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八路軍、新四軍那些知名老槍,這回講明白了

2020-12-08 上遊新聞

都說八路軍「小米加步槍」,其實那只是一個籠統的比喻。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除了步槍,還有手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山炮等,但主要是輕武器,重武器很少,更別說坦克、飛機了。

八路軍、新四軍剛改編時,武器裝備一是改編前自帶的紅軍武器,二是國民黨政府撥給的少量武器彈藥。以後,就主要靠繳獲敵人的和根據地自製了。1945年4月25日,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軍事報告中談到軍隊裝備問題時提到:

「幾年來在解放區戰場,我們最困難的,是部隊裝備和各種軍用器材問題。我們解決的方法:第一,奪取敵人武器來武裝自己,幾年來都依靠這個原則發展自己,維持戰力;第二,就地取材,華北煤鐵之豐富,鐵道鐵軌之破壞與利用,大大便利我們自己去製造武器,能普遍使廣大民兵發展地雷戰術的緣故,就在這裡;第三,自己從敵偽手中奪取部分機械,拼湊起來,建設小型的輕便的軍事工業。」

朱德在中共七大作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

不過,八路軍、新四軍武器裝備很雜,可以說有什麼用什麼,各種長短槍、輕重機槍、小口徑火炮等有好幾十種牌子的,本文只簡要介紹部分主要武器。

八路軍繳獲的輕重機槍。

漢陽造

1895年起位於漢陽的湖北槍炮廠生產仿造德國的M1888式毛瑟步槍,定為「八八式步槍」。1904年,湖北槍炮廠改名為湖北兵工廠,又稱「漢陽兵工廠」。由於漢陽兵工廠是88式步槍最主要的生產廠,故被稱為「漢陽造」。抗戰時漢陽兵工廠遷到重慶與第21兵工廠合併,1939年復工生產,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中國舊稱7.92毫米口徑為七九口徑)。

「漢陽造」。

漢式步槍(「漢陽造」)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

槍全長:1250毫米

槍管長度:29.13釐米

槍重:4.14千克

彈匣容量:外露單排彈倉,5發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初速:600米/秒

最大有效射程:1300米

從20世紀初,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及其前期的「老套筒」在中國一直是主要步槍之一。「漢陽造」在八路軍部隊中裝備不少。據1938年5月29日以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名義上報朱德總指揮、彭德懷副總指揮《一二九師武器種類口徑統報》的電報,該師各類武器種類、口徑:

一、步馬槍:

1、七九的1799,計漢造869,奉造131,廣造143,鞏縣造69,德造201,川造320,土造20,陝造42,江西造4。

2、六五的983,計三八式362,湖北造小金鉤88,晉造30,外俄造3。

……

可見,抗戰初期八路軍主力部隊的裝備(一一五師、一二〇師情況應該差不多),在步馬槍中,漢陽造數量最多,幾乎佔了七九口徑(7.9毫米)的一半。

戰士手中拿的「漢陽造」。

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毛瑟「標準型步槍」(毛瑟1924式步槍)在中國授權生產版本,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形毛瑟槍彈。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生產,成為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步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

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最初在槍身機匣上打上「二四式」印記。後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身機匣打上「中正式」印記。比較特別的是其配用的全長達575毫米的刺刀,因中正式槍身較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採用格外長的刺刀與重視白刃格鬥有關。1935年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因日軍多次轟炸導致中斷生產,此前共生產了11萬餘支。有三家槍廠遷往後方經調整籌備之後,開始繼續生產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

槍全長:1110毫米

槍管長:600毫米

全重:4千克

刺刀全長:575.5毫米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因該槍口徑7.9毫米,八路軍、新四軍習慣稱其「七九」步槍。因為當時中正式步槍是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步槍,八路軍、新四軍的中正式步槍主要是繳獲頑軍的。粟裕大將回憶錄中就提到:

選擇翁旅(頑軍)為首戰殲滅對象,是一著奇兵。因為翁旅在韓德勤的戰鬥序列中,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全旅三千多人,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槍,每個步兵連有嶄新的捷克式機槍九挺,號稱「梅蘭芳」式部隊(指裝備漂亮)……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毛瑟98步槍

毛瑟98步槍,是德國毛瑟兄弟在1898年研製定型一種毛瑟步槍,同年被德國軍隊採用為制式步槍。該槍精度高、殺傷力強,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步槍。

毛瑟98步槍主要性能參數:

口徑:7.92×57毫米

槍長:1255毫米

槍管長:646毫米

槍重:4.08千克

槍口初速:859米/秒

彈匣容量:5發內藏式彈倉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毛瑟98步槍。

1907年後,國內廣東軍械廠、江西製造局和奉天兵工廠等開始仿製德國毛瑟M1898式步槍。1911年,上海廠將M1898步槍的口徑改為6.8毫米,稱「宣統三年式步槍」,1912年改稱民國元年式步槍。1919年,上海、四川兵工廠將元年式步槍的6.8毫米口徑又改為7.92毫米口徑,名稱不變。隨後,四川廠、鞏縣廠也製造此槍,其槍管長了8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將其軍隊限制為10萬人,許多剩餘武器進入國際市場。中國當時正是軍閥混戰時期,許多1898式步槍也經由不同渠道流入中國,裝備於各派軍隊。30年代,國民政府曾向德國採購過一批毛瑟98B步槍。

八路軍部隊裝備的步槍很雜,常見的就有十幾種,其中也有德國毛瑟98步槍。據1938年5月29日一二九師上報總部的《武器種類口徑統報》中提到:七九(口徑7.9毫米)的1799(支),其中有德造201(支)……這「德造」的即毛瑟98步槍。

「水連珠」步槍

「水連珠」誕生於19世紀末的俄國,正式名稱是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設計的一種7.62毫米步槍,但供彈系統採用比利時設計師列昂·納甘的設計,因此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

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62毫米

槍長:1235毫米

槍管長:800毫米

槍重:4.1千克

槍口初速:731米/秒

上彈方式:5發凸出式彈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軍隊大量開進中國東北,這款步槍也開始流入中國。當時中國稱手動供彈的彈倉式連發槍為「連珠槍」,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就得名「水連珠」,為什麼有一「水」字?據說配發的是俄國的水兵部隊,故得此名。當然也有另外的說法。

「水連珠」步槍。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水連珠」曾大量裝備黃埔學生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抗戰爆發後,1937年8月起,蘇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時為止,共提供「水連珠」5萬支、步機槍彈1.2億發。另外國內金陵、漢陽及後來的第二十兵工廠均製造過俄式槍彈。八路軍部隊中也有一些「水連珠」步槍,數量不是很多,但也是一種常見步槍。黃崖洞兵工廠也生產「水連珠」使用的7.62毫米子彈。據1941年5月29日八路軍前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記核發各部隊槍枝彈藥事項:一二九師李參謀長來電話準備敵人的「掃蕩」,請發各旅步彈五千發、機彈二萬發、俄彈八千發……「俄彈」即「水連珠」槍彈。不僅是八路軍部隊,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志願軍部隊還大量裝備蘇聯提供的「水連珠」步槍。

三八式步槍

一提起三八式步槍或「三八大蓋」,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抗日戰爭。三八式步槍1905年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年式步槍」或「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它是侵華日軍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6.5毫米

全長:1280毫米

槍管長度:797毫米

重量:3.95千克(不連刺刀)

上彈方式:彈倉供彈

彈藥:6.5×50毫米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

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38式6.5×50毫米步槍彈。

中國引進日式步槍始於清末。民國初年,北洋陸軍和各地軍閥陸續向日本購買步槍,主要為三八式、三十式及村田式步槍。30年代開始,中國國內也有不少仿造的三八式步槍,其中,山西仿造的三八式及三十年式的步槍最多。

抗日戰爭時期,三八式步槍也是八路軍、新四軍繳獲並使用最多的武器裝備之一。抗日戰爭結束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解放戰爭時期廣泛使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上,人民解放軍步兵和水兵方隊的武器都是「三八大蓋」。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繳獲的三八式步槍。

五五式步槍

五五式步槍是八路軍兵工廠以漢陽兵工廠造的七九式步槍為樣品,在產品設計上作了一些改進,於1940年初研製成功,是八路軍自行製造的第一種步槍。當時正值朱德總司令55周歲,為表達對總司令的敬意,故定名為「五五」式步槍,也有稱「朱德式」步槍的。陳錫聯上將在回憶錄中就提到:在攻打公司窯的戰鬥中,繳獲了敵人高德林兵工廠造槍的車床、零件。後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用從公司窯繳獲的這些機器,造出了第一批「朱德式」步槍。

