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戰國時期士人極端思想的由來

2020-12-05 秦思君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這句話展示的是士人心中那塊沒有被陽光照射的角落。在我們的印象中,士人往往有著高貴的精神,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

戰國地形圖

特別是在戰國時期,一些極端思想日益顯現,他們把名利看得極其重要。從清高自重的思想內核,發展到為了名利不擇手段,寧願背負罵名,也要享受榮華富貴,這些不被世人認可的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吧

戰國時期社會動亂,階層分化嚴重,底層的士人階層地位動搖,為了維持自己的階級地位,很多「士」不得不走極端,以求進入統治者眼中

1.當往日輝煌煙消雲散時,士人需尋找新出路

在戰國以前,士族是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他們從出生之時就享受著諸多榮耀,當劃分到這個陣營之後,手中的財產自然會跟著積累。他們有著優渥的生活條件,對國內的一些大事有著決定權,整體勢力可以影響到一個時代的命運。

這期間的士人根本不屑於靠不正當手段來得到一些利益,社會已經給予了這些身份的人應享有的一切。高雅有品位的生活貫穿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淡泊明志也是大多數人的追求。

這樣的生活在戰國以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逐漸成為了空有虛名的人,手中的權力利已經被更高地位的人所掠奪。他們表面上保持著以前的門面,實際上沒有實際性的資產,甚至不如一個平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物質資料

戰國時期的君主和大臣

他們名下的固定財產已經被拿走了,以前基本的不動產已經更換了主人。他們成為了夾在社會中間的人,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沒有資源來積累財富。他們在王者面前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只是王手中的走卒。

他們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特殊的一無所有的人,和以前衣食無憂的生活相比,此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骨子裡面的氣質和驕傲不允許他們落為乞丐或者販夫走卒。

他們心中最渴望的生活就是成為王身邊重用的人,這樣不僅可以繼續維持以往的體面和尊嚴,而且能從中得到無盡的財富和地位。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這些和王已經有很大鴻溝的人,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會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他們看來過程不重要,儘管手段遭人唾棄也「勇往直前」。

2.為改變生活境況,士人紛紛不惜生命

「五鼎亨之,謂被攫,亨之誅」,古時的刑法多種多樣,每一種都體現著人所能想到的殘酷和無情。如果犯了大罪,不僅要失去生命,而且掌管者會讓他在極其痛苦的過程中死去

生活中受到萬般刁難的士子們,明明知道這種刑法的後果,身後會讓世代子孫抬不起頭,但是依然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在險象環生的職場裡披荊斬棘,甚至不惜犧牲人格尊嚴,換得一時的榮耀,重新擁有祖先們所享受的地位,自己不再過風餐露宿的日子。

士子們以前有過不錯的生活品質,正是因為前後生活差距的加大,才讓這些人在經歷了痛苦之後,暫時忘卻祖輩們的精神,為逐利用盡一切手段

前後的落差的改變,讓他們的思想境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一直保持自己的傲骨,可能也會造就一番佳話,如果選擇肆無忌憚地爭取,思想領域的動蕩將掀起很大的波浪。思想的天平無限延伸,最終在盡頭處形成了各自的代表。

春秋以後,周禮所規範的士人行為準則被打破,士人階層與君王的關係向僱傭方向轉變,失去了統一的信仰

1.商業風氣興盛,士人掘利益鏈

大地沒有統一之前,各個區域的人們蠢蠢欲動,各個代表著,都將壯大國力作為重要的任務,這樣才能有最大可能在眾多小國之中擁有話語權。強大國力,避免不了要大力發展經濟。比如齊國,這裡的民眾擁有很好的經商環境,他們不僅得到上面的支持和扶助,而且民間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交易系統。

在這裡生活的人每天都在計算著利益,他們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利潤,時間一長認真投入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豐厚的財物給他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當民眾生活提高時,國的實力跟著增強。在其他地區人的眼裡,這裡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在這裡生活的人有花不完的錢財,認為這才是一個人所應該擁有的生活。

管鮑之交中管、鮑二位都是士人

當時的地區之間尚有密切的交流,經商的風氣慢慢傳入到其他地區,肉眼可見的錢財給人們帶來了安全感,一個國家也積極地通過這一途徑讓國庫更加充盈,錢似乎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東西。本來生存空間極其有限的士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思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儘管他們不親自從事商業。但是該行業人對利的考量,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

士人們發掘身上獨有的資源,那就是才學和智慧,它同樣可以給自身帶來一定的利益。怎樣讓主人看見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是他們日夜需要思考的事情。當思想價值被肯定時,他們能得到維持生活和體面的金銀。

