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專稿︱為什麼說抗戰是「熬」出來的勝利?

2020-12-05 澎湃新聞
本文發表於2015年7月號《讀書》,原標題為《熬出來的勝利(下):感悟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歷程》,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三、「百團大戰」與「五一大掃蕩」

八路軍走出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山東建立根據地,擴充隊伍,力量日趨壯大,成為敵後抗日戰場的主力軍。這是日本侵略者不能容忍的。一九三九年秋,多田駿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他意識到日軍「如不及早採取措施,華北將成為中共的天下」。他制訂了「囚籠政策」,企圖徹底摧毀華北八路軍和抗日根據地。

所謂「囚籠政策」, 就是對根據地實施軍事討伐,大修鐵路、公路和據點、碉堡 ,在平原地區修築封鎖溝, 在山區採取並村和製造無人區,對根據地構成網狀分割包圍,然後發揮其交通工具的優勢,分區掃蕩。劉伯承指出 :「敵人要用鐵路作柱子,公路作鏈子,據點作鎖子,來造一個囚籠,把我們軍民裝進裡邊去,凌遲處死。」

百團大戰地圖

日本人進行的一項大工程,就是把閻錫山原來修的窄軌正太、同蒲鐵路改成寬軌,與華北平原的平漢路並軌,實現了華北和山西鐵路運行的一體化。在華北平原上修了縱橫的高速公路網,把我軍的根據地封閉在一個個「格子」裡,確實給我軍的機動和聯繫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這時,正面戰場的形勢也很艱難。日軍佔領了華南,控制了全部海岸線,國軍的外援基本斷絕。一九四〇年五月日軍佔領宜昌,封閉了三峽出口,開始對重慶狂轟濫炸。蔣介石處境極為艱難,希望八路軍在後方作戰,吸引部分日軍,緩解正面戰場的壓力。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彭德懷認為,八路軍已發展到四十萬人,具備了和日軍決戰的力量。他決定發動「百團大戰」,給華北日軍來個沉重打擊。

「百團大戰」不是集中兵力與日軍進行會戰,而是各部隊就地展開破襲戰。破壞同蒲、正太鐵路和山西、河北的公路,以及礦山、車站等基礎設施,拔掉日軍的一些據點。大家早就憋著勁和日本鬼子幹一場,部隊的士氣高昂。從八月二十日開始,八路軍105個團,二十餘萬人對華北的鐵路、公路幹線和沿線敵軍據點展開猛烈攻擊,並動員百姓配合破路。一時間,山西、河北烽煙四起,殺聲震天,日軍措手不及,疲於應付。

但是,在攻擊日軍據點的戰鬥中,八路軍付出了重大傷亡。十月二十九日,129師主力將日軍一個大隊五百餘人包圍在蟠龍鎮以東關家堖。彭德懷親臨前線,志在必得。八路軍對日軍據點形成合圍,展開攻擊。日軍依託防禦工事頑強防禦。天明後日軍飛機向我軍輪番轟炸掃射,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我軍沒有火炮,僅憑輕武器攻堅,每佔一個山包 , 都要同日軍反覆爭奪。劉伯承師長見戰鬥打成膠著,部隊傷亡很大,打電話問彭德懷是否放棄攻擊。彭德懷向劉伯承下死命令:「拿不下關家堖 ,就撤掉129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劉伯承只得硬著頭皮打下去,激戰至 三十一 日拂曉,殲敵四百餘人。由於日軍援兵到達,129師主動撤出戰鬥,殘餘的日軍在援軍接應下突圍。

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右二)等在視察關家堖戰場

「百團大戰」持續了三個半月,大小作戰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斃傷日偽軍兩萬〇六百四十五人,消滅日偽據點兩千九百九十三個。山西境內的鐵路、隧道、車站被嚴重破壞,使日軍相當一段時間不能恢復交通。但是八路軍自己傷亡一萬七千人,中毒兩萬餘人。這是八路軍在抗戰期間打的規模最大的戰役。成績是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有力策應了正面戰場。失誤是全面暴露了我軍實力,引起日軍的高度重視,導致了後來殘酷的大掃蕩。

一九四一年七月,日本軍部免去多田駿的華北方面軍總司令職務,由岡村寧次大將繼任。岡村一九一三年陸軍大學畢業後來中國,從事情報和參謀工作。一九三二年八月任關東軍副參謀長,指揮進攻熱河。一九三八年任日第11軍司令官,指揮武漢作戰。一九四〇年四月晉升陸軍大將。岡村是中國通,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彭德懷說:「岡村寧次這個傢伙,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有許多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岡村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緻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裡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的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朝鮮、東北的參謀長,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六個司令官裡最厲害的一個。」(《彭德懷傳》第236頁,當代中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彭德懷對一個日軍將領評價如此之高,是很罕見的。