五五式步槍口徑7.9毫米,全槍長1390毫米,重量4.05公斤,有效射程為250米至350米,金屬件全部由鐵軌鋼製作,槍託採用核桃木,每支槍都配有刺刀。

五五式步槍。

八一式步馬槍

八一式步馬槍,八路軍根據地兵工廠造,該槍設計吸取了「捷克」「三八」「中正」「漢陽」「無名式」等國內外步槍的優點,集各家所長。口徑7.9毫米,全槍長小於一米,比其他步槍短大概10釐米,槍管長約570毫米,短而輕,槍重僅3.36公斤,近似馬槍,有效射程為400米,後坐力小;槍身和刺刀總長超過日本三八式步槍,有利於拼刺。

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一所副所長劉貴福設計的「八一式馬步槍」產品圖。

1940年的「八一」建軍節這天,新槍實彈射擊實驗成功,新槍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彭德懷副總指揮當即責令軍工部:迅速組織,按圖紙統一批量生產,分發各根據地。當年,就生產「八一式步馬槍」3300多支。八路軍後勤部將新生產的「八一式馬步槍」統一裝備給各根據地的部隊。

「八一式馬步槍」是當時八路軍產量最大、分布地區最廣的制式步槍。1938年至1945年,八路軍總部軍工部總計生產步槍9718支,其中八一式馬步槍和新六五步槍7918支,佔步槍總數的81%,受到部隊指戰員的普遍歡迎。直到1949年解放太原時,彭德懷拿繳獲閻錫山兵工廠製造的步槍與八路軍的「八一式」步馬槍相比,說:「這不如我們水窯(兵工廠)的槍好。如果那時我們造槍用的不是道軌鋼的話,質量會更好。」

八一式馬步槍。

駁殼槍

駁殼槍,在中國有多種稱謂,如「二十響駁殼槍」「大肚匣子」「大鏡面」「自來得」「快慢機」等等。德國毛瑟兵工廠1896年正式生產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命名7.63mm M1896毛瑟軍用手槍。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又稱「盒子炮」,也有稱為「匣槍」的。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

德國毛瑟兵工廠從18世紀末開始,在近40年中先後生產了約100萬支各種型號的駁殼槍,舊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接納了其中70%以上的數量。中國很早就有仿造,漢陽兵工廠於1921年首先仿造帶10發子彈固定彈匣的毛瑟衝鋒手槍,以後10餘年間,產量驚人。隨後,河南鞏縣兵工廠等五個兵工廠也仿造該槍。這些國產的毛瑟手槍與原裝的(M1896式)在構造上完全相同,只不過在槍上刻有不同的廠名或廠徽。駁殼槍裝彈6發、10發、20發都有,但主要是10發、20發的。6發、10發彈匣為固定式,20發多為插入式。

二十響駁殼槍。

毛瑟M1896手槍性能參數:

口徑:7.63×25毫米

槍長:288毫米

槍管長:140毫米、100毫米(由槍膛口算起)

槍重:1160克

槍口初速:425米/秒

彈匣容量:10發內置式彈匣,20發插入式彈匣

看看駁殼槍的槍套,就知道為什麼叫「盒子炮」了。

駁殼槍裝上長槍託後可抵肩射擊,相當於衝鋒鎗。

肩扛駁殼槍的女戰士。

駁殼槍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最喜歡的輕武器之一。許多英雄形象都離不開駁殼槍:雙槍李向陽、英雄蔣三腰插兩把駁殼槍,神氣!

駁殼槍在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中數量不少,在各類手槍中是最多的。據1937年10月7日一二九師上報總部的《一九三七年十月份人員武器統計》,各類槍枝數量如下:長槍3412,馬槍724,自來德539,手槍93,花機槍3,重機29,輕機93,手機槍7,合計4965。「自來德」(自來得)就是駁殼槍,可見當時是八路軍部隊中的一種主要裝備,數量僅次於步槍、馬槍。

白朗寧手槍(「擼子」)

白朗寧研製手槍始於19世紀末,1897年取得專利,其產品主要由比利時的FN國營兵工廠、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從民國初年開始,中國仿造了大量的白朗寧1900式手槍。民間對彈匣位於握把內的小手槍俗稱「擼子」,又細分為「槍牌擼子」(M1900 7.65mm)「馬牌擼子」(M1903 7.65mm)「花口擼子」(1910 7.65/9mm)。

