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2021-01-10 歷史紫陌閣

嫪毐擁有的長信侯爵位是商鞅變法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級別的爵位,是屬於二十級的「徹候」級別(因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亦稱為「通侯」、「列侯」)。「二十等軍功爵制」是為了提高秦軍的戰鬥力和參與戰爭的積極性而生,也是為提升秦國的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而生。雖然士卒可以通過軍功獲得爵位,但普通的士卒終其一生也很難獲得頂級「列侯」爵位。

列侯作為秦國最高的級別的爵位是可以擁有實際的封地,有權力任免封地的官吏。而只比列侯低一級的,十九級「關內侯」,只能虛領封地,一般稱為「君」,只有其號,但無封國,在封地內只有食邑權,並無其它實權,關內侯和列侯雖然只差一級,但卻有天壤之別。因此,列侯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國內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從秦孝公開始有此爵位後,到秦始皇時,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僅有七人。

長信侯嫪毐就是這僅有的七人中其一。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律法嚴明,秦孝公繼位後,重用衛國人商鞅,推行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律法開始嚴明,商鞅是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變法也是以法家思想為主,秦國國內開展的變法改革使是以「輕罪用重刑」的策略為主,為此使得秦國內偷盜現象變少。秦國的強大,在於變法主要施行的是「耕戰策略」,提高生產力使得國家富強,富強後再提高軍事。

商鞅變法中,在軍事上實行的是「軍功爵制」,秦國百姓參軍後,通過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獲得軍功,用軍功來換取爵位,從平民成為貴族,貴族子弟也是一樣,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一次變法,貴族階級也需要遵守變法,貴族子弟也需要獲取軍功才能封侯拜爵,沒有軍功者,即使是貴族也無法封侯拜爵,有軍功者不僅可以封侯拜爵,也能彰顯榮耀,為此可以看出,秦國律法之嚴明。

商鞅變法下的「軍功爵制」有二十個等級,即使最低的一級爵位,也需要兵士在戰場上斬殺敵軍的一名精銳的皮甲勇士,並且將首級帶回才能換取一級「公士」爵位。皮甲勇士雖然不好斬殺,但最低的一級爵位也能讓獲得爵位者衣食無憂,一級「公士」爵位可以獲得田地一傾、住宅一處、僕人一個,只要擁有一級爵位,就秦國的生活就可以說是瀟灑很多了。

軍功越多,獲得的爵位也越高,但強如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嚴君樗裡疾、司馬錯、魏章、甘茂等人,終其一生也沒能成為列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為秦國開疆拓土,功績可以說很大,但也只是被封為武安君,也沒能成為最高級別的侯爵。然而嫪毐只是秦始皇生母,太后趙姬的一個面首,在史料中也沒有記載,何德何能被封侯?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商鞅變法最終維護的還是君權,其次嫪毐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面首,是具有一定政治才能的面首,才最終受封長信侯。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只是一個地處西北邊陲的小國,國力微弱,也不被地處中原的大諸侯國看好,秦國被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不甘秦國現狀,便想恢復秦國先祖秦穆公時的霸業,想使得秦國重新成為秦國,便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衛國人衛鞅得知後,便西行投奔秦國,經過多次遊說秦孝公後,最終以「富國強兵」之術打動了孝公,為此衛鞅在秦國內展開了變法改革。

秦國經過衛鞅的幾次改革後,國力逐漸增強,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變得富強,軍隊戰鬥力也不斷提提升,最終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集權國家。但商鞅推行變法時,鼓吹輕罪重罰,對秦國的廣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剝削和壓迫,秦國的強大是建立在秦人的巨大痛苦之上,「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並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雖然比較徹底,對貴族階級也「一視同仁」。

但實際上,其實不然,最頂級的貴族依然可以無視律令,如《墾草令》中,一些政策對貴族並不徹底,是有優待的。商鞅對秦國正式實施變法前,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內先頒布《墾草令》,用來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墾草令》主要是刺激秦國的農業產生,提高秦國的生產力,並削弱貴族、官吏階層的特權,讓秦國內的貴族也加入生產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貴族的庶出子弟是必須進行服徭役,但嫡長子是不用進行徭役的。

