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穿越烽火寄雁翎

2020-12-08 騰訊網

「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系列報導之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

穿越烽火寄雁翎

雁翎隊雕塑

編者按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公布了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河北7處入選。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陳莊殲滅戰舊址、遵化市長城抗戰烈士陵園、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冀南烈士陵園、冀中烈士陵園……這一處處記載著輝煌勝利和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名字令人敬仰。「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即日起,本刊陸續推出「尋訪抗戰遺蹟 傳承愛國精神」系列報導,邀請河北省作家深入7處入選名錄的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旨在宣傳河北人民在抗戰時期作出的重大貢獻,以此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葦塘裡邊拉戰線,打得鬼子叫祖宗。雁翎隊,是神兵,端崗樓像拔大蔥。過去火槍打大雁,現在專打鬼子兵。

——白洋澱民謠《雁翎隊》

從安新縣大張莊村民委員會出來,沿一個緩坡向上,左拐右拐走了大概百十多米,就是通往白洋澱文華苑的野碼頭——澱中有水,村民有船,價格不貴,方便快捷。尋雁翎隊舊址,朋友說走這條路徑最佳,我就選了。獨自走在陌生街道上,想著如雷貫耳卻又首次拜謁的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心馳神往。

作為一個保定人,我來白洋澱已不止一次,賞過夏日荷花,品過荷葉茶,吃過野生魚,訪過老紅軍,觀過嘎子像,聽說過這裡的各種抗日傳奇……但獨獨沒有前往過雁翎隊紀念館——水上遊擊隊,多麼富有浪漫精神與傳奇色彩的一支隊伍啊。有著十幾年軍旅生涯的我,是早該前來瞻仰的,拖至今日成行,想來慚愧。但一想到拜謁先烈需要正式而隆重,倒覺得此專程之旅是必須要等到此時此刻了。

金秋九月,我一人獨行,就想全身心回顧那段烽火歲月。

「坐船嗎?」有個壯實的漢子迎面走來,黝黑的臉龐上,目光灼灼,笑卻是淳樸的。

「坐。」我乾脆地答道。

「去哪裡?」

「雁翎隊紀念館。」

漢子在前面帶路,走進一條小巷。尚未看清周圍景致,眼前就出現了一條機動船——水波漾漾,船兒悠悠,想都沒想,我就坐了上去。

「很遠嗎?」我問。

「一根煙的功夫。」漢子說。

我點頭一笑,又問師傅貴姓,他爽快地答,「俺姓李」。李師傅的駕船技術很是嫻熟,左一個弧線右一個飄轉,很快將岸邊甩在身後,接著就有寬闊水面、濃鬱水汽迎面撲來,讓人頓感心肺溼潤,豪氣幹雲。我不禁想:過去,雁翎隊的隊員們,是不是也有此刻我的感受呢?

想來他們該比我更濃烈些吧。這是一澱家鄉的水,這是一片摯愛的水,為保衛家鄉,為捍衛白洋澱的美麗與和平,他們駕馭著一艘艘人力船,手持簡陋的武器,劈波斬浪,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向敵寇,打出了「荷葉軍」的響亮名號,不正是因為愛這裡的滿澱碧波、如煙岸柳嗎?這裡的每一片水域,這裡的每一朵浪花,這裡的每一片土地,都浸滿了他們最深沉的愛。有了這種愛,任何流血犧牲都不足為懼。

十幾分鐘後,我站在一組雁翎隊隊員們的塑像前時,這種情感愈加強烈:五位錚錚鐵漢,或頂著草帽,或戴了氈帽頭,或頭裹毛巾,手中擎著駁殼槍,端著繳獲的三八大蓋,攥著手榴彈,正朝敵人發起進攻……那時的戰鬥場景,該是何等驚心動魄?雁翎隊隊員們視死如歸而又巧用奇兵的戰鬥精神,已然飛越時空阻隔,成為縈繞白洋澱,縈繞華北,縈繞整個中國的民族之魂。

