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2021-01-11 紅葉飄零說歷史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對於這次變法對以後的影響也有很多的積極意義。

公孫鞅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他在秦國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讓秦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都變得非常的強大。也為後來的攻打六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而當時支持他變法的便是秦孝公。這位年輕的國君看了周圍,通過許多變法而強大的國家,決心用同樣的方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改變落後的樣子,於是他下了一道招賢令,而公孫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到達秦國。而剛到秦國的公孫鞅,也沒有立馬得到重視,而是經過3次的談話之後,才取得了這位國君的支持。

其實在秦國他一共主持了兩次變法,分別是在公元前359年,還有350年。相隔有將近十年的時間,通過這兩次變法,讓秦國變得非常的強大。但是當時也不止只有秦國,其他的國家同樣渴望變法。但是我們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為什麼只有在秦國,他的變法才得到了實施,才能得到成功。首先,當時各個國家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當時的各大諸侯國中,秦國是最弱的,也很貧困,可以說已經被逼到了絕路。如果不發生改變,不去變革,變得強大,很有可能在未來的不久就會被吞併。

就像我們餓了很久之後,馬上就要餓死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發餿的饅頭,你會覺得也可以吃的很香。而變法之於即將要餓死的秦國,就是那一個大饅頭,而且是一個白面做的饅頭。所以他在前兩次見到孝公的時候,所提的意見並沒有引起重視,因為那個時候他是更多的,從理論還有一個遠景上來規劃。但是第三次,他直接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措施,也就是相當於對弱小的秦國實行了一次搶救,而這個搶救的效果讓秦孝公看到了希望。

我們再看一下其他國家,強大的魏國有李悝,吳國有吳起在推行變法,其他國家也都有變法。而他們的變法只是為了讓強大的自己變得更加強,而是為了自己,不至於被其他國家吞併而變得強大,其他國家的變法是為了吃得更好,而秦國的變法是為了吃飽,所以從變法的願望來說,秦國比其他國家要強烈。這也是為什麼後續跟蹤要推行了不少損害於貴族的政策,卻取得了國君的支持。

第二個原因就是秦國在這次變法之前還進行過一次變法,雖然沒有深刻的改變,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落後面貌,但是卻為後續公孫鞅所採取的一系列變法,提供了一些優勢。而且因為他變法的次數比較少,在此之前,魏國已經進行了兩次變法,而趙國的變法,比秦國早了將近半個世紀。所以從這兩個條件來看,即使後來沒有商鞅,其他人只要在秦國推行任何變法,也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只不過公孫鞅的一系列行動和適用於秦國。而後世對於這次變法的評價確實也非常高,但是也有一些消極的影響,而且就是從此刻奠定了我國在封建社會中,重農業,抑制商業的政策。

鼓勵人們去進行耕種,抑制商業的發展。向統一度量衡,這種大家已經不需贅述,而這次變法中最後是最積極的影響,便是成立了郡縣制。這樣的制度更有利於加強管理,也加強統治者的集權。還有一個作用是大家都沒有關注的,就是以軍功定你的身份,對你的階級,只是普通人,你在戰爭中立下了功勞,就可以改變自己和一家人的命運,有可能成為新的貴族。在這樣的政策下,秦國的軍事力量也變得越來越強大,基本上那個時候只要家裡有勞力,家家都會出兵,成為全民皆兵的一種現象。我們可以看一下商鞅變法的影響,讓農業有了非常高的地位,郡縣制也改變了分封制所帶來的諸侯爭霸的麻煩,而本來非常弱小,瀕臨被吞併命運的秦國,一下子躍居為整個諸侯中最強的國家,隨後建立了秦朝。

