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登上霸主地位的國家。
在魏文侯執政期間,魏國國力蒸蒸日上,直到魏惠王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但是,此後魏國卻連續遭遇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的失利,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魏國也在馬陵之戰失敗後,迅速衰落。
如果說馬陵之戰讓魏國損失了大將龐涓以及大量的魏武卒,以魏國從魏文侯到魏惠王近百年的實力積累,不至於這麼一次失敗就消耗殆盡。更何況直到魏國最終為秦所滅,中間還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以齊國為例,燕昭王用樂毅幾乎將齊國滅國,但是後來也迅速恢復,並且重新奪回被燕國佔領的城池。
而且,魏國被後世稱為「戰國最大人才集散地」,並且魏國有當時最大的流派---西河學派,也吸引了當時不少的人才流入魏國,其中包括商鞅、張儀、範雎、尉繚子等等,這些都是不世出的人才。
所以,魏國不缺人才,至於財力,更不用說,魏國當時處於整個中原中心地帶,經濟往來頻繁,魏文侯時期,更是能以自己的財政支撐著強大的魏武卒的支出,足矣見得魏國經濟實力的雄厚。
那麼為何馬陵之戰失利之後,魏國卻為何一直沒能再次崛起呢?從吳起和魏武侯的一次對話就可以看除事情的真相。
一次,魏武侯和吳起一起乘坐戰船,從河西高原的大河南下。當船到中流,魏武侯看到兩岸的壯美山河,不由高興地看著吳起大聲感嘆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這時候吳起正色對魏武侯說:「邦國之固,在德不在險……如果君王不修德行,現在坐在這條船上的所有人都將被敵國俘虜了!」
魏武侯怎麼表現的呢,只是淡淡地對吳起回答了一個字---「善」。
吳起和魏武侯的這次對答,被後世演化為「固國不以山河之險」的著名典故,但是卻沒有任何關於魏武侯因此而警醒的記載,僅僅有他最後說的那個「善」字。
從這件事可以看除,魏文侯重視人才,禮賢下士的治國理念,到魏國第二代君主魏武侯這裡,已經開始丟失,取而代之的時君王對人和事物的個人好惡。
比如魏武侯坐上魏國國主的位子之前,就曾對他父親的老師田子方有過「富貴者驕人乎」的言論,足以見得在魏文侯的心中,像田子方這樣身為文侯老師的人,仍然是貧賤者。
再看魏武侯後來對於珍珠這類事物的評價---「真乃吾國之寶也」。一國之主能把財物視為珍寶,而將人才視為貧賤者,這樣的國家最終衰落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這也就能解釋了,魏國曾存在了那麼多優秀人才,而最終卻去了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
所以,人才是任何時代都最重要的資源和珍寶,古時如此,現代亦如此,唯有做好人才資源的管理,才能真的抓住時代命脈,最終走向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