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團,一般是區別於野戰主力部隊的團。獨立團的上級單位一般不是師,也不是旅,而是軍分區。軍分區司令員領導該地區的獨立團(抗日戰爭時一個軍分區一般只設1~3個獨立團)。野戰部隊一般不設獨立團,只是在有特殊軍事任務時,才抽調所屬部隊臨時組建獨立團、獨立營這樣的建制,一般都是越級領導,也就是由軍級越過師級直接領導獨立團,或者由師級越過旅級直接領導獨立團。獨立營一般也不由團級領導,而是由旅級,或者師級直接領導。特殊軍事任務完成後或者撤銷後隨即解散獨立團、獨立營的建制。獨立團、獨立營的人員回歸各自的部隊。
其實獨立團(師,營),在紅軍時期,抗日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有,不是正規編制部隊,正規部隊在大範圍機動作戰,獨立師團營在局部地區小範圍作戰,以打擊牽制敵人,保衛鞏固駐守地方為主,一般人員少裝備差,由地方武裝民兵擴編而成,作戰能力差。在戰鬥中成長壯大,發展和擴編為主力部隊,即去除獨立番號。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最常見。
在《亮劍》中,當李雲龍下命令讓獨立團各營連排歸建打縣城的時候,平均一個營都有兩千人馬,整個部隊足有上萬人,看似兵強馬壯,其實裡面也是有水分的。李雲龍這八個營是涵蓋縣大隊、區小隊等區域民兵,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戰鬥力都不足達到打縣城的標準。要不是各種炸橋、過癮、幫場,李雲龍全部家當將覆水難收。我認為李雲龍雖然號稱八個營,但實際上每個營頂多人數在300-500之間,加上團部的人,頂多也就是3500-5000人之間。
歷史上的抗戰時期,我們八路軍的部隊編制不固定,抗戰開始階段部隊發展擴張過快,編制比較混亂,百團大戰後,日寇大掃蕩,部隊的戰鬥力和裝備上的問題暴露出來,吃了大虧,後實行精兵簡政,實行大團、小團制,大團一千餘人,小團600人,1943年後,八路軍部隊再次急劇擴大,根據地區域也成倍擴張,這時的部隊編制根據戰鬥規模和實際需要,比較固定了,一個班12人左右,一個排40餘人,一個連130人左右,一個營400餘人,團這一級的編成內還有工兵、偵查、炮兵、警衛等排或連,因此一個團的人數在一千八百人左右。這是按三三制而言。
八路軍新四軍一度控制了晉察冀、華北、華東、華中、華南敵後近1.6億人口根據地,近百個軍分區,幾千個縣大隊、區中隊、武工隊,正規和地方部隊近300萬,新四軍李先念五師正規軍就6萬人加地方部隊8萬多人,還不算編制最大的,46年大別山宣化店五師突圍就6萬,還有部分留下的!這是抗日戰爭英雄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