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何成了過街老鼠?讀了《商君書》之後才發現:這個壞人死晚了

2020-11-26 騰訊網

司馬遷讀了《商君書》中的開塞、耕戰兩篇,恨得牙根痒痒,就在《史記商君列傳》裡說商鞅死有餘辜。事實上《商君書》總共有二十六篇,也不需要看全了,就是僅僅看看其中跟老百姓有關的說民、弱民兩篇,能讀懂的人都恨不得咬上他幾口——商鞅在這個世界上只忠誠於兩個人:一個是秦孝公,另一個就是他自己。或許他對秦孝公也沒什麼忠誠可言,他與秦孝公之間就是一場交易,商鞅用犧牲秦國全部官員百姓的利益,換來了秦孝公的信任和賞賜。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筆者曾經是相信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巨大好處的,但是細看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商鞅沒有入秦之前,秦國也不弱:秦簡公嬴悼子允許百姓帶劍,培養了秦國的尚武精神;秦獻公嬴師隰廢除人殉、鼓勵經商、編制戶籍、設立郡縣。正是有了前輩打下的基礎,秦孝公才任用商鞅變法,把前輩的改革經驗總結歸納,並且制定了嚴刑峻法,對老百姓進行敲骨吸髓的壓榨——要不是秦始皇寬宏大量,而是一直抱著商鞅的老規矩不放,別說不能一統六合,就是秦國還能不能倖存,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說秦惠文王嬴駟幹掉造反的商鞅,實際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熟讀史書的讀者都知道,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國可以排在前三名的有為之君,可不是像某些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心胸狹隘無所作為,他東攻魏國,拿下了屬於魏國的山西、河南、陝西的大片地盤,又滅蜀敗楚,派張儀用連橫之策離間了六國聯盟,更值得尊重的是秦惠文王嬴駟還北徵匈奴,把匈奴的一個分支(義渠)變成了秦國的一個縣——可見郡縣制並不是秦始皇嬴政首創。

這裡我們要糾正一個常識性的誤區:很多人都以為嬴駟即位後挾私報復才抓起並殺掉了商鞅,而且是虐殺車裂。實際情況是當時有人控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自然要調查,但是商鞅直接跑掉了——這不能不讓我們想起水滸傳裡的宋江和武松,武松殺了謀害哥哥的兇手,自己去縣衙自首;宋江為掩蓋自己勾結梁山賊寇的罪行,殺人滅口坐樓殺惜,然後也是一溜煙跑掉了。宋江跑來跑去最後跑到梁山造了反,商鞅也造反了:「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與宋江走到哪都很受歡迎不同,商鞅在秦孝公死後成了真正的喪家之犬。投奔魏國,魏國不接收,因為商鞅背信棄義假裝議和請吃飯而抓了魏軍主將公子卬並打敗了魏軍——這在很講規矩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犯了大忌,屬於冒天下之大不韙。

商鞅在秦國也不受歡迎,旅店讓他證明自己的身份,他都不敢說自己是商鞅,因為他也知道自己在秦國已經是全民公敵。如果他的變法真的利國利民富國強兵,那麼一向講究捨生取義的戰國時期官員百姓,是肯豁出性命來保護他的,大家可以參考趙氏孤兒和伍子胥過昭關。

商鞅在戰場上如何背信棄義,咱們且不去管他,因為他可以用「兵者詭道也」來為自己辯護。但們今天就站在老百姓角度上,看看商鞅是怎麼得罪了秦國老百姓的。《商君書》是商鞅自己寫的,並且被很多朝代作為太子儲君的必讀教材,他怎麼推也推不掉。咱們就挑其中的兩篇文章中的幾句話來管中窺豹。

商君書總共有二十六篇,分別為更法、墾令、農戰、去強、說民、算地、開塞、壹言、錯法、戰法、立本、兵守、靳令、修權、徠民、刑約、賞刑、畫策、境內、弱民、御盜、外內、君臣、禁使、慎法、定分。其中說民、弱民跟咱們老百姓密切相關,但是卻也不能翻譯得太明白——其實戰國時期的文言也不是那麼難懂。

首先咱們來看說民篇,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辯慧,亂之贊也;禮樂,淫佚之徵也;慈仁,過之母也;任譽,奸之鼠也。」說白了就是對老百姓不能心慈手軟。而接下來商鞅提出了解決辦法:「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故曰: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統治者不能把老百姓當做好人,先來個有罪推定,用對待罪犯的手段來管理(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個解釋:讓好人當官是不行的,應該讓壞人來管理百姓),這樣秦國才能安定強大,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

在弱民篇,第一句話還是開宗明義:「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然後商鞅重點強調:「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這就是說:秦國要想強大,就必須把老百姓管教成逆來順受的羔羊,那麼怎樣把老百姓變成羔羊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制定老百姓最反感的規定,如果地方行政都是老百姓歡迎的,那麼老百姓變強,國家就變弱了——其實看來看去,商鞅這說法要是把「國」換成「君」,似乎更恰當一點。

商鞅制定了哪些嚴刑峻法,咱們且不去管它,因為在「弱民」思想指導下,他要是能為老百姓謀福利,那也就真是見了活鬼了。所以商鞅在靠山秦孝公死後,馬上變成喪家犬和過街老鼠,一點都不奇怪。那麼請問讀者諸君,您研讀了《商君書》這兩篇關於老百姓的文章之後,認為商鞅是不是死有餘辜呢?如果您是秦惠文王,肯留商鞅一條活命嗎?

