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枚戰國蜻蜓眼跨越千年邂逅長沙 全國僅存幾十枚

2020-11-24 紅網

時刻新聞

—分享—

(作為湖南省第十三屆文物(國際)博覽會最有看頭的活動之一,文物精品展於4月16日正式開幕。)

(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

(斑駁精緻的殘缺越王劍。)

(春秋龍紋鼎,年代為春秋時期,器形大而敦實,用雙層工刻滿了龍紋,端莊典雅。)

(充滿夢幻色彩的齊國水晶手鍊。)

  紅網長沙4月1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黎鑫 通訊員 譚雯娟)充滿夢幻色彩的齊國水晶組佩、龍紋滿器的春秋龍紋鼎,斑駁精緻的殘缺越王劍……
  
  今天上午,作為湖南省第十三屆文物(國際)博覽會最有看頭的活動之一,由湖南大麓珍寶古玩城承辦的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幕,60餘件來自全國各地民間的稀有文物精品齊齊亮相,引爆眼球。其中,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引發媒體和觀眾極大關注。
  
  戰國蜻蜓眼價比和氏璧 全國僅存幾十枚
  
  本次文物精品展上的寶貝多為高古玉、高古珠、老窯瓷、青銅器等,平常很少公開亮相。其中,有一枚渾身長滿「眼睛」的小飾物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和拍照。
  
  在燈光的照射下,這枚小飾物從內到外透著幽幽藍光,散發出一種神秘、深邃的獨特美感。「這是一枚戰國時期的蜻蜓眼,國內已非常罕見。」主人唐先生得意地稱,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於春秋戰國時期由西亞和印度傳入中國,受到當時王公貴族的極度喜愛。目前,全國大概僅剩幾十枚,其價值可媲美和氏璧。
  
  而令唐先生沒有想到的是,在今天的展覽現場除了他帶來的蜻蜓眼外,居然還出現了另外一枚蜻蜓眼與其同臺PK。
  
  「我的蜻蜓眼融入了東方文化的元素,而他的蜻蜓眼偏重西亞文化。」來自南京的藏家劉先生犀利地道出了他的蜻蜓眼與唐先生的蜻蜓眼的區別,他認為,蜻蜓眼的價值連城,國內罕見,能夠一次性欣賞到兩枚是觀眾的福音。
  
  「高冠玉烏」象徵商代高級貴族身份
  
  同時,展出的和田白料「鳳鳥出廓璧」,整器飾以變形龍紋,裝飾工藝簡潔大氣爽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兩隻憨態可掬的小鳥,充分展示了在古代春秋到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時代人們追求自由、推陳出新的藝術創新風貌。
  
  展出的另一組戰國水晶組配,也是一組難得的古代齊國藝術珍品,整個器形以水晶環、珠、管、四通結器組合而成,設計大膽,組合充滿夢幻色彩,加工工藝難度大,極其耗工耗時。像這樣組合齊全的水晶大型組佩,在同時期、同器形、同材質的古代齊國水晶藝術品中殊為罕見,同時也生動再現了古代齊國高等貴族的奢華生活。
  
  「詩經有云:天命去鳥,降而生商。該玉件是一隻頂飾以巨型裝飾的大鳥,整器平地陽工,符合商代琢玉特徵,玉質精良,是商代高等級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資深藏家黃百川先生在現場為觀展人士介紹一枚商代的「高冠玉烏」,圍觀人群嘖嘖稱奇。
  
  展覽持續3天 觀眾可免費觀展
  
  大麓珍寶古玩城董事長陳長春介紹說,本次展覽定位為「高端、精品、稀有」,平常難得一見的民間寶物集體高調亮相,採取免費參展、免費觀展的方式。展覽將持續3天時間。
  
  陳長春希望,通過這種高品質的文物展覽,向收藏愛好者展示湖南收藏的實力和文物收藏的魅力,並能夠引導收藏愛好者用更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去進行收藏。
  
  文物精品展還吸引了攝影協會的成員,20名攝影愛好者專程來到展覽現場進行採風。優秀攝影作品將在網上統一公布展示。
  
  相關連結:戰國蜻蜓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是「眼睛文化」的產物。「眼睛文化」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闢邪功能的信仰,「眼睛文化」盛行於草原文明。蜻蜓眼為玻璃製成,玻璃又稱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於西亞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製造珠飾,先是出現單色玻璃,1000年後又出現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紀玻璃珠上開始有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公元前10世紀,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經終於在地中海沿岸出現。「眼睛」文化據說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這種信仰,多盛形於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遊牧民族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隨時都有可能用來交換所需之物。

