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引爆戰國熱 蜻蜓眼到底為何物

2021-01-15 人民網

 

  隨著羋月傳的熱播,來自楚國的國寶和氏璧已經廣為人知,今天我們再來說一樣來自羋月母國,名叫蜻蜓眼的琉璃珠。

蜻蜓眼的傳說

 

  戰國時候有一個關於「隨侯珠」的故事流傳甚廣。傳說,某日,隨縣的曾侯行至溠水河邊的一個土丘,看到一條靈蛇受傷,覺得它很可憐,就命人用草藥 封住其傷口,醫治它的傷。隨後,在一個月圓之夜,這條靈蛇口銜明珠獻予曾侯。人們就把這些珠飾稱為「隨侯珠」。在歷史上,「隨侯珠」的確存在。1978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絕倫,堪稱古玻璃珠飾中的佳品。戰國語彙中還有一個「隨珠和璧」 的說法,把「隨侯珠」與和氏璧擺在並駕齊驅的位置上,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當時古玻璃珠飾價值連城。

 

  蜻蜓眼是什麼?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蜻蜓眼為玻璃製成,玻璃又稱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於西亞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製造珠飾,先是出現單色玻璃,1000年後又出現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紀玻璃珠上開始有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公元前10世紀,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經終於在地中海沿岸出現。

傳入中國

 

  這種鑲了「複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中國中原地區與西亞雖然相隔數萬裡, 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銅器時代,東西文明之間活躍著許多遊牧民族,他們往來於漫漫中西亞沙漠地帶,玻璃色彩美麗,便於隨身攜帶,遊牧民族交這種鑲嵌 玻璃珠由西亞帶入中國。  這種彩色繽紛、燦爛奪目的西亞玻璃珠受到當時中國王公貴族的極度喜愛。因為這個緣故,當時在中國產生了高度的社會需求,導致中 原玻璃藝匠開始利用本地原料進行仿製,以氧化鉛和氧化鋇替代蘇打,製造出與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配方不同,也就是含鉛鋇成分的蜻蜓眼玻璃珠。

蜻蜓眼的發展

 

  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玻璃眼珠多為類形球,並不規整,有個像扁方形或扁鼓形。尺寸比較小,絕大多數直徑不足二釐米。一般多在一到一點五釐米之間。 珠地多為綠、藍或黃色,母體均半透明。其飾紋簡單,採用西亞常用的幾何圖案,與同期中國玉器或金屬器物上傳統的雲紋、蟠螭紋和龍、壁邪等圖樣大不相同。蜻 蜓眼珠的紋飾風格是獨樹一幟的,也可以說偏於西亞風味,其主題都只是同心圓。同心圓一般為三層,也有多達五、六層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點為深藍色,外 層則褐白相間或藍白相間。嵌入之眼珠地渾然一體,不突出也不易脫落。  戰國晚期的蜻蜓眼珠有別於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尺寸稍大,直徑大約二釐米,手工愈 加精堪。顏色雖沒什麼突破,仍為不透明白、藍、褐、土黃色。但其紋飾絢爛多姿,極富變化,圓圈紋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也有眼的白色輪廓以「祈 月」形成替同心圓,造成斜視的效果,使「眼」更加生動傳神。

蜻蜓眼的收藏

 

  戰國「蜻蜓眼」作為中國玻璃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筆,及古代珠子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蜻蜓眼」其獨有的魅力和文化內涵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藏家的追捧和青睞,琉璃收藏家牧之認為:「無論如何,人們無法忽略的是戰國蜻蜓眼珠飾歷經數千年,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絕世之美。」

 

  來源:潘家園網

(責編:董子龍、魯婧)

