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運動:動員全民族抗戰

2020-12-07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①

  ③

  ②

  在北京植物園的櫻桃溝裡有一塊刻有「保衛華北」的石刻,上面銘記著一二九運動時期愛國學子積極抗日的堅定決心。原北京植物園園長講述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紀念碑的落成,而原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班老班長的講述,也將人們帶到了76年前那段熱血沸騰的歷史中。

  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建黨90周年。90年光榮與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相伴相生;90年革命足跡與精神,載於史冊、薪火相傳。

  在這個承平歲月,往昔崢嶸歲月沉澱的精神財富,更需要反覆回味與傳承。在建黨90周年之際,本報精選中共北京黨史上各個時期的珍貴老照片,多路記者實地探訪,推出《紅圖索跡》專題報導,與讀者一道尋訪黨在北京的光輝足跡。

  本期聚焦1935年一二九運動——北平數千名大中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並迅速席捲全國,由此掀起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重訪:大青石刻字「保衛華北」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後,對華北虎視眈眈。在中共北平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來自北平和全國各地的愛國學生,在櫻桃溝華遠舉行夏令營活動,進行軍事訓練,準備投身偉大的抗日鬥爭。

  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班的老班長王保臣今年77歲了,他為記者揭開了石刻的由來。「1980年6月,我和同事們在櫻桃溝清理垃圾時,發現了溝邊的大青石上,隱隱約約有字跡。用潭水清洗後,發現那上面是『保衛華北』四個字。字體方正有力,每個字大約25釐米,成十字形排列。」王保臣繼續說。據考證,刻這塊大青石的,是北大的學生和清華的學生,一個叫陸平,一個叫趙德尊,那時候他們夜晚到櫻桃溝活動,每次晚上來的時候就打兩下,再來再刻兩下,就這樣把這塊大青石刻上了「保衛華北」。

  追憶:學生不畏強暴請願遊行

  翻開歷史的篇章,1935年12月9日凌晨,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學生舉著大旗和標語,分別朝新華門進發。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近千名愛國學生離城較遠,到達西直門時,城門已被軍警關閉,請願隊伍無法進城。兩校學生就在西直門一帶召開群眾大會,向附近居民和守城軍警進行抗日宣傳。

  上午10點半,新華門前匯集了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東北大學等十多所學校1000多人的請願隊伍。新華門緊閉著,門前排列著警車和架著機關槍的摩託車,軍警、憲兵手持刀槍,殺氣騰騰,如臨大敵。請願學生高舉著旗幟,手持標語,高呼抗日救國口號。同時推選董毓華、宋黎和於剛等12人為代表,要求面見何應欽,並提出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停止內戰、立即釋放被捕學生等6項要求。

  當天上午11時,何應欽的秘書侯成出來與學生會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為國民黨對日妥協對內反共政策百般狡辯。同學們對其答覆極為憤慨,振臂高呼「打倒賣國賊」,「請願不成,我們示威遊行去」。宋黎被推舉為遊行隊伍的總指揮。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處賴生亮介紹說,「當遊行隊伍行至西單牌樓平津衛戍司令部附近時,遇到軍警的阻攔和襲擊。同學們不畏強暴,高呼抗日救國口號,繼續前進,隊伍也越來越大。北京大學的許德珩、中國大學的吳承仕等教授和當時在燕京大學任教的斯諾夫婦也參加了遊行示威。」

  後續:一二一六遊行萬人參加

  賴生亮特別強調,對於一二九運動來說,16號的遊行是有重要意義的。12月16日清晨,北平愛國學生1萬餘人陸續走上街頭,示威遊行隊伍共分為4個大隊,分別由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率領,途中衝破軍警的封鎖阻攔,最後在天橋會合。「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賣國賊!」「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天空。

