楊家山出土的一件戰國玻璃璧,就是當時仿玉品的代表。

這件米黃色的玻璃璧,其形制、紋飾與周時期的玉璧相同,採用模鑄法成形,製作規整,色澤溫潤,顯示了戰國時期中國玻璃製造業的高水平成就。

由於戰國時玻璃不透明或者半透明,所以看起來特別像是玉器。現存的玻璃璧,全部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表酷似玉璧,如綠色玻璃璧像碧玉,乳白色玻璃璧像羊脂玉。

這些玻璃璧,在考古發掘中,如果不仔細辨認,會誤以為是玉璧。

到了漢代,工匠們已經能夠製造出大尺寸的平板玻璃,因此在全國有很大的流傳和擴展。

從南方的廣東和廣西, 西南的四川和貴州, 西北傳至青海和甘肅, 東北至遼寧都有發現。而且玻璃的種類也更多,更具實用性。

據說,趙飛燕居住在昭陽殿的時候,「窗扉多是綠琉璃,亦皆照達,毛髮不得藏焉。」

在漢武帝的起祠神屋,門窗也全部「琉璃為之,光照洞徹」。

可見,所謂窗明几淨的居室,並非現代始有。陝西興平漢武帝的茂陵附近還出土了一件玻璃璧,直徑234毫米,孔徑48毫米,厚18毫米,淨重1.9公斤。

至於《世說新語》中所記的琉琉屏、琉璃器、琉璃碗以及《晉書崔洪傳》中所說的琉璃鍾,也已在安徽屯溪的西周墓以及湖南韶山春秋戰國墓中出土。

17世紀時的威尼斯玻璃製品

中國玻璃為本土原產物

古代世界中一共有3種不同的玻璃製造體系:西方人主要加入含鈉鈣的材料,他們生產的玻璃被稱為鈉鈣玻璃。中國則加鉛鋇,印度和東南亞加含鉀的草木灰。

中國人加入鉛鋇作為玻璃的助溶劑,會使玻璃不透明或半透明,看起來像玉。不過,到戰國晚期,玻璃漸漸只加入鉛,基本上不含鋇,故而以此法製成的玻璃又被稱為高鉛玻璃。

中國的玻璃製造開始發展的時候,正好是西方體系下玻璃製造的一個繁榮期。因此,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玻璃,都是一些舶來品,但鉛鋇玻璃卻讓中國玻璃是原產物的說法漸漸抬頭。

早在1920年代,加拿大的考古學助教懷特在河南的一個古董攤上,對一些寶珠和鑲有寶珠的古玩感興趣,於是買下了這批文物。

經了解,這些文物的出處是在洛陽市東北方20多公裡的周朝故址金村,其中的寶珠出自戰國墓葬。

懷特將寶珠寄到英國,託賽利格曼和貝克二人代為分析鑑定。結果是:這些珠子都是用玻璃製成的,其式樣和西方古代玻璃珠相似,但成分上卻大相逕庭,因為這些珠子並不像古代西方的玻璃一樣含有鈣鈉,而是含有鉛鋇。

這與此前人們所堅持的中國玻璃都是進口貨的說法相違背。賽利格曼和貝克又用了漢代以前和唐代以後的玻璃,同時作了分析對比,其結果是:在漢代以前的54例中,含鉛的有52例(佔總數的96.3%),含鋇的有39例(72.2%);在唐代以後15例中,含鋇5%以下的有7例(佔總數46.7%),不含鋇的有8例(佔總數的53.3%)。

在唐代以後的器皿中,賽利格曼和貝克找到了西方玻璃中的鈉鈣成分。他們又倒推去找西方玻璃中的鉛鋇成分,但檢驗結果卻並未如他們所願。

這證明了中國古代的玻璃的確是自行製造的,而且與西方所製作的玻璃沒有交叉。

1世紀時的外國浮雕玻璃

唐代以後種類逐漸豐富

實際上,從漢代晚期開始,中國的玻璃製造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甚至一度中斷,一直到唐代才有一定程度的復興。

《魏書·西域傳·大月氏》中記載:「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

隋代統一全國,內監何稠藉助燒綠瓷的方法燒造玻璃,獲得成功。唐代玻璃器零星出土,陝西臨潼出土了玻璃果、玻璃瓶等器物,其器型都是中國傳統式樣,採用吹制方法製成。

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了20件玻璃器皿,其中11件琉璃器皿的紋飾,有典型的伊斯蘭風格。但是有2件是茶盞和茶託,是中亞、西亞都沒有。經成分測定,琉璃的原料來自域外,但很明顯是在大唐境內製作完成的,屬於「高級定製」。

到北宋時期,玻璃工藝水平又有了很大進步。河北定縣的一座北宋墳墓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紙、如晶明;安徽天長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縣出土的上百隻雞卵狀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製造技術進步和吹制玻璃水平發達的明證。

而且,在宋代時期,玻璃的叫法很有意思,有水玉、水經、硝玉、藥玉等。

元代玻璃生產在宋、金玻璃業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並設立了燒造仿玉玻璃器的廷署玉局。

