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2020-12-04 新華社客戶端

半月談記者 皮曙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開放是文明發展與進步的動因,任何固步自封的文明最終都會走向滅亡。

中華文明,雖然在一個較大空間範圍內自力更生、相對獨立地演繹,但並非與世隔絕。眾所周知,以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標誌的開放性,為漢唐以來的文明繁盛創造了廣闊舞臺。而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早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前,中華文明就已經表現出與其他文明的開放性聯繫。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甚至是史前時期,中華文明就在向外傳遞自身的優秀文明成果,同時也在吸收外來文明元素的過程中不斷壯大。

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

早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石破天驚,1.5萬餘件各類隨葬器物浮出水面,包括樂器、禮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還有一批神秘的小東西,雖鮮為大眾所知,卻一直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蜻蜓眼式玻璃珠。

這些小巧精緻、形如念珠的玻璃珠,表面色彩斑斕,布滿大大小小圓形圖紋,酷似蜻蜓凸出的複眼,因而考古學家將其稱作「蜻蜓眼玻璃珠」。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共有173顆,數量龐大,充滿域外風情。著名學者張正明、皮道堅曾這樣描述:蜻蜓眼玻璃珠裝飾紋樣純屬地中海風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的藍天白雲、碧波白帆和綠窗白房」。

蜻蜓眼玻璃珠的出土,引起學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有人認為它是「惡眼」文化的產物。在古代西亞、北非等地區,「惡眼」是一種流傳甚廣的信仰,被認為具有一種強大的神秘力量,佩戴「惡眼」護符,具有驅趕妖魔的作用。中國發現的蜻蜓眼玻璃珠及其製造技術,可能是從這些地區傳入。

玻璃是人類最早發明的人工合成材料之一,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就已經出現於西亞兩河流域和埃及,至羅馬帝國頗為盛行。而在中國,玻璃大約出現於西周時期。歷史研究還告訴我們,早期的中國玻璃與西方玻璃判然有別,西方玻璃是鈉鈣玻璃,中國古代的玻璃則是鉛鋇玻璃。

湖北省博物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單位,採用新的X射線螢光分析和雷射拉曼光譜分析技術,對曾侯乙墓蜻蜓眼玻璃珠進行了原位無損檢測,確認這些精美的玻璃珠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體系,並採用銻基、錫基化合物作為著色劑、乳濁劑,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學成分體系和製作工藝特徵,與盛行於戰國時期的鉛鋇玻璃明顯不同。

研究人員認為,無論是從玻璃珠的化學成分還是從式樣、出土情況來看,這些玻璃珠應與域外有著密切的聯繫,是「舶來品」。那麼,在神秘的玻璃珠背後,必然藏著一道中西文化早期交流的軌跡。

事實上,蜻蜓眼玻璃珠並非僅見於曾侯乙墓。迄今,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發掘的楚地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玻璃壁、玻璃劍飾和印章等其他玻璃製品。玻璃珠的歷史,上至春秋末期,下至戰國晚期,至秦漢以後則明顯減少。此外,新疆、山西、河南、山東等地也先後有蜻蜓眼玻璃珠出土。

黑城遺址城池全貌。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建於公元九世紀,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現存較為完整的一處古城遺址,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源/攝

一直在跟蹤蜻蜓眼玻璃珠研究的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會介紹,春秋至戰國早期的蜻蜓眼玻璃珠,與域外有著較多的聯繫,數量較少,分布廣泛,主要在新疆、山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而戰國中期以後,玻璃珠數量顯著增加,但更集中於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而且中小型墓葬中增多。同時還出現一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玻璃製品,表明以楚地為中心,楚人已經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

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可能已有一條或者多條與域外交流的文明通道。這些神秘的「外來客」,為中西方早期經濟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證,呈現了早期中西方貿易線路的形成和發展。

「史前絲路」

漢武帝之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絲綢之路,開創了中華文明開放發展的新境界。

據《史記》載,張騫從西域出使回來後,向武帝陳述,中亞有個大夏國,那裡的人們喜歡做買賣,在那裡可以看到產於蜀地的邛竹杖、蜀布,問是從哪裡來的,大夏國人說:「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今天印度河流域一帶。可見,早在張騫打通西域商道之前,西南四川地區的「蜀布」「邛竹杖」就已經經由印度河流域輾轉流通到中亞市場。

