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③
②
在北京植物園的櫻桃溝裡有一塊刻有「保衛華北」的石刻,上面銘記著一二九運動時期愛國學子積極抗日的堅定決心。原北京植物園園長講述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紀念碑的落成,而原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班老班長的講述,也將人們帶到了76年前那段熱血沸騰的歷史中。
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建黨90周年。90年光榮與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相伴相生;90年革命足跡與精神,載於史冊、薪火相傳。
在這個承平歲月,往昔崢嶸歲月沉澱的精神財富,更需要反覆回味與傳承。在建黨90周年之際,本報精選中共北京黨史上各個時期的珍貴老照片,多路記者實地探訪,推出《紅圖索跡》專題報導,與讀者一道尋訪黨在北京的光輝足跡。
本期聚焦1935年一二九運動——北平數千名大中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並迅速席捲全國,由此掀起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重訪:大青石刻字「保衛華北」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後,對華北虎視眈眈。在中共北平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來自北平和全國各地的愛國學生,在櫻桃溝華遠舉行夏令營活動,進行軍事訓練,準備投身偉大的抗日鬥爭。
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班的老班長王保臣今年77歲了,他為記者揭開了石刻的由來。「1980年6月,我和同事們在櫻桃溝清理垃圾時,發現了溝邊的大青石上,隱隱約約有字跡。用潭水清洗後,發現那上面是『保衛華北』四個字。字體方正有力,每個字大約25釐米,成十字形排列。」王保臣繼續說。據考證,刻這塊大青石的,是北大的學生和清華的學生,一個叫陸平,一個叫趙德尊,那時候他們夜晚到櫻桃溝活動,每次晚上來的時候就打兩下,再來再刻兩下,就這樣把這塊大青石刻上了「保衛華北」。
追憶:學生不畏強暴請願遊行
翻開歷史的篇章,1935年12月9日凌晨,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學生舉著大旗和標語,分別朝新華門進發。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近千名愛國學生離城較遠,到達西直門時,城門已被軍警關閉,請願隊伍無法進城。兩校學生就在西直門一帶召開群眾大會,向附近居民和守城軍警進行抗日宣傳。
上午10點半,新華門前匯集了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東北大學等十多所學校1000多人的請願隊伍。新華門緊閉著,門前排列著警車和架著機關槍的摩託車,軍警、憲兵手持刀槍,殺氣騰騰,如臨大敵。請願學生高舉著旗幟,手持標語,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同時推選董毓華、宋黎和於剛等12人為代表,要求面見何應欽,並提出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停止內戰、立即釋放被捕學生等6項要求。
當天上午11時,何應欽的秘書侯成出來與學生會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為國民黨對日妥協對內反共政策百般狡辯。同學們對其答覆極為憤慨,振臂高呼「打倒賣國賊」,「請願不成,我們示威遊行去」。宋黎被推舉為遊行隊伍的總指揮。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處賴生亮介紹說,「當遊行隊伍行至西單牌樓平津衛戍司令部附近時,遇到軍警的阻攔和襲擊。同學們不畏強暴,高呼抗日救國口號,繼續前進,隊伍也越來越大。北京大學的許德珩、中國大學的吳承仕等教授和當時在燕京大學任教的斯諾夫婦也參加了遊行示威。」
後續:一二一六遊行萬人參加
賴生亮特別強調,對於一二九運動來說,16號的遊行是有重要意義的。12月16日清晨,北平愛國學生1萬餘人陸續走上街頭,示威遊行隊伍共分為4個大隊,分別由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率領,途中衝破軍警的封鎖阻攔,最後在天橋會合。「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天空。
遊行隊伍抵達前門時,遇到大批軍警和保安隊的阻截。當局為了分割遊行隊伍,答應讓一部分學生從前門進城,大部分學生須從和平門和宣武門入城。下午4時,黃敬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校部分同學由前門入城後,城門馬上關閉了。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東北大學等校同學沿著西河沿赴和平門和宣武門。但城門都已緊閉,同學們多次試圖撞開城門,均未成功。後來幾經交涉,軍警答應以清華、燕京大學的隊伍先撤走為條件,可以打開城門讓其他學校的學生入城。
晚上9點多鐘,當兩校隊伍離開後,城外四周的路燈全部熄滅,大批軍警揮刀舞棍從四面八方向學生撲過來,許多人遭到毒打。由前門入城的學生想去宣武門接應,當走到西單絨線胡同西口時,遭到大批軍警扑打,數十名學生被砍傷,街道上血跡斑斑。據相關記載,在「一二一六」大示威中,全市學生共有22人被捕,300餘人受傷,再一次暴露了反動當局的兇殘面目。
影響:掀起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
魯迅於12月18日至19日夜,撰文熱情讚揚愛國學生的英勇鬥爭精神,並寄以「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殷切希望。各地社團組織紛紛發表通電和宣言,聲援北平學生愛國運動。宋慶齡、馬相伯、沈鈞儒、王造時、鄒韜奮、陶行知等愛國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支持。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由北平愛國學生首倡,迅速席捲全國的一二九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指出:「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幹部」,它「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紀念」。
