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擁有的長信侯爵位是商鞅變法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級別的爵位,是屬於二十級的「徹候」級別(因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亦稱為「通侯」、「列侯」)。「二十等軍功爵制」是為了提高秦軍的戰鬥力和參與戰爭的積極性而生,也是為提升秦國的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而生。雖然士卒可以通過軍功獲得爵位,但普通的士卒終其一生也很難獲得頂級「列侯」爵位。
列侯作為秦國最高的級別的爵位是可以擁有實際的封地,有權力任免封地的官吏。而只比列侯低一級的,十九級「關內侯」,只能虛領封地,一般稱為「君」,只有其號,但無封國,在封地內只有食邑權,並無其它實權,關內侯和列侯雖然只差一級,但卻有天壤之別。因此,列侯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國內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從秦孝公開始有此爵位後,到秦始皇時,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僅有七人。
長信侯嫪毐就是這僅有的七人中其一。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律法嚴明,秦孝公繼位後,重用衛國人商鞅,推行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律法開始嚴明,商鞅是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變法也是以法家思想為主,秦國國內開展的變法改革使是以「輕罪用重刑」的策略為主,為此使得秦國內偷盜現象變少。秦國的強大,在於變法主要施行的是「耕戰策略」,提高生產力使得國家富強,富強後再提高軍事。
商鞅變法中,在軍事上實行的是「軍功爵制」,秦國百姓參軍後,通過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獲得軍功,用軍功來換取爵位,從平民成為貴族,貴族子弟也是一樣,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一次變法,貴族階級也需要遵守變法,貴族子弟也需要獲取軍功才能封侯拜爵,沒有軍功者,即使是貴族也無法封侯拜爵,有軍功者不僅可以封侯拜爵,也能彰顯榮耀,為此可以看出,秦國律法之嚴明。
商鞅變法下的「軍功爵制」有二十個等級,即使最低的一級爵位,也需要兵士在戰場上斬殺敵軍的一名精銳的皮甲勇士,並且將首級帶回才能換取一級「公士」爵位。皮甲勇士雖然不好斬殺,但最低的一級爵位也能讓獲得爵位者衣食無憂,一級「公士」爵位可以獲得田地一傾、住宅一處、僕人一個,只要擁有一級爵位,就秦國的生活就可以說是瀟灑很多了。
軍功越多,獲得的爵位也越高,但強如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嚴君樗裡疾、司馬錯、魏章、甘茂等人,終其一生也沒能成為列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為秦國開疆拓土,功績可以說很大,但也只是被封為武安君,也沒能成為最高級別的侯爵。然而嫪毐只是秦始皇生母,太后趙姬的一個面首,在史料中也沒有記載,何德何能被封侯?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商鞅變法最終維護的還是君權,其次嫪毐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面首,是具有一定政治才能的面首,才最終受封長信侯。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只是一個地處西北邊陲的小國,國力微弱,也不被地處中原的大諸侯國看好,秦國被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不甘秦國現狀,便想恢復秦國先祖秦穆公時的霸業,想使得秦國重新成為秦國,便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衛國人衛鞅得知後,便西行投奔秦國,經過多次遊說秦孝公後,最終以「富國強兵」之術打動了孝公,為此衛鞅在秦國內展開了變法改革。
秦國經過衛鞅的幾次改革後,國力逐漸增強,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變得富強,軍隊戰鬥力也不斷提提升,最終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集權國家。但商鞅推行變法時,鼓吹輕罪重罰,對秦國的廣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剝削和壓迫,秦國的強大是建立在秦人的巨大痛苦之上,「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並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雖然比較徹底,對貴族階級也「一視同仁」。