相關焦點

  • 兩枚戰國蜻蜓眼跨越千年邂逅長沙 全國僅存幾十枚
    (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其中,兩枚不期而遇的戰國蜻蜓眼上演了一回跨越千年的同臺PK,引發媒體和觀眾極大關注。    戰國蜻蜓眼價比和氏璧 全國僅存幾十枚    本次文物精品展上的寶貝多為高古玉、高古珠、老窯瓷、青銅器等,平常很少公開亮相。其中,有一枚渾身長滿「眼睛」的小飾物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和拍照。
  • 成都發現戰國時期生產的「蜻蜓眼 」
    「蜻蜓眼」珠,這種類似於蜻蜓複眼造型,以眼睛圖案作為裝飾的圓形玻璃珠,也常稱為「鑲嵌玻璃珠」。近兩年來,這種玻璃飾品一直有在成都的考古工地被發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在成都市範圍內發掘的青白江雙元村墓地、蒲江飛虎村船棺墓發現了蜻蜓眼。
  • 大媽帶來幾個戰國蜻蜓眼,專家鑑定過後聲音顫抖:不敢給你估價!
    大媽帶來幾個戰國蜻蜓眼,專家鑑定過後聲音顫抖:不敢給你估價!蜻蜓眼被稱為是不輸給和氏璧的寶物,在戰國時期被傳入中國,最初是被遊牧民族給帶火的,他們貼身佩戴用來防災祈福,後來隨著進貢傳入了中原地區,被當時的貴族當作是一種裝飾品,時常佩戴於腰間。
  • 大學教授"顏值爆表" 用《羋月傳》講歷史(圖)
    在他的課上,《盜墓筆記》《羋月傳》被當成教材,布置的作業要做成「竹簡」。  歷史可以很好玩   用熱門電視劇講歷史「黃歇就是戰國四公子,估計比羋月小20歲,他們倆幾乎沒可能談戀愛。史書上也從未有春申君掉下懸崖記載。」這不是追劇粉絲的討論會,而是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鵬宇的一堂歷史課,之前,他還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解《盜墓筆記》和古代墓葬知識。
  • 羋月傳:難怪秦王臨死前要殺了羋月,看得寵時的羋月有多兇悍?
    導語:電視劇《羋月傳》中的情節是羋月一直深受秦王寵愛,甚至至死不渝。但原著中的情節卻令人大跌眼鏡,秦王不但不再寵愛羋月,而且,臨死之前忌憚羋月的精明與兇悍,唯恐王后羋姝不是她的對手、無法轄制她,曾暗暗囑咐樗里子:自己死後,如果羋月不肯前往封地安分守己,那就果斷地殺了她!
  • 跟著《羋月傳》識字|生僻|功夫熊貓|楚國_網易新聞
    我只能膜拜最近,《羋月傳》爆紅,許多人開始討論「羋」這個字,使得這個生僻姓氏從「冷宮」中被解放出來。其實在2015年這一年,除了「羋」字,還有很多生僻字都被大家熟識,比如電影《功夫熊貓》巭(g),比如數學題中的鱉臑(binào)……專家認為,生僻字作為網絡語言,實際上是對漢字、方塊字的一種重新解讀和積極的文化傳播現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人們守住「文字陣地」。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事實上,蜻蜓眼玻璃珠並非僅見於曾侯乙墓。迄今,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發掘的楚地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玻璃壁、玻璃劍飾和印章等其他玻璃製品。玻璃珠的歷史,上至春秋末期,下至戰國晚期,至秦漢以後則明顯減少。此外,新疆、山西、河南、山東等地也先後有蜻蜓眼玻璃珠出土。黑城遺址城池全貌。
  • 問一下《羋月傳》中的狼孩白起,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殺神白起,名列廉頗、李牧、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70餘仗,未嘗一敗。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指揮秦軍打的趙軍全軍覆沒,四十萬降兵被秦軍活埋,加上戰死和被斬首的人,趙國軍隊大約損失了四十五萬。 在日前熱播的《羋月傳》中,殺神白起成為羋月在義渠救下的一個狼孩。
  • 《蜻蜓眼》:從意象角度解讀曹文軒筆下對美感的追求
    但是《蜻蜓眼》的故事發生在上海,曹文軒無法像描繪水鄉的韻味一樣將都市的風格展現出來,為了彌補風景描寫的缺失,他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安置到一件件物什上去,賦予故事中不同的物品以不同的象徵含義,從而繼續自己的情感抒發,對美感的追求。一、蜻蜓眼:家族悲歡離合的見證,人類美好情感的傳承蜻蜓眼是一種由琉璃製作而成的飾品,它發源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亞、埃及,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羋月傳:怪不得羋月出生天有異象,你看她出生後發生了什麼災難?