有人將這條從四川、雲南經過南亞到中亞甚至通往地中海沿線的通道,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或者「滇緬道」。這條商道或許崎嶇坎坷,需要翻山越嶺,但未能阻隔民間絡繹不絕的商貿與文化、技術交流。通過西南「絲路」,長江流域的絲綢、漆器等物也遠銷到印度、中亞地區,並進一步延伸到歐洲。

西南「絲路」在秦漢時期已經交往頻繁,其起始的時間,可往西周追溯,甚至有觀點認為在史前時期就已經開始。比如,在四川三星堆遺址發現大量海貝就是例證。

也有人認為,絲綢之路之前的「絲路」,不在西南,而在北方。歷史學家方豪說:「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之繒或已越帕米爾,而至印度、波斯。及亞歷山大大王東徵以後,乃經敘利亞人手,輸入歐洲。」

對蜻蜓眼玻璃珠的傳播,也有多條路線之爭。張正明等人認為是從印度經雲南、四川而入楚地;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是活躍於東西兩大文明之間的北方遊牧民族,從西亞經中亞沙漠地帶帶到中國;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蜻蜓眼玻璃珠經海路先入吳越之地,再傳到內陸地區。

李會認為,蜻蜓眼玻璃珠最初起源於埃及,憑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緊密聯繫,迅速傳遍整個地中海地區與波斯,地中海與波斯成為蜻蜓眼玻璃珠的生產與分布中心。從國內外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土情況與自身特點,可以認定和地中海地區密切相關。

她說:「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傳播路線讓我們看到,新疆塔裡木盆地在對外聯繫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門戶作用,即西漢前的中國通過塔裡木一帶和國外發生著積極的聯繫。正是這種久已存在的聯繫,為以後以西安為起點直達地中海地區的絲綢之路打下了基礎。」

海上的外聯之路也在很早就已出現。有關泰伯後裔移民日本的記載早已有之,吳越之時人們已經擁有出海的船舶,一些人或為躲避戰禍,由海路出行,攜帶稻種和農耕技術抵達日本。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期正值日本繩紋文化與彌生文化之交,也是日本稻作農業的發展時期。秦時徐福東渡的傳說,也是這種出海通道的又一次影射。

華夏先民應用航海技術進行海上交流,考古研究者認為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日本,已經出土了典型的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遺存,如玦、幹欄式建築和稻作農具等,表明早在史前時期,就有船隻往來於中日之間。

福建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白瓷是其標誌性產品。德化白瓷以「白」見長,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德化也被譽為「中國白的故鄉、瓷藝術的搖籃」于洋/攝

很早就發展起來的航海技術,創造了海上對外聯繫的可能,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做了積累。

文明因交流互鑑而多彩

不論蜻蜓眼玻璃珠沿著哪一條路線從地中海地區傳入中國,也不論中國的水稻、絲綢沿著哪一條商道播向世界,都足以表明華夏文明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早期的中華文明在東亞大陸一個廣闊的範圍內展開,同時也在與外部世界的交流碰撞中,源源不斷激發著內生動力。

李會研究認為,蜻蜓眼玻璃珠於春秋末戰國初在中國出現的數量較少,一般為大型墓葬出土;而到戰國中期以後,出土數量大大增加,同時相較前期珠體紋飾更為複雜多變,顯得更加精美,並出現了中國獨有紋飾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從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整個分布範圍來看,主要分布在楚文化的範圍內,楚文化的中心兩湖最為集中。蜻蜓眼式玻璃珠和楚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並最終本土化為楚文化的典型器物。」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技術研究也表明,春秋末到戰國早期,蜻蜓眼玻璃珠促進了楚人採用當地技術和原料進行仿製。李會認為,從礦石到玻璃的冶煉過程和傳統的青銅冶煉技術有著相似的地方,而楚地歷來青銅冶煉技術發達,在玻璃製品的生產過程中,楚人又將其與傳統的青銅器的模製法結合起來,創造出中國特有的玻璃製品模製生產技術,生產出大量的玻璃珠和其他玻璃製品。

中國由此出現真正的玻璃行業。這個文化技術融合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們吸收創新、融會貫通的智慧,更體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徵。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吸收來自域外的文明因素,中華文明能否達到這麼高的高度,又能否在五千年風雨歷史中不斷推陳出新、迭代前行。

