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2020-12-06 環球網

作者:山西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 嶽謙厚 韓晉成

太行山是八路軍堅持抗戰的堅強堡壘,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太行山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為中國抗日戰爭和革命走向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族救星共產黨,國家幹城八路軍」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中國共產黨人恪守承諾,八路軍主力相繼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隊抵抗日軍強大的正面攻勢。11月8日,太原失守,在華北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抵抗基本結束,逐步進入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等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後遊擊戰時期。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於敵手,日軍佔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幹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託開闢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遊擊戰爭,並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

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1941年至1943年日軍數次大規模入侵太行山腹地,許多村莊被摧毀,大量牲畜、糧食被搶被燒,不少百姓慘遭殺戮。日軍被逐出太行山後,邊區政府立即領導人民重建家園。在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先,所有服務於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均實行低額津貼制,行政人員生活費和津貼比僱農工資還低。1943年7月,中共太行分局書記鄧小平在《解放日報》發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專門強調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貧的變富,富的更富」的富民思想。9月,在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動員大會上,鄧小平又闡述了開展大生產的意義,即「部隊只有槍而沒有飯吃是不能打仗的。如果我們不幫助群眾搞生產,人民傾家蕩產,不能進行再生產,人民就會反對我們,我們就會弄到既無飯吃又無群眾的地步。」太行區根據會議精神提出每人開荒兩畝的任務,並在勞動力組織和生產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調動部隊和機關人員生產積極性的措施。據統計,1944年僅太行軍區開荒就達120042畝,所產雜糧、土豆、蔬菜及手工業和商業收入折合小米9709276斤,部隊辦公和雜支費等全部自給。

在激烈的戰爭狀態下,中共和邊區政府還積極推進有利於群眾的社會改革,邊區政府將改善民生、珍惜民力與愛護民力作為政策制定的立足點,各項政策均以戰爭需要和根據地自身特點為依據,因應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權利要求。針對根據地農民負擔過重、民眾生活貧苦及商品經濟落後的實際,邊區政府領導人民開展合理減輕負擔、實行減租減息、厲行節約、整理村財政、肅清貪汙浪費、發展集市貿易等工作,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設根據地的積極性。1942年到1943年冀西、豫北、晉東南先後遇到持續旱災,疾病蔓延,耕畜倒斃,人口減員,日偽軍的瘋狂搶掠更是雪上加霜。在此形勢下,邊區政府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提出「不餓死一個人」的口號,領導群眾同天災人禍進行頑強鬥爭。通過減免災區負擔、安置災民移墾、開展社會救濟等工作,使根據地人民度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同時,各根據地抗日政權又號召群眾大力開展生產度荒,千方百計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在戰勝自然災害過程中,邊區政府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如1942年太行區減免受災嚴重的六專區公糧675萬斤,1943年又減少232萬斤。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撥款235萬元、小米20萬斤,組織災民開渠修壩,在漳河兩岸修築了固新、清泉等大堤十幾條,開闢灘地萬餘畝,開通22裡長的黎城漳北大渠、26裡長的涉縣漳南大渠,增加水田6783畝。此外,太行區黨政軍民各部門普遍開展節約運動,部隊每人每天節約小米2兩,地方幹部節約4兩,將省下的糧食全部救濟災民。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兵民是勝利之本」,根據地人民的人力支持是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日軍對太行山根據地先後進行「三路圍攻」「八路圍攻」「九路圍攻」,實施「囚籠政策」「蠶食政策」「三光政策」,發動「百萬大戰」「鐵壁合圍」等數以百次的掃蕩或報復進攻,面對日軍瘋狂進攻和殘酷殺戮,「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成千上萬群眾加入抗日隊伍。太行山上的人民群眾將多年不用的長矛、大刀、土槍、土炮找出來武裝自己,組織自衛隊,打擊日軍,並踴躍從事諸如站崗、放哨、送信、帶路、運輸等抗戰勤務。各地群眾在山頭之間、村莊之間設置諸如消息樹和雞毛信等聯絡信號,以使我方指揮機關及時了解敵人動向。各地普遍建立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團體,形成「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抗戰熱潮。