岡村上任後,對華北情況作了詳細調查,巡視了一些重要戰區。他認定要鞏固日本在華北的統治,必先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長期的對峙不能結束戰爭,必須連續進攻,使八路軍失去反抗能力,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他制訂了《肅正作戰實施綱要》,確定日軍的重點是首先對冀東、冀中和山東進行「掃蕩」, 然後對太行山區及冀魯豫地區進行「掃蕩」。集中兵力消滅八路軍的指揮機構。

在精心策劃和調兵遣將後,岡村推出了他的「強化治安運動」計劃。與前任不同之處是 : 由過去的軍事進攻為主,變為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 實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總力戰」。他將華北分為「治安區」(敵佔區的城市、交通線及附近地區)、「準治安區 」(八路軍遊擊區和敵我爭奪地帶)及「未治安區」(抗日根據地),採取不同對策。在「治安區」建立偽政權和各種偽組織,並村編鄉,實行保甲連坐,強化控制。在「準治安區」大修封鎖溝和碉堡,製造無人區,防止八路軍深入活動,切斷其與根據地的聯繫。對「未治安區」進行掃蕩,實行野蠻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摧毀抗日根據地,襲擊八路軍的黨政軍領導機關。

從一九四一年八月中旬開始 ,岡村調集華北日軍五個師團和偽軍共七萬多人 ,對我晉察冀邊區的北嶽、平西兩個軍分區進行掃蕩。為了報復八路軍的「百團大戰 」, 岡村稱此次掃蕩為「百萬大戰」。運用「分進合擊」、「鐵壁合圍」的戰術,企圖對晉察冀軍區、各軍分區機關和主力部隊進行包圍 ,聚而殲之。

岡村寧次組織的「掃蕩」不同以往,在戰術和策略上都很有特點。後來129師司令部的總結中這樣描述:

1.集結優勢兵力構成所謂鐵桶合圍圈。敵人以二萬五千以上的兵力構成連續的集團式的大合擊圈 , 並以飛機配合作戰 ,企圖緊縮、消滅我有生力量與首腦機構。在主要方面有縱深配備 ,在隘路及要點設伏 ,或追擊、截擊,或構築工事,或捕捉我轉移部隊或人員,或以機步槍行火力搜索,威脅與驅使我軍人員縮入其合擊圈以內,以便聚而殲之。

2.搜剿網的構成。敵人在構成連續的集團式的合擊圈後 , 即由其每個大隊派出幾個小部隊 , 距離主力一二十裡處配以機槍、擲彈筒以構成搜剿網。大概分布在山頂與山腳 , 實行持續的搜剿,挖洞搜山,所得的一粟一線無不盡行劫掠、摧毀。也有便衣搜山者常偽裝兒女妻媳老幼村民的叫喚哭泣,表示敵人已去而找人尋物的樣子,如我不辯真假即被敵欺騙, 或者由其指揮官以望遠鏡觀察和旗語聯絡,如發現目標即派人去搜,或以機槍掃射,或者站在山頂故意大聲恫嚇「再不出來我就要開槍打你」(其實並未發現任何人), 以欺騙我匿藏人員。

3.敵特務隊及別動隊的活動。敵在「掃蕩」前就秘密的派出了特務隊潛入,有的竟公開偽裝我政權工作人員。如涉縣小曲岐在敵「掃蕩」前 , 突有一來歷不明之工作員幫助村的工作,且生活艱苦,工作積極。但當敵「掃蕩」開始突然不見,不久即率領敵人搜山。敵在行動時又分派出數人至百餘人不等之武裝便衣別動隊(即敵所謂挺身隊),攜帶假的印信和路條四出活動。此種別動隊多系日人或夾雜偽軍,多半穿便衣或面塗褐色、黑色及偽裝我軍我政府工作人員,甚至腳穿草鞋,背大背包,使群眾很難辨認,以分散潛伏於大道兩側之麥地內、窯洞、山谷間,或在其本隊先頭竊聽電話,搜山捕捉我軍單個通信人員及逃難群眾。更有攜帶小型電臺佔據要點或山頭偵報我軍動向者,如遇我軍則一面詭稱系某某政府或某某大隊,一面即秘密接近,乘我不備給我以突然襲擊或奇襲。

日軍大「掃蕩」的第一波從八月二十三日開始 ,聶榮臻率晉察冀邊區黨政軍機關向阜平地區轉移。日軍五萬人向阜平合圍,九月一日晉察冀機關、學校七八千人被合圍於阜平以北的狹窄地區內,處境十分危急。聶榮臻派偵察分隊攜帶一部電臺向東走,以軍區呼號故意暴露目標,誤導日軍分兵向臺峪合擊。聶榮臻率部當晚西進四十 公裡到常家渠,隱蔽了五天。然後轉移到平山縣文玉地區,脫離險境。

