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2020-11-23 布衣書生愛歷史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紛爭擾攘了數百年的歷史終於迎來來了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局面。秦從邊陲夷狄,一變面成為坐擁半壁江山的大國,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是什麼原因使起點較低的秦國來擔當此大任呢?秦國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品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最終一統六國開創重大歷史格局呢?

秦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為五帝顓項之苗裔,其祖先大費曾助禹治水。周滅商,秦人因與商朝關係密切,被遷往遙遠的的西方。周孝王時,秦人「分土為附庸」。西周末年,王室衰弱,戎狄攻周,秦襄公助周幽王抗敵,幽王死,西周亡,秦又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因有此功勞,秦襄公被周王封為「諸侯」,並將遍布戎狄的「岐以西之地」當作秦的封土。至此,秦才真正建國來。

被封諸侯的秦開始建國,其被賜予的土地尚在戎狄手中,這其實是「空頭支票」。秦國的開局非常不利,此後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剿滅戎狄,開疆拓土,求得生存是秦國面臨的首要任務。秦國一直忙於穩定地盤,秦穆公「開地千裡,遂霸西戎」,使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統一於秦政權之下。穆公死後,秦國在與晉、楚的鬥爭中處於劣勢,秦國的發展受挫。厲共公到出子時期,秦數易君主,政局素亂,國力衰落。直至秦獻公即位,順應潮流行局部之改革,其子秦孝公任用商鞅厲行變法,將秦國打造成新式國家,秦國總算迎頭趕上,並且將以往的制度優勢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奠定了堅實的國力基礎。其後惠文王任用司馬錯滅蜀,此時的秦國已然擁有西部的半個中國,秦也憑藉強大的國力及「連橫」策略,成功抵禦了關東諸國的「合縱」攻勢,致有「虎狼之國」的稱號。此後昭襄王時期有曲折,然而這只不過是秦國改制過程中的小小亂流,政局終趨穩定。隨著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奠定,對外戰略得到穩固推進。至於其後秦王贏政與太后及呂不韋的宮廷鬥爭,僅為單純的爭權鬧劇,對國體影響甚微。

秦國能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秦國君主制度發育較好。如不牽涉道德判斷,僅從行政效率上來考察,集權制往往能保有比較高的行政效率,然而如何確保決策正確是其最大問題所在。秦的建國形勢及其軍事鬥爭的實際要求,決定了其效率優先的制度創設:每當軍事鬥爭取勝而佔領一地,則設縣,由庶長進行軍事統治,並直接向君主負責。如此,則地方的統治權可較多集中於國君之手。所以,在其他國家「公族」與「私門」激烈鬥爭,甚至造成國家分裂之時(如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雖然秦國也因「公」、「私」鬥爭出現過動蕩,但基本上保持了較為一貫的凝聚力。

秦國的君主制自具傳統,但其間也出現過曲折和亂流,集中表現在王位爭存和權力鬥爭上,這也是「貴族政治」天然具備的對君主制的反對與衝突。其中比較大的三次分別是厲共公至出子的內亂,以獻公繼位終結武王死後的王位繼承及其後的權力鬥爭,以昭襄王秉政告終;贏政與太后、昌不韋的宮闈之變。雖然這幾次政局動蕩最終以君主掌政而結束,但其動因卻是深層次的。因秦國的宗法制並不十分嚴格,所以縱觀秦國君統,雖大體上依照父死子繼的規律,但常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夾雜其間,這種情形往往伴隨著權力爭奪所引起的政局動蕩。當然,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商鞅變法以後,君位繼承制度逐漸完善,權力鬥爭的烈度和局勢動蕩 的程度相較微弱。

不甚嚴格的宗法制度,恰使得秦國「私門」勢力的發展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所以雖然也曾出現某些貴族集團架空君權的情況,但秦國始終不曾出現公室卑、私門強,甚至私族取代公室的情況,政局動蕩最終都還傷害不到君主制的基礎。又因宗法制度不嚴格,使秦國在人才任用方面可以較少受「親親」原則的牽絆,得以更多選用非宗族的外來人才。而對外來人才的任用客觀上促進了「世卿世祿制」的解體,從而促進了「貴族政治」的消亡,更重要之處在於促成了官僚制度的出現,從而強化了君主制。且這種基於「賢賢」原則的用人制度,是君主制的良好補充,有助於在某種程度上克服決策過程中的失誤及缺陷。

此外,秦從建國起即徵戰戎狄以獲取生存空間,由於早期的遊牧生活傳統以及長期與戎狄雜處,故使秦國民風彪悍尚武。較早使用騎兵,戰術靈活。種種因素共同而複雜的作用,使秦國具備了獨特的稟賦,加之先天的區位優勢,秦國被逐新賦予了明確的歷史使命。秦國,就像一個羸弱但頗具稟賦的西部少年,歷經各種磨鍊,終於成長為能獨擔大任、君臨天下的雄傑。