在舊中國「擼子」槍數量、種類僅次於駁殼槍,是這一時期中國軍隊中裝備使用較多的手槍之一。正因為如此,白朗寧手槍也被八路軍、新四軍繳獲甚多並裝備使用。其型號有M1900式7.65毫米、M1903式9毫米、M1906式6.35毫米、M1910式7.65/9毫米等,此外還有上海金陵兵工廠等仿製的M1900式白朗寧手槍。由於白朗寧手槍體積小、製作精良,在八路軍、新四軍中視為「高檔」武器,一般做為中高級幹部佩槍使用。

白朗寧M1903式手槍。

白朗寧M1903式手槍性能參數:

口徑:7.65毫米

槍長:180毫米

槍管長:100毫米

空槍重:682克

槍口初速:318米/秒

彈匣容量:8發單行插入式彈匣

「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即「十四年式」手槍。但是,在當時以至現在的中國百姓中,說起「十四年式」手槍,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但是,要提起「王八盒子」來,幾乎是婦孺皆知!

上世紀20年代,日本於1925年(大正天皇十四年)在陸軍大將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陸式8毫半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一種通用手槍,定名為「十四年式」手槍。第二年,名古屋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十四年式」手槍。此後,「十四年式」手槍很快在日軍中普遍裝備。因為「十四年式」手槍槍套像烏龜殼,又是日本鬼子使用的,就被中國軍民稱為「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手槍。

「王八盒子」槍套。

大正十四年式手槍性能參數:

口徑:8毫米

槍管長:117毫米

全槍長:230毫米

重量:0.9千克

裝彈數:8發

有效射程:60米

最大射程:600米

「王八盒子」是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制式手槍。可以說,「王八盒子」是侵華日軍的一件標誌性武器,因此也是八路軍從鬼子手中繳獲最多的手槍。許多有關抗戰內容的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王八盒子」。老電影《平原遊擊隊》裡,李向陽遊擊隊隊員小郭殺死一個鬼子繳獲的手槍就是「王八盒子」。

八路軍繳獲的手槍,其中「王八盒子」居多。

電影《平原遊擊隊》裡,遊擊隊隊員小郭繳獲一把「王八盒子」。

「獨撅子」

這是一種民間土法製造的手槍,一次只能打一發子彈,打完後,還要把握把向下掘開退出彈殼,再裝彈,所以又稱「撅把子」「獨一撅」「獨角牛」「單打一」。這些槍的槍管都是自行打制,有的用鐵條盤成。形制不一,口徑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發射手槍彈,有的甚至發射來源廣泛的步槍彈。其中有些有膛線,而多數則是滑膛。

為滿足抗日武裝對槍的需求,根據地大量製造這種「獨撅子」,主要裝備民兵和遊擊隊,甚至在八路軍、新四軍正規部隊中也有少量使用。根據一份1943年1月4日楊立三通知十八集團軍後勤部軍工部加制單響槍及其分配問題的記錄,可以看出,單響手槍(獨撅子)在1943年的使用量還不小,一次就造了1000支,而且都是分配給主力部隊使用。

八路軍的武工隊由於多是在敵後作戰,經常要穿便服,還要和日偽軍打照面,長槍無法隱藏,又沒有那麼多駁殼槍,就大量裝備「獨撅子」。「獨撅子」的製作很粗糙,使用時間一久,往往還容易生鏽,看起來就像一塊破鐵。因為這種武器實在不像槍,鬼子還因此鬧過誤會。

獨撅子。

據一個侵華日軍老兵回憶,1945年剛剛入伍的他和幾個新兵奉命在膠東周邊村莊搶糧食,突然被打了冷槍,一個士兵手臂中彈。他們四處搜索,抓到了一個強壯的漢子,從他身上搜出一把「獨撅子」。可是這幾個新兵都不認識土槍,就問這個漢子:這是什麼?漢子沉穩地回答:這是做木匠的工具。日本新兵看著這個粗糙不堪的鐵塊,做夢也沒有想到是槍,就扔還給他,背著搶來的糧食,扶著傷兵走了。回到部隊,向小隊長一匯報,他們每人都結結實實地吃了一記耳光:什麼木匠工具,那個就是槍,你們這群蠢貨,放跑了八路!等到他們再追回去,那個八路軍便衣,早就沒影了!

看著確實像「木匠工具」,要不怎麼把小鬼子蒙了呢!