隨後日軍轉入第二期作戰,對晉察冀邊區進行「梳篦清剿」。易縣、徐水、滿城、地區的黨政機關、遊擊隊和數萬群眾隱蔽在狼牙山區。九月二十四日日軍三千五百餘人搜剿狼牙山區。晉察冀 第 1 軍分區以第 1 團掩護數萬軍民向山裡轉移。第 l 團阻擊一天後,留7 連 6 班 5 位戰士斷後。班長馬寶玉怕敵人追上群眾,毅然將敵人引向狼牙山頂。拋出最後一顆手榴彈 ,五人英勇跳崖,成為英雄的「狼牙山五壯士」。

一九四二年岡村寧次加大了「掃蕩」力度,對冀中根據地發動「五一大掃蕩」,同時突襲太行山八路軍總部,造成八路軍中心根據地的嚴重損失。

五月十九日,日軍第4旅由平定、昔陽、井陘出動,第110師及81旅各一部由河北元氏、贊皇出動,二十四日控制了太行山峻極關(摩天嶺)。第4旅進至遼縣(今左權),與峻極關之敵會合。第36師和第3旅由西線的長治、武鄉、遼縣和東線的武安同時出動,集中力量, 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駐地窯門口、青塔、偏城、南艾鋪地區完成了合圍。 五月二十四日 , 日軍轉入第二期作戰 , 在飛機支援下 ,以麻田為總目標,對合圍圈內的八路軍展開「向心大合擊」。

八路軍總部於五月二十三日開始轉移。次日凌晨,虎頭山、前陽坡、軍寨等陣地都發生激烈的戰鬥。化妝深入的日軍挺進隊在麻田發現了八路軍首腦機關,引導多路日軍向麻田方向合圍。左權參謀長指揮警衛連兩百多人頑強地抵禦著兩千多日偽軍的輪番進攻

五月二十四日總部機關趁黑夜轉移,第二天隊伍在遼縣十字嶺吃飯,突然受到日軍的包抄襲擊。被圍的都是攜帶物資過多、行動遲緩的機關、學校和後勤單位,有幾千人,多數人沒有作戰能力,四散潰逃。著名史學家李新當時就在隊伍中,他回憶:

正在造飯的時候,我正拿著手提小洋鐵桶打飯。這時,我看見彭總帶著大約一個排的警衛員,從半山坡橫著走過去了,他們不循路徑,一直往前急走。我心中一緊,糟了,今天要出問題。忽然天上的飛機來了,而且開始轟炸,同時四面槍炮聲大作。山腰路上的馱馬被炸得滾滾而下,山窪裡部隊秩序大亂,各人逕自奔逃。只要一顆炸彈下來,便有不少死傷,有的血肉橫飛。我提著飯桶往山上跑,邊走邊吃,想努力爬上山頂,看個究竟,以便決定行動。

一抬頭,看見左權將軍在一排灌木旁邊,像鋼鐵一樣地立在那裡。一面指揮戰士們對敵射擊,一面呼喊機關幹部們向他手指的方向突圍。我走近時,他大聲喊道:「李新,快把背包扔了,往上走!向東!」我順著山脊往上爬。山脊有路,可以跑得快些,但敵機不斷轟炸,有些同志不敢往上跑,結果就沒有突圍出去。

炸毀鐵路橋

我讓大家休息一下,準備鼓著勁衝過開闊地。戰士們有經驗,先趴在溝邊,等敵人機槍一停就衝過去了,而且很快就上了山。我們也儘可能先走到溝邊的隱蔽地趴下,等機槍聲快停,我叫一聲「準備」,三個人都像賽跑時那樣作好起跑姿勢,槍聲剛停,我們便搶著起步飛奔,等敵人第二次梭子彈打來時,我們早已遠離開闊地,跑進了溝對面的草叢中。

在最危急的時刻,左權一邊指揮警衛連阻擊日軍,一邊督促彭德懷趕快轉移,彭德懷脫險後,左權繼續指揮機關人員的突圍,堅守在十字嶺上。一發炮彈落在左權身邊,左權的頭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彈片。就這樣,一位才華橫溢、智勇雙全的八路軍高級將領不幸犧牲了。

這是抗戰期間八路軍最慘痛的一次失敗,損失很大。李新等人尋找隊伍,遇見了八路軍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當時危險尚未解除,部隊要分散活動。羅瑞卿對李新說:你們有便衣,可以到武安去,那裡敵情少。李新一行三人摸黑走山路,途中再次遇險:

把去武安(臨河川)的路徑大致弄清楚了,但地圖與實際情況常常有距離,現在既然有人家,就想去找本地老鄉問一問路。我們慢慢地向燈光走去。走近一看,原來不是人家,而是一座小廟。門是敞開的,裡面有燈。到門口往裡一看,呀!不好,裡面全是日寇!不過敵人全都睡熟了,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像死豬一樣,鼾聲如雷,共約十來個人。我們的到來,並沒有使他們驚醒。我們於是躡著腳往回走,走了一二十步後,開始加快腳步。聽到了腳步聲,值班敵哨開槍了。黑暗中開槍對我們毫無威脅,我們又摸回了小溪。後來我們三人曾談論:倘若當時我們有一顆手榴彈,往廟裡扔了就走,一定可以把敵人炸死,而我們仍可安全脫身。倘若我們當時三個人商量好,三支手槍同時向敵人射擊,至少也可以叫敵寇死三五人。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我們都自覺慚愧,是天生當不了革命英雄的料。(李新《回望流年》第126-129頁)