相關焦點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以後的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後,秦國還用了一百多年才統一天下,歷經六代英明君主,勵精圖治,逐步由秦始皇統一天下,而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可多得、遠見卓識的帝王,他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各種政治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實行郡縣制,這一時期的歷代帝王,無不以秦朝制度為根本。若無秦國、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天下嗎?
  • 秦國已經橫掃六國天下,那麼陰陽家為什麼還要苦苦追尋蒼龍七宿?
    在劇中,秦始皇掃六合一,已經統一天下,那麼陰陽家為什麼還要苦苦追尋蒼龍七宿,究竟還有什麼目的?秦國在天下動亂時最為強大的一國,也因為當時興盛的國力對天下展開了大舉的侵略,掃六國,天下合一。這一切離不開強大國力的支持,也離不開嬴政個人的謀略能力,在歷史上嬴政也算是雄才大略之輩。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 六國並非沒有過合縱攻秦,如果真的齊心協力,恐怕秦國早就亡了
    自從秦昭襄王把趙國打骨折後,秦國的實力就已經超越了六國,統一就是時間問題。合縱連橫的時候,蘇秦也是明白六國不可能堅持長期合縱的,因為六國聯軍需要一個統帥。六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不能忍受別人指揮自己。但是連橫都是以秦為主的,就很容易穩定。其次,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一點,戰國史表現的淋漓盡致,六國不是沒有過合縱攻秦,如果齊心協力,恐怕秦國早亡了,可結果呢?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
  • 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一招,將六國統一
    秦始皇在位期間,車同軌、書同文,其次統一了度量衡,這樣一來華夏文明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大一統。秦始皇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與秦國幾代君主的努力肯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戰國時期出現了戰國七雄的局面,這時候各個諸侯國徵戰不休。從戰國時期開始,華夏大地就從未讓戰爭消失過,秦國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最終大一統。
  • 六國知道秦國要滅了他們,為什麼不能聯合起來一舉把秦滅了?
    六國其實不是沒有嘗試過,想要合心合力一舉消滅秦國,而是在合心合力的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的這一個合力,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合力,根本就沒有形成真正對秦國有壓力的合力。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比劉邦大3歲,不過劉邦是農民家的孩子,秦始皇滅六國和劉邦的關係不是太大。所以,這個不是劉邦太關心的事情。我們看看項羽是幹什麼吧,畢竟項羽是貴族家的孩子。項羽11歲項羽是公元前232年生人,秦始皇比項羽大27歲。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項羽還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
  •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三國演義》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考察世界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國家的歷史都經歷了一個從分散走向統一的進程,這一進程反映的是人類從部落走向集體,最終使「國家」得以脫胎的過程。
  •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序幕
    當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好戰,而是國力強大的國家總想著繼續擴大國家規模,擴大人口,進而統一其他大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統一帝國。但是沒想到的是,一個位於偏北方的國家秦國,一步步吞併了東周,吞併了其他國家,做到了統一六國,成為這個國家最高的宗主國,大秦。而此時的秦國,也被稱之為大秦帝國。
  • 秦滅六國時,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有一個國家最有意思
    對於秦朝的歷史大家是比較熟悉的,我們今天來看看秦朝滅六國的過程中,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我們先從我們的亞洲大陸說起吧,東亞就是秦國滅六國,而中亞西亞同樣比較熱鬧,當時伊朗將亞歷山大推翻,建立了一個帝國,該帝國就是帕提亞帝國,不過這個帝國我們很少聽說,因為在我們的古籍中,帕提亞帝國被叫成是安息。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今天就說一說戰國時期有名的五大質子,五人中有一人最終統一了天下,有三人回國後繼承王位修成了正果,還有一人被逼殺。先說說修成正果的三人。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和軍事力量大幅提升,但是也引起了六國的忌憚,蘇秦以合縱之策力圖封堵遏制秦國,在此大背景之下,張儀主張以連橫破合縱,於是和秦國並不接壤的燕國和齊國成了秦國重點的拉攏對象。
  • 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那是因為什麼
    說實話,我總感覺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周朝800載的天下,可以說,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周的影子,秦的滅亡剛好平息了六國百姓,貴族對周的這種戀念,漢承秦制,也為漢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秦始皇的時候,那麼多人刺殺,復闢,漢代,還有人喊出復闢六國嗎?秦朝是一個過渡的朝代。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大秦崛起乃至統一的奇怪現象:大膽任用他國人才,壯大自《大秦賦》熱播,這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了,不得不說這是難得的歷史劇,特別是裡面的造型很多都是根據兵馬俑的造型來的,從這裡看出來,這部劇還是十分用心的,目前這部劇也基本上接近了尾聲,大秦的軍隊已經接連滅掉了韓國和趙國,魏國也已經稱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接下來大秦將連續滅掉其他幾個國家,完成天下一統。
  • 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還有哪個國家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
    那時秦國還有人力、物力轉土重來嗎?當然,歷史沒有假設。魏國初霸百年,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徹底失去霸權,淪為了二流國家,公子無忌率領諸侯聯軍大勝秦國,也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長平之戰殺神白起大破趙括,趙軍四十多萬人被殺,趙國從此國力崩盤,山東各國再無一國可對抗秦軍。那麼,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還有哪個國家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呢?
  •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只不過,晉懷公是個過河拆橋的主,而晉文公又是一個強悍的主,都不是秦穆公能掌控的,秦國數次向東發動戰爭,但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秦穆公遂在百裡奚等人的輔佐下轉而向西發展。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公孫鞅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他在秦國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讓秦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都變得非常的強大。也為後來的攻打六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而當時支持他變法的便是秦孝公。這位年輕的國君看了周圍,通過許多變法而強大的國家,決心用同樣的方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改變落後的樣子,於是他下了一道招賢令,而公孫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到達秦國。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導讀: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是理解秦國勃興和秦朝速亡的樞紐。為什麼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之後一百多年國勢蒸蒸日上,等到秦始皇親政,短短十年就吞併六國,然而秦始皇一去世秦帝國就崩潰了呢?假如秦始皇沒能迅速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那麼之前割據西方的秦國還會迅速敗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