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2020-12-05 林屋公子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可事實上,戰國貴族養士的局面也是有其歷史原因與發展過程的,這還與「士」階層興起和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

戰國初期士人階層崛起,成為了新的知識階層,他們掌握著並解釋著「道」(萬物變化的規律)。而許多士人不甘於僅僅被貴族供養,僅僅做個「門客」「舍人」之類。同時身居高位的公卿也沒有大規模養士的行為,反而君主本身對賢士的熱情更加強烈一些。其中比較為人熟悉的便是魏文侯禮賢的故事,據說魏文侯尊子夏、段幹木為師,甚至在求見段幹木時「立倦而不敢息」,還引得其他大臣的不快。正是魏文侯的禮遇,子夏居於西河之時,西河之民視之如孔子,魏文侯給學士們創造的環境可見一斑。

後世的注釋家稱魏文侯有「好義之心」,但魏文侯對士的渴望絕不僅僅是學術上的。魏文侯不僅重視子夏,段幹木這樣的飽學之士,還吸引了翟璜、李克、吳起這樣發揮更強政治功能的士人。戰國早期的君主普遍意識到「士」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有禮賢下「士」舉措的君主不在少數,比如魯繆公就想封孔子的孫子子思做相國。而且當時不僅僅是君主主動禮賢,戰國早期的思想家們均在自己的理論或實踐中勸君主尚賢。

在民間知識分子階層中,墨子首先提出一套成體系的「尚賢」理論,他主張君王應以高位厚祿來吸引「有能之士」。在他的理論中,士階層是絲毫不掩蓋自己的貪慾的,他們需要權力來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身的理想。這一思想也因為戰國這一時代的環境而顯得非常有普適性,出土的竹簡中如《唐虞之道》、《容成氏》、《治邦之道》這些大約在戰國前中期寫成的文本中都帶有「尚賢」思想。我們似乎可以說,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現實中,士都因為他們所掌握的「道」吸引著君主。

然而,在士與諸侯建立以「道」為連結的關係時,「道」與「勢」(國君的權勢)關係的對立也會浮現,有一部分士人們會認為「道尊於勢」, 君主需要以師弟的身份來向士人請教君主所需要的「道」 ;可君主養士的出發點恐怕更多的是想諮詢士人們「何以利吾國(家)」。這一矛盾可以被子思與魯繆公關係惡化的故事來體現。當時魯繆公把祭祀用的肉贈給子思,但子思卻認為這只是拉攏自己來效犬馬之勞,而不是把自己當作真正的賢人,所以自己拒不加入魯繆公的政府管理。

不過,在戰國前中期,君主們也對平衡這一關係想出了更巧妙的辦法。據記載齊宣王就因為非常喜歡有知識、文化的士,將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著名的思想家與學士聚集在稷下學宮,並賜予「上大夫」的爵位。據《鹽鐵論》記載,稷下學宮鼎盛之時,聚集飽學之士數千人之多。不過齊宣王儘管賜予士人們以高位,讓他們能得到應有的禮遇與供養,但並不一定給予實際的權力,讓他們「不治而議論」,儘可能最大化的發揮學問上的功能,顯然更受士人們青睞。

餘英時先生指出,稷下學宮很可能與秦漢時的博士官有著一定淵源,所以他稱這是一種「制度化的尊賢」,且得到了其餘六國的效仿,這確是可以被驗證的結論。君主們將尊賢「制度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刺激著士的認識,就連提出「貧賤不能移」的孟子也表示,士出仕的理由最低程度是為了生存,即「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在當時的環境下,士並不缺少「待遇」,出仕得到君主的任用,已是當時思想家眼中天經地義的事情一樣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孟子說的那樣,士也有為了生存而出仕者,這也就意味著士不僅因其所掌握的知識、文化而被看重,在面臨生活問題時,士也需要向諸侯進一步的妥協了。在這一時期,像子夏、段幹木、子思那樣只想做諸侯老師的士已一去不復返了,士階層的「自尊」也大大退化了。所以到了戰國後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或許是「制度化的尊賢」太容易被士人接受,名士為君主效力已成了常見的事,國家愈發強大,君主反而對賢士的興趣越來越淡薄。

應侯範雎在求仕於秦昭王時還以「辯士」自居,卻在後來將同樣是「辯士」的人們比作惡狗,這一粗魯且直接的比喻,完全忽略了前代士與諸侯之間的關係。更為關鍵的是,他竟然確實用這種手段,解決了秦國的困境,這就說明彼時一眾士階層確是受到了諸侯間的冷落。由此,部分士人便走向了託身私門的道路。

據《戰國策》記載,孟嘗君的門客投入孟嘗君門下後,依賴孟嘗君的推薦便得到了衛國國君的重用,並且在後來幫助了孟嘗君與齊國。在戰國末期,「大陰人」嫪毐在秦國的權力地位達到巔峰時,他的門客竟然達到萬人之多,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想通過他來得到任用的。不僅如此,像藺相如、毛遂、李斯這樣的風雲人物,其出身都是公卿們的「舍人」。他們在表現出自己的才華後都得到重用,可畢竟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可以「為諸侯師」、可以直接爵「上大夫」。

不可否認的是,越到戰國後期,士與君主之間的裂痕便越大,私門養客仿佛是君主與士之間的一個緩衝,士再不能因為道而「以布衣謁諸侯」了,而君主也越來越具備著「權威」了。

史家常說戰國是「士」的時代,而我們也往往將「四公子」、呂不韋、嫪毐這樣的人,動輒養士數千、門客上萬來說明戰國的「士氣高漲」。可如果我們就士這一「知識階層」的歷史來觀察的話,當「私門養客」之風興起時,我們似乎不便再說戰國仍然是「士」的時代了。

