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謀略四起,聯橫合縱正是幾國之間的計策,因為是諸多國家混戰的局面,所以各個國家都在悉心計劃自己何時與哪國為友。又準備在何時與他反目,正是應了那句話:「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戰場之上更是以利益考慮為先,人心難測,戰爭的結局也是瞬息萬變,無法控制。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龐涓死後,戰國的局勢。他死後,魏國落入了三面被困的形勢,秦齊楚三國夾擊,使得魏國國力衰落。
魏國國君魏惠王看著魏國已經從戰國大國行列跌落,心裡自然十分著急,他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納了相國惠施的策略:與齊楚講合,可以暫時與他們停戰了。
這一策略是非常實際,而且聽起來也的確是可以解圍魏國三面受困的一個好辦法。可是恰恰他就失敗了,那麼這個前因後果又是什麼呢?
一、惠施之計初期成功
1、與齊楚緩和,但與秦卻矛盾加深
魏惠王「徐州相王」之後,魏國將自己的太子交到齊國為人質,將其他的兒子交給楚國作人質,以這種方法緩解齊楚兩國對魏的打擊。
而楚對齊魏同稱王的怨惱一併放到了齊國,而此時的魏又被迫向秦獻土地恭賀公孫衍當上秦國的大良造。
魏的河西主將龍賈后又被秦殺掉,無奈之下放棄河西之地遷都大梁,就此魏與齊楚還算相安無事,但是與秦卻針鋒相對起來。
秦國本來就是西北邊境之國,崇尚武力,而且作風彪悍。自立國之始,就時常與其他列國有過摩擦,而且秦國歷代君王都是以「東出」為志,這樣勢必就要與列國對立起來。
所以,其他的列國忌憚秦國的勢力,尤其此次秦國不僅向列國要了地,還要了人才,更加容易引起列國的敵視。
2、與此同時秦也開始部署聯橫之策
秦惠王在公孫衍計劃下,開始「連橫」稱王,所以他最先看上的就是魏國,才有上面的強迫魏獻土地。
第二步是加強與外族戎狄部落的聯繫,第三步是請魏韓來稱王,這樣連橫算是初步成功。不過,此時惠施的策略也是打成了一定效果。
齊楚與魏保持著不交戰的狀態,與秦也算成功,雖說丟失了城池和領地,但是方向上並沒有錯誤,尤其是三面被困的狀態得到了很好解決。
二、五國相王,導致惠施的策略失敗
1、公孫衍力推合縱
惠施的策略已經初步成功,但是卻毀在了公孫衍的手中,公孫衍本在秦國,卻被張儀從秦擠出不得已回到了魏國。
魏惠王讓他主任軍事之職,公孫衍看到張儀在連橫,他就執意合縱,所以秦魏交換領土的次一年,公孫衍就率先齊魏合縱一同擊敗了趙國。
張儀積極行動促使秦齊楚三國聯繫,公孫衍為了應對,就開始了「五國相王」的策略,此策略的實施直接導致惠族的策略失敗。
2、五國相王惹怒了齊楚
公孫衍準備聯合五大二線的諸侯國相互稱王,這樣可以威脅秦齊楚初步行成的戰線。齊楚各用策略阻止。
齊是威脅自己的附庸國中山國,但是並沒有成功。楚通過控制魏國來打壓五國相王之事,直接奪了魏的城池,將這五國相王的策略從根本上搞破產了。
之後魏國的形勢一直是急轉直下,在秦國的攻勢下岌岌可危,秦國也慢慢做大,為未來統一全國做奠定了基礎。
惠施的策略是合理且實際的,他的關鍵在一個「合」齊楚,但是公孫衍的策略中卻因為「五國相王」這件事動了齊楚的蛋糕,將齊楚放到了魏的對立方。
五國相王,有齊和楚的附庸國,這是魏赤裸裸的搶地盤,搶人口,所以齊楚自然是要與魏為敵,不能讓他這個策略成功。
魏與齊楚不合,秦再表現出自己的野心,那麼魏自然就會重新進入四面楚歌的絕境之中。
結語:
魏的絕境使得魏惠王無計可施,他不得不聽從了張儀給魏的新方向,那就是依附秦國,與齊楚對戰。
此時的魏惠王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同意了這個戰略,讓張儀出任相國,還趕走了惠施。
自此,好像是惠施的策略完全失敗了,實則惠施的策略並不是不可實施,只是由於公孫衍的合縱造成了惠施的失敗。
所以從深層次分析,惠施的策略是實際且可靠的,恰是五國相王的失敗促成了張儀的連橫成功。惠施逃走,卻真的是被公孫衍所害。而此時的魏惠王卻還不知所以然的要聽從張儀的策略,魏國亡國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