相關焦點

  • 羋月傳引爆戰國熱 蜻蜓眼到底為何物
    蜻蜓眼的傳說     戰國時候有一個關於「隨侯珠」的故事流傳甚廣。傳說,某日,隨縣的曾侯行至溠水河邊的一個土丘,看到一條靈蛇受傷,覺得它很可憐,就命人用草藥 封住其傷口,醫治它的傷。1978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絕倫,堪稱古玻璃珠飾中的佳品。戰國語彙中還有一個「隨珠和璧」 的說法,把「隨侯珠」與和氏璧擺在並駕齊驅的位置上,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當時古玻璃珠飾價值連城。     蜻蜓眼是什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根據資料顯示,蜻蜓眼珠最初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被發現,後通過歐亞草原向東,由遊牧民族遷徙或商貿等方式傳入中國內地,最初在春秋末戰國初傳入黃河中下遊及長江流域,在戰國時期頗為流行直至西漢初期,之後逐漸減少趨於消亡。
  • 失落的珍寶——蜻蜓眼式玻璃珠
    最早出土的標本是湖南長沙烈士公園M3出土的1件,為七星紋眼珠,年代在春秋末或春秋戰國之交。目前的出土報告顯示,出土過套圈眼珠的墓葬通常等級較高,且發掘數量較少,3—4顆已算多數,可見套圈眼珠在當時亦是價值不菲的珍品,身份高貴的象徵。
  • 長沙安全處理兩枚放射源 未造成人員傷害和二次汙染
    紅網長沙8月21日訊(滾動新聞記者 譚旭燕)8月20日,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湖南省輻射環境監督站和雨花區環保局近日共同安全處理了兩枚銫-137放射源,沒有造成人員傷害和二次汙染。
  • 蜻蜓眼:與和氏璧並駕齊驅的寶物
    懷履光敏銳地發現,河南洛陽金村一帶出土的琉璃蜻蜓眼珠, 其中某些紋飾和來自西亞的蜻蜓眼珠有很大差別。經科學鑑定,從金村大墓出土的玻璃製品有些是國外進口的,但那些較重較亮的、含很高氧化鉛、氧化鋇成分的, 則是「中國製造」。這一發現讓中國玻璃製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可惜的是,這批珠子很快就被盜運出國。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事實上,蜻蜓眼玻璃珠並非僅見於曾侯乙墓。迄今,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發掘的楚地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玻璃壁、玻璃劍飾和印章等其他玻璃製品。玻璃珠的歷史,上至春秋末期,下至戰國晚期,至秦漢以後則明顯減少。此外,新疆、山西、河南、山東等地也先後有蜻蜓眼玻璃珠出土。黑城遺址城池全貌。
  • 中國有全球僅存的30枚氫彈,真相究竟是什麼?原來我們都被誤導了
    和原子彈相比,氫彈的威力更大,有人認為,全球僅中國剩下30枚氫彈,真的是這樣嗎?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末期,美軍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這一舉動震驚了全球。美國作為軍事強國,沒有止步於此,隨後還研發出了氫彈。
  • 大媽帶來幾個戰國蜻蜓眼,專家鑑定過後聲音顫抖:不敢給你估價!
    大媽帶來幾個戰國蜻蜓眼,專家鑑定過後聲音顫抖:不敢給你估價!蜻蜓眼被稱為是不輸給和氏璧的寶物,在戰國時期被傳入中國,最初是被遊牧民族給帶火的,他們貼身佩戴用來防災祈福,後來隨著進貢傳入了中原地區,被當時的貴族當作是一種裝飾品,時常佩戴於腰間。
  • 《蜻蜓眼》:從意象角度解讀曹文軒筆下對美感的追求
    但是《蜻蜓眼》的故事發生在上海,曹文軒無法像描繪水鄉的韻味一樣將都市的風格展現出來,為了彌補風景描寫的缺失,他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安置到一件件物什上去,賦予故事中不同的物品以不同的象徵含義,從而繼續自己的情感抒發,對美感的追求。一、蜻蜓眼:家族悲歡離合的見證,人類美好情感的傳承蜻蜓眼是一種由琉璃製作而成的飾品,它發源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亞、埃及,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
  • 全球僅存30枚氫彈都在中國,美俄只有羨慕的份,爆炸威力遠超想像
    全球僅存30枚氫彈都在中國,每顆威力有多大? 隨著科技的進步,核武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很多軍事專家認為,二戰末期,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長崎的2枚原子彈,只能算作是半成品,它們還不足以顯示核武的真正威力,原子彈本身就是初代核武,後期各國製造出來的氫彈比原子彈威力更猛、破壞力更強。現階段,世界上僅存的30枚氫彈都在中國,單枚氫彈爆炸的威力有多大?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曾親口證實,其爆炸威力遠超想像,比同當量的原子彈厲害的多。