(作者系軍史專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作者:山西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 嶽謙厚 韓晉成太行山是八路軍堅持抗戰的堅強堡壘,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太行山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為中國抗日戰爭和革命走向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甲乙丙3種師有何區別?八路軍3個師是哪種師?
    以前各集團軍統稱為「路軍」,比如抗戰中有名的十九路軍,二十九路軍,都是以前的地方集團軍。師級是最基本的軍種單位,誰掌握的師越多,誰的話語就越多,這方面老蔣當仁不讓拿第一,本來中央軍的實力就不小,中原大戰後更是如日中天,經過分化瓦解地方軍隊,中央軍程實力碾壓狀態,自然師級數量多。
  • 八路軍的軍裝是灰色的?真實情況顛覆你三觀,大部分是黃綠色
    新四軍的軍裝是這個樣子的。這件事就說來話長了,我們從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開始說起。八路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序列之後,他的軍裝款式跟其他各地部隊的款式沒有什麼區別,唯一有區別的可能就是顏色。與我們印象中不同的是,大部分八路軍軍裝真的是黃綠色的款式。我們的八路軍一開始可以得到國民黨政府三個師的後勤供給。所以,這三部分可以吃「皇糧」的八路軍其軍裝是國民政府中央軍的仿德國灰的顏色。
  • 他用4年,把新四軍打造成30萬人的鐵軍,曾經因為此事7天睡不著覺
    1940年,10月,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率領的政府軍89軍對陳毅領導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發動了攻擊,這次戰役就是有名的黃海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新四軍以7000人的兵力打敗了15000餘人的政府軍,這次戰役為蘇北抗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樣,因為這次戰役的勝利,國民黨懷恨在心。在1941年1月6日,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奉蔣介石的命令趕往黃河以北。
  • 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公布,廣東兩處入選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稱,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現將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予以公布。
  • 抗日時期,八路軍的一個團有多少人?李雲龍獨立團的人就上萬!
    初期 當時把3個軍兵力的紅軍改編為一個軍編制的八路軍。3個師6個旅。12個團。 初期的12團屬於有當時國民政府的正式番號的,開始也能拿軍餉 拿糧 拿軍火。八路軍當時確實很多人都來參軍抗日。像亮劍裡 李雲龍獨立團跟一個師的人那麼多 也確實是不少。但是 理論上 一個團 也就該是那多人。
  • 抗戰時,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
    而餘漢謀的粵軍為土黃色(比中央軍的黃色略淺),後來由於得不到有效補充,粵軍中便也逐漸出現類似新四軍的青灰色軍服(因為布匹染灰色比黃色成本低)。東北軍由於效仿日本軍隊,所以其軍裝是和日軍差不多的土黃色。此外,川軍的軍裝也為土黃色,不過由於川軍派系林立、物資緊缺,所以很多軍裝都是小作坊製作的,各派系的軍裝顏色差異很大,有土黃色、有黃綠色、有藍黑色還有灰色,可以說五花八門。
  • 抗戰罕見老照片:八路軍扛木製土炮,最後一張是鯊魚頭戰鬥機!
    抗戰罕見老照片:八路軍扛木製土炮,最後一張是鯊魚頭戰鬥機! 八路軍民兵扛木製土炮,木製土炮能轟塌牆。那時的士兵用血肉之軀抗擊著猖狂無比的強敵,讓人感到佩服。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得什麼軍銜
    因此,新四軍在改編時間總共有28個營。營長人數和八路軍三個師相當。那麼,這28名營長,日後發展如何呢,有多少人能在建國後獲得軍銜呢?首先,由於新四軍活躍在富庶華東平原水網地帶,那裡是日偽統治的重心,也是國軍兵力較多的地方,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在頻繁的戰事中,有不少新四軍將領壯烈犧牲。
  • 新四軍第五師成立初有六個旅級單位,為新四軍七個師最多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於西北的紅軍主力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而新四軍則由於南方數省堅持遊擊作戰的紅軍及遊擊隊合編組成。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於漢口組建,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整編完成,全軍共四個支隊十個團,總兵力1.03萬人,軍長為葉挺。