我早就該來。

我終於來了。

我的血液將在這裡沸騰,我的身心將在這裡淬鍊。

隨著腳步在雁翎隊紀念館內移動,我的眼前,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畫面徐徐展開。

那是1939年的秋天,白洋澱內殘荷搖曳,涼意襲人。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仍稱為新安的安新縣城,為強化統治,奴役白洋澱人民,侵略者想出了「獻銅、獻鐵」的詭計,以達到收繳水區獵戶武器,解除人民武裝之目的。

勇敢的白洋澱人當然不會屈服。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來自澱區的22位熱血漢子迅速組織起來,參加了縣大隊所屬的三區小隊,拿起手中武器反抗侵略者。三區小隊將新入伍的獵人們組成一個班,這些漢子多為打獵世家,對獵槍、船隻性能,以及白洋澱的地形爛熟於心,水鄉生活又賦予他們機智果敢的戰鬥作風,隊伍很快發展壯大起來。那時,為防止在水面活動獵槍膛內火藥受潮,他們經常在信口插一支雁翎,需要開火時再拔下來。因隊員們以往在澱上圍雁打獵形成了習慣,駕馭小船在澱面上行駛時,多呈「人」字形,像是清澈水面已成蔚藍天空,而他們則是飛翔的雁群……

波光瀲灩,排船如梭。

若是沒有侵略者,這將是多麼美麗的一幅生活畫面啊。

那一天,勇士們殺敵歸來,遠遠望去,小船排成一列,雙槳划動恰似大雁展翅,在水面上輕快翱翔,宛如神兵天降。湖心島上,一位中年男子看到此番情形,難抑豪情,脫口而出:「這就是我們的雁翎隊啊!」

1940年夏,經當地黨組織批准,雁翎隊成立。

雁翎隊,這支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色彩的隊伍,從此正式出現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序列中。彼時,荷葉正翠,荷花正濃。

為雁翎隊命名的漢子,就是時任縣委書記侯卓夫。這位15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郎,參加過著名的高蠡暴動,是我們黨的優秀幹部。自打日寇侵佔新安縣城後,侯卓夫立即組織建立抗日隊伍,指導成立鋤奸團,更為雁翎隊的發展傾注了極大心血。然而,由他命名的雁翎隊仍在蘆葦蕩中神出鬼沒、伺機殲敵,侯卓夫卻於1942年的深秋,在開展對敵鬥爭的過程中,被敵人包圍,為掩護戰友負傷的他,用手中武器吸引了敵人火力,最終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時年28歲。

正值芳華啊!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腳下這片熱土的安寧,為了白洋澱這顆華北明珠,侯卓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他的鮮血已經化作深沉的澱水,他的精神已經融入這裡的每一株水草,每一株蘆葦,每一株岸柳……他的魂魄,將在中華大地上久久縈繞,激勵著他的戰友們奮勇殺敵。

雁翎隊的勇士們,利用白洋澱的河湖港汊,依靠蘆葦蕩這一天然屏障,用「大抬杆」、火槍、魚叉……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艱苦卓絕而又靈活機動的遊擊戰。

他們在為侯卓夫復仇!他們在為白洋澱復仇!在為腳下這片土地、這片水域復仇!

一排排滾燙的鐵砂,以鋪天蓋地之勢,射向了敵人。

大概曾為軍人的緣故吧,我對雁翎隊用過的武器裝備尤為關注。在華北明珠白洋澱地圖展板的右側,我看到了雁翎隊使用的船隻,其中一艘名為「槍排」的戰船上,擺放著五支「大抬杆」和一把鳥銃。

這「大抬杆」,曾令日寇心驚膽戰,並稱其為「掃帚炮」。

實話講,用現代軍人的視角看,這種「大抬杆」的確簡陋不堪,甚至可以說讓人觀之感嘆,用如此簡陋的武器痛擊敵人可知作戰的艱難。館內的一塊說明牌上如此介紹:大抬杆,鐵製品,烤爐鍛打盤槍筒,根粗直徑5-8釐米,槍口直徑3-5釐米,槍體全長2.5-3米。裝火藥2-4兩,填鐵砂或棗核釘1-3斤。用粗黑香在信口點火,雙杆並用,信口相對,接連發射。殺傷距離100-150米,扇面20-30米,擊中掌面5-10粒,50米近處可穿透人體或船板……細細看後,心內釋然: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在戰爭中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人心與勇氣。雁翎隊的隊員們,這些淳樸憨厚的白洋澱漢子們,正是有了一腔誓將日寇趕出中國的決心,才抬著「大抬杆」,讓憤怒的鐵砂飛向敵人。

這些滾燙的鐵砂啊,依舊在歷史的記憶中飛射著,從未停歇。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敵的歷史記憶。這記憶,飽含血與淚,又怎能忘卻,怎能停歇呢?

