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2020-12-06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不過如果這四個人並不都是能做到禮賢下士,安邦定國的。可以說四公子中只有一個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我們看一下四公子的大致狀況。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個人中只有春申君黃歇不是王室成員,其他的人都是王室成員。他們在戰國雖然齊名,但他們做的事完全不一樣。我們看一下戰國四公子都做了什麼。

先看一下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孟嘗君最出名的事情就是三千食客了,孟嘗君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甚至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歸附了孟嘗君。孟嘗君收了很多人為己用,不管出身。可以說他是黑白兩道通吃,這種人很難說是君子作風。而且他把所以的家產都拿來養這些食客,自己吃的和食客一樣,很多人懷疑這都是作秀。

齊湣王滅宋國的時候,田文沒有看清形勢,沒有阻擋。齊國滅了宋國之後,非常驕橫,齊湣王甚至要處死田文。結果田文逃到魏國為相,聯合燕國、趙國、魏國、楚國、秦國幾乎滅了齊國。一個為了自己一己私慾滅了自己國家的人,說是戰國四公子,可以說真的很勉強。

再看一下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是唯一一個不是王室成員的人。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於世。這是史書對他的評價,不過他的食客都好鬥,而且奢侈成風。可以說黃歇真的非常有錢,否則食客也不敢這樣。黃歇晚年做了一件非常糊塗的事情,這件事不僅危害楚國,還直接導致他喪命。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黃歇也在想辦法。這時趙國李園帶著他的妹妹來,打算把他的妹妹進獻給楚王,不過他知道楚考烈王不能生孩子,所以先把自己妹妹送給黃歇。等到自己妹妹懷孕後再送給楚王,就這樣楚王以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而黃歇也以為憑藉這件事能繼續把持朝政。結果李園害怕黃歇洩露這件事,後來準備刺殺黃歇。有人勸黃歇先下手,結果黃歇不同意。楚考烈王去世的時候,李園安排好刺客,等黃歇進攻的時候,誅殺了黃歇。就這樣黃歇被殺。可以說他做的這件事真的是禍國殃民。

緊接著看趙國平原君趙勝。趙勝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和朋友關係處理得很好。但不注意禮貌對待平民,後在一名門客的建議下和平民搞好了關係,威名大震。長平之戰後,在趙勝的努力下,趙國解了邯鄲之圍,拯救了趙國。這是他對趙國最大的貢獻,不過這個麻煩也是他帶來的。

長平之戰之所以出現是因為趙國接收了韓國的上黨郡,而當時很多人反對接收上黨郡,但平原君卻認為應該接收這裡。畢竟這裡是戰略要地,國家打仗死傷無數都不一定能獲得這麼大地方,現在卻送到家門口不要白不要。而趙國就因為接收這裡才出現了後來的長平之戰。如果不是平原君,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長平之戰。這樣看來的話,平原君只能是功過相抵。

最後看一下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他出生之後正是魏國霸權衰落的時候,所以他在魏國當政肯定不容易。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於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這個特點和上面三個差不多,沒有什麼差別。不過信陵君真正厲害的是為魏國做了很多重要的事。

上面說了邯鄲被秦國包圍,在平原君的努力下,解了圍。平原君主要是向信陵君求助了,信陵君竊符救趙,才帶領大軍打敗了秦軍。這次事情之後,信陵君暫時不敢會魏國,就讓軍隊回國,自己在趙國待著了。在這期間發生,平原君的很多食客都投靠了信陵君。之後秦國再次攻打魏國的時候,魏國國王沒辦法只能重新啟用信陵君。公元前247年,魏無忌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得知魏無忌擔任了上將軍,都紛紛派兵救魏。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可以說這些是他最大的成就。

