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與和氏璧並駕齊驅的寶物

2021-01-16 中國經濟網

 

 

  這種長著「眼睛」的珠子,是古人用來向神明祈禱和庇佑子孫的。蜻蜓眼珠更是玻璃文化的巔峰,是中亞和中國文化交流的明證,是跨越了時間和地域的稀世之美。

  1928年,洛陽東周大墓遭到中華聖公會教士懷履光(W.C white)等人的瘋狂盜掘,其時他正以傳教士身份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懷履光敏銳地發現,河南洛陽金村一帶出土的琉璃蜻蜓眼珠, 其中某些紋飾和來自西亞的蜻蜓眼珠有很大差別。經科學鑑定,從金村大墓出土的玻璃製品有些是國外進口的,但那些較重較亮的、含很高氧化鉛、氧化鋇成分的, 則是「中國製造」。這一發現讓中國玻璃製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可惜的是,這批珠子很快就被盜運出國。前後歷時6年,懷履光共發掘了8座大型木槨墓, 大批珍寶連同蜻蜓眼珠都流散海外,最後被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維多利亞博物館和東京博物館所收藏。

  琉 璃又稱玻璃,蜻蜓眼是古代一種琉璃飾物的俗稱。世界上最早的蜻蜓眼珠應為埃及第十八王朝的「鬼眼」或稱「通神靈的眼睛」。當時普遍認為,人能夠通過藍色來 表達自己對神的嚮往,所以人們往往將藍色玻璃運用在飾品上,或是佩戴在身上,從而向天國傳達自己的心願。他們認為人是神創造的,但是人又見不到神,「藍色 精靈」蜻蜓眼珠能夠帶他們的靈魂見到神,從而去往天國。

  「隨珠和璧」是戰國兩大寶物,「隨侯珠」能與和氏璧並駕齊驅。傳說,隨縣的曾侯救了一條靈蛇,靈蛇其後口銜「隨侯珠」報答他。「隨侯珠」並非神話,1978年,湖北曾 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琉璃珠,精美絕倫,傳說中的「隨侯珠」終見天日。大量春秋戰國時期蜻蜓眼珠的發現,說明中亞和西 亞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了玻璃工藝,玻璃製品和製作工藝還通過一條暗流商道由胡人帶到了中國。這條商道歷經千年,但是一直沒有被官方認可。當時中國和歐亞大陸 的聯繫完全是靠駱駝商隊,由於商道並未正式開通,進入中國並非那麼容易,所以在邊界就形成了自由商貿區,當然交易也是地下的。直到張騫出使西域,官方才正 式開通商道,傳說中的藍綠眼睛的胡人才真正進入中國,甚至把生意做到了長安。這條商道從漢代一直延續到唐代,長安也成為世界的經濟商貿中心。

  中 國人在極度無奈的時候,會對著藍天訴說自己的困難和願望,所以藍色在人們心中也是通往神靈的最美顏色。到了漢唐時期,人們忽然見到了藍綠眼睛的胡人,如果 和這樣的人打交道就會變得富有,因此人們深信胡人的眼睛是通往神靈的眼睛。胡人還常常帶來一些長著眼睛的珠子,如果擁有一顆就能得到神靈庇佑。胡人通過商 業活動和絲綢之路上的遊牧生活將蜻蜓眼珠帶到中國的西部,大致是從巴基斯坦進入中國的新疆,再輾轉從內蒙古傳到中原。另外一條商路是水路,通過南印度洋進入印度,然後進入中國的南部。因此,在昆明和廣西均能發現同時期的蜻蜓眼珠。

