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將中,先秦的白起,稱之為戰神,一點都不為過。
白起以其卓越的軍事上的領導能力,被穰侯魏冉和宣太后提拔並任用,在秦昭襄王執政期間,他為大秦王國開疆拓土,戰無不勝,可謂戰績輝煌。可以說,如果沒有白起,秦國戰勝諸侯,一統天下的進程將要蹉跎很多年。
對於這樣一個對秦國有著決定性意義的一個人,為什麼秦國昭襄王要賜劍讓他自刎?
在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中,作者將白起的身世設計為:他是被狼群養大的一個野孩子,狼性十足。殊不知,歷史上的白起是楚國貴族,羋姓,氏白,名起,是楚國戰國四將之一白公勝的後人,家世顯赫,並不是什麼家世不明的狼崽子。但是,作者為什麼要把白起塑造成這樣一個人?
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於是,抱著對白起的好奇心,我走進了歷史上白起的故事中,赫然發現,《羋月傳》中對白起身份的描繪,也許是作者故意而為之,她也許只是想要暗示對白起性格的解讀:有人命,沒人性!
這也許是他被賜死的原因。當白起提劍自裁的那一刻,連他自己也對命運歸宿的解答是:「天譴。」
歷史上的白起,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傳奇,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裡……
一、戰績輝煌
白起在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得到穰侯即魏冉和宣太后羋八子的賞識並任用,到秦昭襄王四十八年被賜死,共為秦國效命三十五年。
這三十五年間,白起戰功赫赫,指揮參與七十多場戰爭,所向披靡,無一敗績,為秦國攻佔了魏國、韓國和趙國的大部分土地,為秦國的開疆擴土做出了巨大貢獻。
剛被任用之時,白起擔任的是並無實權的左庶長,之後白起一路高升,一直升到武安君。
武安君戰國時期的一種高等爵位,是對武功治世、威信安邦的武將最高的榮譽,歷朝歷代對能安邦勝敵的將領才能號「武安」,這個名稱最早出自西周。
白起登上這一高爵的時間,只用了短短七年。
在這七年間,白起戰績輝煌。任職第一年,就攻佔韓國新城,第二年,戰敗韓魏聯軍,拿下五座城邑。渡黃河,拿下韓國以東地區;第三年,敗魏軍,奪城六十一座;第四年,攻垣城;第五年,攻趙,奪光狼城;第六年,攻楚,佔領楚國鄢、鄧鄧五座城邑,燒毀楚國先王墓地,楚王被逼出逃,丟掉郢都,遷都陳縣。
在之後的28年徵戰中,又先後奪取魏國、韓國、趙國、楚國大量國土。除了掠奪敵方大量城邑之外,白起所到之處,屠殺敵軍的將領的數量,也令人膽戰心驚。
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任職第二年,敗韓魏聯軍,斬殺敵軍二十四萬。昭襄王三十四年,攻魏,斬敵十三萬;同年,與趙交戰與賈偃,沉趙軍兩萬於黃河;昭襄王四十三年,攻韓,斬敵五萬人;最為殘忍的是,昭襄王四十八年,與趙「長平之戰」活埋趙降卒四十萬,只留下兩百四十名年齡尚小的士兵回趙國,加上戰場上死的將士,共殺趙軍四十五萬。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西楚霸王項羽對敵軍相當殘忍,對方投降後,依然將對方兵士全部活埋,但是,相比較項羽而言,白起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手段之殘忍,殺人數量之多,令人髮指。
所以在《羋月傳》中,作者將身世顯赫的白起塑造為「狼孩」,是不是在暗示他「沒人性」的性格特點?