民兵組織是根據地群眾在人力方面最重要的支持之一。太行根據地民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奪取敵人武器武裝自己。各村群眾在民兵保衛與掩護下,能夠有計劃地轉移,能夠在戰爭中堅持生產,而正規軍隊有了民兵配合則進一步擴大了戰鬥的群眾基礎。太行區民兵為太行抗日根據地創建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9月在八路軍創建太行根據地時,太行民兵率先參加了著名的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和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等戰役。在與日軍進行掃蕩與反掃蕩、蠶食與反蠶食鬥爭中,太行民兵全力以赴,他們在敵腹心區攻據點、斷公路、割電線、炸橋梁、襲運輸,斷敵給養,捕捉敵特漢奸,摧毀敵維持會,開展「雙減」運動,囤積抗日公糧,與敵人進行了頑強鬥爭,以無私奉獻保衛了根據地。在八年抗戰中,太行民兵利用當地地形地貌創造出諸如伏擊戰、圍困戰、窯洞戰、麻雀戰、地雷戰等種種奇異戰法,使日軍屢屢受挫。

八年抗戰中,太行區先後有117573人參加八路軍。當時僅14萬人口的武鄉就有9萬人參加工、農、青、婦和兒童團等群眾抗日團體,有1.4萬名青壯年參加八路軍等抗日部隊。在人民群眾支援下,八路軍一二九師由進入太行山時的9000餘人發展到1945年9月的近30萬人。

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在財力物力上的支持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太行根據地群眾在自身財力物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源源不斷地供應抗戰所需的大量糧食、被服和軍需物資,承擔了龐大的戰爭費用和繁重的戰勤服務。他們組織擔架隊、運輸隊、警戒隊,運送物資、救護傷員、打掃戰場、維持治安,使軍需供應和戰勤服務得到充分保障。百團大戰期間,晉中地區廣大群眾積極儲備乾糧熟食、破路工具,支援過往部隊靠牲口馱甚至肩挑人扛送往前方。據統計,僅戰役第一、二階段晉中地區就出動民兵2萬人,動員群眾7萬餘人,徵調牲口4500頭,供應軍糧1.4萬石、電線桿1800根、柴草100餘萬斤、軍鞋3萬雙、蔬菜2萬斤、羊1000多隻。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戰爭期間,無論太行山上抑或漳河岸邊,廣大人民積極參軍參戰,大力發展生產,使整個太行山區變成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的「兵站基地」。同時,太行人民亦因日軍大規模進攻和報復性掃蕩付出了慘重代價。

(一)人力損失。由於日軍瘋狂掃蕩,許多太行人民喪失了基本生存條件,或被迫背井離鄉加入難民大潮,或因生活拮据病餓而死,導致大量人口消耗。據統計,黎城等25縣有103949人死亡,67215人下落不明,294472人淪為難民,40502人成為鰥寡孤獨,417805人因戰爭摧殘患各種疾病。戰爭中,日軍對無辜平民進行殺戮與摧殘,製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據統計,太行太嶽區慘遭日軍殺害25.6萬人,被拷打163.6萬人,致殘9.26萬人。日軍還為供其所需大肆掠奪根據地人口,其中太行區被擄壯丁48.8萬人,太嶽區被擄9.3萬人。

(二)物資損失。日軍為鞏固佔領區內的殖民統治,修築了無數軍事設施,這些設施不僅佔用大量良田沃土,且又因大面積土地被分割破壞或荒蕪,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人民失去衣食之源。據統計,上黨區日軍修築軍事設施佔地113889.6畝,估計產糧1979032.41石,其餘土地因戰爭影響畝均減產0.31石,每年減收糧食222050509.6石;日軍一方面大量佔用或毀壞土地使糧食生產受損;另一方面又對糧食進行直接搶掠。據統計,八年間日軍在太行區燒搶糧食12056100石,徵派49387962石;在上黨區燒搶280801808.7斤,徵派381048478.6斤。日軍每次掃蕩必大肆掠殺牲畜。據統計,八年間太行區損失牲畜279774頭,上黨區損失147750頭。焚燒和毀壞民房亦是日軍報復根據地人民的主要手段。1939年,日軍發動「九路圍攻」,遼武公路沿線民房被燒毀者十之八九。據美國人白修德等人描述:「日本人剛過去,他們在鄉下留下了到處焦黑的破壞痕跡,有時騎馬走過許多燒光了的鄉村,走了一整天,只見一堆堆的廢墟」。根據地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僕後繼、勇往直前,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為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和贏得戰爭勝利建立了不朽功勳。