比如,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馴化的水稻向外傳播的同時,小麥、大麥、黃牛、山羊、綿羊等這些人類早期馴化的動植物,也在經中亞傳入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些域外的馴化動植物,就已經在中國境內的考古遺址中頻繁發現,成為新的食物來源,推動了華夏大地的文明進展。

考古學家認為,中華文明相對獨立和自主的發展空間,並沒有阻礙先民們同域外交流的步伐。正是在與西方文明不斷的交流與互鑑中,中華文明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在向外輸送自身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也不斷充實新的文明元素,豐富和推動了原生文明的發展壯大,成就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壯闊圖景。(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埃及的蜻蜓眼項鍊幾千年前,玻璃珠都是手工製作,全世界沒有一對一模一樣的珠子。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失落的珍寶——蜻蜓眼式玻璃珠
    一、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來源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紋樣進行裝飾的玻璃珠,表面形成一圈套一圈類似蜻蜓複眼的圖案。西方學界稱之為「眼珠」(Eye Beads),蜻蜓眼式玻璃珠一詞源於日本學者的命名「トンボ玉」,形象貼切,被國內學者及收藏愛好者接納並使用。
  • 【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
    原標題: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落幕 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千年絲路文明共生,光影薈萃民心相通。電影,正以其親切而富於藝術性的表達,為絲綢之路增添有深度、有溫度的生動註腳。日前,以「絲路連接世界 電影和合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陝西西安落幕。
  • 《絲路傳說》聯賽 智勇雙全的生存法則
    》超級聯賽,一場拔尖的遊戲,一場心智與體能的競技賽,只有全才是最終的贏家。《絲路傳說》超級聯賽,商、鏢、盜三職業間的較量,不單單是武力的抗衡,更是睿智的比拼,你能拿多少職業經驗,就取決於你對《絲路》各職業的理解與強弱分析。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這種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
  • 羊皮筏子衝浪黃河 駝鈴馬蹄夢回絲路
    6月22日,鄭報全媒體「陸上絲路採訪團」實地探訪蘭州標誌性建築,追尋黃河沿岸絲路古道,體驗黃河民俗文化。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古絲路在甘肅境內的黃河上有不少古渡口,當時最常用的牛羊皮筏,舊稱「革船」,在黃河上遊藉助河水之力,是古時運輸人員和瓜果蔬菜物資的水上工具,如今,羊皮筏在黃河上遊完好的延續下來。羊皮筏子不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絲路國際銀行(SRIB)在吉布地正式宣布成立
    11月16日,絲路國際銀行(Silk Road International Bank,「SRIB」)在吉布地正式宣布成立,多方股東在吉布地籤署合作協議。絲路國際銀行將共同推進吉布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國企業在非洲的貿易保駕護航。這是中資企業首次在非洲大陸獲得銀行牌照,也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在海外成立的首個商業銀行。
  • 3年前,成都船棺墓出土兩隻「玻璃珠」,專家:是蜻蜓眼,能闢邪
    而這次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古文物,應該說是非常的神秘的,它乍一看就是玻璃珠,但其實它並不是什麼普通的玻璃珠,相反而是蜻蜓眼,當然了是因為看著像蜻蜓眼,而且據悉它具有闢邪的功能,確實讓人覺得很是神秘呢。時間得回到2016年的成都蒲江縣飛虎村,其實就是我們前幾天說的蒲江船棺墓群,這座船棺墓群共計挖出了60座船棺墓,而且陸續清理出了幾百件文物,比如什麼陶器、銅器、兵器、古蜀國時期的種子等。
  • 鄭盧「空中絲路」連結全球
    鄭盧「空中絲路」是一條連結全球的樞紐之路,也是一個內陸大省的開放之路。六年前,冬日暖陽,有朋自遠方來。車輛行駛在鄭州市金水路繁華的CBD,有一座列子「御風行」雕塑。聽著隨行中方翻譯的講述,盧森堡貨航董事會主席保羅·海明格對河南民航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航投」)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明超說:「我仿佛聽到了一個神奇的飛翔之夢。」飛向藍天意味著速度、開放、突破。
  • 組圖:廖科溢憑《發現大絲路》獲行腳主持人獎
    新浪娛樂訊2014年第49屆臺灣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於10月25日晚舉行,廖科溢憑《發現大絲路》獲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  新浪娛樂訊2014年第49屆臺灣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於10月25日晚舉行,廖科溢憑《發現大絲路》獲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Tungstar/圖。
