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

2020-12-06 歷史航航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在古時候, 人們往往很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或者是其他事物安排一個排名。比如說什麼天下十大書法,天下十大書。還有什麼花中四君子之類。對於各種人物,也是喜歡有許多的排名。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還有唐宋八大家,楷書四大家等等,每一個領域幾乎都流行給其中的著名人物安排一個名字和排名,而且知道今天,任然趨之若鶩。當然,這也沒有什麼壞處,至少給大眾了解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提供了一個方便之處。

而今日在這篇文章當中要提及的,就是另外一個也是非常著名,但是年代已經非常久遠,很少人能夠記得的一個人物。他就是魏無忌,後人把他和另外三個人放在一起,成了戰國的四公子,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戰國的四大名將了,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其實戰國四公子的名聲和地位,在古時候都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論是性格還是能力,一般都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認可。最重要的是,他們往往願意給讀書人機會,做他們的伯樂,給他們名揚天下的機會。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和功能,使得他們在讀書人的心中地位越長拔高,也成為許多失意落魄沒有遇到伯樂的有才之士心中最希望遇見的一類人物。

而魏無忌,則是在這四公子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人們處於對他的尊重,也是都稱呼他為信陵君。戰國的四公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四公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先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卓越的家世。在古代,有才之人去投靠一個大人物做門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侍奉的對象是一個能夠給他安身立命的地方,還有供他吃住,光是這一點來說,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殷食人家能夠負擔的,而四公子們每個人的手下都供養著幾千的門客,自然花銷不低。當然,還要有極高的聲望以及底蘊,如果一個人有錢就會有人來投奔的話,那麼商人早就統一了天下,就輪不到嬴政而是呂不韋成為皇帝了,所以個人名聲還有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各種條件做一下限制,其實有資格成為四公子的人物,也差不多只有那些諸侯本人或是他們的子嗣了。而魏無忌,就是但是魏國的大王的兒子。魏無忌這個人其實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不論是出身高低,他都會以十分謙卑的態度與其進行交談,唯一的要求就是這個人物有才華。正是因為他這樣仁愛寬厚的品行還有多次禮賢下士也不該顏色的行為, 讓天下人的都知道了魏國有這麼一個有才能的公子,所以許多人都來投奔他,成為了他的門客供他趨勢。在魏昭王去世了之後,是他的嫡長子的哥哥繼承了王位,而魏無忌,則是被封在了信陵,因此許多尊重魏無忌的人就開始稱呼他為信陵君,而這也是信陵君名字的由來。

在幾千門客的扶持下,魏無忌的勢力和眼線幾乎遍布了天下。一次魏無忌和他的哥哥魏王一起下棋。這個時候,有人進來和魏王稟報說,趙國發兵好像在進攻魏國的便捷,而且聲勢浩大。魏王聽了臉色一變,馬上放下了棋子,準備召集大成來商量對策。可是魏無忌卻是不動如山,只是淡淡說了一句,那是趙國在打獵而已。果然,不久只有又有人來稟報說趙國是在打獵而不是在進攻魏國。魏王感到十分不解,為什麼魏無忌能夠比自己還有早知道消息。然後他解釋說,自己的門客裡面有人能夠打探到趙王的秘密,如果趙王有什麼舉措,他都會第一時間知道消息。了解了原有的魏王並沒有如釋重負,反而開始警惕和戒備自己的弟弟,因為他的實力讓自己感到恐懼。

在長平之戰中, 因為趙王愚蠢的用趙括取代了大將廉頗,導致在長平一戰中,趙軍的四十萬人馬被全部殲滅,緊接著,秦軍就圍困了邯鄲,趙國危在旦夕。因為知道趙魏唇亡齒寒的道理,魏無忌千方百計希望魏國的軍隊能夠出兵幫助趙國。但是魏王此時已經不信任魏無忌。在萬般無奈之下,魏無忌手下的門客就給他獻祭,讓他去偷取兵符。最後他採納了這個建議,偷偷竊取了趙國的兵符,來到趙國的軍隊把自己偷到的兵符和將軍已核對,便得到了軍隊的指揮權。在他的率領下,終於打退了秦軍。

但是因為自己犯下了足以殺頭的罪過,在加上知道魏王已經不信任他,他就帶著自己的門客留在了趙國,只讓軍隊回到魏國。趙王知道消息也是經歷的款待他,希望他能夠為自己所用。就這樣居住了十幾年之後,秦軍因為知道魏無忌一直居住在趙國,所以就開始肆無忌憚的攻擊魏國。因為心中任然對自己的兄長有著介懷,知道消息的魏無忌並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回國幫助自己的兄長,依然安穩的待在趙國。這個時候他的門客就勸說他,說他能夠享受天下的尊重,原因就是因為魏國的存在,如果魏國沒了他的根基也就沒有了。

仿佛如夢方醒,魏無忌的臉色瞬間變了,立馬收拾行李準備回國。當和自己的兄長見面的時候,兩個十幾年沒有見面的兄弟相擁而泣,並且魏王也是大度地封了他為魏國的大將軍。魏無忌也是沒有辜負兄長的信任,他廣泛發出救援的請帖,希望其他的諸侯國能夠幫助自己。由於知道魏無忌回到了魏國,大家衝著他的面子發兵救助,這才大敗秦軍,並且一直追到了函谷關,逼得秦軍不敢出來。

