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對於這次變法對以後的影響也有很多的積極意義。
公孫鞅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他在秦國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讓秦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都變得非常的強大。也為後來的攻打六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而當時支持他變法的便是秦孝公。這位年輕的國君看了周圍,通過許多變法而強大的國家,決心用同樣的方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改變落後的樣子,於是他下了一道招賢令,而公孫鞅就是在這個時候到達秦國。而剛到秦國的公孫鞅,也沒有立馬得到重視,而是經過3次的談話之後,才取得了這位國君的支持。
其實在秦國他一共主持了兩次變法,分別是在公元前359年,還有350年。相隔有將近十年的時間,通過這兩次變法,讓秦國變得非常的強大。但是當時也不止只有秦國,其他的國家同樣渴望變法。但是我們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為什麼只有在秦國,他的變法才得到了實施,才能得到成功。首先,當時各個國家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當時的各大諸侯國中,秦國是最弱的,也很貧困,可以說已經被逼到了絕路。如果不發生改變,不去變革,變得強大,很有可能在未來的不久就會被吞併。
就像我們餓了很久之後,馬上就要餓死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發餿的饅頭,你會覺得也可以吃的很香。而變法之於即將要餓死的秦國,就是那一個大饅頭,而且是一個白面做的饅頭。所以他在前兩次見到孝公的時候,所提的意見並沒有引起重視,因為那個時候他是更多的,從理論還有一個遠景上來規劃。但是第三次,他直接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措施,也就是相當於對弱小的秦國實行了一次搶救,而這個搶救的效果讓秦孝公看到了希望。
我們再看一下其他國家,強大的魏國有李悝,吳國有吳起在推行變法,其他國家也都有變法。而他們的變法只是為了讓強大的自己變得更加強,而是為了自己,不至於被其他國家吞併而變得強大,其他國家的變法是為了吃得更好,而秦國的變法是為了吃飽,所以從變法的願望來說,秦國比其他國家要強烈。這也是為什麼後續跟蹤要推行了不少損害於貴族的政策,卻取得了國君的支持。
第二個原因就是秦國在這次變法之前還進行過一次變法,雖然沒有深刻的改變,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落後面貌,但是卻為後續公孫鞅所採取的一系列變法,提供了一些優勢。而且因為他變法的次數比較少,在此之前,魏國已經進行了兩次變法,而趙國的變法,比秦國早了將近半個世紀。所以從這兩個條件來看,即使後來沒有商鞅,其他人只要在秦國推行任何變法,也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只不過公孫鞅的一系列行動和適用於秦國。而後世對於這次變法的評價確實也非常高,但是也有一些消極的影響,而且就是從此刻奠定了我國在封建社會中,重農業,抑制商業的政策。
鼓勵人們去進行耕種,抑制商業的發展。向統一度量衡,這種大家已經不需贅述,而這次變法中最後是最積極的影響,便是成立了郡縣制。這樣的制度更有利於加強管理,也加強統治者的集權。還有一個作用是大家都沒有關注的,就是以軍功定你的身份,對你的階級,只是普通人,你在戰爭中立下了功勞,就可以改變自己和一家人的命運,有可能成為新的貴族。在這樣的政策下,秦國的軍事力量也變得越來越強大,基本上那個時候只要家裡有勞力,家家都會出兵,成為全民皆兵的一種現象。我們可以看一下商鞅變法的影響,讓農業有了非常高的地位,郡縣制也改變了分封制所帶來的諸侯爭霸的麻煩,而本來非常弱小,瀕臨被吞併命運的秦國,一下子躍居為整個諸侯中最強的國家,隨後建立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