    羋月傳:羋月最後掃蕩六國,血流成河,其實在她出生那天便有異象 其實在羋月還沒有出生之前是十分受到楚王的看重的,畢竟當時唐眛斷言向氏所懷的孩子就是未來的霸星,這個霸星可以橫掃天下,最終統一六國。楚威王此生唯一的願望就是這個,因此也是十分的激動,畢竟自己終究是後繼有人了。
  • 蜻蜓眼:與和氏璧並駕齊驅的寶物
    琉 璃又稱玻璃,蜻蜓眼是古代一種琉璃飾物的俗稱。世界上最早的蜻蜓眼珠應為埃及第十八王朝的「鬼眼」或稱「通神靈的眼睛」。「隨侯珠」並非神話,1978年,湖北曾 侯乙墓(又稱隨侯墓)中出土了173顆帶有蜻蜓眼紋路的古琉璃珠,精美絕倫,傳說中的「隨侯珠」終見天日。大量春秋戰國時期蜻蜓眼珠的發現,說明中亞和西 亞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了玻璃工藝,玻璃製品和製作工藝還通過一條暗流商道由胡人帶到了中國。這條商道歷經千年,但是一直沒有被官方認可。
  • 「水蠆」為何物?諸書皆言之不詳,可能跟我們現在的蜻蜓有關
    唐代詩人白居易還有蠹化蝗之說,見於其《捕蝗》詩:「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飢欲死。興元兵後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蠹者,蟲也,一般多指能蛀蝕器物的蟲子。蠹的種類其實非常多,白居易這裡並沒說清何種蠹才能化成蝗。所謂「蠱蠹」即毒蟲之意,並不是某一種昆蟲的專名。不過,謂蠹化蝗者只白氏一人而已,似乎並無其他記載。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向的,另一種是雙向互化。
  • 《羋月傳》把枸骨說成大蠍子草,連植物專家都看不下去了!
    《羋月傳》第二集,威後讓玳瑁用某種有毒的植物泡衣服,然後送給羋月的生母向夫人,讓其發癢、生瘡,從而以其患上「惡疾」為由將其趕出宮。
  • 原創微型小說:《蜻蜓眼》
    蜻蜓眼瑪瑙珠子肖書記很長時間沒這麼激動了,幾乎是連蹦帶跳回到了家裡。蜻蜓眼應該是一對的!肖書記強烈感覺可以找到第二隻蜻蜓眼。第二天一早,肖書記趕在太陽起床之前,沿著老路在江灘上尋寶。尋著尋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另一隻蜻蜓眼赫然出現在肖書記的眼前。肖書記撿起石頭一看,差點兒暈厥過去。石頭的形狀和花紋幾乎和前一塊一模一樣。回到家裡,照樣清洗,照樣上蠟,照樣盤玩。腦門上隨著笑容而出現的一條條皺紋,每一條都溢滿了快樂和幸福。
  • 羋月傳,難怪楚威後一定要除掉羋月,你看楚威王對羋月做過什麼事
    並試圖讓屈原教羋月「王御之術!」這是原著原文中第十章「鷹之惑」中的情節:已經七歲的羋月在淘氣玩耍時,不慎撞到了屈原身邊的弟子黃歇,因而與屈原師徒相識。楚王商指著羋月對屈原笑道:「屈子,寡人的小公主不錯吧。寡人這麼多兒女之中,只有她聰明過人,最像寡人。」
  • 名門貴族、秦國戰神白起,在《羋月傳》中為什麼被寫成狼孩?
    在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中,作者將白起的身世設計為:他是被狼群養大的一個野孩子,狼性十足。殊不知,歷史上的白起是楚國貴族,羋姓,氏白,名起,是楚國戰國四將之一白公勝的後人,家世顯赫,並不是什麼家世不明的狼崽子。但是,作者為什麼要把白起塑造成這樣一個人? 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 《羋月傳》:談戀愛嗎?陪殉葬的那種,看宣太后生猛的「黃昏戀」
    當然《羋月傳》中很多情節都是戲劇化的處理,宣太后的感情也並不是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又是有青梅竹馬的初戀黃歇,又是有如父如兄的「鄰家老伯」秦惠文王的寵溺,又是有危難之際英雄救美的義渠王。晚年的羋月,見到了一個魏國來的年輕人,長相酷似年輕的黃歇(當然,演員都是黃軒)。這其實是對應真正歷史上宣太后晚年的男寵——魏醜夫。
  • 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戰國時期玻璃珠為中國先民自製
    史建磊     雙元村戰國早中期「蜻蜓眼」(鉀鈣玻璃)。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7月12日電 (嶽依桐)記者12日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通過對近年來成都市區域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進行科學考古研究,考古專家發現這些器物為中國先民自己生產的玻璃製品。
  • 《蜻蜓眼》奧沙妮的微笑,才是真正的蜻蜓眼!
    而「蜻蜓眼」更像奧沙妮的微笑,無處不在,溫暖著每一個人!曹文軒的長篇力作《蜻蜓眼》,以法國女郎奧沙妮,與絲綢商杜梅溪的跨國之戀為主線,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開了20世紀初舊上海的,或明朗或幽暗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