「大抬杆」,就是大號的鳥銃,且結構更簡單。如此簡單的武器,在雁翎隊的手裡,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隊員們會躲在茂密的蘆葦叢中,像過去打獵一般,靜候敵人的到來,待日偽軍進入射程範圍後,迅速點火,殺敵於密集的彈雨之中。這些「大抬杆」,口徑大,裝藥多,打擊面廣,殺傷力及震懾力都不容小覷。聰明的雁翎隊隊員們還會根據不同需要,給它配製不同的彈藥,要幹掉敵船上的暴露人員時,就用「葡萄彈」,要打擊敵人堅固的船隻時,就用大威力的「穿透彈」。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雁翎隊組織了不同的戰鬥小組,搭配不同火器,最大限度發揮手中武器的威力,實現了消滅敵人的最終目的。

看到了「大抬杆」,我知道,雁翎也即將登場。

在室內展櫃中,一盤火藥展品旁,正靜靜地擺放著三根雁翎。當然,它們不再是曾經的它們;但是,它們仍是曾經的它們。只不過,此時此刻,它們已經不僅僅是幾支羽毛了,它們與「大抬杆」、鐵砂一樣,猶如穿越時空的一紙信箋,成為中國抗戰史的見證者,默默地向我們訴說著那段艱苦而又輝煌的歲月。遙想當年,這些雁翎,這些大自然的藝術品,不僅是白洋澱兒女手中武器的一部分,更是他們聰明勇敢的象徵。當一根羽毛與一種精神合二為一時,它的分量就有了千鈞重。

佇立在這三根雁翎面前,我仿佛看到,星光下,雁翎隊的勇士們駕馭著小小的漁船,像一支支離弦的箭,擦著茫茫水面,悄悄地向侵略者靠近,打敵船,截軍火,端炮樓,殺漢奸,振國威,讓全世界都看到,中華兒女不會屈服於任何惡勢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雁翎隊的戰士們,望著眼前碧波萬頃的白洋澱,給出了最響亮的回答。

紀念館內,擺放著兩門日本造94式75毫米山炮,是白洋澱人民在打擊侵略者的戰鬥中所繳獲,其後側展櫃中,就是這些山炮使用的榴彈彈殼。無論是炮體本身,還是其使用過的彈藥,製造工藝皆很精良,威力更可想而知。

雁翎隊成立之初,主要武器僅是些獵槍,幾條沒了膛線的「漢陽造」步槍,已是隊裡的寶貝,輕易不捨得用。這些裝備和武裝到牙齒的日軍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日軍很狡猾,知道雁翎隊武器低劣,知道那些槍械威力有限,為保命,他們在船舷內側堆滿了紮緊的乾草,用這種「土裝甲」來抵擋獵槍發射過來的鐵砂。在這種情形下,雁翎隊才將看似原始的「大抬杆」搬上小船,給了敵人極大打擊……

畢竟,人間自有正道。侵略者手中的武器再精良,正義之師也會戰勝他們。邪惡勢力再強大,最終結局也逃不出滅亡。隨著一次次突襲成功,雁翎隊很快成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戰奇兵。

敵人當然不甘心失敗。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對白洋澱實施了殘酷的封鎖,想把雁翎隊困死在茫茫大澱中。白洋澱周圍及大清河兩岸,所有村莊都駐紮上日偽軍,重點位置還安裝了探照燈,設置了封鎖線,澱內百姓不得隨便出來,外面群眾也不能隨意進澱,以為這樣,就可以切斷雁翎隊與老百姓之間的聯繫。

