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2021-01-09 小城故事大

《孟子》開篇的《梁惠王》,講述的是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的故事。這個梁惠王其實是魏惠王,之所以被大家稱為梁惠王,是因為在與秦國的交戰過程中割讓了河西之地,並遷都大梁。而這些遭遇,都與年輕時的商鞅有關。

孟子梁惠王

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因為母親不是父親的原配,在當時的禮法社會,特別是自己所在國,沒有得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因此前往其它國尋求機遇。

商鞅先在魏國輔相公孫痤那裡做了門下士,公孫痤這個人比較有能力,對於人才的識別有著獨特的見解。因此,他特別在意商鞅的去留問題,特別在自己去世之後。

在公孫痤重病期間,魏惠王前去看望,並詢問他對王國的交代。公孫痤直接表明了衛國的流亡青年公孫鞅的才幹,希望能得到國君的重用,並且信任於他。梁惠王聽了之後,並沒有當場發表意見,在那裡悶不作聲。公孫痤已經理解了梁惠王的意圖,因此屏退左右下人,單獨與魏惠王說到:

「如果主公不用公孫鞅,那就把他控制起來,不要讓他離開魏國或者解決掉他。

梁惠王聽後,點頭示意明白。

等到魏惠王走了之後,公孫痤把商鞅叫了進來,並對他說:「已經向國君舉薦了你,但是我看他的意思不能接受你,因此,不論在公還是在私,我都要把這些想法與你說清楚。在公,我要人臣之責,因此我建議國君限制你離開魏國,或者直接把你殺掉。於私則是你我之間的私人感情,我也要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希望你早做打算,以免以免受到不測。」

商鞅雕像

商鞅聽後,對公孫痤說:「你就放心吧,國君既然不聽從你的話重用於我,怎麼有可能聽從你的話來殺我?」由此可以看出商鞅已經摸透了魏惠王的心理,人家根本就沒有把商鞅當一回事兒。

其實當魏惠王從公孫痤的家裡出來之後,就對自己的親信說道:「公孫痤這個人真是病昏了頭,他怎麼可能讓我把王國大事的決定權,交給一個衛國前來避難的流浪小子呢?真是太荒謬了!」

商鞅並沒有馬上離開衛國,等到公孫痤去世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去秦國遊說秦孝公。經過三次反覆的遊說,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議開始變法。兩三年的時間,秦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商鞅,又開始勸說秦孝公出兵攻打魏國。於公,當然是為秦國著想;於私則是為了報復。

戰國地圖

秦魏兩國在交戰之初,秦國使用欺詐的手法,騙取了魏國指揮官的魏公子印,並取得了勝利。迫使魏國割讓河西之地求和,魏惠王遷都大梁,此後多被稱為梁惠王。而商鞅為秦國取得了巨大功績,被封為商君,因此後世都稱他為商鞅。

商鞅在秦國風光了十幾年,等到秦孝公去世後,秦惠王繼位。在權力交替的過程中,商鞅被認定為有叛變的嫌疑,受到秦國上下的追殺。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逃到魏國尋求梁惠王的庇護。

在割讓河西之地求和之時,梁惠王已經悔恨自己當初沒有殺掉公孫鞅。此時雖然不願落井下石,但也不能保護他,因此拒絕了商鞅的請求。走投無路的商鞅,終被秦國追捕回國,受車裂之刑。

在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了解到了魏惠王被稱為梁惠王的典故,也了解了公孫鞅被稱為商鞅的原因。同樣,我們也知道了他們之間的恩怨緣由。

商鞅塑像

不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會有「人才」被忽視的現象。因此有很多人會覺得懷才不遇,因而轉投到其他利益集團之下。這種現象在現在的留學生中比較明顯,在本國得不到發展,轉投,更有甚者為了一時利益而出賣故土利益。正如商鞅的做法如出一轍,讓人不免倍覺寒心。

