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開篇的《梁惠王》,講述的是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的故事。這個梁惠王其實是魏惠王,之所以被大家稱為梁惠王,是因為在與秦國的交戰過程中割讓了河西之地,並遷都大梁。而這些遭遇,都與年輕時的商鞅有關。
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因為母親不是父親的原配,在當時的禮法社會,特別是自己所在國,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因此前往其它國尋求機遇。
商鞅先在魏國輔相公孫痤那裡做了門下士,公孫痤這個人比較有能力,對於人才的識別有著獨特的見解。因此,他特別在意商鞅的去留問題,特別在自己去世之後。
在公孫痤重病期間,魏惠王前去看望,並詢問他對王國的交代。公孫痤直接表明了衛國的流亡青年公孫鞅的才幹,希望能得到國君的重用,並且信任於他。梁惠王聽了之後,並沒有當場發表意見,在那裡悶不作聲。公孫痤已經理解了梁惠王的意圖,因此屏退左右下人,單獨與魏惠王說到:
「如果主公不用公孫鞅,那就把他控制起來,不要讓他離開魏國或者解決掉他。
梁惠王聽後,點頭示意明白。
等到魏惠王走了之後,公孫痤把商鞅叫了進來,並對他說:「已經向國君舉薦了你,但是我看他的意思不能接受你,因此,不論在公還是在私,我都要把這些想法與你說清楚。在公,我要人臣之責,因此我建議國君限制你離開魏國,或者直接把你殺掉。於私則是你我之間的私人感情,我也要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希望你早做打算,以免以免受到不測。」
商鞅聽後,對公孫痤說:「你就放心吧,國君既然不聽從你的話重用於我,怎麼有可能聽從你的話來殺我?」由此可以看出商鞅已經摸透了魏惠王的心理,人家根本就沒有把商鞅當一回事兒。
其實當魏惠王從公孫痤的家裡出來之後,就對自己的親信說道:「公孫痤這個人真是病昏了頭,他怎麼可能讓我把王國大事的決定權,交給一個衛國前來避難的流浪小子呢?真是太荒謬了!」
商鞅並沒有馬上離開衛國,等到公孫痤去世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去秦國遊說秦孝公。經過三次反覆的遊說,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議開始變法。兩三年的時間,秦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商鞅,又開始勸說秦孝公出兵攻打魏國。於公,當然是為秦國著想;於私則是為了報復。
秦魏兩國在交戰之初,秦國使用欺詐的手法,騙取了魏國指揮官的魏公子印,並取得了勝利。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求和,魏惠王遷都大梁,此後多被稱為梁惠王。而商鞅為秦國取得了巨大功績,被封為商君,因此後世都稱他為商鞅。
商鞅在秦國風光了十幾年,等到秦孝公去世後,秦惠王繼位。在權力交替的過程中,商鞅被認定為有叛變的嫌疑,受到秦國上下的追殺。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逃到魏國尋求梁惠王的庇護。
在割讓河西之地求和之時,梁惠王已經悔恨自己當初沒有殺掉公孫鞅。此時雖然不願落井下石,但也不能保護他,因此拒絕了商鞅的請求。走投無路的商鞅,終被秦國追捕回國,受車裂之刑。
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了解到了魏惠王被稱為梁惠王的典故,也了解了公孫鞅被稱為商鞅的原因。同樣,我們也知道了他們之間的恩怨緣由。
不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會有「人才」被忽視的現象。因此有很多人會覺得懷才不遇,因而轉投到其他利益集團之下。這種現象在現在的留學生中比較明顯,在本國得不到發展,轉投,更有甚者為了一時利益而出賣故土利益。正如商鞅的做法如出一轍,讓人不免倍覺寒心。
從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可以分析出,自古人才為了施展抱負,並不在意籍貫與國別。同樣,古之國君為了招攬人才也不在意人才的出身。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過程中,為了大眾積極奉獻的人才,終將被歷史所歌詠。而那些為了自己個人利益,鼓動國君損害他國甚至故國利益的「人才」,終將被歷史與後世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