並且貴族庶出的子弟雖然必須要服從徭役安排,但是只要條件符合就可以免除徭役,《墾草令》中提高了貴族子弟免除徭役的條件。為此可以看出,變法最初的《墾草令》進行的並不徹底,貴族的嫡長子也是貴族,為何就可以不進行徭役,即便是庶出的公子也可以在滿足條件後免除徭役,那普通的百姓可以嗎?答案是不能的,變法主要還是為了壓迫百姓。

變法雖然對貴族也有實行,但進行的並不徹底,說白了還是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雖然觸動了貴族的利益,但主要貴族的利益還是沒有觸動,嫡系貴族並不在此列,針對的還是一些不重要的貴族階層,如若變法針對秦國所有階層,所有人,紫陌認為商鞅推行的變法在秦國是無法展開的,商鞅變法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君權,維護地主階層的利益,只不過是做出了重新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嫪毐並無什麼重大功績被封侯的關鍵,君權之下,掌權一國權力者要偏袒於一個人,誰能阻止,誰有敢阻止呢?如秦王嬴政在位時,有27位大臣勸諫嬴政迎回太后趙姬,嬴政二話不說就將27人拉出去殺了,這幾十個大臣有什麼重大罪行嗎?答案是沒有,只不過就是勸諫了一下秦王而已。在秦孝公之前,秦國君主的權力並沒有這麼大,還需要受貴族階層的制約,秦國內部的爭鬥使得國家不安定,也談不上發展。

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後,變法對貴族的利益進行了重新分配,對主要貴族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對大多數次要的貴族打擊比較嚴重,貴族的權力沒有了,那麼權力也不會消失,只不過到了君主手中,君主的權力變相加強了,商鞅變法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削弱了一部分地主、貴族階層的權力,使秦國的國君的權力集中了起來。國君擁有的權力大了,話語權也就重了,也就可以集中國力幹大事。

商鞅變法也無法制約真正的貴族,在第一次變法開始後,秦孝公的嫡長子贏駟違反了新法,根據變法是要進行處罰太子贏駟的,但是太子贏駟是秦國未來的儲君,不能施以刑罰,於是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太子的老師給贏駟背了鍋,商鞅變法說白了還是維護君權,國家越強大,君主的權力也越大,越無法受到律令的制約,只要不是做出重大的過失,沒有叛亂,君主就無人可制約。

君主重用一人,怎麼也能找到理由,下面的臣子最多只能抱怨,也無實際的辦法阻止,如秦莊襄王嬴異人重用商人呂不韋,呂不韋之後對秦國的功績先不談,呂不韋最初是幫助嬴異人回到秦國,並輔助成為了太子,嬴異人繼位秦王后,便直接將呂不韋封為文信侯,呂不韋直接從平民一步就擁有了最高級別的爵位,並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僅憑輔佐嬴異人成為太子,就能成為文信侯。

秦莊襄王上位後,呂不韋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功績,就直接被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秦國的文武百官難道沒有意見嗎?呂不韋雖有功勞,但不至於一下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的丞相吧!關鍵還是商鞅變法後,集中了君主的權力,君主的權力無人可以制約,嫪毐也是如此,嬴政繼位秦王后,因年幼無法親政,朝政有相邦呂不韋和太后把持。

