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2020-12-06 味覺享受時間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

就連我們的高祖劉邦也曾夢想追隨信陵君左右,只是得知這位英雄早已作古之後,才充滿遺憾、無可奈何地離去。

那麼我們的信陵君魏無忌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有著什麼樣的出身,又有著怎樣的人品。在他的手下有著什麼奇人異士,能幹出怎樣令人瞠目結舌的奇事。這裡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魏國都城大梁信陵君的府邸,仔細看看這位戰國第一賢公子的風採

出身高貴,門客眾多。

說起我們的主人公信陵君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雖與魏國王位無緣卻被他繼承王位的哥哥魏圉封在了魏國的信陵地區,因此才被後世稱為信陵君。或許是天性使然,也或許是當時養士之風盛行,總之我們的信陵君魏無忌和其他諸侯貴族一樣廣招賓客、眾攬群才。

但他又與別的貴族不一樣,他不敢以魏國貴公子自居,時時屈節侍人,對待眾賓客一律以禮相待,因此各國士人競相歸附。

這在使他聲名遠播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為他和他的魏國增加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使得諸侯各國始終對其十分忌憚不敢輕易攻伐。

然而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不同,看著自己的弟弟如此深孚眾望,作為他的哥哥魏安釐王魏圉的心裡卻是五味雜陳,頗為嫉妒

才能出眾,深受忌憚。

一次信陵君魏無忌正和哥哥魏王魏圉下棋,突然接到邊境軍情急報,說趙王親自率領大軍進犯邊境。看到戰事又起,魏安釐王打算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卻被弟弟魏無忌一把拉住勸道:「哥哥勿憂,這是趙王領著一票人馬正在遊獵,玩得興起撈過界了。

咱們繼續下棋,別攪了這盤好棋。」魏王魏圉聽後雖有些將信將疑,但心中仍不免感到十分的擔憂。就在魏安釐王心神不定的和信陵君落子下棋的時候,突然又傳來新的軍報,正如信陵君所言是趙王正在打獵,而並非帶兵犯境。

看到哥哥魏安釐王驚異的表情,信陵君解釋道:「我的門客中有一位諜報奇才,他能深入趙國朝廷,探知外人所不知道的機密,並且及時向我匯報趙國朝野的動向,因此我才能知道這是趙王在遊獵。」

聽到這個回答,魏安釐王沒有為手下有一位手下人才濟濟的弟弟而感到驕傲,反而心中湧出一陣陣的寒意。

弟弟既然能對趙王如此,不知道自己身邊是不是也有他安插的探子。若如此自己的一舉一動豈不是也在弟弟的掌控之中。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自己身為魏國國君尚且不能做到對自己國家的事物時時事事熟悉。

而這個了不起的弟弟,竟然能對別國國君的出遊狩獵都了如指掌,豈不是說他比自己這個當魏王的哥哥更有本事更有能力嗎!想到這裡,魏安釐王手中夾著棋子,面色複雜的呆呆的望著眼前的這位兄弟。終於,隨著啪的一聲落子,在魏王魏圉落下手中棋子的同時,也在內省深處深深地埋下了對信陵君猜忌的種子。

總結:對比戰國四大公子的個人出身,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趙國平原君趙勝,和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十分相似。無論是人格魅力、政治眼界和個人品行,信陵君魏無忌都要遠遠高於包括平原君趙勝在內的其他三位公子