難得有李新這樣真實的回憶,還原了大「掃蕩」時期的恐怖和緊張。一九四二年五月的大掃蕩,確實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都是最沉重的打擊。華北平原的「五一」大掃蕩持續了兩個多月 , 使冀中抗日根據地受到嚴重摧殘。在大掃蕩之前,由於日軍的掃蕩和蠶食,冀中已經縮小到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四個縣的部分地區。大掃蕩後,冀中軍區機關和主力部隊都轉移到太行山區 ,平原上只剩下零星小股武裝。黨的基層組織也遭受嚴重破壞,多數無法公開活動。人民群眾被殺被捕多達五萬人。日軍在冀中平原上修造據點、碉堡,挖封鎖溝,昔日一馬平川的冀中平原被分割成兩千六百多個小塊。變成了「抬頭見崗樓 ,出門登公路,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的恐怖世界!

彭德懷一九四五年二月在延安華北工作座談會上曾深有感觸地說:「岡村寧次的這一套極其殘酷複雜的形式、方法,我們都是一直不熟悉的,這套辦法給我們造成的痛苦是很大的,也因此被動。華北根據地縮小(五臺只有阜平,太行只剩涉縣、黎城、平順,冀魯豫只剩範縣、觀城,共剩六個縣城),根據地人口,一九四一年十月統計,只剩一千三百萬,為最低時期。根據地遭到了嚴重的損失、破壞,人民生活突然降低,敵特、國特大肆活動。人民中的積極分子更加仇恨敵人,而落後的更加悲觀,甚至有被騙向敵佔區偷跑的,幹部也有逃跑的。但也有另一方面,就是鐵路兩側附近人民在敵人統治下,真有活不下去的憤慨。」((《彭德懷傳》第236頁)

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只能暫時退卻,保存力量。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中共中央做出《關於抽調敵後大批幹部來延安保留培養的決定》:

估計到敵後形勢與將來的反攻,我們必須有最大的決心抽調一大批幹部來延保留與學習。在敵後發展的頂點,早經過去。由於根據地和軍隊的繼續減縮,我們的幹部,在數量上亦允許從現在工作中抽調一部出來。而部分的幹部由於長期的艱苦鬥爭,身體條件亦有不適於繼續敵後工作者。因此,中央特有如下決定 :

一、華北及華中各戰略區域,在保持工作需要的最低條件下,應抽調大批幹部送來延安保留培養。

二、保留培養幹部的目的,不僅為了適應目前敵後的環境,同時也為著將來發展的需要。因此,應該堅決地選送質量好的幹部。

把各根據地的優秀幹部集中到延安,是什麼意圖呢?毛澤東告訴新四軍的陳毅和饒漱石:「整個抗戰尚需兩年,要保持我軍基本骨幹,不怕數量減少,只要骨幹存在就是勝利。」「根據中日戰爭形勢,華中敵後形勢可能日趨嚴重。根據地中一切工作應避免張揚,應採取各種可能的方法來儘量保存我之力量,以度過今後最危險的兩年。」

根據中央命令,新四軍第3師參謀長兼蘇北軍區參謀長彭雄和8旅旅長田守堯一九四三年三月率十一名團以上幹部赴延安。因陸上交通被日軍切斷,搭乘木帆船取海路北去山東濱海根據地再轉赴延安。三月十七日凌晨,船駛至江蘇連雲港以北海面時,不幸被與日軍巡邏艇遭遇,彭雄待日艇靠近,誘使日軍小隊長及翻譯登船檢查時猛地將其推入海中,又將手榴彈扔上敵艇,炸死炸傷十餘名敵兵。在激戰中彭雄與船上全體幹部壯烈犧牲。

這場慘案震動延安。各根據地開始著力開闢秘密交通線,對幹部實行一站站的接力護送。確有把握後,高級幹部才能啟程。到十一月,陳毅才離開江蘇盱眙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經淮北、魯南、冀魯豫、太行根據地,一九四四年三月才到達延安。

四、熬過黑暗是黎明

「五一」大掃蕩之後,華北平原的抗日形勢進入了低潮。日本鬼子、偽軍、漢奸到處搜捕八路軍留下的幹部、戰士和武器、糧食等物資,不斷對原抗日根據地的村莊進行掃蕩和清剿。在清晨或夜晚,幾十或上百一夥的日偽軍經常突然包圍一個村莊,大搜大搶。他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發明了一種「剔抉清剿」的方法。每次清剿都是先抓青壯年男人,認為可能是八路的,就按以下方式嚴加盤查:

