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2021-01-09 巴塔人文

學歷史,光是記名字就讓人頭疼,為什么元史很少人看?除了民族塗炭傷感情之外,恐怕只是因為裡面的名字都太長吧。

即使是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雖然兼具文學性和史學性,但要讀懂它,也要過理解「姓名」這一關。

史記

比如,當前,改革是重頭戲。談改革,我們一定會想起變法的鼻祖、改革的先驅——商鞅。

「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天下,建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基礎。

但你要在《史記》中找《商鞅列傳》,對不起,沒有,只有《商君列傳》。

商君,就是商鞅。

商鞅畫像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因為衛鞅打敗了魏國,秦國就把「於」和「商」這兩個地方的十五個邑封給他。所以,秦王封他「商君」的稱號。

什麼?衛鞅?那商鞅跑哪兒去了?對不起,翻遍該《列傳》,只有一處提到「商鞅」: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原來,死去之後的商君,才被秦王罵了一聲:不要像商鞅這個叛徒一樣,造什麼反!

「商鞅」,竟然是一個罵名。

商鞅變法圖

「商君」在被封之前,司馬遷大部分時間都叫他「衛鞅」。連馮夢龍的通俗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鞅變法,辭鬼谷孫臏下山 》,也稱他為衛鞅,與孫臏相對。

我們知道,孫臏,姓孫,名臏。按照對仗工整的要求,那「衛鞅」就是姓衛,名鞅了?

又錯了!對仗工整代表不了中國的名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古代是最講究「名實相副」的。

那這裡,為什麼他又不姓衛?

司馬遷畫像

看司馬遷怎麼說: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這是該傳第二段的開頭部分。可見,他在見秦孝公之前,是叫「公孫鞅」的,「衛鞅」稱號的開始,是在秦孝公見他之後。

什麼?怎麼又跑出一個「公孫鞅」?怎麼見到秦孝公的前後,會有兩個「鞅」?從「公孫鞅」轉變到「衛鞅」?

商鞅立木為信

還是回到《列傳》的第一段: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仔細分析一下這一段,我們才有半點豁然開朗的感覺:他是衛國的君主的小老婆的公子,所以,「衛鞅」是以出生籍貫來稱呼他;他的姓氏是「公孫」,所以叫他「公孫鞅」;他的祖先原來姓姬,所以,叫他「姬鞅」也不會錯。

問題又來了。什麼叫「姓公孫氏」?我們知道,古代的姓與氏是分開的,姓是祖先傳下來的,氏是開枝散葉、子孫多了之後,為了有所區別而作分支,從而命名的。

照這樣說,他應該是姓「姬」,氏「公孫」了。

這樣一解釋,見秦孝公之後叫「衛鞅」,也是合適的。因為在秦國,他卻是衛國人。就像一個中國人去了美國,不會自稱成都人,而會自稱中國人一樣。

史記書影

但是,問題又來了,「衛鞅」並不是秦國人對他的稱呼,而是司馬遷對他的稱呼。這就有點奇怪了,本來為了敘述的連貫性,姓名一以貫之是最流暢明白的,為何司馬遷卻故意要改變稱呼呢?看了文末的議論,我們才恍然大悟: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終其一生,司馬遷是把他當做一個壞人來寫的:刻薄,寡恩,叛逆,欺瞞。衛國人,卻去幫秦國做事,一個名字的改變,竟隱藏著作者良苦的用心。

