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士人紛紛擇主而事,屈原為什麼偏要吊死在楚王一顆樹上呢?

2020-12-05 華夏歷史新知

導讀: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曾鞭楚平王屍。在儒家看來,這種行為自然大逆不道。但屈原作為楚王宗親,卻高度讚揚伍子胥,還直斥楚平王之非。在他眼中,導致吳國入侵、楚國破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楚平王的昏暴。因此,伍子胥的鞭屍之舉雖出於個人恩怨,卻向國人昭示國家民族與君主的地位孰輕孰重。屈原這種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也是他始終不願離開楚國的思想基礎。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是《楚辭》的主要作者,作為秦楚競爭及國內政治鬥爭的犧牲者,他以高尚的人格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屈原傳世的二十五篇作品大抵為仕途失意時所作,字裡行間洋溢著他對斯土斯民的熱愛、古聖先賢的景仰,以及追求真理、堅守正義、保持激情、擁抱理想的精神。

《史記· 屈原列傳》曰: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在神話傳說中,楚人的遠祖古帝顓頊是一個神奇的人物。楚國保存了許多上古、夏、商時代的宗教巫術文化。屈原是楚國的重臣,曾掌巫史之職,熟悉這些宗教活動。因此,他的作品朗麗綺靡、誌哀情深,既善於鋪陳,又富於聯想,這與楚國巫風的燻浸是分不開的。

周朝得天下後,大封同姓諸侯,發展出宗法制度來統治國家。然而在南方的楚國,宗法觀念尚未形成。楚人的國家民族意識中,還遺留很多氏族社會的痕跡。因此,屈原更多地用氏族社會的觀念來看問題。如屈原對於伍子胥的態度,就是一個極佳的證明。

伍子胥鞭屍楚平王

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曾鞭楚平王屍。在儒家看來,這種行為自然大逆不道。但屈原作為楚王宗親,卻高度讚揚伍子胥,還直斥楚平王之非。在他眼中,導致吳國入侵、楚國破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楚平王的昏暴。因此,伍子胥的鞭屍之舉雖出於個人恩怨,卻向國人昭示國家民族與君主的地位孰輕孰重。屈原這種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也是他始終不願離開楚國的思想基礎。

其實,屈原在仕途失意之時,考慮過前往他國追求理想:

「 思九州之博大兮, 豈惟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離騷》)

縱然如此,他至死都沒有背棄自己所眷戀的楚國。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與楚王同宗。到了春秋前期,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瑕於屈,後代遂以屈為氏。戰國時期,與君主同族而另去他國謀職的人並不罕見。如商鞅是衛國公子,韓非是韓國公子,卻皆曾出仕於秦。假如對楚國獨有的文化缺乏認識,的確會覺得屈原不願去國的決定在當時是個異數。然而,了解屈原這種置國家民族於君主之上的意識後,我們會發現:他留在楚國、以身殉國是必然之事。

屈原《九歌·山鬼》圖

屈原生活於戰國晚期,年代稍晚於孟子、莊子,而比荀子、韓非子稍早。屈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對於北方諸夏文化的經典非常熟悉,並把其內容思想融入自己的詩篇。如在《天問》篇中,屈原歷數唐、虞、夏、商、周這些中原王朝的史事,篇幅比例大大超過楚國史事,可見他不僅了解,而且認同中原的歷史文化。

非僅如此,從屈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各家學說都有深入的了解。儒家主張的仁義之道,屈原非常推崇: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懷沙》)

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種思想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得到了繼承: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離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離騷》)

除儒家的先王外,法家所取法的齊桓公、秦穆公等霸主,屈原也表示尊尚:

聞百裡之為虜兮,伊尹烹於庖廚。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雲而知之!(《惜往日》)

他在早年助懷王變法,可謂繼軌吳起的法治觀念: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惜往日》)

屈原行吟圖

在流離憤懣的放逐之際,屈原的思想一度傾向於道家,希望能夠拋開俗世,超然高舉:

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遠遊》)

屈原對諸子的思想,無疑是有足夠的認知、理解和接納的,但與各家的主張也有不合的地方。屈原畢竟是詩人,而非思想家。要勉強把他劃入某一學派,以求概括他的思想,實不相宜。

