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相王也抵不住秦國,改變魏國三面受困之策失敗,怎能怨惠施

2021-01-21 隨我旅遊

春秋戰國時期,謀略四起,聯橫合縱正是幾國之間的計策,因為是諸多國家混戰的局面,所以各個國家都在悉心計劃自己何時與哪國為友。又準備在何時與他反目,正是應了那句話:「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戰場之上更是以利益考慮為先,人心難測,戰爭的結局也是瞬息萬變,無法控制。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龐涓死後,戰國的局勢。他死後,魏國落入了三面被困的形勢,秦齊楚三國夾擊,使得魏國國力衰落。

魏國國君魏惠王看著魏國已經從戰國大國行列跌落,心裡自然十分著急,他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納了相國惠施的策略:與齊楚講合,可以暫時與他們停戰了。

這一策略是非常實際,而且聽起來也的確是可以解圍魏國三面受困的一個好辦法。可是恰恰他就失敗了,那麼這個前因後果又是什麼呢?

一、惠施之計初期成功

1、與齊楚緩和,但與秦卻矛盾加深

魏惠王「徐州相王」之後,魏國將自己的太子交到齊國為人質,將其他的兒子交給楚國作人質,以這種方法緩解齊楚兩國對魏的打擊。

而楚對齊魏同稱王的怨惱一併放到了齊國,而此時的魏又被迫向秦獻土地恭賀公孫衍當上秦國的大良造。

魏的河西主將龍賈后又被秦殺掉,無奈之下放棄河西之地遷都大梁,就此魏與齊楚還算相安無事,但是與秦卻針鋒相對起來。

秦國本來就是西北邊境之國,崇尚武力,而且作風彪悍。自立國之始,就時常與其他列國有過摩擦,而且秦國歷代君王都是以「東出」為志,這樣勢必就要與列國對立起來。

所以,其他的列國忌憚秦國的勢力,尤其此次秦國不僅向列國要了地,還要了人才,更加容易引起列國的敵視。

2、與此同時秦也開始部署聯橫之策

秦惠王在公孫衍計劃下,開始「連橫」稱王,所以他最先看上的就是魏國,才有上面的強迫魏獻土地。

第二步是加強與外族戎狄部落的聯繫,第三步是請魏韓來稱王,這樣連橫算是初步成功。不過,此時惠施的策略也是打成了一定效果。

齊楚與魏保持著不交戰的狀態,與秦也算成功,雖說丟失了城池和領地,但是方向上並沒有錯誤,尤其是三面被困的狀態得到了很好解決。

二、五國相王,導致惠施的策略失敗

1、公孫衍力推合縱

惠施的策略已經初步成功,但是卻毀在了公孫衍的手中,公孫衍本在秦國,卻被張儀從秦擠出不得已回到了魏國。

魏惠王讓他主任軍事之職,公孫衍看到張儀在連橫,他就執意合縱,所以秦魏交換領土的次一年,公孫衍就率先齊魏合縱一同擊敗了趙國。

張儀積極行動促使秦齊楚三國聯繫,公孫衍為了應對,就開始了「五國相王」的策略,此策略的實施直接導致惠族的策略失敗。

2、五國相王惹怒了齊楚

公孫衍準備聯合五大二線的諸侯國相互稱王,這樣可以威脅秦齊楚初步行成的戰線。齊楚各用策略阻止。

齊是威脅自己的附庸國中山國,但是並沒有成功。楚通過控制魏國來打壓五國相王之事,直接奪了魏的城池,將這五國相王的策略從根本上搞破產了。

之後魏國的形勢一直是急轉直下,在秦國的攻勢下岌岌可危,秦國也慢慢做大,為未來統一全國做奠定了基礎。

惠施的策略是合理且實際的,他的關鍵在一個「合」齊楚,但是公孫衍的策略中卻因為「五國相王」這件事動了齊楚的蛋糕,將齊楚放到了魏的對立方。

五國相王,有齊和楚的附庸國,這是魏赤裸裸的搶地盤,搶人口,所以齊楚自然是要與魏為敵,不能讓他這個策略成功。

魏與齊楚不合,秦再表現出自己的野心,那麼魏自然就會重新進入四面楚歌的絕境之中。

結語:

魏的絕境使得魏惠王無計可施,他不得不聽從了張儀給魏的新方向,那就是依附秦國,與齊楚對戰。

此時的魏惠王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同意了這個戰略,讓張儀出任相國,還趕走了惠施。

自此,好像是惠施的策略完全失敗了,實則惠施的策略並不是不可實施,只是由於公孫衍的合縱造成了惠施的失敗。

所以從深層次分析,惠施的策略是實際且可靠的,恰是五國相王的失敗促成了張儀的連橫成功。惠施逃走,卻真的是被公孫衍所害。而此時的魏惠王卻還不知所以然的要聽從張儀的策略,魏國亡國不遠了。