緬懷:植物園裡建紀念亭
每次前往北京植物園,人們都會被醒目的一二九運動紀念亭所吸引。原北京植物園園長張佐雙介紹說,一二九運動五十周年之際,西山櫻桃溝建起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位於「保衛華北」石刻對面的山坡上。至於創意的由來,張佐雙說,「三角形是帳篷的縮影,當年學生們在這兒過夏令營,就住這種三角形的帳篷。三個帳篷都是人字形,三個人,就是大眾的眾字,寓意抗日活動要靠大眾的覺醒。挺拔的建築線條,象徵青年的朝氣蓬勃,代表年輕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組建築,象徵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革命事業後繼有人。」
在一二九紀念亭北面的山坡上,豎立著一座三米多高的紀念碑,碑上鐫刻著老一輩革命家彭真的題字。西側是正楷寫的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書寫。現場有很多青年孩子駐足觀望,甚至還有老人在一起看著、談論著,「看到碑文和紀念碑,忽然能感受到那種歷史感,也讓人非常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晨報記者 宋 /文 姜浩波/攝
感謝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為本報提供大量史料
92歲老人歷經60年終入黨
——農民黃先春的「入黨路」
當紅豔豔的黨旗鋪展在自家院牆上時,黃先春(右圖)眼角溼潤了,他緩緩舉起右手,一字一句念出了莊嚴的誓言。2011年5月20日,曾四次申請入黨、如今已92歲的黃先春終於圓了60年的入黨夢。
1943年,黃先春被國民黨抓了壯丁。1948年,他所在的軍隊在遼寧錦州向解放軍投誠。黃先春在解放軍部隊中是一名話務兵。在熱心黨員戰友的感染下,黃先春萌生了入黨的願望。1951年,他第一次提出入黨申請。
隨後,黃先春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慘烈的戰場上,許多事情讓他感到震撼。拆除定時炸彈時,「共產黨員先上!」血戰前,尖刀團、尖刀排、尖刀連同樣「共產黨員先上!」……「我見過彭德懷司令,也見過毛岸英。」黃先春告訴記者,在毛岸英犧牲後,他從一位參謀口中知道了那是毛主席的兒子。「領袖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共產黨太無私了。」在朝鮮戰場上,黃先春又先後兩次申請入黨,但接二連三的戰役,讓他與介紹人失去了聯繫。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黃先春返鄉到重慶市雲陽縣黃石鎮老屋村務農。
1956年,黃石鎮黃石村、老屋村1000多畝地收成差。老屋村幾位共產黨員提出修建水庫。幾位共產黨員帶著家人率先上工。「都是一樣一天拿兩個工分,都是一樣半飢半飽。」黃先春說,「黨員幹活就是出力多。上工鍾一敲,走在頭裡的肯定是黨員。」黃先春說,跟著他們,他知道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信仰逐漸確立,並慢慢紮根。正當黃先春覺得是時機提出入黨申請時,「文革」開始了。一些黨員幹部受到衝擊,被批鬥。第二天,黃先春發現,被批鬥的黨員幹部仍然扛上農具出門上工,默默地挑苦活累活幹。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共產黨員們又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先鋒。黃先春親眼看到黨員向家成為村民跑前跑後調解糾紛,直到累得突發腦溢血,癱瘓在床。
「共產黨員是人中龍鳳,我越來越想和他們一樣。」
2010年4月,黃先春再次提出入黨申請。這次他如願被吸收為預備黨員。今年5月20日,黃先春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據新華社
「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
華羅庚:人民的數學家
他,只有初中文憑,卻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因病左腿殘疾,但在中國的廣袤土地上,到處都留有他推廣優選法與統籌法的艱辛足跡,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縣。20歲時,華羅庚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
1946年9月,華羅庚應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1950年3月,華羅庚回到北京,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
華羅庚一生碩果纍纍,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導函數論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創始人,其著作《堆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東京大學作報告,最終心臟病發作倒在講臺上。據新華社
譚彥:勇鬥病魔「鐵」法官
雖身患重病,卻仍然以自己鋼鐵般的意志與疾病作鬥爭,頑強地工作著……譚彥生前系大連開發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法院模範、十大中國傑出青年衛士等榮譽稱號。
譚彥1960年出生在吉林省集安縣(現集安市)。1985年7月大學畢業後,譚彥志願到剛剛起步、條件比較艱苦的大連開發區工作。1989年,因工作過度勞累而身患重病,面對醫生「必須長期全休治療,否則最多能活5年」的忠告,他以驚人的毅力與生命爭奪時間,用更加忘我的工作來實踐自己「活著就要工作,死也要死在工作崗位上」的誓言。
1990年,譚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3年和1994年,他的病情再度加重,但是在這兩年間他克服疾病折磨,審結案件105件,高出平均結案數49%,而且無一發回改判。2004年11月28日10時45分,年僅44歲的譚彥逝世。病重期間,譚彥這樣寫道:「作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執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恥辱……」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