不過信陵君晚年由於不被重用,沉迷於酒色,最終抑鬱而終。但不管怎麼說他對魏國的貢獻還是非常大。而且他沒有像其他三個公子那樣,做了很多對不起本國的事情。

這樣看來,最本國貢獻最大的只有信陵君了。其他三個的貢獻和信陵君都無法相比。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為何當初作惡最多的,現在反而最具知名度?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楚國:春申君黃歇。沒有成語。而且趙勝也算是很有責任感,自己就帶著一群人四處去找援兵來救趙,其中一個就是毛遂先生。比起營謀私利的孟嘗,趙勝還是可愛得多。趙勝求援的對象,首先就是魏國。魏國信陵君的姊姊,本身就是趙勝的老婆。
  • 戰國四大公子,誰最牛B?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
    戰國後期,秦國最強,東方六國都曾被秦國欺負的跟三孫子似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於是六國之中出了四位賢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四位公子,為謀求本國的存亡,競相禮賢下士,出謀劃策對付秦國;也都頗有成效,揚名天下。論人品,論賢德,論才能,論成就,以魏國的信陵君最為牛B。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在古時候, 人們往往很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或者是其他事物安排一個排名。比如說什麼天下十大書法,天下十大書。還有什麼花中四君子之類。對於各種人物,也是喜歡有許多的排名。
  • 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戰國中期,列國逐漸進入了互相攻伐的白熱期,在此期間,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打得是不可開交。秦國的日益壯大,讓實力大為降低的山東六國,不得不時常抱團取暖,這期間,六國之中誕生了區別於朝堂之上的一股勢力,那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
  • 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這裡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魏國都城大梁信陵君的府邸,仔細看看這位戰國第一賢公子的風採。出身高貴,門客眾多。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明白戰國時期的「君」是什麼。 尊號還是爵位?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邯鄲保衛戰勝利後,趙王很感激魏公子無忌,給他五座城池供他享用,他都沒有接受,只要了一座小城。因為對於盜竊兵符這件事,信陵君心裡一直很不安,他害怕哪一天魏王的刺客就出現在他的床頭。
  • 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 四大公子是誰?
    戰國四令郎是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而他們的一起特色就是,出世尊貴均為王公貴族,並且個個溫文儒雅,氣質特殊,有勇有謀,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全國,但在戰國四令郎中餘最敬佩者,就是四大令郎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公子」這個稱呼十分尊貴,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意使用
    現代提起「公子」,人們大多只知它是古代對男性的一種稱呼而已,似乎不管窮富美醜,只要是男性,都可以隨意使用。 然而事實上,周朝分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時候只有公爵的兒子才能被稱為公子,其它人是沒有資格稱為公子的。
  • 古代取名最好聽的3個名字,不論男女都很有詩意,如今卻很難遇到
    每個孩子的出身,都是家庭的頭等大事,而起名又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父母會想方設法為孩子起上一個十分好聽的名字,一些老一輩人相信,這個伴隨孩子一生的名字,也能夠影響他們將來的運氣和風水,同樣,名字也見證了年代的變遷,比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李建國,張援朝,還以及瓊瑤小說風靡時的梓涵、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說到戰國,相信很多人腦子裡便聯想到這些詞語,戰國七雄、兼併戰爭、合縱連橫、戰國四君子……,毫無疑問,戰國就是一個戰火與欲望交織的時代,是諸侯們滔天野心的盛夏。但它同時屬於另一群人,它也是士人們的燦爛春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士人們如何能在戰火之中悄然崛起吧!
  • 公子一詞古今有哪些差異?在古代要是瞎稱呼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
    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帶著自己手下喬裝打扮出來玩的公子們,這裡的公子大多指的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有這個稱呼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所說的公子與現代公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 《秦朝兼併六國》的七位國君都葬在哪裡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嬴姓趙氏,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早年在燕國為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趙燕兩國的武力護送,以及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因為太有才能了而被忌憚
    魏無忌,也就是信陵君,是一位魏國的公子,同時也是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的其中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父親是魏邵王。在公元前的二期七六年,被加封在了當時的信陵,這也是後世稱之為信陵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