如何在這個利益鏈中一直走下去是他們重要的任務,他們將其他行業重利的思想充分發揮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他們的行為不受道德所控制,更多的是盈利和虧損之間的轉換。

2.王臣之間相互利用,思想逐漸脫離軌道

王的招人方式也很符合當時社會風貌,直接拋出誘人的金錢作為引子,吸引更多有頭腦和想法的人加入自己的旗下,幫助國家強大,鞏固自己的地位。

除了錢之外,對於重要的職位,他們還會拋出地位和資產的橄欖枝,妥妥的利益交換,在君臣面前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需求關係,對士人來說,這是絕佳的翻身機會,怎樣在這次浪潮中,重新奠定以前的地位,就要看怎樣平衡各方面的關係了。

戰國文物

在求職人眼裡,他們只想追求更多的財富,很多時候把自己的抱負拋擲腦後,儘管在王的陰影下難以實現自己的想法,但是迫於沉甸甸的利益,他也不願意離去

有的人在看到其他地區有更好的前途時,他會決斷地離開現有的位置,一切奔著利益而去,不會把忠誠等思想看得過重。「朝為秦,暮則為楚矣」,工資成為了唯一吸引人才的東西,士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地喪失了自己的獨有的思想,被利益牽著鼻子走,走的路會逐漸偏離軌道,極端的事情早晚會發生。

戰國後期,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加劇了士人階層本身的兩極分化

1.重利思想產生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商和政是社會的重大組成元素。前者的本質是利,這是促進其正常運行所不可缺少的,不應該成為被人詬病的行當。但是如果不加以妥善的整治,亂象也將會發生。不健康的習氣可能會沾染到很多人的身上。

當人們紛紛把義放在末位的時候,人身上的最為寶貴的品質將跟著消失。官場被這樣的人侵佔的時候,整個社會想要取得健康長足的發展實屬難事。

2.反利思想出現

令人欣慰的是,總有一些人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始終保持著精神上的自由,他們給社會帶來了有利的平衡,讓民眾及時反思,讓社會更加和諧。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追求更多的財富本身沒有錯,而以此背信棄義,踐踏良知,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當古社會進入集權統治時,人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並且試圖將打壓商人作為扭轉社會風氣的手段。

當時的思想家提出,人在面對各種環境時,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初心,堅守住道德標準,才能稱之為君子。這樣的思想教育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引導民眾怎樣成為一個更受大眾歡迎的人,怎樣從堅守內心來獲取心靈上的富足。

其實錯的不是商人,而是那些控制人行為的可怕思想,它不會因為行業受到限制,是人性的一面,需要正確引流。社會價值觀對每一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極其重要,它不僅促進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如何讓民眾擁有健康公平的競爭意識,需要從教育做起,也需要從規範規章法律等抓起。

結語:

士人思想在這個特殊時期發生了重大改變,這是有社會各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質疑的不是士人這個群體,他們只不過是披著特殊外衣的普通人

當社會發生變故時,他們將人性的其中一面展現了出來。雖然在整體士族發展中,它是不太光彩的一面,但是由此帶來的社會思考有很大的價值,同樣組成了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戰國策》