  • 原創微型小說:《蜻蜓眼》
    蜻蜓眼瑪瑙珠子肖書記很長時間沒這麼激動了,幾乎是連蹦帶跳回到了家裡。蜻蜓眼應該是一對的!肖書記強烈感覺可以找到第二隻蜻蜓眼。第二天一早,肖書記趕在太陽起床之前,沿著老路在江灘上尋寶。尋著尋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另一隻蜻蜓眼赫然出現在肖書記的眼前。肖書記撿起石頭一看,差點兒暈厥過去。石頭的形狀和花紋幾乎和前一塊一模一樣。回到家裡,照樣清洗,照樣上蠟,照樣盤玩。腦門上隨著笑容而出現的一條條皺紋,每一條都溢滿了快樂和幸福。
  • 當今世界僅存2枚,令美國都忌憚不已
    後來,面對日本的頑固,美國不得不投下兩枚原子彈,以免再出現更多的傷亡。原子彈一爆炸,就瞬間奪去了十幾萬人的生命,更有幾十萬人因為環境汙染而遭到變異。雖然它的發明,讓戰亂國家的百姓可以休養生息,但是卻讓人類再次陷入到更加危險的境地了。原子彈的研發雖然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但是卻掀起了一輪新的軍事競賽,前俄羅斯和美國一樣,喜歡在軍事競爭中爭奪第一的位置。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史建磊     雙元村戰國早中期「蜻蜓眼」(鉀鈣玻璃)。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7月12日電 (嶽依桐)記者12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對近年來成都市區域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科學考古研究,考古專家發現這些器物為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
  • 榕兩學子全國數學奧賽奪金
    福州新聞網11月29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謝薇)28日,2020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暨第36屆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在湖南長沙長郡中學落下帷幕。福建代表隊13人參賽共獲得5枚金牌,其中福州2枚。至此,2020年五大學科競賽決賽結果均已出爐。
  • 若摧毀一座大型城市,需要多少枚核彈頭,專家:僅紐約就需要48枚
    所以說,核是一把雙刃劍,即可以阻止戰爭,也能夠增加戰爭的風險,這也讓人們對此表示忌憚,甚至有人表示,只需要幾枚核飛彈,就可以把一個城市葬送,事實上並非是這樣的?很早以前,美國的核武專家就發文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對新式武器的追求已進入狂熱階段,這也讓各種新型的洲際彈道飛彈、火箭炮等相遇而生,而一旦出手,那將會給予對方嚴重的打擊。
  • 我國僅存30枚氫彈,一枚爆炸後的威力有多大?足以摧毀300個廣島
    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現在僅存的氫彈只有30枚,但是這個數量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就連美俄這樣的軍事強國都沒有這麼多的氫彈。而我國的「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院士在一次採訪中,就曾親口證實,我國研製的第一枚氫彈,當時根據相關數據預算當量有100萬噸,但是最後試驗結果要遠遠超出了這個數字,而它的威力也足以摧毀300多個廣島這樣的城市,所爆發的威力巨大。
  • 紐西蘭潛水員意外發現海底寶藏 868枚金幣深藏海底
    紐西蘭一隊潛水隊員在港口清理海床垃圾時,意外發現了一大堆金幣,多達868枚。潛水隊員表示這些金幣會被出售,所得款項將會繼續用於海底垃圾清理工作。目前,這一工作所需資金都是隊員們自掏腰包。  據報導,一組潛水員因參與紐西蘭惠靈頓港的海床清理工作,結果邂逅了深藏海底的868枚金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 國內首枚「免費」WiFi衛星明年上天 長沙公共WiFi成標配
    國內首枚「免費」WiFi衛星明年上天,更多區域能上WiFi長沙公共WiFi成標配,安全受質疑為節省手機流量,一到公共場合就開始尋找連接免費的無線網絡,本土安全防護生產企業呼籲,長沙很多商場和賓館WiFi公共安全防護待加強。
  • 為何只剩下三枚,胡八一的摸金符是從哪來的?
    發丘印被毀,摸金符共十枚,卻只剩下三枚,據說還被張三鏈子一人獨攬。 三枚摸金符的去向 後來張三鏈子將三枚摸金符給了自己的三個徒弟,分別是了塵大師、金算盤、鐵磨頭,希望他們將摸金秘書發揚光大。 不料,在一次了塵長老和鐵磨頭去盜墓的時候,鐵磨頭中了銷器,不幸死於墓中。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