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2021-01-08 歷史人物故事會

春秋時期,魏氏作為晉國六卿之一,看似不顯山露水,其實一直頗具實力。三家分晉進入戰國以後,魏氏割據了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和曲沃,可以算得上收穫最大的一家之一。魏國從開始的零零碎碎的地盤慢慢發展成稱霸諸侯的大國,然後再逐漸衰弱直至到被秦國滅亡,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魏國版圖的變化是當時所有國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它就像天上一片雲一樣變幻莫測:一會成凹型包圍韓國,一會又成||型被韓國分開,最終還是像一葉孤舟一樣被秦國的大浪所吞沒。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這個有意思的過程:

三家滅智之前晉國四卿的地盤可謂犬牙交錯,具體形勢如下:

晉國四卿

三家滅智以後,各家為了方便管理自己的地盤,不斷交換土地,好讓各自的領土儘量連成一片,於是就形成了趙、魏、韓三國的雛形,具體形勢如下圖: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以後,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文侯率先任用李俚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任霸主。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魏文侯還聯合三晉東徵西討,基本上是把周邊所有的國家都虐了一遍,魏國不但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攻滅了中山國,同時還侵佔了楚國和齊國的部分城池,使得魏國的版圖達到歷史頂峰。這時候的魏國地盤包括:被攻滅的中山國地區;韓國和秦國的之間的河西河東地區;韓國和趙國之間的小片地區;還有中原大梁附近的一大片地區,整個就看似一個凹字形包圍了韓國。其具體形勢如下圖:

鼎盛時期的魏國

然後好景不長,三晉畢竟是三個國家,他們會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也會因為各自的利益分道揚鑣!趙國和韓國跟在魏國後面南徵北戰,往往大部分利益都被魏國所佔,他們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得多,分歧由此而產生!三晉離心以後,魏國憑藉超強實力先後進攻趙國和韓國,結果分別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被齊國打敗。兩戰過後,魏國逐漸衰落,而齊國秦國的相繼崛起,給魏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魏國本來就處於四戰之地,但是魏惠王在位時時而和秦國連橫,又時而與列國合縱,政策的搖擺不定直接導致魏國四面受敵!不久魏國河西之地就被秦國銳士所攻佔,河東之地也難以為繼,魏國的國土不斷萎縮。在河東部分地區被攻佔後,魏國選擇割讓上郡給秦國以換得被侵佔的河東地區並設立河東郡,此時魏國的版圖中間好像被韓國切開一樣分成兩半。具體形如勢如下圖:

魏國河西和上郡被佔

秦國自從攻佔巴蜀,滅義渠以後,不但擁有了穩固的大後方,還擁有了穩定的大糧倉,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東出之勢不可阻擋。魏國在河東河西地區均被秦國攻佔以後,魏國就基本退出了抗秦第一線,站在最前面的變成了韓國,具體形勢如下圖:

韓國站在了抗秦第一線

韓國本來就國小勢弱,自野王被秦將白起攻佔以後,也無力控制上黨地區。上黨郡守馮亭和上黨百姓不願意歸附秦國,於是就把上黨之地盡獻於趙國,直接導致了秦趙長平之戰。此戰之後,列國無法再與秦國抗衡,在韓國和趙國相繼滅亡後,魏國猶如孤立的一葉孤舟,具體形勢如下圖:

一葉孤舟

這一次魏國沒有任何逃脫的機會,不久就被秦國所滅,其版圖也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相關焦點