屈原的巨製《離騷》中,最後兩句是這樣的: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據王逸《楚辭章句》,彭鹹是殷代的賢大夫,因諫君不聽,投水而死。屈原意欲取法彭鹹,並非僅因一己之不遇,而是感到「美政」不能在楚國實現,理想破滅之故。何謂「美政」?王逸的解釋是「行美德,施善政」。「美德」「善政」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聖君賢臣之治。

楚懷王不辨忠賢,最終客死秦國

相反,對於古代的暴君,屈原則毫不留情地加以貶責: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離騷》)

夏啟自縱、后羿淫遊、寒浞陰狠、夏桀違道、商紂誅殺忠臣,他們的作為不僅導致家國的破亡,更落得千秋惡名。這些沉重的歷史教訓,屈原也念茲在茲。

春秋以來,隨著權臣執政(如晉六卿、齊田氏等)、諸侯兼併,貴族的地位日益下降。沒落貴族將王官的知識帶入民間,而平民因有機會學習知識而得以晉身士大夫階層。戰國以後,北方魏文侯、秦孝公、齊威王、燕昭王、趙武靈王等先後變法成功,稱雄一方。南方的楚國雖早在楚悼王時就任用吳起變法,但卻功虧一簣。究其原因,依然在於楚國獨有的文化傳統。

寬恕還是仇恨,《春秋二胥》演繹世紀難題:伍子胥顛覆楚國,申包胥光復楚國

很早開始,楚國的軍政大權就由包括昭、屈、景三族在內的貴族宗室所把持。雖然也有平民登上楚國的政治舞臺(如孫叔敖以布衣而為令尹),但為數極少。吳起的變法削減了貴族的利益,自然引起強烈的反對。屈原雖身為貴族,卻欲踵武吳起,繼續變法。而變法初期是頗有成效的(參前引《惜往日》「奉先功以照下兮」章)。從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固然推重箕子、比幹、伯夷、周公、伍子胥這些貴族中的賢能之士,但他更強調要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

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離騷》)

屈原看重傅說、呂望、甯戚這些平民賢才,無疑就是希望在楚國建設北方那種「處士橫議」的政治生態。進而言之,對於一些大醇小疵之人,屈原也認為要因其才而致其用: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茞?(《離騷》)

正如明人錢澄之解曰:「椒桂性芳而烈,比亢直之士,非如蕙茝,一味芳馥可親。雜字著眼,惟雜而後可以得純粹也。」無論亢直還是芳馥可親的賢士,屈原對於他們的基本要求乃是一個「忠」字。在他的作品中,「忠貞」「忠誠」「忠信」等詞語每每可見,而屈原自己就是一個忠臣的典範。

總而觀之,屈原的賢臣觀念與楚國傳統貴族判若雲泥。而上官大夫要奪取屈原的改革憲令文稿,不但出於個人的忌妒,更是為了保障傳統貴族的既得利益。

西周建國後,隨著神權思想的消退,以周公為首的政治家們都反覆強調民本思想。如《尚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左傳》曰:「夫民,神之主也。」在屈原的「美政」理想中,君德臣忠固然重要,而其終極目的乃是在於民生。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離騷》)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離騷》)

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抽思》)

在屈原看來,為人君、為人臣者,只要能令人民安居樂業,就能成其聖、成其賢。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屈原的政治抱負雖然遠大,但他政治生命的終結與其本人的性格也有莫大的關係。上官大夫之所以能輕易令懷王疏遠屈原,除了貴族勢力影響、懷王昏庸等因素外,也由於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屈原缺乏政治人物應有的周旋能力。因此,屈原的悲劇不在於其個人之浮沉起落,而在於他本身的性格和理想與實際的政治、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難以協調的矛盾。

《羋月傳》中南後鄭袖

東漢班固曾站在儒家的立場批評屈原「顯暴君惡」,即是說屈原因為自己的仕途不遇而揭露君主的短處,不合乎溫柔敦厚之旨。實際上,班固的批評正好說明,屈原的忠君並非愚忠。所謂「怨靈修之浩蕩」「惜廱君之不識」,足見他對楚王忠之深而責之切,視「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式的自怨自艾何啻霄壤!