參考文獻:

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

(以)尤銳:《展望永恆帝國:戰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

作者師硯之,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專業,主攻早期中國史與中國思想史,對歷史文化抱有溫情與敬意。

相關焦點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最鼎盛時,他的門客達到了3000人,聲威天下,所以能在秦軍進攻魏國時號召起五國力量,合縱抗秦,可謂是「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為何在當時擁有大量的民士即代表著強大的政治勢力呢?這是因為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崛起。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戰國前期,六國士人對秦國因其文化落後持排斥的態度,以「夷狄」視之;商鞅變法成功後,六國士人開始稱秦為「虎狼之國」,此時的排斥是囿於秦國過於強大,心存畏懼;至秦昭王時,有志於改造現實的士人們開始反省原先的理論追求與政治現實之間的距離,開始改變對異見者的看法並重新審視秦國,分析秦究竟因何而強大。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從漢王朝的現實政治狀況來看,它承秦而來,直追戰國。眾所周知,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秦的短暫暴政則阻斷了這一傳統,從文化角度而言,它帶來了兩個相反的後果:一是秦政教會了若干知識分子如何收斂鋒芒,迎合政治權力;另一方面,作為對秦政的反彈,大部分士人們在追思昔日輝煌之時,反而更殷殷希望得到當政者的尊重。因此,我們在歷史的發展中,將看到兩類不同知識分子的不同作為和感受,在同一政治舞臺上十分鮮明地交織碰撞。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輩?
    春秋戰國之時,養士之風盛行。所謂「養士」,即是指各諸侯、貴族,招攬人才的手段,《吳越春秋》有言:「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在當時,不論是學士、方士、策士,或是術士、食客、遊俠等,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投靠諸侯、貴族的門下,成為他們供養的門客。
  • 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 四大公子是誰?
    戰國四令郎是戰國叱吒風雲的人物,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而他們的一起特色就是,出世尊貴均為王公貴族,並且個個溫文儒雅,氣質特殊,有勇有謀,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全國,但在戰國四令郎中餘最敬佩者,就是四大令郎之首信陵君魏無忌。
  • 戰國四大公子的信陵君魏無忌,他是如何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說起魏國公子魏無忌,知道人可能不多,可如是說起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可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高尚的人格,禮賢下士的賢者風範無不令我等後人心嚮往之。這裡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魏國都城大梁信陵君的府邸,仔細看看這位戰國第一賢公子的風採。出身高貴,門客眾多。
  •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戰國時期士人極端思想的由來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這句話展示的是士人心中那塊沒有被陽光照射的角落。在我們的印象中,士人往往有著高貴的精神,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
  • 此人是平原君門客,出使楚國一趟便發明三個成語,個個都婦孺皆知
    戰國時期有專門養門客的貴族,其中當屬「戰國四君子」最為出名,這四人中以平原君趙勝最大公無私,因為他遇到好的才人,總是推薦給自己國家,而不像其他三位一樣,把人才飼養起來自己用。平原君一共養了三千門客,可當他要出使楚國時,想找20個文武全才,跟自己一起去完成任務,無奈經過挑選只得了19人,還差一人始終湊不夠,正當平原君犯愁時,手下突然有個門客站出來,表示願意跟平原君一同出使楚國。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的各國人口雖然古代戶籍管理制度出現相對較早,但由於先秦史料的丟失,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和列國人口具體數量。而根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的推測,戰國時期的人口總量約為3000萬。而根據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的推測,歷經了秦末亂世和楚漢爭霸之後,西漢建立之初人口僅餘1300萬左右。
  • 戰國四公子都有誰,為何當初作惡最多的,現在反而最具知名度?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楚國:春申君黃歇。沒有成語。一、雞鳴狗盜孟嘗君田文的活躍年代最早,把門客開得跟後宮一樣有三千人起跳,基本上也是他發明的。是以後來說好客之人,都會以孟嘗為名。孟嘗君的門客多,門下奇人異士也多,忘了,齊國就是稷下學宮的所在地。田文要碰到學有專精的高人,比起他國還是相對容易。
  • 韓非之才不弱於李斯,為何不得韓王重用?
    為何二人的命運大相逕庭?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韓非是我國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融合了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言論著作。
  • 東周為何要分春秋與戰國
    當時各國之間發生的大事基本上發生在春秋季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是大事,夏季和冬季氣候比較惡劣,那是時候的貴族比較文明,也不搞偷襲,所以夏冬基本沒啥事!所以我們看春秋基本上是某年春,某年秋!所以取名春秋,而這部書也成了儒家經典,伴隨著這部書的出名,這個時期乾脆就叫春秋!
  •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禮賢下士威震天下,魏無忌終難救國。在古時候, 人們往往很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或者是其他事物安排一個排名。比如說什麼天下十大書法,天下十大書。還有什麼花中四君子之類。對於各種人物,也是喜歡有許多的排名。
  • 戰國時期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屈原為什麼偏要吊死在楚王一顆樹上呢?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與楚王同宗。到了春秋前期,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瑕於屈,後代遂以屈為氏。戰國時期,與君主同族而另去他國謀職的人並不罕見。如商鞅是衛國公子,韓非是韓國公子,卻皆曾出仕於秦。假如對楚國獨有的文化缺乏認識,的確會覺得屈原不願去國的決定在當時是個異數。然而,了解屈原這種置國家民族於君主之上的意識後,我們會發現:他留在楚國、以身殉國是必然之事。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事實上,中國早期的墓葬是既無封土和墳丘,也無樹木或標誌的,直到戰國時期,墓葬上才開始出現封土。後來的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來顯示墓主等級,封土愈修愈大,高大之狀猶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戰國中期以後,君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到秦始皇時更稱「陵」為「山」,名為「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