從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可以分析出,自古人才為了施展抱負,並不在意籍貫與國別。同樣,古之國君為了招攬人才也不在意人才的出身。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過程中,為了大眾積極奉獻的人才,終將被歷史所歌詠。而那些為了自己個人利益,鼓動國君損害他國甚至故國利益的「人才」,終將被歷史與後世所唾棄。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以下為《史記》原文,不喜歡看古文的可以忽略之。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商鞅(按照習慣,先這麼稱呼),衛國人(和呂不韋一個國)。
  • 大秦帝國之秦國商君:公孫鞅的坎坷人生,終於在秦國劃了個句號
    除了連坐法之外,公孫鞅還在稅收上進行了變革。公孫鞅規定,一個秦國平民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就可以得到稅收減一倍的優惠。兒子如果立了戰功就可以獲得爵位,如果發生私鬥,則要受到懲罰。努力種地紡布,使得國家的糧食和布帛充足的百姓有賞,做事情怠惰的人則要受罰。如果說連坐法還有不近人情的一面的話,那麼商鞅進行的軍功爵制度改革,稅收改革和鼓勵農業生產發展的改革,則給了百姓巨大的生產動機。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在歷史上共有三個最常見的姓名,分別是公孫鞅、衛鞅、商鞅,也就是說商鞅的姓氏有公孫、衛、商三個,確實容易讓人困惑。 商鞅應該是衛國最底層的公族,以至於商鞅沒有自己的封地。按照禮法,沒有封地就無法以封地為氏,商鞅只能以自己的血統身份為氏,即「公孫(意為公族之孫)」。
  • 秦國名相範雎,在魏國被冤枉受辱後,是如何死裡逃生?
    說起秦相範雎,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要說起他向秦昭襄王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可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可又有誰知道,這麼一位極具戰略頭腦和眼光的人才曾經是魏國的一位門客。與蘇秦張儀那些追逐名利周遊列國求取富貴的遊說之士不同,範雎似乎並無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是安心在魏國做一位微末小吏,尋求個溫飽養家餬口罷了。卻不想禍從天降,領他平白無故遭受了奇恥大辱,甚至幾乎身死。
  • 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商鞅畫像「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因為衛鞅打敗了魏國,秦國就把「於」和「商」這兩個地方的十五個邑封給他。所以,秦王封他「商君」的稱號。什麼?衛鞅?那商鞅跑哪兒去了?對不起,翻遍該《列傳》,只有一處提到「商鞅」:「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原來,死去之後的商君,才被秦王罵了一聲:不要像商鞅這個叛徒一樣,造什麼反!「商鞅」,竟然是一個罵名。
  • 秦孝公求賢令上「與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至少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而讓秦國就此崛起,這件事,我們還得慢慢說。公叔痤的舉薦讓商鞅在魏無立身之地。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商鞅車裂示意圖魏武侯死後,公叔痤繼續為魏國發揮著「光和熱」,在與秦國爭奪西河之地時,公叔痤成為了秦國的階下囚,當魏國丟掉了整個西河後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魏武侯繼承家業時,西邊的秦國已經在秦獻公「贏師隰」的帶領下,進行有限的變法並強大起來,贏師隰在公元前384年繼位,他幾乎照搬了魏國的變法來壯大秦國,整整19年的時間都在休養生息,直到魏武侯死去4年後,也就是魏惠王繼位的第4年(公元前366年),野心更大的贏師隰才開始對魏國用兵,有時候甚至一次動員50萬人挑戰魏國。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最強的是魏國,魏文侯復用李鞅變法,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次變法,李鞅的變法使魏國統治戰國近百年,可謂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但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國自魏惠王以來,便衰弱無力,楚國自吳起也有過這樣的變法,但僅維持了幾年,楚悼王死後,變法便被廢除。
  • 三代以降不如六世餘烈,戰國七雄風雲錄之《魏國篇》
    只不過晉國內部公卿問題特別嚴重,最後尾大不掉,經歷六卿之亂後,就這樣分成了三個國家趙魏韓。在三家分晉的時候,其實魏國是佔盡便宜的,他們所獲得的領土是最富庶的,人口是最多的,唯一問題可能就是不成快,練不成體系,有飛地在外。這是隱患也是契機,就看主政者如何施為而已!
  • 五國相王也抵不住秦國,改變魏國三面受困之策失敗,怎能怨惠施