但實際上,其實不然,最頂級的貴族依然可以無視律令,如《墾草令》中,一些政策對貴族並不徹底,是有優待的。商鞅對秦國正式實施變法前,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內先頒布《墾草令》,用來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墾草令》主要是刺激秦國的農業產生,提高秦國的生產力,並削弱貴族、官吏階層的特權,讓秦國內的貴族也加入生產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貴族的庶出子弟是必須進行服徭役,但嫡長子是不用進行徭役的。
並且貴族庶出的子弟雖然必須要服從徭役安排,但是只要條件符合就可以免除徭役,《墾草令》中提高了貴族子弟免除徭役的條件。為此可以看出,變法最初的《墾草令》進行的並不徹底,貴族的嫡長子也是貴族,為何就可以不進行徭役,即便是庶出的公子也可以在滿足條件後免除徭役,那普通的百姓可以嗎?答案是不能的,變法主要還是為了壓迫百姓。
變法雖然對貴族也有實行,但進行的並不徹底,說白了還是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雖然觸動了貴族的利益,但主要貴族的利益還是沒有觸動,嫡系貴族並不在此列,針對的還是一些不重要的貴族階層,如若變法針對秦國所有階層,所有人,紫陌認為商鞅推行的變法在秦國是無法展開的,商鞅變法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君權,維護地主階層的利益,只不過是做出了重新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嫪毐並無什麼重大功績被封侯的關鍵,君權之下,掌權一國權力者要偏袒於一個人,誰能阻止,誰有敢阻止呢?如秦王嬴政在位時,有27位大臣勸諫嬴政迎回太后趙姬,嬴政二話不說就將27人拉出去殺了,這幾十個大臣有什麼重大罪行嗎?答案是沒有,只不過就是勸諫了一下秦王而已。在秦孝公之前,秦國君主的權力並沒有這麼大,還需要受貴族階層的制約,秦國內部的爭鬥使得國家不安定,也談不上發展。
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後,變法對貴族的利益進行了重新分配,對主要貴族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對大多數次要的貴族打擊比較嚴重,貴族的權力沒有了,那麼權力也不會消失,只不過到了君主手中,君主的權力變相加強了,商鞅變法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削弱了一部分地主、貴族階層的權力,使秦國的國君的權力集中了起來。國君擁有的權力大了,話語權也就重了,也就可以集中國力幹大事。
商鞅變法也無法制約真正的貴族,在第一次變法開始後,秦孝公的嫡長子贏駟違反了新法,根據變法是要進行處罰太子贏駟的,但是太子贏駟是秦國未來的儲君,不能施以刑罰,於是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太子的老師給贏駟背了鍋,商鞅變法說白了還是維護君權,國家越強大,君主的權力也越大,越無法受到律令的制約,只要不是做出重大的過失,沒有叛亂,君主就無人可制約。
君主重用一人,怎麼也能找到理由,下面的臣子最多只能抱怨,也無實際的辦法阻止,如秦莊襄王嬴異人重用商人呂不韋,呂不韋之後對秦國的功績先不談,呂不韋最初是幫助嬴異人回到秦國,並輔助成為了太子,嬴異人繼位秦王后,便直接將呂不韋封為文信侯,呂不韋直接從平民一步就擁有了最高級別的爵位,並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僅憑輔佐嬴異人成為太子,就能成為文信侯。
秦莊襄王上位後,呂不韋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功績,就直接被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秦國的文武百官難道沒有意見嗎?呂不韋雖有功勞,但不至於一下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的丞相吧!關鍵還是商鞅變法後,集中了君主的權力,君主的權力無人可以制約,嫪毐也是如此,嬴政繼位秦王后,因年幼無法親政,朝政有相邦呂不韋和太后把持。
呂不韋和太后擁有了秦國最大的權力,雖然這一切權力來自於秦王,但秦王不能親政,呂不韋和太后代為擁有了秦王的權力。嫪毐被呂不韋獻給了太后趙姬,嫪毐憑藉自己的特長得到了太后的寵信,嫪毐為此也有了權勢,最終被太后趙姬封為長信侯,但嫪毐除了有特長外,並不是一無是處,在沒封為長信侯之前,嫪毐就擁有了賓客上千人的政治勢力,可見嫪毐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並且嫪毐叛亂之時,還有眾多賓客誓死追隨,最終被秦王嬴政處罰的叛亂之人多達幾千人之眾。可見嫪毐不僅只是太后趙姬的一個面首,也是太后趙姬的一個幫手,是政治上的外援,如若嫪毐一無是處也很難被封長信侯,嫪毐憑藉一定的才能和特長,深的太后趙姬的寵信,加上趙姬握有秦國的實權,相當於秦王,最終太后趙姬以秦王的名義將嫪毐封為長信侯。
各位讀友對嫪毐被封最高級別的爵位(長信侯)怎麼看?認為關鍵原因是否在於君主的擁有很大的權力?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