《管子學刊》

相關焦點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從漢王朝的現實政治狀況來看,它承秦而來,直追戰國。然而,劉邦只是輕士謾罵而己,對於士還是比較豁達,這與後世的君要臣死,尚需謝恩,有天壤之別。商山四皓的反應應該說還遺有戰國餘韻,強調與君王的賓友對等關係,合則來,不合則去。
  • 從茹毛飲血、鼎食鐘鳴到滿漢全席、八大菜系,品美食,話健康!
    一、原始食物發展時期:史前到新石器時代在原始食物發展階段中,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學會了農耕與畜牧。「五穀」一詞最早記錄見於《論語 》,孔老夫子口中的五穀有稻(稻穀)、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小麥)、菽(大豆)。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主講人臧知非教授(右)和主持人趙國華教授(左)戰國士人的思想共性:追求聖王之治戰國時期的士人們體現的是孔子所提出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傳統精神,這可以作為當時士政關係的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但孔子用實踐向世人證明其「學而優則仕」之「仕」並非為了做官,而是另有追求。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戰國時期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屈原為什麼偏要吊死在楚王一顆樹上呢?
    (《離騷》)縱然如此,他至死都沒有背棄自己所眷戀的楚國。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與楚王同宗。到了春秋前期,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瑕於屈,後代遂以屈為氏。戰國時期,與君主同族而另去他國謀職的人並不罕見。如商鞅是衛國公子,韓非是韓國公子,卻皆曾出仕於秦。假如對楚國獨有的文化缺乏認識,的確會覺得屈原不願去國的決定在當時是個異數。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這是因為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崛起。對士人需求的急劇擴大,決定著士人數量的增加;士人素質的提升又不斷刺激著需求的發展,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人才供需關係。士人階層持續崛起。可要想出眾,士人們還需從各家學說中汲取營養。
  • 士的崛起:是社會變革和舊秩序解體的產物,思想碰撞出的智慧之火
    士的崛起是春秋戰國之際的顯著變化。這一階層在中國古代首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留下了活躍的思想和忙碌的身姿。他們從巫士手中接過了原本壟斷的教育指揮棒。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時刻不忘地思考社會變遷,他們疲於奔命地在各國之間穿梭,有著強烈的參政意識和入世情節……春秋戰國時期,士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
  • 「膾炙人口」易傷身:歷史上生食淡水魚而亡的典故
    幾百年之後的南北朝時期,陶弘景也警告食膾可能有害,流行病剛痊癒的人不能吃,否則會引起拉肚子。不過,很顯然,直到隋唐時期,眾多吃貨並沒有將這一告誡放在心上。因為貪食魚膾導致得病的人實在是史不絕書。宋代《太平廣記》記載,唐代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有位叫崔爽的仁兄,吃食生魚上癮,每次竟要「三鬥乃足」,直到後來口中吐出一狀如蛤蟆的怪物,才嚇得「不復能食膾矣」。《太平御覽》則引用《明皇雜錄》記載說,邢州人和璞曾預測房棺會因食魚膾而死,這個預測後來被證實是準確的(否則也不會記下這個故事)。而另一本宋代筆記《北夢瑣言》同樣記載了有位少年因食膾太多而致眼花不見的病例。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士人對君主的憂患主要表現在勸導君主要有所「憂」,要善於用人、要行仁政等,避免人亡政息。揚雄在《先知》中有一段對話:「或問:『何以治國?』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則政立矣。」強調君主是立政治國的出發點。
  • 戰國時期的「大忽悠」,被刺臨死前遺計,終報殺身之仇!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死間,是一個死人,用計謀為自己報了仇的牛人,歷史上除了諸葛亮能做到「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外,第一個就是蘇秦。蘇秦是戰國時期的大忽悠,多面間諜,就是這個人,憑一已之力,讓秦國延遲了15年的統一。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陰謀家,身佩六國相印,河南洛陽人。說到蘇秦,不得不提張儀,據說二人是師兄弟,師從於鬼谷子門下。
  • 孟子,一個充滿浩然正氣、悲憫世人的大師,以及他的思想學說
    孟子,一個充滿浩然正氣、悲憫世人的大師,以及他的思想學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文學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出現了很多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孟子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孟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大師,與孔子並稱「孔孟」。孔子是聖人,他是亞聖。
  • 一人之下:動漫中所包含的古代哲學思想,全性原來是這個意思
    全性真正的「全性」實際上是一種哲學思想,提出這種哲學概念的,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楊朱所主張的是「貴己」、「重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取一毫而損天下,亦不為也」,不拔一毛不取一毫,旨在放下大千世界的諸多誘惑,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樣,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 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通觀全書,特別是書中對康雍乾時期的文字獄、禁書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王汎森先生以聰明人作繡花功夫,對中國歷史上一段冰河世紀作斷面式鑿穿取樣,洞燭所謂「康乾盛世」之下,因異族統治者的不安全與不自信,而引發漢族士人心態中普遍的自我壓抑的現象,並由此造成「人人自危、萬馬齊喑」時代精神狀況,進而從思想史的層面來反觀所謂「康乾盛世」的虛幻。
  • 漢代為什麼會形成「士人政府」,其中究竟有哪些問題?
    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確立了統治階級的思想,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正統,或者說儒家思想在漢代就成為了教科書,統治階級開始用儒家思想這一教鞭來鞭策,那麼,為什麼後面慢慢會形成「士人政府」呢?雖說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但是我們很多讀過歷史的也能感覺到,這其中還摻雜著法家的思想,或者說在統治以及集權政治的外邊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而這也就漸漸的讓漢代政府成為了士族階級的政府,儒家的綱常禮教成為了統治者的利器,尤其是很多士人漸漸的成為了名門望族,也就從士人變成了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