  • 《絲路花雨》女主「英娘」:讓敦煌壁畫「起舞」
    中新社蘭州6月3日電 題:《絲路花雨》女主「英娘」:讓敦煌壁畫「起舞」中新社記者 南如卓瑪周虹今年24歲,但在舞劇《絲路花雨》的舞臺已經長達10年。2017年開始,她成為劇中的女主角。周虹說,登臺後,77分鐘的表演時間裡「我就是英娘」。
  • 風物誌|春秋時期,玻璃珠與和氏璧一樣珍貴
    玻璃璧在春秋戰國的古墓中出土的數量還是較多的,這個時期流行的玻璃器為蜻蜓眼。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為玻璃製成。公元前10世紀,地中海沿岸出現了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類似蜻蜓複眼效果的鑲嵌玻璃珠,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蜻蜓眼。
  • 行知絲路研究院與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共同成立大會
    暨國學智慧與大健康善行峰會| 知行善用 絲路心行歷經一年多的精心籌備,由陶行知教育基金會、行知絲路研究院、中信國安集團主辦與承辦的【行知絲路研究院成立、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成立暨國學智慧與大健康善行峰會】於2018年11月3日在中信國安第一城隆重舉行
  • 《山海經》:絲路上的小道消息
    原標題:《山海經》:絲路上的小道消息 在我看來,《山海經》其實可就是一部絲路小道消息集錦,說得儒雅一點,則可以稱之為「絲路博物志」,它記載了絲路上流傳的各種傳言,包括世界各地的山系、水文、礦藏、地貌、動植物、土特產、文化風俗和神話傳說,還有一些以訛傳訛的謠言。它所涉及的範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編輯者收集這些小道消息,是企圖讓我們獲得關於前軸心時代的世界容貌。
  • 羋月傳引爆戰國熱 蜻蜓眼到底為何物
    1978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絕倫,堪稱古玻璃珠飾中的佳品。戰國語彙中還有一個「隨珠和璧」 的說法,把「隨侯珠」與和氏璧擺在並駕齊驅的位置上,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當時古玻璃珠飾價值連城。     蜻蜓眼是什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
  • 奮鬥在一帶一路·國際篇:「高山之國」的絲路青年
    今天帶您認識兩位來自尼泊爾的「絲路青年」——沙克亞和沙青。幾年前,他們離鄉遠行,來到中國求學深造;幾年後,他們學有所成,將中國的醫學技術帶回「高山之國」,成為造福人民、守護健康的絲路使者。尼泊爾加德滿都尼泊爾高山林立,很多道路特別危險,特別是在首都加德滿都,人們很喜歡騎摩託車,交通事故也多。
  •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陝建絲路公司落戶福州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陝建絲路公司落戶福州 時間: 2018-01-18 10:39:05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
  • ...4K超高清)、《絲路,我們的故事》亮相突尼西亞阿拉伯廣播電視節
    點燃青春活力,講述絲路故事——首批阿語版系列微紀錄片《燃·青年》(4K超高清)、《絲路,我們的故事》亮相突尼西亞阿拉伯廣播電視節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30日 16:05 A-A+
  • 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在西安航天基地舉辦
    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將肩負使命,推動商業航天各成員單位在協同創新、資源共享、供需對接、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等一系列的合作,形成商業航天全產業鏈的聚集,助推商業航天繁榮發展。,表示將支持、服務商業航天產業有序發展,寄語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推動我國航天商業化、產業化、國際化,在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中做出大貢獻。
  • 2020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重慶)榮昌中學站啟動
    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重慶賽區組委會秘書長李強、重慶市榮昌中學校團委書記韓冰、校團委副書記肖華、校團委副書記李柳、雲之谷藝校校長張曉陵、雲之谷藝校辦公室主任韓旭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重慶賽區)秘書長李強介紹大賽情況據重慶賽區負責人李強介紹,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是首個以絲路沿線國家為主題的國際青少年攝影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