  遊行隊伍抵達前門時,遇到大批軍警和保安隊的阻截。當局為了分割遊行隊伍,答應讓一部分學生從前門進城,大部分學生須從和平門和宣武門入城。下午4時,黃敬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校部分同學由前門入城後,城門馬上關閉了。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東北大學等校同學沿著西河沿赴和平門和宣武門。但城門都已緊閉,同學們多次試圖撞開城門,均未成功。後來幾經交涉,軍警答應以清華、燕京大學的隊伍先撤走為條件,可以打開城門讓其他學校的學生入城。

  晚上9點多鐘,當兩校隊伍離開後,城外四周的路燈全部熄滅,大批軍警揮刀舞棍從四面八方向學生撲過來,許多人遭到毒打。由前門入城的學生想去宣武門接應,當走到西單絨線胡同西口時,遭到大批軍警扑打,數十名學生被砍傷,街道上血跡斑斑。據相關記載,在「一二一六」大示威中,全市學生共有22人被捕,300餘人受傷,再一次暴露了反動當局的兇殘面目。

  影響:掀起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

  魯迅於12月18日至19日夜,撰文熱情讚揚愛國學生的英勇鬥爭精神,並寄以「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殷切希望。各地社團組織紛紛發表通電和宣言,聲援北平學生愛國運動。宋慶齡、馬相伯、沈鈞儒、王造時、鄒韜奮、陶行知等愛國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支持。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由北平愛國學生首倡,迅速席捲全國的一二九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指出:「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幹部」,它「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紀念」。

  緬懷:植物園裡建紀念亭

  每次前往北京植物園,人們都會被醒目的一二九運動紀念亭所吸引。原北京植物園園長張佐雙介紹說,一二九運動五十周年之際,西山櫻桃溝建起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位於「保衛華北」石刻對面的山坡上。至於創意的由來,張佐雙說,「三角形是帳篷的縮影,當年學生們在這兒過夏令營,就住這種三角形的帳篷。三個帳篷都是人字形,三個人,就是大眾的眾字,寓意抗日活動要靠大眾的覺醒。挺拔的建築線條,象徵青年的朝氣蓬勃,代表年輕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組建築,象徵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革命事業後繼有人。」

  在一二九紀念亭北面的山坡上,豎立著一座三米多高的紀念碑,碑上鐫刻著老一輩革命家彭真的題字。西側是正楷寫的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書寫。現場有很多青年孩子駐足觀望,甚至還有老人在一起看著、談論著,「看到碑文和紀念碑,忽然能感受到那種歷史感,也讓人非常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晨報記者 宋 /文 姜浩波/攝

  感謝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為本報提供大量史料

  92歲老人歷經60年終入黨

  ——農民黃先春的「入黨路」

  當紅豔豔的黨旗鋪展在自家院牆上時,黃先春(右圖)眼角溼潤了,他緩緩舉起右手,一字一句念出了莊嚴的誓言。2011年5月20日,曾四次申請入黨、如今已92歲的黃先春終於圓了60年的入黨夢。

  1943年,黃先春被國民黨抓了壯丁。1948年,他所在的軍隊在遼寧錦州向解放軍投誠。黃先春在解放軍部隊中是一名話務兵。在熱心黨員戰友的感染下,黃先春萌生了入黨的願望。1951年,他第一次提出入黨申請。

  隨後,黃先春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慘烈的戰場上,許多事情讓他感到震撼。拆除定時炸彈時,「共產黨員先上!」血戰前,尖刀團、尖刀排、尖刀連同樣「共產黨員先上!」……「我見過彭德懷司令,也見過毛岸英。」黃先春告訴記者,在毛岸英犧牲後,他從一位參謀口中知道了那是毛主席的兒子。「領袖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共產黨太無私了。」在朝鮮戰場上,黃先春又先後兩次申請入黨,但接二連三的戰役,讓他與介紹人失去了聯繫。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黃先春返鄉到重慶市雲陽縣黃石鎮老屋村務農。