相關焦點

  • 朱德:抗戰佇馬太行山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朱德同志胸懷「與日寇決一死戰」的鋼鐵意志,躍馬揮師,馳騁於抗日疆場。從1937年9月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到1940年春離開山西返回延安,朱老總在太行山地區領導華北抗戰近3年。3年間,他率領八路軍總部和3個師以劣勢的裝備抗擊長驅直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
  • 八百裡太行八百裡景 此行—太行山抗戰景區
    我一直在不斷地收藏著路上的風景,今天路過「太行山抗戰景區」吸引了我的眼球。素來就有「八百裡太行八百裡景」之說,太行山的秋天是迷人的,太行山的秋天是富有詩意的!除了我們涉縣美麗的太行風景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參觀的景色!美麗好風光,最美在太行。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戰憶:太行山上 日軍「名將之花」凋謝處
    太行山上,曾發生了無數的抗日故事;而僅僅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內的淶源縣,就曾經發生過雁宿崖黃土嶺戰役、八路軍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白求恩救治八路軍傷員等事件。不久前,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來到淶源縣,尋找曾經的抗日傳奇。
  • 《在太行山上》:築起全民抗戰的「鐵壁銅牆」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今年90歲的山西陵川人武文德再次唱起這首《在太行山上》時,歲月滄桑的臉上難掩激動之情,思緒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瀰漫著烽火硝煙的年代。  抗日戰爭爆發後,太行山特殊的地理形勢與革命鬥爭成果,使這裡成為一個精英雲集、風雲際會的地方,一批批青年學生和文化精英向這裡匯聚。
  • 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真實再現太行山抗戰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近日殺青,該劇由楊均柏、史鑫等實力派演員出演,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張玉中擔綱導演,電視劇通過真實歷史和藝術再現的結合,將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的太行山抗戰史重現螢屏。
  • 指南丨太行山 為什麼是天下之脊
    太行山,從低處看,是一面巨牆,壁立萬仞,隔絕一切信息。太行絕壁(攝影孤城)從高處俯視,又如一階階石梯,拾級而上似乎就能抵達新的世界。雲端錫崖(攝影蔡雪輝)巍巍八百裡太行,自北而南貫穿於中國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銜秦嶺,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也是中國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
  • 著名印度援華抗戰醫生柯棣華與夫人「相聚」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新華網石家莊7月6日電(記者齊雷傑)記者從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獲悉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在1937年全面抗戰之後,為顧全大局,我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全軍組建三個師共4.5萬人,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劇中這段對話其實很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邊區造的武器彈藥,質量真的堪憂,但是當時的八路軍別無選擇。在抗戰爆發後,八路軍長期在山西太行山進行遊擊作戰,而太行山區本身就產煤和鐵,所以在八路軍選擇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兵工廠。
  • 抗戰:八路軍、新四軍那些知名老槍,這回講明白了
    都說八路軍「小米加步槍」,其實那只是一個籠統的比喻。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除了步槍,還有手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山炮等,但主要是輕武器,重武器很少,更別說坦克、飛機了。八路軍、新四軍剛改編時,武器裝備一是改編前自帶的紅軍武器,二是國民黨政府撥給的少量武器彈藥。
  • 《讀書》專稿︱為什麼說抗戰是「熬」出來的勝利?
    本文發表於2015年7月號《讀書》,原標題為《熬出來的勝利(下):感悟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歷程》,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三、「百團大戰」與「五一大掃蕩」八路軍走出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山東建立根據地,擴充隊伍,力量日趨壯大,成為敵後抗日戰場的主力軍。這是日本侵略者不能容忍的。
