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探究其源。大家好,我是墨子。
話不多說,先來介紹一下屈原前輩。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可以很多人開始知道屈原,是因為在看了《楚辭》之後的。那個失意又一心報國的屈原,在那個時代的異端,通過他的詩歌深深打動了我們。感覺每次讀《離騷》,冥冥之中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對屈原的認識,對歷史文學的理解。
自古以來,屈原就是忠君愛國的典範,無數愛國人士學習的精神寄託的先驅者。他的精神感染了後世無數人,許多人願意為這種精神奉獻,趨之若蘭。正是這種精神,我們的中華歷史才能如此豐富,誕生出許多可以學習的人事物。
然而在當時,與其說屈原忠君,倒不如說他愛國,愛民,愛家園。秦軍攻入郢都時,毀其宗廟,辱其先人。懷王后期,數次與秦交戰,戰死多少楚人,讀九歌國殤,仍能感受到那股悲憤,所以才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其實在離騷中,屈原在神遊假想中,指西海以為期,有暗指投奔秦地,一展抱負想法,但終為愛國情懷所戰勝
屈原很令人惋惜,雖然他能夠執著不屈於自己的信念,為國為民,但他的忠心是給昏君而。平天下者,天下百姓皆是百姓,擇一良君輔佐,平一方天下,豈不比吊死在楚王那好?或許他也身不由己走不了吧……不然我覺得他的格局,胸懷,不夠博大,孔子可以周遊列國,他屈原為什麼就一定愚於忠君,可能也有他自己的理解。
屈原這樣的人客觀來講,其實就是異類。人要跳出生死,跳出利益,是很難的。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所以這樣的人,生而孤獨。
每個人都會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個人都知道浪漫主義,每個人都會過端午,但又有幾人,或是說又有誰真正的理解屈原,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誓言。而現在,又有誰可以做到呢?
今後的相當長時期,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屈原的思想,這點陰中之陽是發展動力的樞機。如果人人都想著自己,不知道愛國。那麼,從繁衍的本能上來說,漫長的歲月之後,極可能回歸母系,然後又是輪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危矣!
由此觀之,屈原的愛國思想不能斷層,我們要深刻的去理解,去學習。這樣,國家方能長治久安,世界長久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