而另一方面,面對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讒佞的迫害,他沒有分毫的妥協。在那沒有法律保護也沒有合理途徑來表達政見、抵制誤國之徒的時代,他選擇以死進諫。司馬遷說:「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屈原重於泰山的死,對於當今的社會風氣,不論委曲求全或動輒輕生,未嘗沒有撥亂反正的效能。

如果說孟、莊、荀、韓的學派皆以義理為依歸,屈原的流派則以辭章為核心,難怪歷來都有人將屈原列為諸子之一。屈原的楚辭創作,除有發憤抒情的功用外,更意味著文學意識的覺醒。在中國文學史上,他雖然不是第一位留名的詩人,卻以大量精力投入詩歌創作,可說是以詩歌為寄託、為志業、為生命。因此,屈原有「詩人之祖」的美譽,衣被百代,暉麗千秋。從司馬遷、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到龔自珍,他們的創作無一不受到《楚辭》的影響。

(作者陳煒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相關焦點

  •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戰國時期士人極端思想的由來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這句話展示的是士人心中那塊沒有被陽光照射的角落。在我們的印象中,士人往往有著高貴的精神,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主講人臧知非教授(右)和主持人趙國華教授(左)戰國士人的思想共性:追求聖王之治戰國時期的士人們體現的是孔子所提出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傳統精神,這可以作為當時士政關係的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但孔子用實踐向世人證明其「學而優則仕」之「仕」並非為了做官,而是另有追求。
  • 歷史上的異端,思想升華的先驅,屈原的愛國精神需要傳承
    話不多說,先來介紹一下屈原前輩。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從漢王朝的現實政治狀況來看,它承秦而來,直追戰國。然而,劉邦只是輕士謾罵而己,對於士還是比較豁達,這與後世的君要臣死,尚需謝恩,有天壤之別。商山四皓的反應應該說還遺有戰國餘韻,強調與君王的賓友對等關係,合則來,不合則去。
  • 魏徵、屈原和《紅樓夢》焦大的命運揭示:良臣擇主而事
    為什麼焦大落得如此下場呢?從魏徵和屈原的命運裡可以看出端倪。歷史上有兩位正直耿介的忠臣,魏徵和屈原。他們敢於抨擊時弊,敢於犯顏直諫。可是他們的命運截然相反。魏徵被皇帝重用,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 師承屈原,喜歡老莊,是一位標準得才學美男子
    宋子淵出生在一個非常混亂的朝代,那個朝代就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戰國時期,那麼他出生的國家其實是在宋國,他是宋國的公子,那麼如果是普通的人有這樣的出生的話一定是安安穩穩在哪裡呆著,因為這樣的出生就可以讓她衣食無憂的過很多年的時間了,但是宋子淵卻不是一個非常安穩的人,可能是因為她的愛好和自己的父親並不是非常的一樣,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宋子淵就幾次三番和自己的父親產生爭執
  • 「在一棵樹上吊死」用英文該怎麼說呢?一點都不難,很好記!
    上一篇文章,大白跟大家分享了一個表達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英文翻譯,很簡單,就是「pie in the sky」,今天呢要介紹的是「在一棵樹上吊死」,你知道用英文該怎麼說嗎?貌似有點難的樣子。一棵樹上吊死中文含義我們都清楚,在情感中,很多人都勸被受傷的那個人「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是指對方沒有你愛的必要了,可以另找伴侶了,別太固執。生活中則是指某人要懂得變通,別總是死守著一個辦法,到最後讓自己無路可走。
  • 屈原:出身貴族,葬身魚腹,投江前和漁夫的一番對話耐人尋味
    01 屈原出身貴族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秭歸。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屈原居樂平裡。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關於屈原的姓氏和族源問題
    2019年年會) 解讀《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就需要搞清楚屈原和楚王貴族的姓氏來源和族源,古今注家蜂起,詮釋眾多,但有幾個問題其實是至今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的。 這明明是說,決定羋姓,楚其後的季連,是吳回之孫,而吳回到底是重黎的弟弟呢還是是帝嚳的弟弟呢?「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一般都把「其」理解為指代重黎,那就應該說「以其弟吳回為後」,為什麼還要強調「為重黎後」呢?如果把文中的「其」理解為指代帝嚳,那就是帝嚳把顓頊的子孫重黎殺了取而代之的。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說起戰國四公子,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要講戰國,肯定要講這四個人,因為這四個人對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簡單的說這四個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主要以禮賢下士而聞名。他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門客,勢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影響一國或者幾國的決策。