  在關善明和安家瑤的著作中,都認為中國的蜻蜓眼珠大約出現在春秋晚期,是一些遊牧民族通過草原流動生活帶入中國,由中西方交流的絲綢之 路來完成貿易。這種蜻蜓眼珠已經和中國文化交融,延伸到了其他的裝飾品上,材質也延伸至玉、木、陶、青銅、釉沙和煤晶等。製作蜻蜓眼珠最重要的是先要製作 眼睛,將彩色玻璃堆在藍綠玻璃胎上,有的還再套多色並在堆色中放上通神靈的彩石,取石來運轉之意。人們甚至為蜻蜓眼套上眼睫毛來體現眼睛的靈動,然後再把 眼睛嵌入主體藍色玻璃球。為了把眼睛表現得更加突出,人們製作了塔式眼睛,好像能左右前後轉動並看著人的靈魂不走偏。塔式眼睛也表現出人在驚恐之際眼睛突 出的可怕狀態,用來防止惡業流出,從而保護後代和未來。

  2000年我第一次步入洛陽,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七彩斑斕的蜻蜓眼珠。我當時被那些珠子上的七彩光所吸引,這種猶如水面上漂浮著一層油膜、在太陽光下搖動發出的 七彩光,又稱為蛤蜊光。在光線好的地方,或用手電筒照射的時候,蜻蜓眼那藍色和綠色的胎底,宛如夢幻般美麗。但由於蜻蜓眼珠是鉛鋇合成的玻璃,和皮膚接觸 會過敏,當時不知道應該怎麼用它,再加上和身體接觸後蜻蜓眼珠那美麗的七彩光就消失了,特別可惜,所以自己收藏時內心也十分矛盾。

  那時購買能力有限,看到喜歡的或是覺得將來可以佩戴的,就偶爾買上一兩顆。市場的認知度不夠,人們對蜻蜓眼珠雖然喜歡,可是由於其不太實用,幾乎沒有人願意花錢購買。2008年我遇到臺灣林女士,身為臺北仕 林區某大學的教授,她熱衷於收藏蜻蜓眼珠。她說中國蜻蜓眼具有驅邪降魔的能量,和兩河流域的眼睛類似,都有保護後代的功能。我們達成共識,各出資一半來收 藏蜻蜓眼珠,等到了一定數量的時候再編輯出書,留給後人一份參考資料。我們的收藏越來越豐富,在東西方文化對比研究當中,得到了很多關於文化和藝術的寶貴 經驗:在西亞和中國的文化交流上,蜻蜓眼珠有著非常高的歷史價值,雖然兩地相距遙遠,但歷史卻證明了文化藝術是相通的,有著很多出乎意料的相類。可惜的 是,2010年末,林女士的丈夫不幸去世,給她的打擊相當大,她回臺灣後就杳無音訊了。

  

  蜻蜓眼珠這種神秘的海天一色的美麗珠子,是古代工藝和藝術的高峰。從蜻蜓眼珠這種眼睛崇拜的文化遺物折射出的人類生活軌跡,深遠悠長。歷史往往濃縮在小處,長著眼睛的珠子,令世界驚嘆。