呂不韋和太后擁有了秦國最大的權力,雖然這一切權力來自於秦王,但秦王不能親政,呂不韋和太后代為擁有了秦王的權力。嫪毐被呂不韋獻給了太后趙姬,嫪毐憑藉自己的特長得到了太后的寵信,嫪毐為此也有了權勢,最終被太后趙姬封為長信侯,但嫪毐除了有特長外,並不是一無是處,在沒封為長信侯之前,嫪毐就擁有了賓客上千人的政治勢力,可見嫪毐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並且嫪毐叛亂之時,還有眾多賓客誓死追隨,最終被秦王嬴政處罰的叛亂之人多達幾千人之眾。可見嫪毐不僅只是太后趙姬的一個面首,也是太后趙姬的一個幫手,是政治上的外援,如若嫪毐一無是處也很難被封長信侯,嫪毐憑藉一定的才能和特長,深的太后趙姬的寵信,加上趙姬握有秦國的實權,相當於秦王,最終太后趙姬以秦王的名義將嫪毐封為長信侯。

各位讀友對嫪毐被封最高級別的爵位(長信侯)怎麼看?認為關鍵原因是否在於君主的擁有很大的權力?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沒落一直沒有好轉,秦國君主傳到了秦獻公這裡,秦國積貧積弱到了極點,又加上連年對外的戰爭,秦國衰亡已成為必然趨勢。但,秦國出了一個秦孝公,一切的厄運似乎嘎然而止。不過,戰國時期入秦為官的山東士子下場都不好,為何他們還爭著去送死?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到底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入秦山東士子的下場。
  • 羋啟身份成謎,既是秦國丞相又是楚國國君,難道是有雙重身份?
    為了避免宮變失敗,羋氏一族再無反擊之力,在宮變之前,華陽夫人就想好了對策,讓羋啟和羋顛去投靠足智多謀的呂不韋。不得不說,華陽夫人真的不是簡單的人物,她早就摸清了嬴政的心思,故而投其所好,在她的設計下,羋啟的女兒成功嫁給了嬴政,就這樣羋啟搖身一變成了嬴政的嶽父。這段歷史在當時多半是不存在的,《大秦賦》這樣演繹更多的也是為了劇情需要。
  • 秦始皇即位後,這三個人背叛秦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不僅秦始皇、李斯、呂不韋、趙姬太后、嫪毐等主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樊於期等配角,同樣是比較出彩的人物了。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離開秦國,流落到了燕國。到了荊軻刺秦的時候,樊於期的首級,更是成為荊軻能夠接近秦始皇的投名狀。從這一角度來看,樊於期不僅背叛了秦國,還差一點害了秦始皇。
  • 秦始皇首次奪權遭慘敗:弟弟成蟜「叛秦」被誅,嫪毐因功升侯
    樊於期成蟜少年無經驗,當樊於期投其門下後,因他武功高強又精通戰陣,因此被成蟜依為心腹,任私軍大將。秦王政曾數次告誡樊於期,當查清樊於期的底細,但成蟜並沒有當一回事。古代的死士,總能讓人產生信任,這種信任源於死士的果絕。二、嫪毐的理想嫪毐姓方,是巴郡方家的私生子,算起輩份來,是巴清的侄兒。
  • 呂不韋和嫪毐先後私通太后,對此嬴政只想說「毀滅吧!朕累了!」
    於是異人被送到了趙國為質,因為秦國單方面撕毀和平條約,多次攻打趙國,導致異人在趙國的處境難堪,性命岌岌可危。這天,呂不韋到邯鄲(趙國都城)談生意,意外得知了異人的存在,以他商人的頭腦,馬上判斷出異人奇貨可居,如果能幫助他成為秦國國君,那不僅自己可以步入政途,還可以遺澤後世子孫。當然,這樣重大的決策,先要回家聽聽老父親的建議。
  • 秦始皇的高祖母羋月嫁到秦國後,為何為秦國嘔心瀝血,還不惜和母國...
    羋月當年因為和親嫁到秦國,但令很多人感到疑問的是,為什麼她要為秦國耗盡心血,還不惜與母國為敵呢?這名字一看就不簡單,含有」江山社稷的意思,似乎早就隱約地預示了他以後會成為秦國之主。在羋月掌權期間,還攻滅義渠國,一舉消滅了秦國的西部大患,又被人們稱為「秦宣太后」,甚至在之後秦國和楚國到了不得不兵戈相向的地步時,羋月反而選擇幫秦國,還不惜與母國為敵。
  • 從秦國丞相到末代楚王,那個謎一樣的楚國男人熊啟
    《大秦賦》從秦國的視角還原了很多歷史人物。對於追劇一族,這些古人以前都活在古籍中的寥寥數語間,經過電視劇演繹,逐漸生動起來。當然,影視演繹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有必要申明:歷史和影視作品並不是一回事,即便如《大秦帝國》這種尊重歷史的系列作品也含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所以,不能完全等同於歷史看待。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秦國完成天下一統真的不容易:奮六世之餘烈。這還只是秦國從崛起到一統天下的艱辛,其實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走上第一強國的位置,實屬不易。在這一時期秦國對魏國的戰爭接連取得勝利,收回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正是被周天子封為伯,在這之前秦國的爵位是侯,現在成了伯,這是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自此秦國真的成了西部強國,真正的虎狼之國。