  • 戰國時代,是一個黑暗森林
    秦王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其他的中原國家呢,也在搞法家,但沒有秦國那麼徹底,楚國是另外一個極端,楚國忙了半天,根本搞不定國內貴族——秦制在左,楚國在右,中間是其他那些國家們:這就是春秋戰國的奧秘!屈原呢?屈原想搞秦制——一個貴族家長,希望楚國搞秦制,屈原也算夠愛王庭(實際上楚國那些大家族,都是王庭分出來的,都是一個姓,不同的氏而已)。屈原的想法有錯沒?沒有!
  • 在「士」氣高漲的戰國時代,怎樣才能擁有發光發亮的人生呢?
    為何在當時擁有大量的民士即代表著強大的政治勢力呢?這是因為戰國時期,士人階層的崛起。對士人需求的急劇擴大,決定著士人數量的增加;士人素質的提升又不斷刺激著需求的發展,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人才供需關係。士人階層持續崛起。
  • 苟利國家,不計生死 ——先秦士人的救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縱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經歷磨難最集中、持續時間最長的,當屬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國爭霸,戰爭頻仍,上自士大夫,下至普通民眾,都時刻面臨忘國滅種的危險和山河破碎的煎熬。
  • 《思美人》:屈原親自參加端午祭祀?端午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說起端午節,就會想起和端午有一段很深淵源的歷史人物——屈原。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其實他的政治才能也很出眾,但是卻因小人而被君王疏遠流放。屈原的一生是帶有傳奇色彩的,而電視劇《思美人》就是以屈原為主角講述了他的一生。
  • (原創)為什麼科研領域會出現「在一棵樹上吊死」的怪象?
    (上圖: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立項時往往設立不得突破的框架)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成果的出現完全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是國內外某個超人的「想像實驗」可以完成的;所謂摸著美國人的路子搞科研,只不過是人家的技術水平高,不會出現「在一棵樹上吊死
  • 徐州出土一批楚王(後)墓,研究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現一特殊規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徐州發掘出土了八處共計十五座楚王(後)墓,充分說明徐州是漢代文化的發源地;出土的楚王(後)墓帶來了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專家通過對這些墓葬的相對位置進行研究,發現一特殊規律,和漢武帝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漢代為什麼會形成「士人政府」,其中究竟有哪些問題?
    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確立了統治階級的思想,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正統,或者說儒家思想在漢代就成為了教科書,統治階級開始用儒家思想這一教鞭來鞭策,那麼,為什麼後面慢慢會形成「士人政府」呢?雖說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但是我們很多讀過歷史的也能感覺到,這其中還摻雜著法家的思想,或者說在統治以及集權政治的外邊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而這也就漸漸的讓漢代政府成為了士族階級的政府,儒家的綱常禮教成為了統治者的利器,尤其是很多士人漸漸的成為了名門望族,也就從士人變成了士族。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一方面,作為史官,左丘明精通周代官學,能夠掌握大量史料,具備創作《左傳》的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史官制度的衰落與士人自我價值的覺醒,又使左丘明能夠突破傳統的束縛,根據自己的史識和方法撰寫史書。左丘明及其後學,在繼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撰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敘事史,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偉業。
  • 「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民進黨昆蟲學議員胡言亂語,引島內群嘲
    隨後,高閔琳回覆:「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嗎?屈原是楚獨。」次日,她再次發文「認真科普」為何「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理由是這樣的:楚國人就是楚國人自己,楚國所在的戰國時期,「中國」根本不存在,中國是後來才形成的概念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