  • 戰國時魏國緣何三代之後而從鼎盛極速衰落,吳起一語道明真相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登上霸主地位的國家。在魏文侯執政期間,魏國國力蒸蒸日上,直到魏惠王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如果說馬陵之戰讓魏國損失了大將龐涓以及大量的魏武卒,以魏國從魏文侯到魏惠王近百年的實力積累,不至於這麼一次失敗就消耗殆盡。更何況直到魏國最終為秦所滅,中間還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 三代以降不如六世餘烈,戰國七雄風雲錄之《魏國篇》
    具體到魏國問題當然也是如此,其實於國土面積大小而言,魏國只能算是戰國七雄中不算大的那個國家,按地盤算,燕秦楚都比魏大。不過這只是表像而已。在古代政治格局中,決定實力的不是地盤而是人口和生產力,要不楚國才應該是最強的國家!所謂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冷兵器時代人口才是國力的前提,因此人是第一位而土地是第二位!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趣讀《通鑑》:趙韓幹架,魏國卻成贏家,魏文侯:統一戰線懂不
    趣讀通鑑11:魏國霸業(2)在上篇中,經過一個營銷廣告故事,演繹了一個求賢若渴的明君形象,也訴說了人才的三大訴求。留人關鍵不過三點:一靠待遇,二靠前景,三靠態度,三者缺一可,缺二可,缺態度卻不可!在如此營銷廣告天下皆知之後,魏國頓人才鼎盛,給霸業開了好頭。可縱橫捭闔的戰國初期,僅有人才也是不夠的。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戰國七雄都是今天的哪些省份?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先來說說燕國吧,算是戰國七雄裡面的末流國家,除去樂毅伐齊的曇花一現,燕國能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也就是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了。燕國的疆域範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遼寧的全部,朝鮮、韓國、河北、吉林、山西、內蒙古的一部分。所以河北也稱作燕趙大地,燕國的國都曾設在北京,不過那會兒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叫「薊」,並不是現在的天津薊縣,而戰國時期的天津,大部分地區還是海洋。
  • 好施「仁義」的戰國首霸——魏文侯
    魏國作為戰國七雄首霸,曾西向奪秦河東之地,又南下伐楚佔領大梁,再對東部齊國造成巨大戰略威脅,還攜手三晉,儼然晉國公室再世,其威風可謂一時無兩。但追根溯源,在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於公元前453年滅智氏而分晉之初,三晉中勢力較大的是趙國,而不是魏國。
  • 戰國那些遊走於帝王門庭的縱橫家之公孫衍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不僅儒墨道各領風騷。兵家、縱橫家更是大放異彩。因為戰國之亂,就是兼併之爭。大國強國想一統天下,小國弱國想在夾縫之中求生存。而有什麼樣的市場需求,就會有什麼樣的人才供應。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縱橫家們風雲際會,紛紛粉墨登場,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秦國名相範雎,在魏國被冤枉受辱後,是如何死裡逃生?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們的老實人範雎遭受到了了如此之大的災禍,這其中的前因後果究竟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死裡逃生、轉危為安的。這裡,我們一起去千年前的魏國一探究竟。齊王賞識,福兮禍兮。就在齊國田單復齊後,魏國派遣中大夫須賈作為魏國使節前往齊國。一想起老爹齊湣王在位時的五國伐齊,齊襄王田法章就氣不打一處來,厲聲責問當初魏國為何要幫著燕國攻打齊國。須賈顯然對齊襄王這一激烈反應估計不足,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
  • 戰國時期的「大忽悠」,被刺臨死前遺計,終報殺身之仇!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死間,是一個死人,用計謀為自己報了仇的牛人,歷史上除了諸葛亮能做到「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外,第一個就是蘇秦。蘇秦是戰國時期的大忽悠,多面間諜,就是這個人,憑一已之力,讓秦國延遲了15年的統一。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陰謀家,身佩六國相印,河南洛陽人。說到蘇秦,不得不提張儀,據說二人是師兄弟,師從於鬼谷子門下。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因為太有才能了而被忌憚
    魏無忌,也就是信陵君,是一位魏國的公子,同時也是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的其中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父親是魏邵王。在公元前的二期七六年,被加封在了當時的信陵,這也是後世稱之為信陵君的原因。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並以此為基礎統一天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首先,吳國、蜀國誰對魏國的威脅最大,應該分為兩個時期,襄樊之戰前蜀國,夷陵之戰後吳國,劉備死了之後魏國重心一直就放在東面,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才,不足為慮,可以傳檄而定,事實上從國力而言也是如此,但是諸葛亮厲害啊!
  • 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這裡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魏國都城大梁信陵君的府邸,仔細看看這位戰國第一賢公子的風採。出身高貴,門客眾多。
  • 累累白骨堆積成的戰國四大名將
    我想熟悉中國古代史或者戰爭史的同學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個人都不會陌生,這四個人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在編撰《千字文》的時候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功績: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戰國一定跳不過的一個人,他就是王詡,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鬼谷子!
    從未出世卻影響了整個戰國時期,門下弟子五百餘人,幾乎上背後操縱了整個戰國的走向。更有著出色的弟子被載入史冊:魏國的李悝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五國相王也抵不住秦國,改變魏國三面受困之策失敗,怎能怨惠施
    春秋戰國時期,謀略四起,聯橫合縱正是幾國之間的計策,因為是諸多國家混戰的局面,所以各個國家都在悉心計劃自己何時與哪國為友。又準備在何時與他反目,正是應了那句話:「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戰場之上更是以利益考慮為先,人心難測,戰爭的結局也是瞬息萬變,無法控制。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龐涓死後,戰國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