相關焦點

  • 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商鞅畫像「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因為衛鞅打敗了魏國,秦國就把「於」和「商」這兩個地方的十五個邑封給他。所以,秦王封他「商君」的稱號。什麼?衛鞅?那商鞅跑哪兒去了?對不起,翻遍該《列傳》,只有一處提到「商鞅」:「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原來,死去之後的商君,才被秦王罵了一聲:不要像商鞅這個叛徒一樣,造什麼反!「商鞅」,竟然是一個罵名。
  • 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文|飛魚說史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西漢)桑弘羊《鹽鐵論》戰國歷史,精彩紛呈而又眾說紛紜。
  •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漢)賈誼《過秦論》說起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不少人會說這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的必然結果。那麼究竟是哪六世呢,我們按照秦王政之前的國君往前推的話,他們是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和秦孝公。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商鞅(按照習慣,先這麼稱呼),衛國人(和呂不韋一個國)。衛國庶出子孫。衛國乃周武王的弟弟衛康叔的封地,因此衛國子孫的姓為姬。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並以此為基礎統一天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商鞅先在魏國輔相公孫痤那裡做了門下士,公孫痤這個人比較有能力,對於人才的識別有著獨特的見解。因此,他特別在意商鞅的去留問題,特別在自己去世之後。在公孫痤重病期間,魏惠王前去看望,並詢問他對王國的交代。公孫痤直接表明了衛國的流亡青年公孫鞅的才幹,希望能得到國君的重用,並且信任於他。梁惠王聽了之後,並沒有當場發表意見,在那裡悶不作聲。
  •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從我們今天的知識體系來看,很難想像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會起那樣。比如商鞅,比如嬴政,其實商鞅不姓商,嬴政也不姓嬴。那麼是為什麼呢?想搞清楚這一點其實不難,我們今天就簡單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如何取名的,尤其是他們的姓氏。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商鞅變法,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秦國強大自然就逐漸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然後再經過六七代秦國君主的接力,於是在秦始皇這個英明君主手中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德比三皇、功蓋五帝的統一偉業。
  • 馬拉松獎牌上「商鞅」變「商殃」,不怕「傷」鞅?
    ▲網友爆料截圖古有「嬴駟即位,商鞅遭殃」;今有「商馬獎牌,驚現『商殃』」。日前有網友爆料,商洛國際馬拉松的獎牌上把歷史人物「商鞅」印成了「商殃」。針對2019年商洛國際馬拉松獎牌文字錯誤,陝西省商洛市體育局於日前發布致歉信稱,已重新製作全馬賽事獎牌並更換。
  • 馬拉松獎牌上「商鞅」變「商殃」 不怕「傷」鞅?
    古有「嬴駟即位,商鞅遭殃」;今有「商馬獎牌,驚現『商殃』」。  日前有網友爆料,商洛國際馬拉松的獎牌上把歷史人物「商鞅」印成了「商殃」。針對2019年商洛國際馬拉松獎牌文字錯誤,陝西省商洛市體育局於日前發布致歉信稱,已重新製作全馬賽事獎牌並更換。
  • 商鞅剽竊別人成果?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成功
    經過一段時間楚王發現,地還是「懸」著好啊。因為分封的土地,稅收先進士大夫的糧倉,士大夫節流之後再給中央交稅,稅量不大不說,還經常偷稅漏稅。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百姓負擔的起,中央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而且收上來「足斤足兩」。就這樣,楚國率先使用了郡縣制,懸著的地越來越多。
  • 《平凡的世界》中有壞人嗎?並沒有壞人,只是貧窮把人們限制住了
    書中的孫少平讓我有點喜歡不起來,不知道路遙出於什麼心理,安排一堆美女喜歡孫少平,他還很矯情的說,這都不是我要的,那你要的是什麼?路遙把田曉霞寫死,這又是為何,是在突出悲劇嗎?孫少平這個人物應該就是路遙在寫自己,我認為孫少平是個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往往跟現實格格不入,但我們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孫少平,現實看來孫少平矯情、煽情、心裡脆弱,恰恰是這樣一個青年最後成長為一個堅強穩重的男人,這是一個過程,是路遙自己的安排。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明白戰國時期的「君」是什麼。 尊號還是爵位?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這些書有點多,一時也看不完,各位可以先點個收藏,等書荒的時候再來翻翻。為了方便各位的閱讀,我把書簡單做了個分類,我讀的時候不是按照這個順序讀的。第一類:暢銷書系列1、阿城《棋王》對於阿城的《棋王》,可以說是久仰大名,這次終於完成閱讀。
  • 大英帝國和秦帝國,一樣掃平六國信奉光榮孤立,為何結局不同
    這個新時代的主角,就是盈格魯薩格遜人的祖先日耳曼人的一支。他們經由不列顛島南部登陸侵入英倫,進而在後續將島嶼原住民壓制,建立起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國家,隨時間推移,這大大小小十幾個王國,通過戰鬥聯姻,最後成了七個頗具實力的小國家。剩下的這七個國家,就成了現代英國雛形,英格蘭的前身。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某些支持某種現實和專制政治的謀臣們,在那裡自貴族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直到富商呂不韋(秦代最後一位國王亦即帝國締造者的大臣),都越來越多。公孫鞅是商氏的公子,更以商鞅之名而為人所知,他與河南的小城邦衛國(這是與出自三家分晉的那個大諸侯國魏國不同的另外一個國家)的貴族家庭,具有親緣關係,是秦國最早大變法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