  • 大秦帝國之秦國商君:公孫鞅的坎坷人生,終於在秦國劃了個句號
    在第一次變法的過程中,公孫鞅除了對秦國管理百姓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之外,還向貴族動起了手。公孫鞅規定,秦國宗室沒有軍功的不能受爵,每個貴族應該以軍功定爵位,以爵位來計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數,服裝的數量。爭取使得秦國早日做到有軍功的人顯赫榮,沒有軍功的人則只能吃祖先的老本。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自然難以抵擋秦國大軍,從而讓秦國輕鬆奪走了象徵天子的「九鼎」。在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時,九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現在,秦昭襄王奪走周王室的九鼎,自然體現出秦國取代周王室,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蠻橫的秦國大軍,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仰天大罵,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秦從邊陲夷狄,一變面成為坐擁半壁江山的大國,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是什麼原因使起點較低的秦國來擔當此大任呢?秦國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品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最終一統六國開創重大歷史格局呢?秦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為五帝顓項之苗裔,其祖先大費曾助禹治水。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
  • 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文|飛魚說史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西漢)桑弘羊《鹽鐵論》戰國歷史,精彩紛呈而又眾說紛紜。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奏響無衣戰歌,勿忘秦國艱難創業史,激昂慷慨
    於是周平王正式封秦嬴為諸侯,秦嬴終於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現在可以叫它秦國了。西周陷落的豐、岐之地也一併封給秦國,如果想得到就看自己的本事了。秦國絕不會屈居西方貧瘠之地,必須拿下豐、岐擴大地盤,於是秦國和西戎又一次全面開戰。從秦襄公開始,經過5代人近百年的奮鬥,不僅打敗西戎奪回了豐、岐,還把領土擴大到了洛河以西。
  • 桑丘之戰:秦國變法後的第一次戰敗
    同時秦國對外宣稱免除張儀的相國之位,而實際上張儀是「並相秦魏」,從而進一步實施他的連橫之策,「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張儀並相秦魏後,不久便開始了他的「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楚」的行動。在公元前320年,秦向韓、魏借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軍迎戰。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自秦襄公之後,數代秦國國君與西戎為爭奪土地而戰,雖然有勝有敗,但總體來說,秦國的土地在增加,秦國的實力也在增強,直到一百餘年之後,秦國再次出現一位了不起的國君,即秦穆公。
  • 天津博物館藏有件國內「異」樣的銅璽,它還揭露一個秦國的秘密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這件王戎兵器銅璽,是春秋時期的璽印——這也解答了它的材質為何是青銅的疑問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小編為您查閱典籍和資料:根據《周禮·掌節》中的記載:「璽節,古代所以持信之物也」,「璽節」即為璽印,所以它是一種憑信之物,因為口說無憑,故此,便要以實物為證,而璽印就充當了實物的角色。另外,東漢劉熙在《釋名》中也有記載:「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也」,從這裡也可知,「璽」還是一種轉運東西的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