    魏的河西主將龍賈后又被秦殺掉,無奈之下放棄河西之地遷都大梁,就此魏與齊楚還算相安無事,但是與秦卻針鋒相對起來。秦國本來就是西北邊境之國,崇尚武力,而且作風彪悍。自立國之始,就時常與其他列國有過摩擦,而且秦國歷代君王都是以「東出」為志,這樣勢必就要與列國對立起來。
  • 魏國人才流失的根源在於他
    也就是在魏武侯時期,為魏國抵禦強秦立下汗馬功勞的吳起,就遭到公室猜忌,被迫出走楚國。後來,吳起在楚悼王支持下進行變法,讓楚國興盛一時。魏武侯死後,兒子魏惠王繼位為君。魏惠王執政期間,魏國又有多位人才流失:衛鞅出走秦國,在秦孝公力挺下,助力秦國變法圖強;孫臏受龐涓迫害,克服重重困難出走齊國,成為齊軍徵戰天下的重要軍事參謀。
  • 商鞅為何成了過街老鼠?讀了《商君書》之後才發現:這個壞人死晚了
    正是有了前輩打下的基礎,秦孝公才任用商鞅變法,把前輩的改革經驗總結歸納,並且制定了嚴刑峻法,對老百姓進行敲骨吸髓的壓榨——要不是秦始皇寬宏大量,而是一直抱著商鞅的老規矩不放,別說不能一統六合,就是秦國還能不能倖存,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說秦惠文王嬴駟幹掉造反的商鞅,實際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其父秦獻公在位的時候,雖然戰勝過魏國,但是秦國國力真的不行,隨時有滅國的危險,於是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也就說你能讓我秦國強盛,我給你官做,給你封地,在這樣的待遇下,商鞅來了,秦國開始了戰國時代相對最為徹底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讓秦國夯實的國力,擁有最強盛的國力,為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 秦孝公懷壯志何止復霸,公孫鞅承魏制赴秦加爵,一代功臣身敗事
    前言約公元前360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身在魏國仕途失意的商鞅在立即離開魏國投奔秦國,隨後在景監的引薦下見到了秦孝公,這個在魏國見證了李悝以及吳起在魏文侯手下所帶來的良好效益的年輕人,在原來的改革基礎上"變本加厲",深得秦孝公的寵信。並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先後擔任秦國的左庶長以及宰相等重要職位。
  •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文|飛魚說史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漢)賈誼《過秦論》說起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不少人會說這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的必然結果。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魏文侯還聯合三晉東徵西討,基本上是把周邊所有的國家都虐了一遍,魏國不但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攻滅了中山國,同時還侵佔了楚國和齊國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國的版圖達到歷史頂峰。這時候的魏國地盤包括:被攻滅的中山國地區;韓國和秦國的之間的河西河東地區;韓國和趙國之間的小片地區;還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區,整個就看似一個凹字形包圍了韓國。其具體形勢如下圖: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秦孝公任用衛國的商鞅,在秦國開啟了強秦根本的變法,當然,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並不是戰國變法的先河,在這之前吳起曾在魏國進行了變法,讓魏國一度成為戰國初期無敵的存在,尤其是魏國軍制改革後練成的魏武卒,曾創造了5萬魏武卒打敗50萬秦軍的記錄。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但秦穆公去世之後,殉葬人數達到了177人,其中還包括秦國的可用之才,給秦國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而且之後秦國未有大作為的國君,以至於秦國在未來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什麼作為,一直到秦獻公出現。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導讀: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是理解秦國勃興和秦朝速亡的樞紐。為什麼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之後一百多年國勢蒸蒸日上,等到秦始皇親政,短短十年就吞併六國,然而秦始皇一去世秦帝國就崩潰了呢?假如秦始皇沒能迅速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那麼之前割據西方的秦國還會迅速敗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