從唐代到元代,中國生產的玻璃除古代的鉛鋇玻璃外,還有高鉀低鎂玻璃,開始與世界製造玻璃的潮流靠攏。

相關焦點

  • 失落的珍寶——蜻蜓眼式玻璃珠
    目前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鈉鈣玻璃珠是在新疆拜城和塔城發現的,大致在西周至春秋。由於在當地並未發現玻璃製造遺址,推測這批玻璃珠為外來輸入的可能性極大。出土年代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來自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時代在春秋末期,同樣是鈉鈣系玻璃珠。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迄今,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發掘的楚地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玻璃壁、玻璃劍飾和印章等其他玻璃製品。玻璃珠的歷史,上至春秋末期,下至戰國晚期,至秦漢以後則明顯減少。此外,新疆、山西、河南、山東等地也先後有蜻蜓眼玻璃珠出土。黑城遺址城池全貌。
  • 和氏璧是個環狀圓形的玉石,為什麼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璽呢?
    一直以來,秦始皇時期的傳國玉璽為和氏璧雕刻而成的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而和氏璧的故事也早就廣為流傳,如果畫一個時間線將故事串起來的話,大體是這樣的:楚國的卞和獻玉到趙國的完璧歸趙再到秦朝時期的傳國玉璽。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怕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期天子漸漸式微,於是又慢慢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 那麼這個春秋時期為何會被喚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儒學經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過的《春秋》。當真有關係嗎?有,但稍微差那麼點意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源於未經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7月12日電 (嶽依桐)記者12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對近年來成都市區域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科學考古研究,考古專家發現這些器物為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
  • 鄉村記憶10——花花綠綠的玻璃珠帶來且帶走了我的那些童年
    也不知道幾歲開始,就喜歡上了玻璃珠,花花綠綠,放在水裡折射出來的光異常好看。反正是在小學時期吧,那時候不知道被誰帶下水的,開始了我的玻璃彈珠之旅。那時像瘋了一樣,上學的路上會彈玻璃珠,下課也會彈,放學路上還是在玩,一到星期天更是一整天都在彈玻璃珠,玻璃珠的魅力如此之大,無法自拔。像著了魔,我媽喊我回家吃中午飯的時候我還在外邊玩,一個月下來,我的大拇指中間已經凹進去了一大塊,原因就是長時間彈玻璃珠磨出來的,玩的時候感覺不到疼痛,但是回家之後一沾水或者夜裡鑽心的那種疼。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這種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
  • 蜻蜓眼:與和氏璧並駕齊驅的寶物
    「隨珠和璧」是戰國兩大寶物,「隨侯珠」能與和氏璧並駕齊驅。傳說,隨縣的曾侯救了一條靈蛇,靈蛇其後口銜「隨侯珠」報答他。大量春秋戰國時期蜻蜓眼珠的發現,說明中亞和西 亞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了玻璃工藝,玻璃製品和製作工藝還通過一條暗流商道由胡人帶到了中國。這條商道歷經千年,但是一直沒有被官方認可。當時中國和歐亞大陸 的聯繫完全是靠駱駝商隊,由於商道並未正式開通,進入中國並非那麼容易,所以在邊界就形成了自由商貿區,當然交易也是地下的。
  • 卞和曾為不識和氏璧的君王哭,一切皆虛幻唯不生不滅的自性是真我
    春秋時期楚國玉工卞和,在一座山下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卞和認為這是一塊世上罕見、極為珍稀的寶玉。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來到宮廷,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天然玉料,外表和普通石塊沒有明顯差異。楚厲王找人鑑定,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即以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 藺相如為保和氏璧對峙秦王,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不是完璧歸趙
    說到這裡,可能大多數人已經猜到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為趙國保住和氏璧的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秦國得知了此事,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派人對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當時和氏璧還沒被做成玉璽,沒有什麼象徵意義,只是一塊較為寶貴的玉石,秦國願意用城池來換取,對於趙國而言是非常划算的。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藺相如耍小聰明帶走和氏璧,秦國故意不加防備,趙國成了真正輸家
    這類事件在春秋戰國外交舞臺上屢見不鮮,前有晉平公派範昭出使齊國,範昭故意拿齊景公的酒杯喝酒,被晏子識破;後有藺相如被趙惠文王派去出使強秦,最終完璧歸趙,留下千古佳話。在《史記·廉頗》列傳中,藺相如被塑造成了一個聰明聰明的人,他把原本驕傲輕視趙國的秦昭襄王逼得步步為營。
  • 玻璃珠|玻璃珠(噴砂)使用優點
    目前市場噴砂玻璃珠通用標準最大直徑850μm,最小至0μm。根據常用特定區間粒度劃分為20號30號40號60號80號100號120號150號180號220號320號,並可根據不同要求分級配比。耗材使用:在不同零部件表面處理噴砂噴丸過程中,在磨料的選擇上,玻璃珠常應用於各類不鏽鋼製品的亞光處理,各種模具的清理,各類機件拉應力的清除,各類五金製品的噴丸強化和光飾加工,各類有色金屬管件及精密鑄件的表面處理,去除毛刺,去除氧化物,去殘各類機件裡外除鏽,磨光去粗,清除應力,等各種配件及零部件的表面處理。
  • 傳國玉璽《發現之旅》酣戰副本和氏璧
    回首中國的千年歷史,歷代君王都視玉璽為鎮國之寶,在中國首部探險網遊《發現之旅》中,玩家不僅可以一睹傳國玉璽的風採,更是可以在副本和氏璧中通過努力得到這驚世的傳國玉璽。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奪取玉璽稱霸一方了呢?
  •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距今2600多年。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與母親避難於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並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洩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
  • 3千多萬顆玻璃珠打造「水晶廚房」
    你或許會覺得你已經懂得了什麼叫「耐心」,不過相比之下,美國視覺藝術家Liza Lou可能理解的更加透徹一些,她花費了5年的時間,用3000多萬顆玻璃珠打造了比例同真實廚房一樣的「水晶廚房」,裡面的陳設也力求媲美現實的版本;從窗戶框到地板,從廚具到桌椅,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引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對峙爭勝,徵伐兼併不斷,出納質子成為這一時期相當獨特的社會現象,是諸侯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國對弱國實現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質子」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破壞性。
  • 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對春秋這段歷史評價非常高,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製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鐵器的應用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變革,而這一大變革反過來又會引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諸多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