  • 抗戰十二圖鑑: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值此周年紀念之際,央視網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出品12張抗戰文物紀念海報,讓那些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帶你走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初心。這是鄧玉芬為八路軍傷病員製作乾糧的炊具,學名煎餅鏊子,當地稱為米黃缽缽。抗戰時期條件非常艱苦,鄧玉芬老人省吃儉用,將節省出來的糧食用煎餅鏊子製成乾糧,送給八路軍傷病員,好讓他們早日養好傷,重上戰場多殺敵人。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第三,如何加強中國共產黨及八路軍、新四軍的力量?抗戰開始後,中共自身的力量得到發展,無論是黨員數量還是控制的區域都有了顯著增加。八路軍與新四軍的力量也得到加強。周恩來報告稱:「八路軍在合編時的人數大概有 5萬人,到今年開始,發展達 6倍。」「新四軍去年春集中時,只有 4000多人,至今年 8月,已發展到 3萬餘人。」敵後遊擊根據地的數目也得到增加。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和勝利,是保證黨能勝利的重要條件。
  • 國畫大師李苦禪曾系秘密抗戰「特工」中一員(圖)
    除了戰火紛飛的前線,整個八年抗戰期間,還有很多仁人志士在敵佔區從事秘密地下情報工作。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他們的故事如今已漸漸湮沒。鮮為人知的是,國畫大師李苦禪也曾是這些秘密抗戰「特工」中的一員。  你去投八路吧  找個什麼藉口脫身呢?袁祥峰又想到了苦禪先生。他提筆給苦禪先生寫了封信,請他給徐州發封急電,佯稱「母親病故,速返京治喪」。
  • 朱德:抗戰佇馬太行山
    當時,華北戰場上有七八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日軍進攻面前,除少部分部隊進行了抵抗外,大多一觸即潰,或聞風而逃,併到處散布恐日情緒,危害人民,造成抗戰危局;八路軍則在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下,向北挺進,迎戰日寇,力挽抗戰危局。廣大人民群眾更加迫切期待八路軍儘快對日作戰,取得勝利。但是,八路軍能不能戰勝日本侵略軍?
  • 「走訪十堰抗戰老兵」⑥這對九旬夫婦的抗日故事很傳奇
    9月4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張灣區的東風公司機關家屬樓4樓,拜訪王吉清、武向林這對抗戰老兵夫婦,正巧遇到小女兒王英在家照料父母。94歲的王吉清、90歲的武向林夫婦養育了4個女兒,且都住在十堰。現在,每個女兒輪流與父母住一周。這對九旬夫婦思維敏捷,講話幽默,心態樂觀。他倆每天下樓散步,不用拐棍也不要人扶,身體很好。
  • 抗戰為何發現這種動物,八路軍寧先停火也要消滅它?教訓太深刻
    導語:抗戰為何發現這種動物,八路軍寧先停火也要消滅它?教訓太深刻我們知道戰火一旦開始直到結束一般中途輕易不會停下來。但在抗戰時期,如果發現了一種動物,八路軍士兵寧願先停火也要先消滅它,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因為這隻動物關乎戰場的局勢,如果不能及時消滅它,十有八九打仗會失敗。畢竟之前血的教訓太慘烈,讓士兵不敢忘。這隻必須停火消滅的動物就是軍鴿。鴿子這種動物是古代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即使到了通訊技術發達的現代,鴿子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就把鴿子訓練成了軍鴿,經過訓練的軍鴿比一般的信鴿能力還要強,能認識往返路線,能順利完成任務。
  • 98歲抗戰老兵楊平:知識女性演繹傳奇人生 只因「國讎家仇」
    這是近日人民網記者見到新四軍抗戰老兵楊平時,老人說的第一句話。老人說,之所以要講70年前的那些故事,是想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她們那一代人在民族危亡時是怎樣作出人生的選擇,以及為什麼要作出這樣的選擇。 在近兩個小時的採訪中,楊平思維清晰,記憶驚人。
  • 日軍發動襲擊,新四軍首長聽到炮聲後,為何哈哈大笑?
    他讓負責籌糧的新四軍戰士,「不小心」把部隊的「行動計劃」洩漏給當地一個名叫竇三成的漢奸。竇三成果然中計,連夜就跑到附近的湖熟鎮日軍駐地,把新四軍要在赤山休整一天的「軍事情報」告訴了日軍南浦旅團崗本聯隊的吉田雍也中隊長。竇三成做夢也沒想到,這正是廖海濤希望他做的事,而且他的一切行蹤都已被新四軍偵察員摸得清清楚楚。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多少?一個團800人,下轄5個連
    事實上這種選擇也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在日軍的頻繁圍剿下,我國失去了很多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口損失過半,八路軍的兵力也由40萬降至30萬。為了儘量保存八路軍的有生力量,我軍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就包括這種縮編手段。紅軍在建立之初其實並沒有書面上記錄的規模,實際上的紅軍部隊人數並沒有那麼多,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能夠迷惑敵軍,鼓勵更多的人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