相關焦點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並以此為基礎統一天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戰國地圖秦魏兩國在交戰之初,秦國使用欺詐的手法,騙取了魏國指揮官的魏公子印,並取得了勝利。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求和,魏惠王遷都大梁,此後多被稱為梁惠王。而商鞅為秦國取得了巨大功績,被封為商君,因此後世都稱他為商鞅。
  • 大秦帝國之秦國商君:公孫鞅的坎坷人生,終於在秦國劃了個句號
    在第一次變法的過程中,公孫鞅除了對秦國管理百姓的法律進行了改革之外,還向貴族動起了手。公孫鞅規定,秦國宗室沒有軍功的不能受爵,每個貴族應該以軍功定爵位,以爵位來計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數,服裝的數量。爭取使得秦國早日做到有軍功的人顯赫榮,沒有軍功的人則只能吃祖先的老本。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傳記剛開始,司馬遷並不稱呼其為衛鞅,而是公孫鞅。以下為《史記》原文,不喜歡看古文的可以忽略之。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 秦國能一統全國,這一制度是它統一的根基,從此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商鞅,也稱作公孫鞅,是秦國的棟梁,一國之精英。作為衛國國君的後裔,商鞅為使秦國走向繁榮昌盛出謀劃策。如今,世人耳熟能詳的商鞅變法,就是秦國的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變法不僅廢除了舊的奴隸制度,還創建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封建專制制度,同時,也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統一是消除戰爭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在戰國時期那種亂世之下,戰國並非只有秦國變法,但只有秦國變法成功,這就是秦國的特殊能力,想想看,春秋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到最後只剩下七個,這個戰爭強度有多麼殘酷,誰能活到最後,不就是靠自身強大嗎,當時的各國君主都意識到只有變法才能強國。
  • 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因為衛鞅打敗了魏國,秦國就把「於」和「商」這兩個地方的十五個邑封給他。所以,秦王封他「商君」的稱號。什麼?衛鞅?那商鞅跑哪兒去了?對不起,翻遍該《列傳》,只有一處提到「商鞅」:「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原來,死去之後的商君,才被秦王罵了一聲:不要像商鞅這個叛徒一樣,造什麼反!「商鞅」,竟然是一個罵名。
  •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
    七國爭雄,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天下。紛爭擾攘了數百年的歷史終於迎來來了第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局面。秦從邊陲夷狄,一變面成為坐擁半壁江山的大國,到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是什麼原因使起點較低的秦國來擔當此大任呢?秦國又具備哪些獨特的品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之路,從而能最終一統六國開創重大歷史格局呢?秦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秦人始祖為五帝顓項之苗裔,其祖先大費曾助禹治水。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西部小國秦人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顓頊時代,根據《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秦周同源,都是黃帝的後裔,顓頊的後代有一個叫大費的,他曾經和大禹一起治水,後來大禹治水成功,大費就留在舜的身邊,為舜帝馴養和調教鳥獸,深得舜的賞識,於是舜就賜姓為嬴,這就是嬴姓的由來!
  • 奏響無衣戰歌,勿忘秦國艱難創業史,激昂慷慨
    於是周平王正式封秦嬴為諸侯,秦嬴終於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現在可以叫它秦國了。西周陷落的豐、岐之地也一併封給秦國,如果想得到就看自己的本事了。秦國絕不會屈居西方貧瘠之地,必須拿下豐、岐擴大地盤,於是秦國和西戎又一次全面開戰。從秦襄公開始,經過5代人近百年的奮鬥,不僅打敗西戎奪回了豐、岐,還把領土擴大到了洛河以西。
  • 王者榮耀巔峰賽射手梯度排行:公孫離仍是最強射手,虞姬成功晉級T1...
    巔峰賽射手梯度排行:公孫離仍是最強射手,虞姬成功晉級T1分析 公孫離的定位是射手,但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刺客!一個披著射手皮的刺客! 在官方爆料中,s20賽季的戰令星元皮膚就是公孫離的:覓星靈兔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 秦孝公懷壯志何止復霸,公孫鞅承魏制赴秦加爵,一代功臣身敗事
    前言約公元前360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身在魏國仕途失意的商鞅在立即離開魏國投奔秦國,隨後在景監的引薦下見到了秦孝公,這個在魏國見證了李悝以及吳起在魏文侯手下所帶來的良好效益的年輕人,在原來的改革基礎上"變本加厲",深得秦孝公的寵信。並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先後擔任秦國的左庶長以及宰相等重要職位。
  • 名門貴族、秦國戰神白起,在《羋月傳》中為什麼被寫成狼孩?
    可以說,如果沒有白起,秦國戰勝諸侯,一統天下的進程將要蹉跎很多年。 對於這樣一個對秦國有著決定性意義的一個人,為什麼秦國昭襄王要賜劍讓他自刎? 在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中,作者將白起的身世設計為:他是被狼群養大的一個野孩子,狼性十足。
  • 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文|飛魚說史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西漢)桑弘羊《鹽鐵論》戰國歷史,精彩紛呈而又眾說紛紜。
  • 人質=國君=成就霸業 為什麼說秦國是質子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大家都知道,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秦國。但秦國統一全國,與其多位國君當過人質密切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人質或質子制度,就沒有秦朝的統一全國。 人質在古代更多的賦予質子的含義。百度百科中定義為:質子是指人質。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
  • 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那是因為什麼
    說實話,我總感覺秦的滅亡是必然的,並不是因為什麼暴秦無道。周朝800載的天下,可以說,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周的影子,秦的滅亡剛好平息了六國百姓,貴族對周的這種戀念,漢承秦制,也為漢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秦始皇的時候,那麼多人刺殺,復闢,漢代,還有人喊出復闢六國嗎?秦朝是一個過渡的朝代。
  • 《羋月傳》中描述不可信,其實他是秦國貴族
    《羋月傳》中羋月在出差途中救下了一個狼孩,後來這個狼孩在羋月的庇護之下慢慢成長為秦國的一員大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超級猛將---死神白起! 很多人就好奇了,真實歷史上白起的出身究竟是什麼,真的是個狼孩嗎?和羋月是什麼關係?
  • 秦始皇的高祖母羋月嫁到秦國後,為何為秦國嘔心瀝血,還不惜和母國...
    羋月當年因為和親嫁到秦國,但令很多人感到疑問的是,為什麼她要為秦國耗盡心血,還不惜與母國為敵呢? 而羋月在嫁到秦國之後一開始是被秦惠文王封為「羋八子」,那時的她地位低下,人微言輕,所以也不能為兩國之間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