雁翎隊是飛翔在人民之中的隊伍,豈會被侵略者束縛手腳。這些和白洋澱生息與共的漢子,這些有著樂觀主義精神的勇敢者,從小就嘗遍生活的艱辛,為了抗戰勝利,為了保存實力消滅敵人,日子再難也能以苦為樂。

敵人封鎖,進不了村?那咱就不進村,就住在茂密的蘆葦叢中。夜裡寒意襲人,隊員們相互打氣,交流戰鬥經驗,講講笑話,憧憬一下將鬼子趕出中國後的好日子,身下墊著蘆葦,身上蓋著滿天的星星,餓了,尋來蘆根、藕塊充飢,身體是受了苦,精神卻是飽滿的,充盈的,自由的。夏季來了,白天日頭曬,水汽蒸,人藏在蘆葦蕩裡,像進了蒸籠,皮膚曬裂了,衣服快爛了,但是食物多些了,荷花也開了……夜裡,花兒悄悄掩上了門,卻留下淡淡荷香縈繞在隊員們周圍,讓人心曠神怡。

彼時,每位雁翎隊隊員都很清楚,白洋澱這片美麗的水域,仍處在日軍佔領之下,要想讓魚兒自由自在,要想讓大雁自由飛翔,就必須狠狠打擊侵略者。

重重圍困下,雁翎隊遵照毛主席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指示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鬥方式,先後端掉了趙北口、大張莊等十幾處敵人崗樓,並成功伏擊了王家寨外出搶糧的偽軍中隊。

在艱苦的鬥爭中,雁翎隊愈加壯大。

我走進雁翎隊紀念館實物展廳時,正有兩排青年站在那組隊員塑像前,對著黨旗宣誓,一個個表情莊重,情緒激昂,誓言鏗鏘有力。他們皆穿了抗戰時期的老軍裝,以浸染了歲月的記憶,襯託出芳華的美好。這些新時代的青年人,正將雁翎隊精神攬入心胸,融入骨血。偶遇他們,我更覺得不虛此行——這是傳承,血脈的傳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熱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當年,雁翎隊能在重重封鎖下,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正是革命精神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抗戰形勢發生變化之後,日軍為支援華北地區的山地作戰,組成了包運船隊,打算將從天津、保定掠奪來的物資,通過白洋澱經大清河主航道,運往日軍作戰前線,對我抗日根據地構成嚴重威脅。這種情形下,冀中軍區命令雁翎隊立即行動,狠狠打擊、攔截過往的包運船隊,從而切斷日軍水上交通運輸線。

雁翎隊迅速派出偵察員,並根據收集的情報,制定好了作戰計劃。敵人很狡猾,選擇中秋節這天出動,他們怎能曉得,凌晨時分,雁翎隊就已埋伏在了齊腰深的蘆葦叢中。中秋時節的白洋澱,澱水涼徹骨髓,隊員們忍不住渾身直打哆嗦,但誰都沒發出一點兒聲響。他們在靜待獵物現身。

為狠狠教訓敵人,內心的熾熱已經抵禦了身體的寒冷。時間,在澱水的緩慢流動中,一分一秒地逝去。終於,一支由70餘只船組成的敵包運船隊,蕩蕩搖搖,暈暈乎乎,出現在雁翎隊的伏擊圈中。

沒有絲毫猶豫,隊員們手中武器同時發出怒吼,機槍、步槍、「大抬杆」,可勁兒朝敵船開火,手榴彈冰雹一樣落在敵船上,頓時將敵人打得鬼哭狼嚎。那些被強徵來的民夫聽到槍聲,紛紛跳入水中,無人掌舵的敵船在水中打轉,相互擠撞,塞滿河道……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激烈戰鬥,雁翎隊生俘日軍一個伍長、四個鬼子兵和幾十名偽軍,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取得又一次重大勝利。

時光荏苒,烽火連連。

1945年,雁翎隊配合冀中部隊九分區、縣大隊等主力部隊,對佔領冀中之敵進行全線出擊。經過鏖戰,終於將敵人佔據8年之久的新安縣城攻下。縣城得以解放,白洋澱人民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

英雄的雁翎隊,在抗戰中誕生,在血與火的鬥爭中成長,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壯大,在人民的支持與掩護下堅持戰鬥,不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回顧歷史,我們為有雁翎隊這樣的優秀中華兒女而驕傲!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的雁翎隊,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雁翎精神,將世代傳承發揚光大,成為白洋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此刻,站在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前,我的耳邊響起了那首《雁翎隊禮讚》:

雁翎隊、雁翎隊,

抗戰史冊中的一枚書箋。

雁翎隊、雁翎隊,

烽火歲月裡的一把利劍。

端崗樓、打敵船,

設埋伏、除漢奸。

雁翎旗下的神槍手啊!