1.問年月,凡答不上民國年號的就是八路。

2.問黨外問題都回答,問黨內問題閉口不答的就是共產黨。

3.突然喊軍隊口令,凡立正或表情有變化者就是八路。

4.扒開衣服看肩膀,扛槍的人有一層厚皮。一般老鄉身上泥垢多,八路軍身上清潔乾淨,腿上有打綁腿的痕跡。

5.老百姓衣服破爛,八路幹部衣服整潔。另外穿好鞋、帶鋼筆、牙刷和仁丹的都是八路幹部。

6.盤問時膽小害怕的是老百姓,從容鎮定的是八路。

搜尋八路埋藏的物資,也有一套辦法:

1.村外的假墳墓 , 一般土色是新的。

2.石板下或石頭堆下經常是埋東西的地方。

3.老樹中的空洞、廟裡的夾牆、水井下、煙囪裡都可能藏東西。

4.搜查時發現無人家的地方有許多腳印、車轍。地上有碎布和紙片。

5.從井裡提上水來看 , 水裡有油漬 , 必定有東西。

6.老人、小孩、病人看守的地方,也可能藏東西。

運用這些方法,敵人確實屢次得手。八路軍的傷病員和隱蔽在村裡的幹部被抓去不少 ,我軍轉移時埋藏的武器、物資和糧食,也被敵人挖了出來

殘酷的形勢下,有人悲觀失望,有的動搖逃跑。冀中軍區呂正操、沙克的報告中反映,「五一」大掃蕩後,冀中幹部很不穩定。「部隊與地方就產生了急躁與頹喪種種情緒。如對情況估計時高時低,胡撞亂撞,輕敵硬拼。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失望心理與僥倖心理,或輕信謠言, 希望國際形勢發生巨變,一下子把敵人打走。地方與部隊互相之間要求過高,互相埋 怨 , 及至時勢全非及事與願違,則又轉到另一極端 , 頹喪、消極、躲避、逃跑或單純堅壁不做工作。——龐大的後方在山地已無容身之地 , 在平原更無存在的可能,堅壁地方、化身群眾亦非良策,而且將幼化老誠非易事。因而沒有認真執行精兵政策 , 斷然裁減之以充實部隊或轉移他處,累贅致遭不少損失。在主力軍與地方軍中,有些部隊當情況嚴重或被敵衝散時不積極轉移,放棄與停止鬥爭,採取單純堅壁主義,自行解除武裝,將人槍完全堅壁,致被敵人將槍人搶去,此種損失為數很大。」

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還能不能堅持抗日鬥爭?首先要學會保存自己。在冀中平原上 ,鬼子的炮樓能把村莊、田野一覽無餘。四通八達的公路,鬼子的卡車往來奔馳。一個地方發生戰鬥,鄰近的敵人很快就來增援。深深的封鎖溝阻礙遊擊隊的行動,夏天地裡有青紗帳 , 還可以隱蔽,等秋后庄稼收完了,野外就不好躲藏。殘酷的戰爭教育了人民,也充分調動了人民的聰明智慧。著名的地道戰就是在那個時代產生出來的。

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

地道最早是在河北蠡縣發展起來的。這裡是鬼子「蠶食」掃蕩的重點地區。在恐怖氣氛的籠罩下,村幹部不能公開了。為了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和追捕,他們就在荒郊野外過夜。冬天無處藏身,有人就在樹林或墳地裡挖個一丈多深的地洞,裡面鋪些柴草,幹部夜裡披件大衣在洞裡睡覺。這種地洞只能藏一個人,大家管它叫「蛤蟆蹲」。

但是冬天洞裡暖和外邊冷,天亮時就從洞口往外冒白氣,像一縷輕煙。在野外轉悠的漢奸發現了, 一些洞被敵人起開了。在野外蹲不住,只好又回村裡來。在閒場、空院、牲口圈等地方挖洞 ,或在家裡修夾璧牆、壘間密室 , 躲避敵人搜索。家裡挖洞不好保密,敵人掃蕩時,進村就拿鐵條到處亂扎。發現洞裡有人,抓出來輕則一頓痛打,重則抓走。還逼著找旁人家的洞,追問八路和糧食藏在哪裡。這種單出口的洞很快就失去了效用。

後來為了對付敵人的掃蕩和清剿,群眾發明了多口洞,家家相通,這就是初級的地道。有了多口洞,鬼子想抓人就不那麼容易了。有一次 ,一個村幹部被敵人抓住 ,敵人問他槍在哪裡,他說:「沒在手上 ,放在洞裡了。」敵人用一條長繩綁著他的手 ,讓他進洞去拿。他在洞裡喊夠不著 ,要敵人把繩子松一松。乘機掙脫繩索從別的洞口跑了。敵人等了半天,只拉上來一條空繩子。氣得朝洞裡打了幾槍,喪氣的走了。