至於商鞅的由來,應該是他封於「商」這個地方,再加上他唯一的、始終未變的名——「鞅」吧。

相關焦點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並以此為基礎統一天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這幾天在看《大秦帝國之裂變》,有人問我歷史課本裡的商鞅,在這裡為啥叫衛鞅?好問題,這個涉及到先秦的姓氏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並不嚴謹。還是《史記》最靠譜,最嚴謹。商鞅的記載見於《史記·商君列傳》。傳記剛開始,司馬遷並不稱呼其為衛鞅,而是公孫鞅。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因為母親不是父親的原配,在當時的禮法社會,特別是自己所在國,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因此前往其它國尋求機遇。商鞅先在魏國輔相公孫痤那裡做了門下士,公孫痤這個人比較有能力,對於人才的識別有著獨特的見解。因此,他特別在意商鞅的去留問題,特別在自己去世之後。在公孫痤重病期間,魏惠王前去看望,並詢問他對王國的交代。公孫痤直接表明了衛國的流亡青年公孫鞅的才幹,希望能得到國君的重用,並且信任於他。梁惠王聽了之後,並沒有當場發表意見,在那裡悶不作聲。
  • 大秦帝國之秦國商君:公孫鞅的坎坷人生,終於在秦國劃了個句號
    除了連坐法之外,公孫鞅還在稅收上進行了變革。公孫鞅規定,一個秦國平民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就可以得到稅收減一倍的優惠。兒子如果立了戰功就可以獲得爵位,如果發生私鬥,則要受到懲罰。努力種地紡布,使得國家的糧食和布帛充足的百姓有賞,做事情怠惰的人則要受罰。如果說連坐法還有不近人情的一面的話,那麼商鞅進行的軍功爵制度改革,稅收改革和鼓勵農業生產發展的改革,則給了百姓巨大的生產動機。
  •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從我們今天的知識體系來看,很難想像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會起那樣。比如商鞅,比如嬴政,其實商鞅不姓商,嬴政也不姓嬴。那麼是為什麼呢?想搞清楚這一點其實不難,我們今天就簡單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如何取名的,尤其是他們的姓氏。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
  • 真正智慧的人都有不同尋常的思維
    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有不同尋常的思維,本文試圖以《資治通鑑》中的6個案例加以詳細說明,通過這6個案例提醒我們,要想獲得成功,一定要讓自己有不同尋常的思維,掌握了這點我們就能終生受益。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僅以齊威王對即墨大夫和阿地大夫的獎懲,就可以看得出齊威王在識人方面不同尋常的思維。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某些支持某種現實和專制政治的謀臣們,在那裡自貴族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直到富商呂不韋(秦代最後一位國王亦即帝國締造者的大臣),都越來越多。公孫鞅是商氏的公子,更以商鞅之名而為人所知,他與河南的小城邦衛國(這是與出自三家分晉的那個大諸侯國魏國不同的另外一個國家)的貴族家庭,具有親緣關係,是秦國最早大變法的巨匠。
  • 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是誰?不是聯韓魏滅智的趙襄子,是趙鞅
    公元前403年,面對韓趙魏三家士大夫的請求,沒有實力的周天子順勢把他們封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徹底瓜分了晉國公室,中原大地上才在名義上徹底形成了七個實力較強諸侯國相互爭霸稱雄的競爭格局,實質上從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後已成競爭格局,這裡暫不論。說起三家分晉,就繞不過去晉國,因為晉文公曾稱霸中原,曾經如此強大的晉國為何會分裂?
  • 趙鞅人生中的兩件大事:誅滅範氏、中行氏;黃池會盟
    作戰中,鄭國人擊中了趙鞅的肩膀,趙鞅受傷,倒在了車中,鄭國人趁勢奪走了他的帥旗。衛國太子聞訊趕來,救援趙鞅,將鄭軍打的大敗,俘虜了齊國運送給範氏的一千輛糧食。趙鞅高興的說:「現在可以了,咱們勝利了!」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統一是消除戰爭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在戰國時期那種亂世之下,戰國並非只有秦國變法,但只有秦國變法成功,這就是秦國的特殊能力,想想看,春秋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到最後只剩下七個,這個戰爭強度有多麼殘酷,誰能活到最後,不就是靠自身強大嗎,當時的各國君主都意識到只有變法才能強國。
  • 古代第一個提出宇宙觀的人是誰?有人說是老子,其實是雜家的尸子
    但是很少人聽過有尸子這一人物,那麼這位尸子是誰呢?是不是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來,根據傳聞尸子是商鞅的師傅,身為商鞅的師傅為什麼如此鮮為人知呢?接下來帶領大家分析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被隱藏的聖人——尸子。屍姓起源一說到屍姓,有些不懂得朋友就開始問了:這屍姓是不是與喪葬、古墓、儈子手有關呢?
  • 秦孝公懷壯志何止復霸,公孫鞅承魏制赴秦加爵,一代功臣身敗事
    前言約公元前360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身在魏國仕途失意的商鞅在立即離開魏國投奔秦國,隨後在景監的引薦下見到了秦孝公,這個在魏國見證了李悝以及吳起在魏文侯手下所帶來的良好效益的年輕人,在原來的改革基礎上"變本加厲",深得秦孝公的寵信。並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先後擔任秦國的左庶長以及宰相等重要職位。
  • 【高等概率論】離散時間鞅
    本次的內容是鞅理論基礎~ 向Doob獻上膝蓋 _(:з」∠)_在測度論的基礎上,概率論的靈魂是獨立性,而相依結構中最吸引人的當然是鞅。市面上的入門教材(如Durrett的PTE)並不讓人足夠滿意,所以稍微梳理了一下知識邏輯,完善和補充了一些鞅的應用。
  • 商鞅剽竊別人成果?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成功
    雖然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幫助秦國提升了榨取民間財富的能力,增強了國力和生產力,激發了百姓參戰的熱情和凝聚力,為大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曉得,商鞅其實是個抄襲者,他變法的招數是從別人那抄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不是第一個變法的人,管仲、李俚、吳起都是變法的先驅。
  •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如果要說秦孝公的事,那麼商鞅肯定是繞不過去的,因為假如沒有商鞅,秦孝公也就不會是真正的「秦孝公」,也正是因為有了商鞅的輔佐,秦孝公的大名才能永久被烙刻青史之中。但就是這樣一對明君賢臣,起初的見面並不愉快。相反還差點談崩。那麼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只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治國。
  • 商鞅為何成了過街老鼠?讀了《商君書》之後才發現:這個壞人死晚了
    正是有了前輩打下的基礎,秦孝公才任用商鞅變法,把前輩的改革經驗總結歸納,並且制定了嚴刑峻法,對老百姓進行敲骨吸髓的壓榨——要不是秦始皇寬宏大量,而是一直抱著商鞅的老規矩不放,別說不能一統六合,就是秦國還能不能倖存,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說秦惠文王嬴駟幹掉造反的商鞅,實際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 馬拉松獎牌上「商鞅」變「商殃」,不怕「傷」鞅?
    ▲網友爆料截圖古有「嬴駟即位,商鞅遭殃」;今有「商馬獎牌,驚現『商殃』」。日前有網友爆料,商洛國際馬拉松的獎牌上把歷史人物「商鞅」印成了「商殃」。針對2019年商洛國際馬拉松獎牌文字錯誤,陝西省商洛市體育局於日前發布致歉信稱,已重新製作全馬賽事獎牌並更換。
  • 馬拉松獎牌上「商鞅」變「商殃」 不怕「傷」鞅?
    古有「嬴駟即位,商鞅遭殃」;今有「商馬獎牌,驚現『商殃』」。  日前有網友爆料,商洛國際馬拉松的獎牌上把歷史人物「商鞅」印成了「商殃」。針對2019年商洛國際馬拉松獎牌文字錯誤,陝西省商洛市體育局於日前發布致歉信稱,已重新製作全馬賽事獎牌並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