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
《史記》有八書、十表、七十列傳、三十世家、十二本紀,其中列傳記載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當年李陵率5千步兵與匈奴8萬大軍,持續作戰十幾天,殺死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數目。李陵孤軍轉戰千裡,箭進入路絕,又遲遲沒有等到援兵支援,士兵疲憊,死傷眾多。最後選擇被俘投降,想等待時機再報國家。
漢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後,龍顏大怒,滿朝文武,都順著漢武帝的意思,有落井下石的,卻沒有人敢為李陵說一句話。當漢武帝問到司馬遷的時候,司馬遷站在公正的角度,表述了李陵的功績。沒想到引起了漢武帝的怒火,最後被施以宮刑。
司馬遷與李陵並無交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連一杯酒的交情都沒有。但他從李陵平常的表現知道,李陵「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像李陵這種人,有【國士之風】,不可能投降賣國,定是另有隱情。
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卻沒想到把自己搭了進去。而他在遭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他的心裡是何等難受!

司馬遷身上有俠氣,所以他對俠氣之士非常敬佩,而魏公子無忌正是這種俠士。
魏公子仁而下士。聽聞有賢德之人,魏公子會主動前去結交,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李白在《俠客行》中提到的侯嬴,便是魏公子的門客之一。在魏公子知道侯嬴賢能的時候,侯嬴已經70歲了。在那個年代,70歲的人,估計沒有幾年可活了,而且魏公子也不會想要讓一位70多歲的老人為他做什麼。但是魏公子依然上門結交,親自駕著馬車去迎接侯嬴。侯嬴帶著他到集市去看朋友朱亥,還故意和朱亥聊了半天,公子依然恭敬有加。魏公子要結交侯嬴,只是因為他愛惜侯嬴的賢能,真心敬重於他。
其他三公子也廣招門客,但都是門客前去拜見,而且他們也不屑於跟身份地位低下的人結交。只有魏公子不在乎士的身份地位,不在乎士的年齡性格,純粹的想要結交,他是真正的愛才。

魏公子行俠仗義不求回報。魏安釐王寵妃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如姬重金懸賞三年,沒有結果。很多人都想為她報仇,以巴結於她,也都沒有成功。如姬知道魏公子賢能,所以向魏公子哭訴。魏公子聽完之後,派遣門下的賓客,砍掉了如姬仇人的腦袋,獻給了如姬。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帶有任何目的,只是為了給如姬報仇,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
當然,也正因為他為人俠義,才能得到如姬的幫助,完成了赫赫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魏公子有賢名,食客三千。這三千人中,不乏能人異士。所以其他諸侯十幾年都不敢出兵魏國!
魏公子是真正的【俠之大者】。所以司馬遷尊稱他為公子,而不稱信陵君。其他三位公子就沒有這種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