「五一」大掃蕩期間,定縣北疃村的民兵和百姓鑽進地道抗擊敵人。結果被敵人施放毒氣,犧牲了幾百人。這給冀中軍民一個血的教訓:消極的躲藏是靠不住的,再秘密的地道也難免會被發現。要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必須把地道改造成能運動、能打仗、能儲存物資的多功能地道。大掃蕩後的殘酷環境,促進了地道戰的全面發展。

冀中八路軍開展地道戰打擊日寇

於是,地道戰在華北平原的村莊中普遍開展起來。各村百姓用自己的雙手 ,在地下修起了四通八達、構造巧妙的地道網絡。挖地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一個兩百戶的村莊 ,挖一條五百米長的地道 ,就要用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勞動力幹整整一個月。到一九四四年冬 , 冀中區的地道總長度就達到了一萬兩千多公裡。保定的冉莊地道,北京順義的焦莊戶地道至今保存完好,它們是歷史的見證:我們的前輩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付出了何等辛勞的代價!

就在敵後抗日進入最艱苦階段時,形勢又發生了變化。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一九四二年六月中途島海戰後,美軍轉入反攻。日軍將戰爭重點轉向南洋,不斷從中國戰場抽調日軍主力。正面戰場日軍兵力嚴重不足,國軍開始反攻。華北戰場兵力銳減,守備日軍 十八歲以下的學生兵越來越多 , 完全沒有作戰經驗。部隊普遍編制不滿,有的一個聯隊就差一百人。岡村寧次只能守攤,無力再發動新的攻勢。共產黨和八路軍捲土重來,再次回到華北平原和山東,恢復根據地,開展積極主動的遊擊戰。

此時的遊擊戰,在形式和戰術上都成熟很多。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下 ,主力部隊的遊擊戰遵循「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的原則。將主力部隊劃分為靈活機動的小股武工隊 , 深入敵後遊擊區開展鬥爭。扶起大量民兵遊擊小組 , 成為遊擊戰的主要力量。 華北的方針是「敵進我進」,就是進到敵佔區去。敵人在我腹心區「掃蕩」,我主力轉移到外線。武工隊去敵佔區鬧得個天翻地覆,端敵人的老窩,讓敵佔區沒有一處安寧的地方。這樣,敵人的「掃蕩」、「蠶食」都不會成功,它只好回去「清鄉」。「清鄉」越清越不清,最後大多會變成兩面派政權。

於是,武工隊回到平原村莊,先鎮壓漢奸,震懾那些投靠鬼子的人,使他們不敢再為日本人做事。在敵人出入的必經路口 ,專門捕捉敵人派出的特務和偵探。這叫「貓捉老鼠」。嚇得敵人不敢離開據點,鬼子要掃蕩沒有情報,要給養沒人敢進村,在據點裡干著急。與敵 佔區交界的民兵熟悉地形 ,在青紗帳期間襲擊來回遊動的日偽軍。山東清河區一個莊的民兵在青紗帳裡埋伏 , 用糞叉子叉住了三十多個敵人,這叫「太公釣魚」。

八路軍武工隊與民兵密切配合 ,力量越來越壯大。一九四三年後,遊擊戰日益活躍 , 從以往的小打小鬧發展到圍困據點 ,主動進攻敵人。例如 ,山東以聯防區為單位 ,選擇一個重點打擊的據點,由各村輪流去騷擾敵人。一個村的民兵又分成若干組,從天黑鬧到天亮。放槍,扔手榴彈,弄的敵人徹夜不安。渤海區董家據點的偽軍在炮樓裡哀求 :「俺七天七夜都沒睡好覺 ,叫俺歇一歇吧。」

山東根據地軍民注重軍事鬥爭和政治攻勢相結合,普遍採用記「紅黑點」的方式瓦解偽軍。偽軍人員誰做了一件好事 ,就給他記一個紅點;誰幹了一件壞事 , 就給他記個黑點。在對據點喊話時 ,經常公布情況 ,讓偽軍心裡有數。對不接受警告的,找機會給予打擊 ,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各區還爭取偽軍家屬,經常找偽軍家屬開會,要她們勸說偽軍反正。喊話時經常指名道姓,讓某某偽軍聽聽他家人的勸說。偽軍最怕點名,家人的話比我們的宣傳還管用。民兵們也常到據點去喊話,但因為文化和政策水平不夠,鬧出一些笑話。偽軍聽出是民兵,很不服氣,說著說著就對罵起來 ,然後就打槍。有時民兵喊話 ,偽軍故意出難題。民兵答不上來 ,只好回來問武工隊。等下次去了 ,偽軍又有別的難題。民兵又答不上來,偽軍就說:「你們這些土包子不要喊了 ,讓八路來吧!」儘管如此 ,政治攻勢的效果是顯著的。一九四三年山東共瓦解了偽軍七千多人 , 還在偽軍內部建立起一千多眼線。這使日軍更加勢單力薄,一天天走向衰敗。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前,華北戰事不多,戰場相對平靜。利用這個時期,延安進行了整風和大生產,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和組織,建立了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各根據地也在發展生產,組織群眾,鞏固軍隊和遊擊隊。這為奪取抗戰勝利和抗戰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共中央在一九四四年底指出:「如果各地明年一年,用極大努力,在軍民生產方面有一個普遍的高漲,由現在的克服困難,走向不久將來的豐衣足食,我們就能在經濟上(糧食及日用品)勝過大後方及淪陷區,而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內戰時期,我黨不懂得發展生產,也不懂得節省人力,以致後來精力枯竭,不能持久。鑑於這個教訓,現在必須充分注意發展生產與節省人力,使戰爭愈持久,我們愈豐富、愈強盛。數年之後 ,我們將出現為中國最強有力的政治力量,由我們來決定中國命運。」