相關連結(中國經濟網玉石頻道):http://finance.ce.cn/jade/ 

相關焦點

  • 大媽帶來幾個戰國蜻蜓眼,專家鑑定過後聲音顫抖:不敢給你估價!
    大媽帶來幾個戰國蜻蜓眼,專家鑑定過後聲音顫抖:不敢給你估價!蜻蜓眼被稱為是不輸給和氏璧的寶物,在戰國時期被傳入中國,最初是被遊牧民族給帶火的,他們貼身佩戴用來防災祈福,後來隨著進貢傳入了中原地區,被當時的貴族當作是一種裝飾品,時常佩戴於腰間。
  • 羋月傳引爆戰國熱 蜻蜓眼到底為何物
    隨著羋月傳的熱播,來自楚國的國寶和氏璧已經廣為人知,今天我們再來說一樣來自羋月母國,名叫蜻蜓眼的琉璃珠。 1978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絕倫,堪稱古玻璃珠飾中的佳品。戰國語彙中還有一個「隨珠和璧」 的說法,把「隨侯珠」與和氏璧擺在並駕齊驅的位置上,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當時古玻璃珠飾價值連城。     蜻蜓眼是什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
  • 兩枚戰國蜻蜓眼跨越千年邂逅長沙 全國僅存幾十枚
    其中,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引發媒體和觀眾極大關注。    戰國蜻蜓眼價比和氏璧 全國僅存幾十枚    本次文物精品展上的寶貝多為高古玉、高古珠、老窯瓷、青銅器等,平常很少公開亮相。其中,有一枚渾身長滿「眼睛」的小飾物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和拍照。
  • 風物誌|春秋時期,玻璃珠與和氏璧一樣珍貴
    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我們的古蜀文明·讓文物說話3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中國的玻璃製品,起步比歐洲要晚幾百年。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寶物,被稱為琉璃。在幾千年的時光中,人們都認為玻璃和琉璃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玻璃璧在春秋戰國的古墓中出土的數量還是較多的,這個時期流行的玻璃器為蜻蜓眼。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為玻璃製成。公元前10世紀,地中海沿岸出現了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類似蜻蜓複眼效果的鑲嵌玻璃珠,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蜻蜓眼。
  • 《蜻蜓眼》奧沙妮的微笑,才是真正的蜻蜓眼!
    而「蜻蜓眼」更像奧沙妮的微笑,無處不在,溫暖著每一個人!曹文軒的長篇力作《蜻蜓眼》,以法國女郎奧沙妮,與絲綢商杜梅溪的跨國之戀為主線,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開了20世紀初舊上海的,或明朗或幽暗的歷史畫卷!
  • 原創微型小說:《蜻蜓眼》
    蜻蜓眼瑪瑙珠子肖書記很長時間沒這麼激動了,幾乎是連蹦帶跳回到了家裡。蜻蜓眼應該是一對的!肖書記強烈感覺可以找到第二隻蜻蜓眼。第二天一早,肖書記趕在太陽起床之前,沿著老路在江灘上尋寶。尋著尋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另一隻蜻蜓眼赫然出現在肖書記的眼前。肖書記撿起石頭一看,差點兒暈厥過去。石頭的形狀和花紋幾乎和前一塊一模一樣。回到家裡,照樣清洗,照樣上蠟,照樣盤玩。腦門上隨著笑容而出現的一條條皺紋,每一條都溢滿了快樂和幸福。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這種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還有一批神秘的小東西,雖鮮為大眾所知,卻一直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蜻蜓眼式玻璃珠。這些小巧精緻、形如念珠的玻璃珠,表面色彩斑斕,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圖紋,酷似蜻蜓凸出的複眼,因而考古學家將其稱作「蜻蜓眼玻璃珠」。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共有173顆,數量龐大,充滿域外風情。
  • 曹文軒《蜻蜓眼》:表現人的高貴情感
    尹 超攝  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日前攜長篇小說新作《蜻蜓眼》在首發式上與讀者見面。《蜻蜓眼》發表在《人民文學》雜誌第六期,小說故事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寫的是之後三四十年間發生在中國上海、法國馬賽、中國宜賓三座城市之間,中法結合的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及遭遇。
  • 《蜻蜓眼》:從意象角度解讀曹文軒筆下對美感的追求
    《蜻蜓眼》是中國作家曹文軒在獲得國際安徒生獎後推出的首部長篇小說,對於曹文軒本人來說,《蜻蜓眼》的故事就像是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寶,讓他難以輕易下筆雕琢。為了能夠將故事講好,曹文軒將其在心中珍藏了足足三十年。它是一本兒童小說,但和《小王子》、《草房子》一樣,《蜻蜓眼》同時也是一本寫給成年人的,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學作品。