二、天才的軍事家
白起在軍事上的天才指揮能力過人,他的戰場指揮能力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最高水平,令今天的軍事家們佩服。
白起用兵,非常善於分析敵我的形勢,然後根據敵我雙方的狀態,採取合適的戰略戰術,然後對敵方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每一次,他都能夠準確地找出對方的不利之處,然後巧施戰術,總能夠置對方於死地。
他領導的秦趙長平之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式殲敵戰爭的先河。
當時,秦趙在長平交鋒,趙國派老將廉頗領軍,兩軍在長平相持長達三年之久。趙國的糧食產量不如秦國,漸漸有點堅持不住,於是趙軍急於在短時間結束戰鬥,又加上趙國失策,將老將廉頗換成紙上談兵的趙括。
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這個絕佳時機,白起採用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辦法,斬殺大量趙國的精銳部隊,最後斷掉趙軍的糧道,使趙國的軍隊斷糧達四十六天之久。趙軍內部,因為飢餓發生士兵之間殘殺、甚至吃人的慘劇。趙括親自領兵突圍,終不能成功,最後被秦軍射殺,導致四十萬趙軍投降。
白起與軍士商量,恐趙軍士兵反覆無常,不如全部殺掉,於是他們使計,將四十萬趙國已經投降了的士兵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齡小的,回趙國報信。
這場戰爭後,使趙國士氣大傷,再無與秦國抗衡的力氣。
三、福兮禍所依
對於白起這樣一個擴張領土的一把好手,他的上頭領導,無論是宣太后還是秦昭襄王,他都是令人喜歡的好幫手。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風頭太盛的人,他的同朝共事的朝臣可不太喜歡,比如範雎。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秦昭襄王一鼓作氣,趁趙國現在很虛弱,趁熱打鐵,一舉拿下趙國。
趙國和魏國聽說這件事,驚恐萬分,派一個叫蘇代的說客,用重金收買範雎,讓他勸秦王接受趙國割地求和。並勸說如果白起拿下趙國後,功不可沒,將被封為三公,那他在朝中的地位將無人能及,那時候肯定要威脅到範雎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權衡利弊後的範雎,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以秦兵疲憊,急需休養調整為由,最終讓秦昭襄王接受了趙國割六城求和的建議,斷了白起滅趙立功的道。白起對這個決定很不滿,於是與範雎發生了爭執,兩個人鬧得和不愉快。
這一年的九月,秦國再一次發起對趙國的進攻,這次出徵,白起因病在家休養,於是昭襄王派五大夫王陵帶兵出徵。
但是,不到半年時間,王陵所帶的秦兵連連潰敗,損失兵卒四萬人,卻未能攻下趙國都城邯鄲。秦昭襄王擬派白起再次徵戰,白起因病沒有痊癒,不能帶兵。他勸說昭襄王:「邯鄲城實在不好攻取,因為長平一戰,使秦軍損失嚴重,而秦與諸侯積怨很深。此時,秦國國內空虛,如果趙國從內應戰而諸侯在外援助,很快就能破秦軍,因此,此時不宜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聽後很生氣,派王齕代替王陵為大將,繼續領兵攻趙,打了一年,依然打不下來。趙王向韓國和楚國求救。此時,楚國春申君黃歇扶持新王熊完登基,即楚考烈王。楚國本與秦國結盟,但是楚王毅然派春申君黃歇領兵與魏聯合抗秦。
春申君和魏國的信陵君與率領數十萬士兵,聯合打敗了秦國,暫時解了趙國的邯鄲之圍,也讓趙國免於被秦國滅掉的危機。
秦軍不斷戰敗的消息源源不斷地從前線傳到秦昭襄王的耳朵裡,昭襄王強令白起出兵,但白起因生病不能帶兵。昭王大怒,認為白起故意推病拒不出徵,之後秦軍戰敗的消息再次傳來,秦昭襄王命白起立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無奈之下,只得拖著病軀強行出發,但昭襄王認為他「怏怏不服,有餘言。」
於是秦昭襄王與範雎商量,當白起到達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時,秦王派使者賜劍,命白起自刎。
白起拿著劍,百思不得其解,悲憤之餘,仰天長嘆:
「我有何罪於天乎?」
過了很久,他又說出一句話: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著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於是拿起長劍,自刎而死。一代名將白起,從此消失於大秦國的南徵北戰中。
於天地而言,每一個人其實只是渺小的滄海一粟,無論是誰的消逝,終究阻止不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即使是秦王朝最勇猛的戰神白起,也是如此。他縱然是大秦戰場上最閃亮的一顆明星,但是,他的離去,絲毫沒有影響大秦國風捲殘雲般兼併六國的進程。
四、結語
縱觀白起的一生,在戰場上他叱吒風雲,是中國戰爭史上無人能敵的統帥;他運用的圍殲術使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令敵人膽懾,是戰無不勝的戰神。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歷代的名將,特設置武廟,武廟中以周朝開國軍師姜子牙為主祭祀,共祭奉歷代名將共十人,秦武安君白起名列其中。
他的輝煌戰績在中國歷史上少有人能與之媲美。所以司馬遷高度讚譽他: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但是,他所經歷的戰爭多是為秦王朝開疆拓土的侵略戰爭,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上來講,是血腥的、殘忍的,正如戰國名臣蔡澤評價的那樣:
「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白起在戰爭中屠殺士兵,其殘忍令人髮指,借用漢代史學家班固的話:
「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財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歸納起來,班固認為白起等人的行為是財狼的行為,他們最終被殺皆是報應,秦國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鐵血文明的時代,那個時代造就了像白起一樣的眾多英雄人物,他們是時代的產物。
今天,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離我們漸行漸遠。雖然,明槍暗箭、血流成河的戰爭年代已經離遠離我們的生活,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弱肉強食的現實從來不曾遠離人類的生活。
今天,我們有幸看到中國的統一和繁榮,在歷經一百多年的屈辱之後,中國逐漸成長為今天的世界強國,中華民族以自己的方式驕傲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在這風雲變幻的大時代,如果有敵膽敢來犯,我們同樣希望有白起這樣的勇士,保家衛國、所向披靡、長驅直入,犯我華夏者,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