相關焦點

  • 戰國那些遊走於帝王門庭的縱橫家之公孫衍
    公孫衍是陰晉人,屬河西之地。這裡本是秦國的地盤。魏文侯任用吳起訓練魏武卒後,吳起率5萬魏武卒戰50萬秦軍於河西,取得大勝。於是魏國盡收河西之地。秦國商鞅死後,公孫衍被任命魏大良造,積極進攻魏國。收復河西之地。此後張儀入秦,與公孫衍爭寵。張儀被秦王賞識,公孫衍在遭到冷遇後不得不到魏國混。到了魏國,公孫衍很快混出了名堂。此時的魏國,雖已是千瘡百孔,但是根基仍在。
  • 大秦帝國之公孫衍
    也就是讓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或者某幾國聯合起來,攻打別的國家。同樣作為縱橫家的公孫衍,一生做的事情,則是合縱,也就是讓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朝。公孫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國相王」。當時魏國早已稱王,韓國也已經稱王,公孫衍便讓魏國拉攏韓國,以及趙國、燕國、中山國四個國家一起稱王。這樣也就抬高了趙國、燕國、中山國的地位。
  • 公孫鞅助秦國打敗魏國,才有商鞅、梁惠王之名,後避難魏國被拒
    孟子梁惠王商鞅原名公孫鞅,也稱衛鞅。在公,我要人臣之責,因此我建議國君限制你離開魏國,或者直接把你殺掉。於私則是你我之間的私人感情,我也要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希望你早做打算,以免以免受到不測。」 商鞅並沒有馬上離開衛國,等到公孫痤去世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去秦國遊說秦孝公。經過三次反覆的遊說,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議開始變法。兩三年的時間,秦國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商鞅,又開始勸說秦孝公出兵攻打魏國。於公,當然是為秦國著想;於私則是為了報復。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魏國在三家分晉過程中繼承了晉國的核心區,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魏文侯出於保護魏氏核心領地之目的對秦國用兵,希望在黃河以西建立緩衝區,變法強大起來之後,魏文侯的主要注意力就轉移到中原了,與楚國、齊國的矛盾非常尖銳,直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此後他很少有所作為。
  • 秦孝公求賢令上「與之分土」有多大魔力?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商鞅車裂示意圖魏武侯死後,公叔痤繼續為魏國發揮著「光和熱」,在與秦國爭奪西河之地時,公叔痤成為了秦國的階下囚,當魏國丟掉了整個西河後,公叔痤被秦國放了回去,至於秦國為何會放公叔痤,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公叔痤,此人本事很「挫」,他繼續當魏國丞相,是對秦國有益無害的。
  • 大秦帝國之秦國商君:公孫鞅的坎坷人生,終於在秦國劃了個句號
    不久之後,秦國將都城從雍城遷到鹹陽,秦國開始了第二次變法。在這次變法中,公孫鞅命令秦國百姓之家不可以存在全家住在一個屋子裡繁衍生息的事情,小的鄉和邑要匯聚為一個新的行政單位縣,每個縣政府都要設置縣令和縣丞,通過這樣的變法,秦國被劃分為了31個縣。
  • 秦國名相範雎,在魏國被冤枉受辱後,是如何死裡逃生?
    可又有誰知道,這麼一位極具戰略頭腦和眼光的人才曾經是魏國的一位門客。與蘇秦張儀那些追逐名利周遊列國求取富貴的遊說之士不同,範雎似乎並無什麼遠大的志向,只是安心在魏國做一位微末小吏,尋求個溫飽養家餬口罷了。卻不想禍從天降,領他平白無故遭受了奇恥大辱,甚至幾乎身死。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秦孝公任用衛國的商鞅,在秦國開啟了強秦根本的變法,當然,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並不是戰國變法的先河,在這之前吳起曾在魏國進行了變法,讓魏國一度成為戰國初期無敵的存在,尤其是魏國軍制改革後練成的魏武卒,曾創造了5萬魏武卒打敗50萬秦軍的記錄。
  • 三代以降不如六世餘烈,戰國七雄風雲錄之《魏國篇》
    秦國衛鞅將兵奪魏國舊都安邑。前351年,魏歸還邯鄲,與趙盟於漳水之上。秦國趁機攻趙國的藺、魏國固陽。前350年,魏率十二諸侯朝見天子,並謀秦國,收復了秦奪取的安邑、固陽等地,秦孝公被迫與魏國在彤修好。桂陵之戰小勝的魏國日益猖狂,於是魏惠王的野心再一次萌生。前344年,魏惠王會諸侯於逢澤,欲借周天子之名確定霸主位。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魏文侯還聯合三晉東徵西討,基本上是把周邊所有的國家都虐了一遍,魏國不但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攻滅了中山國,同時還侵佔了楚國和齊國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國的版圖達到歷史頂峰。這時候的魏國地盤包括:被攻滅的中山國地區;韓國和秦國的之間的河西河東地區;韓國和趙國之間的小片地區;還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區,整個就看似一個凹字形包圍了韓國。其具體形勢如下圖:
  • 秦國除秦王政之外,還有哪些秦王很有作為?
    只不過,晉懷公是個過河拆橋的主,而晉文公又是一個強悍的主,都不是秦穆公能掌控的,秦國數次向東發動戰爭,但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秦穆公遂在百裡奚等人的輔佐下轉而向西發展。
  • 秦國崛起的現象:文臣武將很多都是他國之人,真是不拘一格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緌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以前是給老闆打工,現在不一樣了,給自己打天下,秦襄公卯足了力氣和犬戎開戰,畢竟只要佔領了就是他秦國的土地了,秦襄公給秦國定下了國基。此後秦國在西部和西戎作戰。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魏國人才流失的根源在於他
    正因魏文侯尊師重教,禮賢下士,列國人才紛紛湧向魏國,推動魏國走向了興盛。魏文侯執政時期,秦國曾想攻打魏國,卻被人勸阻了:「魏國國君禮遇賢人,世人盛讚其仁義,國內又上下齊心合力,這可不是入侵的時候。」魏文侯尊賢好士,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足見魏國文教之盛!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