然而在他耀眼政治光輝的背後,卻是他無可奈何、一言難盡的個人政治處境。面對自己兄長表面親密,實則猜忌防範的尷尬處境,也許他真的希望出生在一個兄友弟恭的平常百姓人家。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公子,誰最牛B?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
    戰國後期,秦國最強,東方六國都曾被秦國欺負的跟三孫子似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於是六國之中出了四位賢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四位公子,為謀求本國的存亡,競相禮賢下士,出謀劃策對付秦國;也都頗有成效,揚名天下。論人品,論賢德,論才能,論成就,以魏國的信陵君最為牛B。
  •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在古時候, 人們往往很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或者是其他事物安排一個排名。比如說什麼天下十大書法,天下十大書。還有什麼花中四君子之類。對於各種人物,也是喜歡有許多的排名。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春秋戰國之時,養士之風盛行。所謂「養士」,即是指各諸侯、貴族,招攬人才的手段,《吳越春秋》有言:「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在當時,不論是學士、方士、策士,或是術士、食客、遊俠等,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投靠諸侯、貴族的門下,成為他們供養的門客。
  • 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 四大公子是誰?
    戰國四令郎是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而他們的一起特色就是,出世尊貴均為王公貴族,並且個個溫文儒雅,氣質特殊,有勇有謀,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全國,但在戰國四令郎中餘最敬佩者,就是四大令郎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好在十年之內,他都安然無恙,十年後的一天,信陵君家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說自己是魏王的使者,魏王請他回去做大將軍,因為秦國的軍隊正在進攻魏國,魏王招架不住,求他一起保衛魏國。信陵君怕這是魏王的詭計,想要用這個理由謀害自己,所以再也不見魏王的使者,也不許自己的門客給魏王使者說情和傳遞消息,誰通報就殺誰。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可以說四公子中只有一個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我們看一下四公子的大致狀況。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個人中只有春申君黃歇不是王室成員,其他的人都是王室成員。他們在戰國雖然齊名,但他們做的事完全不一樣。我們看一下戰國四公子都做了什麼。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像國君的諡號算是尊號的一種,而以四大公子為典型的先秦封君,那可不是什麼尊號。 君本來是指國君,但並沒有嚴格加以區分。所以在卿大夫勢力抬頭的春秋晚期,一些卿大夫就被其臣屬稱為君了。譬如晉國六卿,韓趙魏智中行範,這六個爵位為卿家族主人往往被其臣屬稱為君。等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紛紛稱王,於是就將封君制度化。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為何當初作惡最多的,現在反而最具知名度?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楚國:春申君黃歇。沒有成語。魏國信陵君的姊姊,本身就是趙勝的老婆。三、竊符救趙信陵君跟孟嘗和平原不一樣,信陵君不是一個廣開大門,來者不拘的隨便男人。相反的,無忌公子是個會去探求賢才,不管你是大隱於市還是小隱於野,無忌哥哥都會親自去拜訪你。
  • 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戰國中期,列國逐漸進入了互相攻伐的白熱期,在此期間,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打得是不可開交。秦國的日益壯大,讓實力大為降低的山東六國,不得不時常抱團取暖,這期間,六國之中誕生了區別於朝堂之上的一股勢力,那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說到戰國,相信很多人腦子裡便聯想到這些詞語,戰國七雄、兼併戰爭、合縱連橫、戰國四君子……,毫無疑問,戰國就是一個戰火與欲望交織的時代,是諸侯們滔天野心的盛夏。但它同時屬於另一群人,它也是士人們的燦爛春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士人們如何能在戰火之中悄然崛起吧!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公子一詞古今有哪些差異?在古代要是瞎稱呼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
    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帶著自己手下喬裝打扮出來玩的公子們,這裡的公子大多指的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有這個稱呼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所說的公子與現代公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因為太有才能了而被忌憚
    魏無忌,也就是信陵君,是一位魏國的公子,同時也是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的其中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父親是魏邵王。在公元前的二期七六年,被加封在了當時的信陵,這也是後世稱之為信陵君的原因。
  • 古代「公子」這個稱呼十分尊貴,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意使用
    現代提起「公子」,人們大多只知它是古代對男性的一種稱呼而已,似乎不管窮富美醜,只要是男性,都可以隨意使用。 然而事實上,周朝分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時候只有公爵的兒子才能被稱為公子,其它人是沒有資格稱為公子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士的來源與流變 士為貴族中最低一等級,可以由《禮記·王制》中可以看出: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侯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總共分為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