  1956年,黃石鎮黃石村、老屋村1000多畝地收成差。老屋村幾位共產黨員提出修建水庫。幾位共產黨員帶著家人率先上工。「都是一樣一天拿兩個工分,都是一樣半飢半飽。」黃先春說,「黨員幹活就是出力多。上工鍾一敲,走在頭裡的肯定是黨員。」黃先春說,跟著他們,他知道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信仰逐漸確立,並慢慢紮根。正當黃先春覺得是時機提出入黨申請時,「文革」開始了。一些黨員幹部受到衝擊,被批鬥。第二天,黃先春發現,被批鬥的黨員幹部仍然扛上農具出門上工,默默地挑苦活累活幹。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共產黨員們又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先鋒。黃先春親眼看到黨員向家成為村民跑前跑後調解糾紛,直到累得突發腦溢血,癱瘓在床。

  「共產黨員是人中龍鳳,我越來越想和他們一樣。」

  2010年4月,黃先春再次提出入黨申請。這次他如願被吸收為預備黨員。今年5月20日,黃先春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據新華社

  「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

  華羅庚:人民的數學家

  他,只有初中文憑,卻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因病左腿殘疾,但在中國的廣袤土地上,到處都留有他推廣優選法與統籌法的艱辛足跡,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縣。20歲時,華羅庚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

  1946年9月,華羅庚應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1950年3月,華羅庚回到北京,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

  華羅庚一生碩果纍纍,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導函數論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創始人,其著作《堆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東京大學作報告,最終心臟病發作倒在講臺上。據新華社

  譚彥:勇鬥病魔「鐵」法官

  雖身患重病,卻仍然以自己鋼鐵般的意志與疾病作鬥爭,頑強地工作著……譚彥生前系大連開發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法院模範、十大中國傑出青年衛士等榮譽稱號。

  譚彥1960年出生在吉林省集安縣(現集安市)。1985年7月大學畢業後,譚彥志願到剛剛起步、條件比較艱苦的大連開發區工作。1989年,因工作過度勞累而身患重病,面對醫生「必須長期全休治療,否則最多能活5年」的忠告,他以驚人的毅力與生命爭奪時間,用更加忘我的工作來實踐自己「活著就要工作,死也要死在工作崗位上」的誓言。