不過在那之後,魏王又恢復了原來的面目,畢竟自己的弟弟手中的權利已經不亞於自己,如果不加以制衡自己也很危險,所以在擊退了秦軍之後,他就派人接替了自己弟弟的位置,奪回了他手中的權利。魏無忌從此之後也是心灰意冷,每天鶯歌燕舞,不久之後就因為酒色而死,而不久之後,魏國就為秦所滅。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那麼我們的信陵君魏無忌到底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他有著什麼樣的出身,又有著怎樣的人品。在他的手下有著什麼奇人異士,能幹出怎樣令人瞠目結舌的奇事。這裡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魏國都城大梁信陵君的府邸,仔細看看這位戰國第一賢公子的風採。
  • 戰國四大公子,誰最牛B?非信陵君魏無忌莫屬!
    戰國後期,秦國最強,東方六國都曾被秦國欺負的跟三孫子似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於是六國之中出了四位賢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這四位公子,為謀求本國的存亡,競相禮賢下士,出謀劃策對付秦國;也都頗有成效,揚名天下。論人品,論賢德,論才能,論成就,以魏國的信陵君最為牛B。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其中,「養士」最出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人養士的數量最多,名望也最好,在當世都被認為是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君子,故亦稱其為「戰國四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戰國四公子皆養士數千人,名聲在外,勢力龐大,是當世舉足輕重的人物。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為何當初作惡最多的,現在反而最具知名度?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楚國:春申君黃歇。沒有成語。相反的,無忌公子是個會去探求賢才,不管你是大隱於市還是小隱於野,無忌哥哥都會親自去拜訪你。無忌手下的頭牌軍師,則是老頭子侯嬴。當時趙勝來求援,可是魏王忌憚信陵君,不給他權力,於是侯老師就建議了一出竊符救趙。魏無忌作為主帥,解了邯鄲之圍,受到六國一致信賴。後來也再次號召六國聯軍,大破秦將蒙驁。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薛公和毛公是魏無忌在趙國認識的有識之人,魏無忌對他們倆很尊敬,他們倆找到公子對公子說:您之所以在趙國還受到如此禮遇,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您是魏國的王室後代,假如魏國被秦國吞併了,那麼您還有什麼臉面活在這個世界上!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弄明白戰國時期的「君」是什麼。 尊號還是爵位? 先秦的封君,是郡縣制改革中對舊制度的一種妥協,是一種實授爵位。而尊號多數都是沒啥實際意義,只為避諱之類而出現的。
  • 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一心為國卻鬱鬱而終
    戰國中期,列國逐漸進入了互相攻伐的白熱期,在此期間,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打得是不可開交。秦國的日益壯大,讓實力大為降低的山東六國,不得不時常抱團取暖,這期間,六國之中誕生了區別於朝堂之上的一股勢力,那就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
  • 戰國四大公子之首魏無忌--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終結者
    大秦帝國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很多六國當中能夠力挽狂瀾的名將奇才,在眾多的抗秦名將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徹底的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成為大秦不可逾越的障礙,那就是魏無忌,在四大公子當中孟嘗好客、平原禮賢、春申輔政,而魏無忌的特色就是統軍,在他的統領下兩次終結大秦的一統之路,將秦軍牢牢的壓制在函谷關內
  • 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 四大公子是誰?
    戰國四令郎是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而他們的一起特色就是,出世尊貴均為王公貴族,並且個個溫文儒雅,氣質特殊,有勇有謀,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全國,但在戰國四令郎中餘最敬佩者,就是四大令郎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因為太有才能了而被忌憚
    魏無忌,也就是信陵君,是一位魏國的公子,同時也是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的其中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父親是魏邵王。在公元前的二期七六年,被加封在了當時的信陵,這也是後世稱之為信陵君的原因。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01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位列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無忌,為了得到侯嬴這個民士,為他擺酒設宴並親自駕車接送,還在街市上久久等待侯嬴和他的屠夫朋友聊天,最終贏得了禮賢下士的美名。最鼎盛時,他的門客達到了3000人,聲威天下,所以能在秦軍進攻魏國時號召起五國力量,合縱抗秦,可謂是「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為何在當時擁有大量的民士即代表著強大的政治勢力呢?這是因為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崛起。
  • 公子一詞古今有哪些差異?在古代要是瞎稱呼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
    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帶著自己手下喬裝打扮出來玩的公子們,這裡的公子大多指的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有這個稱呼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所說的公子與現代公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 古代「公子」這個稱呼十分尊貴,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意使用
    現代提起「公子」,人們大多只知它是古代對男性的一種稱呼而已,似乎不管窮富美醜,只要是男性,都可以隨意使用。 然而事實上,周朝分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那時候只有公爵的兒子才能被稱為公子,其它人是沒有資格稱為公子的。
  • 宋朝的一個小丫頭 是如何成為母儀天下的太后?
    在中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中的貴族大臣為了能夠相互傾奪,輔國持權都方爭下士、招致賓客。其中以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這幾位招募賓客最為有名,他們也因此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四位戰國公子的"攬客"之道。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士的來源與流變 士為貴族中最低一等級,可以由《禮記·王制》中可以看出: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侯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總共分為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