  • 傳國玉璽《發現之旅》酣戰副本和氏璧
    回首中國的千年歷史,歷代君王都視玉璽為鎮國之寶,在中國首部探險網遊《發現之旅》中,玩家不僅可以一睹傳國玉璽的風採,更是可以在副本和氏璧中通過努力得到這驚世的傳國玉璽。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奪取玉璽稱霸一方了呢?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看見它的名字,第一反應,為什麼叫蜻蜓眼?而不是兔子眼、貓眼?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上面一圈圈的紋飾,像極了蜻蜓等昆蟲的複眼,所以近代學者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不得不佩服學者的知識儲備和想像力。
  • 和氏璧是個環狀圓形的玉石,為什麼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璽呢?
    楚文王感念和氏的功勞,就給這玉取名為和氏璧。後來楚國因為聯姻向趙國求婚,為表誠意將和氏璧送到了趙國,之後這塊稀有的玉石就成為了趙國的國寶。歷史上完璧歸趙的典故中,指的就是秦昭襄王願意用十五城池來交換這個和氏璧,而趙國的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到秦國,與秦昭襄王斡旋,最後玉又原封不動地送回了趙國。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除此之外,那一次的考古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兩隻神秘的「玻璃珠」,其實就是後面的「蜻蜓眼」。但是這兩隻「蜻蜓眼」的發現還真的是非常的有意思,當時有1個考古隊員在墓室外面抽菸,而恰巧那天是大晴天,這個時候他發現了泥土底下似乎又幾個非常閃人的東西,而且色彩非常的奪目。
  • 曹文軒新作《蜻蜓眼》推出英文版、西班牙版
    本報訊(記者陳香)據悉,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與紐西蘭EUNO⁃IA出版集團籤訂了曹文軒作品《蜻蜓眼》英文版、西班牙語版,《草房子》英文版、西班牙語版,《青銅葵花》葡萄牙語版等版權合同,共計7份,即將實現這幾本圖書在紐西蘭、澳大利亞、西班牙、南美的出版和發行。
  • 《蜻蜓眼》:即使身處深淵,也要心向光明
    《蜻蜓眼》是曹文軒在拿下有「兒童文學的諾貝爾獎」美譽的國際安徒生獎後的首篇長篇小說,它的時間跨度從20世紀20年代一直到「文革」結束前夕,曹文軒以一個小女孩阿梅的視角,講述了奶奶奧莎尼的一生。有人說這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有人這是一部感人的親情日記,還有人說這是對一個時代的無聲控訴…….在我眼裡,親情也好,愛情也罷,都沒有辦法代表她的全貌。
  • 它在農村叫「蜻蜓眼」,果子酸溜溜,小時候常吃,多吃對眼睛好!
    它在農村叫「蜻蜓眼」,果子酸溜溜,小時候常吃,多吃對眼睛好!小時候家裡都比較窮,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吃,我們就經常跑到山坡上尋找一種「小零食」,它是一種小野果,它在農村叫做「蜻蜓眼」,這種小果子酸溜溜的,小時候常吃,後來還聽老一輩人說多吃這種漿果還對眼睛好呢!也許還有很多朋友小時候吃過這種漿果,卻對它不怎麼了解,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吧!
  • 藺相如為保和氏璧對峙秦王,留下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不是完璧歸趙
    說到這裡,可能大多數人已經猜到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為趙國保住和氏璧的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當時諸侯中最強大的秦國得知了此事,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派人對趙王說,秦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當時和氏璧還沒被做成玉璽,沒有什麼象徵意義,只是一塊較為寶貴的玉石,秦國願意用城池來換取,對於趙國而言是非常划算的。
  • 陳建功:曹文軒《蜻蜓眼》優雅地講述悲慘故事
    我也看過文軒的很多作品,比如《草房子》、《紅瓦》、《天瓢》,這次讀了新作《蜻蜓眼》也很高興。此前不久文軒得了安徒生獎的時候,我們家裡也向他表示祝賀了。我跟我的愛人說,我在作家協會主持了這麼多的獎,文軒也有作品參與,也得過國家圖書獎等等。但是我們交往中,他一個字也沒有提過。得上獎,也沒有跟我提。他沒有得獎,我們也不談這些事,這有點像史鐵生,朋友交的很坦然、很正常。
  • 蜻蜓眼琉璃珠,紋飾絢爛多姿,極富變化,贏得了藏家的追捧和青睞
    在後期的發展之中經過巧手們的裝飾讓玻璃成為了像眼睛一樣的鑲嵌玻璃珠子,也就是現在被人們稱為蜻蜓眼琉璃珠子的這一種工藝品。  製造出來的琉璃在中國史上是一個極大的突破,蜻蜓眼琉璃珠在製造出來之後,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在珠子文化之中更是一個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