熱血染得荷花紅,

不屈不撓的精神天地可鑑。

白洋澱啊!雁翎隊、雁翎隊!白洋澱!

向你行一個注目禮,

就讓我們淚流滿面……(尚未)

(本版圖片由尚未提供)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弘揚抗戰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堅決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棒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近日,省領導劉奇、易煉紅、姚增科、趙力平、周萌、胡強走訪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愛護,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革命前輩致以崇高敬意。
  • 廣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曾國歡:沿高鐵尋訪抗戰印記
    以高鐵這張「中國名片」為行進線路,記者沿途尋訪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抗戰地標,將抗戰和當下的發展相結合,說古道今,在弘揚抗戰精神內涵的同時,也反映今天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現抗戰精神在現代的傳承。     緊扣主題 選取獨特視角 做有思想的深邃新聞 對於如何做好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這一重大報導,廣東廣播電視臺進行了廣泛討論和深入思考。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中國」;漫畫家揭露了日寇的醜惡嘴臉——「這就是殺害東亞和平的劊子手」;國畫家勾勒了民族命運的憂思和覺醒的民族精神——悲鴻奔馬,同仇敵愾;油畫家為國難寫真——吹響藝術救國的「七七的號角」;雕塑家在中華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戰紀念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美術展覽開到了街頭巷尾,義賣募捐在國內外開展,抗戰美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術在抗戰宣傳中成為先鋒力量。
  • 志願者尋訪「護水英雄」傳承「護水精神」
    志願者尋訪「護水英雄」傳承「護水精神」 2014-08-20 13:26:00 導讀:連日的陰雨天並沒有擋住紹興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青春助力五水共治」社會實踐隊的腳步,這群大學生們走街串巷,尋訪著一個個「護水英雄」,將「英雄」的「護水精神」傳遞出去,用自己的行動和青春助力五水共治。
  • ...千秋尚凜然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 大型宣講活動暨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南京專場成功舉辦,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的師生代表和幹部職工共計200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2020-09-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愛國故事與精神傳承——捨我其誰報國志,碧血丹心愛國情
    銘記歷史才能堅定前行,從抗戰烽火硝煙中走過的優秀知識分子為今人注入了砥礪奮進的巨大力量。近日,中國科技館、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聯合地方科技館等單位共同舉辦「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結合這一活動,光明智庫邀請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的民族大義、愛國之行,共同感受並傳承優秀知識分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鴨綠江畔,仿佛還能聽到全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口號,歲月撫平了戰爭帶來的創傷,但抗美援朝中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卻代代相傳。為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精神為主要內涵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1月23日,丹稜縣仁美鎮雙橋小學校開展了傳承抗美援朝精神主題教育活動。
  • 記錄24位抗戰老兵
    【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廣西作家劉玉新書《烽火青山》發布會昨日在深圳舉行。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24位抗戰老兵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個人悲歡,部分還原了桂柳戰役、臺兒莊戰役、老河口大撤退、桂林保衛戰及遠徵軍赴印緬作戰的慘烈史實。 作者劉玉表示,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人們大多已作古,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記憶。
  • 特種兵穿越戰爭歲月,身負極品尖兵系統,開啟鐵血抗戰之路!