六十年代,林彪在總結中共抗戰的歷史經驗時,用了一個字——「熬」。這個字蘊含了豐富的內容。面對強敵,首先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不動搖,不退縮。然後還要有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在以弱勝強的戰鬥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在持久戰中等待時局的變化,最後戰勝侵略者。中共的遊擊戰術,抗戰期間上升為人民戰爭理論。在長期的戰爭中,實力弱的軍隊要想戰勝強大的敵人,關鍵是依靠人民。有了人民的支持配合,我們的軍隊才能生存下來,發展壯大。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戰爭,任何敵人都無法戰勝我們。雖然中間會有很多艱難曲折,正義的一方終將獲得最後的勝利。毛澤東總結的「兵民是勝利之本」,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歷史經驗,對我們今天開創新的事業,應付變化多端的局面,克服種種困難,依然有著借鑑的價值和深遠的啟示。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八路軍•文獻》,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彭德懷傳》,編寫組,當代中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回望流年》,李新,中共黨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陳毅年譜》,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剛剛進城,就聽見整個縣城裡都在歡呼,「所有的人都在呼喊,奔走相告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那個時候的人們,一下子從日軍的恐怖中解脫出來,別提有多高興了。」姜繼永回憶說,為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縣城裡特意舉行了三天的抗戰勝利慶祝活動,「當時有劃旱船的表演,還有各種各樣的雜耍,日軍侵略的那幾年這些表演的人根本不敢上街。」
  • 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
    原標題: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溫7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抗日戰爭史,我們愈加被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堅強意志、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所折服。不容置疑,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奪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所在。
  • 今天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中國抗日戰爭|雲南|抗戰...
    新華社發這一天舉國歡慶,萬人空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慶祝抗戰勝利的遊行隊伍。(資料圖片)新華社發新中國成立後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通告將抗日戰爭勝利日改定為9月3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 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是為和平而閱
    【相關新聞】外媒聚焦中國抗戰大閱兵:史無前例邀請外國首腦>   這幾天來,諸多外國媒體把目光聚焦在了今年將在北京舉行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說起來真是可笑,你要是沒做過對不起中國人民的事,沒有傷害中國利益的計劃,何必懼怕中國軍力的強大?  更何況,世界各國閱兵之事本屬司空見慣,怎麼中國一閱兵你們就驚呼連連?甚至質疑中國有「窮兵黷武」之嫌。那美國的閱兵怎麼說?法國的閱兵怎麼看?印度的閱兵又算什麼?雙重標準如此嚴重,還講不講點起碼的道理了?再者說,中國的軍人可沒到別國土地上開槍放炮吧?中國的軍人未曾顛覆過哪國政權吧?
  •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就民主黨派人士對抗日戰爭的認識...
    我想說,我們今年大家在一起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目的是什麼?目的,我想不是爭誰大、誰小、誰主、誰次。關鍵的,我覺得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回顧那段歷史,緬懷我們的先烈,同時,總結我們中華民族走過的那一段歲月的經驗和教訓。剛才我在開場白裡說到了,抗戰時期,我們那麼弱,但是最後我們勝利了,靠的是什麼?我想靠的一個是團結。
  • 75年前的昆明這樣慶祝抗戰勝利
    75年前的昆明,是從什麼時間開始慶祝抗戰勝利,當時慶祝活動又是什麼情形——1945年8月11日《大眾日報》號外昆明的「勝利炮仗」何時響抗戰期間在昆明就讀西南聯大的汪曾祺,在《落魄》中寫道:「雲南老百姓管勝利、戰爭結束叫『炮仗響』,他們不說勝利、不說戰爭結束,而說是『炮仗響』。」這話寫於1947年6月,切近歷史現場,真實性無需懷疑。
  • 抗戰勝利前後忠烈祠的建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崇明縣民眾捐資建造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 2        抗戰勝利後,為使抗戰期間犧牲的廣大將士及民眾能夠「以垂永久,以慰忠魂」,國民政府內政部於1945年12月26日發出渝禮字第1471號公函,要求「光復各省市政府應籌設忠烈祠」。
  • 微博帳號「直播」了8年抗戰終於迎來勝利,網友:真·歷史教科書
