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抗戰爆發後,國共達成協議,南方八省遊擊隊統一改編為新編第四軍。1937年10月,分散在各處山區打遊擊的紅軍戰士們陸續開出遊擊區接受改編,全軍共有共1.03萬餘人,各種槍6200支(挺),編為4個支隊9個團(不含四支隊手槍團)27個營(含軍部特務營,九團只有兩個營)。
四支隊手槍團雖然名義上為一個團,但下轄三個分隊,分隊以下便是小隊,相當於排,可以當成一個營。因此,新四軍在改編時間總共有28個營。營長人數和八路軍三個師相當。
那麼,這28名營長,日後發展如何呢,有多少人能在建國後獲得軍銜呢?
首先,由於新四軍活躍在富庶華東平原水網地帶,那裡是日偽統治的重心,也是國軍兵力較多的地方,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在頻繁的戰事中,有不少新四軍將領壯烈犧牲。
一支隊兩個團六個營,原湘贛根據地紅十六師改編為一團,即新四軍老一團,三營營長由原紅十六師副參謀長王懷生擔任。可惜的是,在皖南事變中,時任一支隊一團參謀長的王懷生剛過完六十歲生日就壯烈犧牲,如不犧牲,王懷生在五五授銜時70多歲,預計將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將成為我軍最年長的將官。
二支隊兩個團六個營,由原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浙南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二支隊三團原來活躍在蘇南一帶,後被軍部調回皖南。一營營長黃玉庭和三營營長伍從祥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四團二營營長陳麟振後調軍部工作,也犧牲於皖南事變。
三支隊兩個團六個營,由原閩北、閩東遊擊隊改編而成,其中五團由原閩北紅軍獨立師改編而成。一營營長由原紅二軍團四師團長、曾當過賀龍元帥警衛員的嚴昌榮擔任。嚴昌榮後調到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七團擔任團長,在粟大將的指導下成為馳騁啟東、南通的一員虎將,七團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老虎團。可惜的是,1943年3月,新四軍第三旅奉命出擊外線,在攻打興化縣唐子鎮的戰鬥中,嚴昌榮見部隊久攻不下,親自指揮迫擊炮炮擊敵軍,結果炮彈突然爆炸,壯烈犧牲。
三營營長由原閩北紅軍獨立師第三團團長夏強擔任,夏強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
三支隊六團由原閩東紅軍遊擊隊組成,團長就是大名鼎鼎的葉飛。三營營長由閩東紅軍遊擊隊團長徐錦樹擔任。1939年老六團奉命離開皖南,東進蘇南,和一支隊一團換防。可惜的是只去了一營和二營,到達蘇南後又新組建了三營。原三營則留在皖南軍部,轉隸三支隊五團管轄。
在皖南事變中,原三營營長徐錦樹已升任五團團長,率部死守東流山掩護軍部,最後大部損失,只有七十多人得以突圍。徐錦樹被俘,1941年深秋,徐錦樹聯絡上饒集中營的黨員計劃挖牆越獄,被敵軍發現,壯烈犧牲。
綜上所述,新四軍29名營長中,有7名營長犧牲,約佔營長人數的三分之一。
二個是由於鬥爭錯綜複雜,個別人因種種原因離隊,下落不明。
新四軍一支隊二團三營營長熊剛,江西弋陽人,參加過方志敏領導的弋陽暴動,因戰功升為贛東北紅軍團長。方志敏率部離開贛東北和皖南根據地,留熊剛帶一個營和皖南紅軍遊擊隊合編為皖南紅軍獨立團,和敵軍周旋在皖浙贛邊的崇山峻岭之間。
熊剛雖然驍勇善戰,但很牴觸國共合作。畢竟自己因為國軍瘋狂圍剿,曾在皖南山裡呆了近一年,每天靠吃竹筍,喝泉水維生,加上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方志敏被國軍殺害,因此和國軍有深仇大恨。
熊剛將部隊拉到皖南指定集結地後就離隊出走,很快被民團抓獲。多虧了新四軍駐景德鎮辦事處主任李步新傾力營救才得以放出。
釋放後,熊剛受到了處分,被降職為新四軍教導總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中隊長,相當於連長,這更讓熊剛想不通,1938年冬,熊剛在帶學員外出操練時再次離隊出走,從此下落不明。
第三個就是有部分幹部由於工作需要,轉到地方而未能獲得軍銜。
新四軍二支隊三團二營營長楊洪才,長徵前是紅三軍團連長,主力紅軍長徵後奉命率一個連留守瑞金打遊擊,擔任汀瑞遊擊大隊大隊長,抗戰時期歷任新四軍營長、團參謀長、蘇中第二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野13縱39師副師長,上海解放後轉任上海市嵩山區區長,嵩山區撤銷後轉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後調到安徽省煤炭工業廳任廳長。
四支隊七團一營營長艾明山,紅二十八軍驍將之一,曾任紅二十八軍二四四團團長,抗戰時期任新四軍營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淮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江淮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後任江蘇省林業廳廳長。
七團三營營長雷文學,建國後任河南省商丘地區專員。
八團三營營長朱國華,建國後任水利部水電建設局局長。
綜上所述,有4人因工作需要轉行政系統,而未獲得軍銜。
第四個說說獲得軍銜的營長們。
軍銜最高的當屬四支隊八團一營營長成鈞。成鈞,原紅二軍團團長,抗戰後調新四軍工作,任營長。由於善於謀劃,打了不少以少勝多的勝仗,提拔很快。到抗戰勝利時已經成為新四軍第七師師長了。解放戰爭時期任七縱司令員,三野二十五軍軍長。在渡江戰役中殲滅了國軍第二十軍,首創一個軍殲滅一個軍的光輝戰例。建國後任第十兵團副司令員、防空軍副司令員,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
授予少將軍銜的有10人,分別是:1團1營營長熊應堂、1團2營營長吳詠湘、2團1營營長段煥競、4團3營營長劉亨雲、5團2營營長陳仁洪、6團2營營長張潮夫、8團2營營長朱紹清、9團1營營長李世焱、9團2營營長黃仁廷、四支隊手槍團團長詹化雨。
授予大校軍銜的有3人,分別是:2團2營營長廖昌金、6團1營營長陳挺、7團2營營長餘啟龍。
授予上校軍銜的有1人,是4團1營營長池義彪。
最後說說最為可惜的營長——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營長葉道志。
葉道志,湖北黃安人,1928年參加紅軍,在紅軍中屢立戰功,提拔很快,到1933年已經是紅31軍93師師長了,長徵到達陝北後改任紅四軍十師師長,師政委就是未來的開國上將陳錫聯。抗戰爆發後調往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副團長、軍部特務營營長。因對職務有意見,釀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