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這句話展示的是士人心中那塊沒有被陽光照射的角落。在我們的印象中,士人往往有著高貴的精神,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
特別是在戰國時期,一些極端思想日益顯現,他們把名利看得極其重要。從清高自重的思想內核,發展到為了名利不擇手段,寧願背負罵名,也要享受榮華富貴,這些不被世人認可的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吧
戰國時期社會動亂,階層分化嚴重,底層的士人階層地位動搖,為了維持自己的階級地位,很多「士」不得不走極端,以求進入統治者眼中
1.當往日輝煌煙消雲散時,士人需尋找新出路
在戰國以前,士族是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他們從出生之時就享受著諸多榮耀,當劃分到這個陣營之後,手中的財產自然會跟著積累。他們有著優渥的生活條件,對國內的一些大事有著決定權,整體勢力可以影響到一個時代的命運。
這期間的士人根本不屑於靠不正當手段來得到一些利益,社會已經給予了這些身份的人應享有的一切。高雅有品位的生活貫穿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淡泊明志也是大多數人的追求。
這樣的生活在戰國以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逐漸成為了空有虛名的人,手中的權力利已經被更高地位的人所掠奪。他們表面上保持著以前的門面,實際上沒有實際性的資產,甚至不如一個平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物質資料。
他們名下的固定財產已經被拿走了,以前基本的不動產已經更換了主人。他們成為了夾在社會中間的人,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沒有資源來積累財富。他們在王者面前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只是王手中的走卒。
他們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特殊的一無所有的人,和以前衣食無憂的生活相比,此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骨子裡面的氣質和驕傲不允許他們落為乞丐或者販夫走卒。
他們心中最渴望的生活就是成為王身邊重用的人,這樣不僅可以繼續維持以往的體面和尊嚴,而且能從中得到無盡的財富和地位。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這些和王已經有很大鴻溝的人,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會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他們看來過程不重要,儘管手段遭人唾棄也「勇往直前」。
2.為改變生活境況,士人紛紛不惜生命
「五鼎亨之,謂被攫,亨之誅」,古時的刑法多種多樣,每一種都體現著人所能想到的殘酷和無情。如果犯了大罪,不僅要失去生命,而且掌管者會讓他在極其痛苦的過程中死去。
生活中受到萬般刁難的士子們,明明知道這種刑法的後果,身後會讓世代子孫抬不起頭,但是依然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在險象環生的職場裡披荊斬棘,甚至不惜犧牲人格尊嚴,換得一時的榮耀,重新擁有祖先們所享受的地位,自己不再過風餐露宿的日子。
士子們以前有過不錯的生活品質,正是因為前後生活差距的加大,才讓這些人在經歷了痛苦之後,暫時忘卻祖輩們的精神,為逐利用盡一切手段。
前後的落差的改變,讓他們的思想境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一直保持自己的傲骨,可能也會造就一番佳話,如果選擇肆無忌憚地爭取,思想領域的動蕩將掀起很大的波浪。思想的天平無限延伸,最終在盡頭處形成了各自的代表。
春秋以後,周禮所規範的士人行為準則被打破,士人階層與君王的關係向僱傭方向轉變,失去了統一的信仰
1.商業風氣興盛,士人掘利益鏈
大地沒有統一之前,各個區域的人們蠢蠢欲動,各個代表著,都將壯大國力作為重要的任務,這樣才能有最大可能在眾多小國之中擁有話語權。強大國力,避免不了要大力發展經濟。比如齊國,這裡的民眾擁有很好的經商環境,他們不僅得到上面的支持和扶助,而且民間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交易系統。
在這裡生活的人每天都在計算著利益,他們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利潤,時間一長認真投入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豐厚的財物給他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當民眾生活提高時,國的實力跟著增強。在其他地區人的眼裡,這裡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在這裡生活的人有花不完的錢財,認為這才是一個人所應該擁有的生活。
當時的地區之間尚有密切的交流,經商的風氣慢慢傳入到其他地區,肉眼可見的錢財給人們帶來了安全感,一個國家也積極地通過這一途徑讓國庫更加充盈,錢似乎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東西。本來生存空間極其有限的士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思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儘管他們不親自從事商業。但是該行業人對利的考量,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
士人們發掘身上獨有的資源,那就是才學和智慧,它同樣可以給自身帶來一定的利益。怎樣讓主人看見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是他們日夜需要思考的事情。當思想價值被肯定時,他們能得到維持生活和體面的金銀。
如何在這個利益鏈中一直走下去是他們重要的任務,他們將其他行業重利的思想充分發揮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他們的行為不受道德所控制,更多的是盈利和虧損之間的轉換。
2.王臣之間相互利用,思想逐漸脫離軌道
王的招人方式也很符合當時社會風貌,直接拋出誘人的金錢作為引子,吸引更多有頭腦和想法的人加入自己的旗下,幫助國家強大,鞏固自己的地位。
除了錢之外,對於重要的職位,他們還會拋出地位和資產的橄欖枝,妥妥的利益交換,在君臣面前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需求關係,對士人來說,這是絕佳的翻身機會,怎樣在這次浪潮中,重新奠定以前的地位,就要看怎樣平衡各方面的關係了。
在求職人眼裡,他們只想追求更多的財富,很多時候把自己的抱負拋擲腦後,儘管在王的陰影下難以實現自己的想法,但是迫於沉甸甸的利益,他也不願意離去。
有的人在看到其他地區有更好的前途時,他會決斷地離開現有的位置,一切奔著利益而去,不會把忠誠等思想看得過重。「朝為秦,暮則為楚矣」,工資成為了唯一吸引人才的東西,士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地喪失了自己的獨有的思想,被利益牽著鼻子走,走的路會逐漸偏離軌道,極端的事情早晚會發生。
戰國後期,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加劇了士人階層本身的兩極分化
1.重利思想產生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商和政是社會的重大組成元素。前者的本質是利,這是促進其正常運行所不可缺少的,不應該成為被人詬病的行當。但是如果不加以妥善的整治,亂象也將會發生。不健康的習氣可能會沾染到很多人的身上。
當人們紛紛把義放在末位的時候,人身上的最為寶貴的品質將跟著消失。官場被這樣的人侵佔的時候,整個社會想要取得健康長足的發展實屬難事。
2.反利思想出現
令人欣慰的是,總有一些人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始終保持著精神上的自由,他們給社會帶來了有利的平衡,讓民眾及時反思,讓社會更加和諧。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追求更多的財富本身沒有錯,而以此背信棄義,踐踏良知,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當古社會進入集權統治時,人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並且試圖將打壓商人作為扭轉社會風氣的手段。
當時的思想家提出,人在面對各種環境時,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初心,堅守住道德標準,才能稱之為君子。這樣的思想教育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引導民眾怎樣成為一個更受大眾歡迎的人,怎樣從堅守內心來獲取心靈上的富足。
其實錯的不是商人,而是那些控制人行為的可怕思想,它不會因為行業受到限制,是人性的一面,需要正確引流。社會價值觀對每一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極其重要,它不僅促進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如何讓民眾擁有健康公平的競爭意識,需要從教育做起,也需要從規範規章法律等抓起。
結語:
士人思想在這個特殊時期發生了重大改變,這是有社會各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質疑的不是士人這個群體,他們只不過是披著特殊外衣的普通人。
當社會發生變故時,他們將人性的其中一面展現了出來。雖然在整體士族發展中,它是不太光彩的一面,但是由此帶來的社會思考有很大的價值,同樣組成了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戰國策》
《管子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