  • 中條山會戰:蔣介石稱「最大恥辱」,抗戰史上的一場閃擊戰!
    1937年抗戰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日進行了戰鬥約496次,傷亡多達137.6萬人。這個階段中日兩軍爆發了多場具規模的會戰,包括南昌、桂南、上高等戰役,而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就是典型的閃擊戰戰例。
  • 抗戰罕見老照片:八路軍扛木製土炮,最後一張是鯊魚頭戰鬥機!
    抗戰罕見老照片:八路軍扛木製土炮,最後一張是鯊魚頭戰鬥機! 八路軍民兵扛木製土炮,木製土炮能轟塌牆。那時的士兵用血肉之軀抗擊著猖狂無比的強敵,讓人感到佩服。
  • 鏡頭下真實的八路軍:全身掛滿手榴彈的戰士,圖9女八路英姿颯爽!
    圖為抗戰時期我軍民兵戰士正在製作手工簡易地雷。照片中可以看出八路軍戰士所使用的手榴彈造型很經典,這也是八路軍最常使用的規格,且多為自身工廠所造,具有手感好,方便攜帶,威力大的特點,是抗戰殺敵,保家衛國的利器。
  • 抗戰時期的「黃崖洞」,到底是用來造槍的嗎
    這種步槍在抗戰時期製造了上萬支,裝備於八路軍,它主要產自黃崖洞兵工廠。黃崖洞是個天然的石洞,位於海拔1600多米高的黃崖峰,處在陡峭的石壁上面。洞高25米、寬20米、深40米,是一個做工廠的好去處,好像是為了做兵工廠而生的。
  • 太行山:我國華北地區最重要的山脈,東西兩側地形差異十分明顯
    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就是位於我國華北地區的太行山,太行山南北長度約為400千米,總體呈北高南低,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其中有些山峰的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為北部的五臺山,海拔為3061米。,太行山以東為「華北平原」,太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
  • 八路軍最大的一場戰役,讓蔣介石不得不佩服,實為關鍵的一戰!
    而中日大規模交戰是在淞滬會戰,當時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為了粉碎這一陰謀,國民政府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戰役持續了三個月,國民軍死傷30萬人,雖大搓日方軍心,但既削弱了華北抗日戰力同時全面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加大了對國民黨的威逼投降,使得當時的投降之風日益嚴重在這種下,八路軍準備主動發動一場大戰,來給國民一記強心劑,粉碎敵人妥協陰謀,這就是百團大戰。
  • 抗戰為何發現這種動物,八路軍寧先停火也要消滅它?教訓太深刻
    導語:抗戰為何發現這種動物,八路軍寧先停火也要消滅它?教訓太深刻我們知道戰火一旦開始直到結束一般中途輕易不會停下來。但在抗戰時期,如果發現了一種動物,八路軍士兵寧願先停火也要先消滅它,這是為什麼呢?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就把鴿子訓練成了軍鴿,經過訓練的軍鴿比一般的信鴿能力還要強,能認識往返路線,能順利完成任務。再加上一般人看到軍鴿也以為是普通的鴿子,也就對鴿子沒有防備了。日軍就是利用這一點,把軍鴿作為情報的傳送工具,在城內的情報員把查探到的情報放在軍鴿身上,以此來把情報送到城外的駐守部隊。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多少?一個團800人,下轄5個連
    事實上這種選擇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在日軍的頻繁圍剿下,我國失去了很多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口損失過半,八路軍的兵力也由40萬降至30萬。為了儘量保存八路軍的有生力量,我軍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就包括這種縮編手段。紅軍在建立之初其實並沒有書面上記錄的規模,實際上的紅軍部隊人數並沒有那麼多,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能夠迷惑敵軍,鼓勵更多的人參軍。
  • 抗戰音樂:不作老病夫,不貽散沙嘲
    大批朝氣蓬勃的愛國青年匯聚延安,有的進入抗大學習後成為八路軍、新四軍的骨幹,他們「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戰爭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有些抗戰歌曲聚焦以弱勝強的英雄群體,歌頌他們以簡陋的裝備堅持鬥爭。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為了這一天  中華兒女浴血奮戰  用無數革命烈士的生命換來了和平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100面鮮紅的戰旗整齊列陣  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75年後的今天  我們回首那些在抗戰硝煙中飄揚的戰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