    接下來小編帶你們了解一下幾部好評如潮的網絡爽文,讓你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特種兵穿越戰爭歲月,身負極品尖兵系統,開啟鐵血抗戰之路!第一本《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作者:大鍋菜簡介:現代武器專家穿越到戰國末期,你有騎兵,我有機關槍,你衝,我就埋地雷,拉鐵絲網。地上有坦克裝甲車,天上有飛機。
  • 抗戰勝利紀念日,南京這些地方值得去
    品讀歷史, 對話永不磨滅的烽火歲月。 致敬先輩, 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 南報融媒體記者 丁劼 攝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是世界首座也是唯一集「公墓」「紀念碑」「紀念館」為一體的國際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入選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 「烽火」燃燒在冀魯邊
    》啊,你是邊區抗日軍民的精神食糧!可是,任憑環境險惡,《烽火報》像長了翅膀,及時「飛」到抗日軍民手上,把全國和當地的抗戰情況告訴軍民。「我們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編輯出版《烽火報》,這裡就是前線,這裡就是戰場!」  1938年10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主辦的刊物《烽火》,改為冀魯邊區工委機關報——《烽火報》,它為雙日刊、日報、三日刊,對開四版,每期印刷5000多份。
  • 圖畫「四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泗涇三小大隊輔導員翁豔介紹說,為了培養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的樸素情感,引導他們了解黨的奮鬥歷程和建設成果,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斷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校積極組織隊員參加「學四史惜今時 守初心擔使命」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 不能忘卻的紀念:八年烽火鑄鐵血錢塘
    面對外侮,古越大地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之氣勢,燃起了愈發熾熱的抗日烽火。40萬軍民傷亡毫不畏懼、打破日本空軍不敗神話、救助美英韓多國友人,加固反法國際友誼……一首8年壯歌,唱響了錢塘鐵血之風。  悲歌:鐵蹄之下傷痕累累  28上午,浙江安賢陵園。浙江諸暨市梅嶺村村民傅海終於等來了父親「回家」。
  • 全國優秀青年代表在陝西重走抗戰路
    7月11日,在楊家嶺革命舊址,這裡曾經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的講解員黨婕睿說,和來自全國各地優秀青年一起重走抗戰路,對於我一個一線講解員來說更是意義非凡,我們在緬懷先烈,感悟抗戰精神,延安精神的同時本身也是對這種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 一二九運動:動員全民族抗戰
    90年光榮與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相伴相生;90年革命足跡與精神,載於史冊、薪火相傳。  在這個承平歲月,往昔崢嶸歲月沉澱的精神財富,更需要反覆回味與傳承。在建黨90周年之際,本報精選中共北京黨史上各個時期的珍貴老照片,多路記者實地探訪,推出《紅圖索跡》專題報導,與讀者一道尋訪黨在北京的光輝足跡。
  • 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
    原標題: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頒獎詞:獻給冀東抗戰的良心之作法制網唐山「《長城證明》可貴之處在於用詳實的歷史資料作為骨骼,建構了一部冀東地區烽煙四起的抗戰史。簡潔的語言,畫面感十足的敘述,成就了這部底蘊豐厚的文學作品。英雄不朽,長城作證!是一部獻給冀東所有抗戰英雄的良心之作!」頒獎典禮上,評獎委員會給與《長城證明》的頒獎詞如是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接受來自家鄉的獎勵,很溫暖,很激動。感謝各位評委對《長城證明》的肯定!
  •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發表時間:2016-10-18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祖國航天路上的徵程詮釋了航天人愛國和創新的真諦,這種時代精神讓國人得以鼓舞和振奮。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所周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為了縮小差距,中國航天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愛崗敬業,不斷突破和創新攻克一個個科學難題。愛國鑄就航天事業魂魄;創新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愛國鑄造航天精神的魂魄。
  • 崔文龍: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釣魚須小心 《抗戰》巨龍逐日海島之迷
    在體驗《抗戰OL》有趣的釣魚生活技能時,別忘了欣賞釣魚島上美麗的海島風情。《抗戰》新資料片「巨龍逐日」全新推出新地圖釣魚島,數萬戰士即將展開搶灘登陸,參與保釣計劃。 甲午戰爭血未乾,黃海海戰的慘烈記憶永遠銘刻在國人的心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愛國精神的召喚下,中華志士多次登島或試圖登上釣魚島以具體行動宣示主權,稱為「保釣運動」。而今,抗戰玩家們強行登陸釣魚島,又將碰到什麼危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