    今天(8月15日),一張刊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新聞剪報在微博熱傳,讓人們驚嘆的不是這張泛黃的《大公報》有多珍貴,而是這篇微博的發布者@抗戰直播 連續8年的堅持:從2012年7月7日至今,其微博共發布34000多條抗戰記錄,終於在今天,「直播」到了抗戰勝利的日子。「辛苦了博主!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 石獅石湖村優秀青年周逸仁光榮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咱石湖村周逸仁能從萬裡選一,光榮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不僅為他本人、家人及家族爭得榮譽,而且激勵著家鄉石湖村的青年們奮發向上。」6日中午,記者在蚶江鎮石湖南埕7號周逸仁的家裡採訪時,相繼前來其家道喜祝賀的村民群眾,紛紛為周逸仁家人感到自豪,並在周逸仁的媽媽面前豎起大拇指稱讚:「周逸仁,好樣的,他的出色表現為石湖青年樹立了榜樣!」
  • ALPINT MOUNTAIN(埃爾蒙特)向祖國抗戰勝利「70周年」獻禮,一起...
    臨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思源以70炫跑活動,為祖國送上祝福。8月,ALPINT MOUNTAIN(埃爾蒙特)作為此次活動運動戶外T恤有償贊助商,由思源控股旗下的思源地產服務集團和房通科技集團聯合舉辦的「愛我中華獻禮祖國」之70炫跑活動如期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拉開序幕,。
  • 四川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這組數字給你答案
    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9月4日上午,四川省召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眾所周知,四川作為抗戰的戰略大後方,廣大軍傾全力支持和參與抗戰,為奪取戰爭勝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重要歷史作用。四川在抗戰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 抗戰勝利紀念日,南京這些地方值得去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今天是9月3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是所有中國人 都應該銘記的日子 如果你在南京, 這些地方都值得去。
  • 青浦抗戰史永垂史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今天(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這是近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抗戰全面爆發。上海淪陷後,青浦成為敵佔區。但是具有光榮鬥爭傳統的青浦人民,前僕後繼,英勇戰鬥了整整八年,猶如一把鋼刀插在敵人的心臟裡,加速了日偽反動派的失敗與滅亡。最後,同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今天讓我們來回顧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以史為鑑,繼往開來。
  • 魔都風雲40:八年抗戰終於勝利 蕭海昇重出江湖
    葉飛雖然放不下蕭瑤,但是日子還要往前走,他答應蕭海昇等抗戰勝利之後,再談結婚事宜。蕭海昇看到葉飛重情重義,答應到時候親自操辦葉飛和李蓉的婚禮。葉飛回到周莊,發現李蓉早已經得到了張楠的消息,已經等了自己很久,二人緊緊相擁。次日,董大剛讓葉飛幫助自己給師傅和師姐捎去一包中草藥,向葉飛不計前嫌收留師傅袁盛魁之事表示感謝。
  • 抗戰期間漢奸人數竟然如此之多,抗戰勝利之後,漢奸都是什麼下場
    國民黨處決漢奸抗日戰爭最初勝利之時,國民黨政府為了爭奪淪陷區的支配權,和共產黨爭奪權力,國民黨使用了大量的偽軍還有漢奸早年的丁默邨曾經原是共產黨的,最後又投靠了國民黨,抗戰時期又叛國投敵於日本,還於上海創建了七十六號特工的總部,屠戮和鎮壓愛國義士,在日本投降之後,因為擔心共產黨壯大,國民黨政府便和他合作,還授命他為浙江省的軍委員,並下令要求:「切實的控制所部,維持各地方的治安,防止奸匪的擾亂,保證中央的部隊能安全完整的接收」。
  • 在天安門接受檢閱的抗戰老兵盧彩文(1/ 20)
    9月3日,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尤其對這位盧彩文老人來說,更是有著難以言說的意義,89歲高齡的他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早已做足了準備。憶往日崢嶸歲月雖然抗戰勝利已經過了70個年頭,再說起往日崢嶸歲月,盧老依舊滔滔不絕。
  • 中國科協舉辦「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中新網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27日發布消息說,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歷時3周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已於8月中旬啟動。
  • 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沒在日本駐軍?
    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沒在日本駐軍?
  • 【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張瓊 申福建 ‖ 內江人民全力...
    據1947年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統計: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內江有38萬餘人參加抗戰(其中,有20餘萬人傷殘,有6261人捐軀),有30萬人參加成渝公路和機場搶修,有4000餘艘民用船隻運送抗戰物資。抗日戰爭時期,內江湧現出一大批抗戰名將,他們驍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劉公臺就是其中一位。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睡獅」的醒來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一個偉大歷史事件,總是給人以深邃而久遠的啟悟。從某種意義而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的覺醒。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深刻指出的:「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就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