  1990年,譚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3年和1994年,他的病情再度加重,但是在這兩年間他克服疾病折磨,審結案件105件,高出平均結案數49%,而且無一發回改判。2004年11月28日10時45分,年僅44歲的譚彥逝世。病重期間,譚彥這樣寫道:「作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執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恥辱……」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毛澤東: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
    至於一二九運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準備,這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準備一樣。「一二九」推動了「七七」抗戰,準備了「七七」抗戰。   我們看看,一二九運動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發生的。一方面,它是在共產黨被認為絕對無權、絕對不合法的國民黨統治一區 ,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剿共」戰爭時期,在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雙管齊下的情況之下發生的。
  • 一二九運動與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今年是一二九運動爆發八十周年。八十年前,即1935年12月爆發的一二九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救亡運動。它標誌著「中國革命新時期」(《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版,第254頁)的開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首次揭秘「一二九」運動中不為人知的詳情(圖)
    「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幹部。」「一二·九」運動所展現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青年乃至我們民族英勇奮鬥的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每當「一二·九」紀念日來臨的時候,人們總要深深地懷念當年為之吶喊、奮鬥的先驅。
  • 一二九運動對當代共青團改革發展的啟示
    編者按:81年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愛國青年學生組織發動「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成為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的光輝裡程碑
  • 中共黨史研究︱斯諾夫婦與一二九運動
    與一二九運動的關係的問題重視不夠。更重要的是,現有研究尚未深入討論以下問題:第一,斯諾夫婦支持、參與一二九運動的思想原因;第二,斯諾夫婦營造國際輿論以推動一二九運動的過程;第三,中共與斯諾夫婦在一二九運動前後的接觸與互動。
  •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 2020-08-14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永遠銘記民族覺醒的高光時刻——紀念「一二九」運動爆發81周年
    (原標題:永遠銘記民族覺醒的高光時刻——紀念「一二九」運動爆發81周年)  核心提示:「只要少數之中的少數,優秀裡面的優秀,不肯坐以待斃,這個民族就總有希望。」81年前的今天,1935年12月9日,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街頭,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迎來了民族覺醒的高光時刻,擦亮了走向復興的精神利刃。從而一舉粉碎了侵華日軍妄圖讓華北淪為第二個「滿洲國」的圖謀,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掀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歲月輪轉,「路標」永恆。
  • 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肩負起團結引領中華民族進行抗日戰爭的歷史重任,就在於她堅持以民族大義為重,顧全國家大局,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領導核心和中堅力量。不計血海深仇,倡導促成國共合作。歷史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有過合作,也有血海深仇。但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動放下仇恨,促成國共合作。
  • 高考歷史知識點:一二·九運動背景及意義
    以下是新東方在線高考網小編整理的一二·九運動簡介,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1935年12月9日,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東北,接著又向華北發動了新的侵略。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華北事變,進一步控制察哈爾,並指使漢奸殷汝耕在冀東成立傀儡政權。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9月,在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動員大會上,鄧小平又闡述了開展大生產的意義,即「部隊只有槍而沒有飯吃是不能打仗的。如果我們不幫助群眾搞生產,人民傾家蕩產,不能進行再生產,人民就會反對我們,我們就會弄到既無飯吃又無群眾的地步。」太行區根據會議精神提出每人開荒兩畝的任務,並在勞動力組織和生產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調動部隊和機關人員生產積極性的措施。
  • 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真實再現太行山抗戰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該劇由楊均柏、史鑫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張玉中擔綱導演,電視劇通過真實歷史和藝術再現的結合,將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的太行山抗戰史重現螢屏。
  • 崔文龍: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國人民堅持抗戰14年之久,付出巨大犧牲,捍衛了民族自由與尊嚴,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捍衛人類正義事業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戰爭爆發後,中日兩國都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
  • 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運動的堅強領導者(圖)
    (資料圖片)  「一二·九」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個偉大事件。毛澤東曾把它與「五四」運動相提並論。他說「五四」運動是大革命的準備,「一二·九」運動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準備。「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幹部。」「一二·九」運動所展現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青年乃至我們民族英勇奮鬥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2015-12-03 14:05:10在這場全民族的共同壯舉中,在戰火連天、烽煙四起的艱難歲月裡,一大批知識分子摒棄「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偏見,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戰場,詩人穆旦便是其中的一員。  參加遠徵軍  穆旦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  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大學,194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留校擔任助教。
  • 「一二九」運動學生領袖有多少成為中共高級幹部
    因此,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日後大都成為學術的帶頭人,而「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領袖,大都成為中共的高級幹部。鳳凰衛視10月28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35年12月9日,在北京和全國範圍內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學生愛國運動,史稱「一二·九」運動,規模與五四運動比肩,關於它的真正組織者是誰,一直有爭論出現,直到1995年參與領到運動的谷景生的一篇回憶錄,才揭示了真實的情形。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平津學生開展「一二九」愛國運動時,湖大學生積極響應,曾派王德恆(王季範之子)劉祿銓等參加長沙市大中學生代表聯席會議,定於12月20日舉行抗日示威遊行。當湖大學生按時到達湘江邊時,遭到國民黨軍警的破壞,被迫折返校園。此後,湖大進步師生很難公開開展抗日民主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震驚了湖大的校園,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歌詠隊應運而生。
  • 教育整頓·每日一學|延安整風運動
    > 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為了這一天  中華兒女浴血奮戰  用無數革命烈士的生命換來了和平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100面鮮紅的戰旗整齊列陣  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75年後的今天  我們回首那些在抗戰硝煙中飄揚的戰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