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吹噓獨立團有八個營,軍史上可能否?詳解抗戰時期團級建制

2020-12-05 騰訊網

我們以1937年八路軍剛剛完成改編時,林彪的第115師343旅685團為例,該團是由戰功卓著的紅一軍團紅2師改編而來,在首任各級軍事主官當中,黃團長(副團長鄧華)為開國上將,一營長劉德明後來在戰鬥中犧牲,而二營長是曾國華三營長是梁興初,後面兩位營長大家都熟悉吧?赫赫有名的開國中將。

獨立團團長

所以顯然第685團由團直屬隊和三個步兵營組成的,符合當時國民革命軍「三三制」的編組原則。不過,由於紅2師是紅軍主力部隊兵員比較充實,所以壓縮為團級建制時編成了12個步兵連。也就是說,八路軍685團在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每個營都轄四個步兵連(另有一個營屬重機槍排),每營兵力達600人以上。

黃埔建軍之初,國民革命軍是蘇式裝備、蘇式訓練和蘇式編制,所以也就沿襲了蘇軍的「三三制」編成原則。基本上是師轄三團、團轄三營和營轄三連,到擴編為第一軍時也遵循了這一原則,何應欽軍長以下分別是第1師師長錢大鈞、第2師師長劉峙和第3師師長譚曙卿。該軍後來一度發展到九個師,但很快被分拆為第1、第9和第32等三個軍。

第129師師長

但是在北伐戰爭中由於國民革命軍擴充極快,另外編制訓練也逐漸從師俄過渡為「師德」,再加上期間對軍閥部隊的招降納叛,所以軍制一度非常混亂,並且開始出現「旅級」番號。1929年整理時大致分為三旅六團的「甲種師」、二旅四團的「乙種師」和直轄三團的「丙種師」,因為老蔣從來沒有真正完成「軍政和軍令」的統一,所以中央軍、雜牌軍和地方武裝的編制堪稱亂七八糟。

不過在團級指揮部以下,當時基本只有「三三制」和「四四制」兩種類型,也就是團轄三營或者四營,再多或者再少那都屬於特例了。比如宋子文的稅警總團就是各團轄三營,但每個營轄四個步兵連和七個特種兵連隊,團級兵力高達5000餘人,而正常的步兵團兵力多在1500到2500人之間(要看兵員充實程度了)。

第386旅旅長

中原大戰結束以後,南京軍政部終於有條件著手進行全國軍隊的統一編制,提出了首先完成60個「調整師」的方案,然後其他各師再逐步執行。無論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還是各期的調整師,都執行了「團轄三營」的原則,然後每個營再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炮連,考慮到機炮連的特殊性,等於在團以下建制仍然是「三三制」的原則。

而團以上則是師轄二旅、旅轄二團的「方塊師」結構,當然了此番整頓還未徹底完成,抗日戰爭就爆發了,但師轄二旅四團和團以下的三三制原則,確實是當時的標準編制。所以你看八路軍最初完成改編時,第115、第120和第129師也基本遵循了這個編制原則,因為南京軍政部是要核實你的基本編制情況的,想做細微調整也只能在營以下建制裡進行。

《亮劍》劇照

武漢會戰以後取消了「旅」級編制,各師變成了直轄三團(嫡系師還有一個沒有番號的野戰補充團),這就是在實戰中摸索出來還是「三角師」比較利於指揮。所以在抗戰中後期,標準的部隊編制又重新回到了「三三制」的狀態下,即集團軍轄三個軍(或者二個)、軍轄三師(或者二個)、師轄三團、團轄三營的通用標準建制,當然這事別抬槓,部隊的派系和實際情況決定著,肯定是有特例的。

解放戰爭期間也差不許多,國共雙方軍隊在師以下仍然都是「三三制」基本編組原則,比如第74軍壓縮為整編第74師後,三個所轄師改稱整編旅,旅以下三個步兵團(孟良崮戰役時有三個新編團沒有歸建,但是番號都有了),而團以下更是如此。在作戰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各步兵團習慣上均以兩個營在第一線展開,而團部掌握另外一個營為預備隊。

至於1938年以後的八路軍編制,則無需過多參考和解讀,因為八路軍在華北敵後處於大發展時期,又不可能公開向重慶政府申請新的番號,所以編制完全由八路軍總部(18集總)自行掌握,也要根據敵後作戰的實際需要調整。比如1941到1942年最艱苦時期,還分為大團和小團,小團只轄五個步兵連,乾脆連營級建制都取消了。

因此要注意,不要拿八路軍的編制來研究軍史,那屬於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能夠發展到八個營,也不是不可能,「放手發動群眾,放手擴大武裝」是口號嘛,但這樣的建制不可能長期存在,一定要注意,八路軍是有自己編組的「旅以下部隊」番號,果真發展到七個營時也很快會被拆分出來新的團級部隊,否則百團大戰時,第129師出動的46個團是怎麼來的?

要知道,第129師初建時也是只有第385和386兩個旅四個團(另外一個師直教導團),所以部隊出現新建番號和拆分重組那是必然的,到抗戰勝利時,第129師所兼的晉冀魯豫軍區,已經擁有30萬大軍,那得多少個團了?

相關焦點

  • 李雲龍的獨立團水分有多大?號稱八個營,實際上人數少得可憐
    軍分區司令員領導該地區的獨立團(抗日戰爭時一個軍分區一般只設1~3個獨立團)。野戰部隊一般不設獨立團,只是在有特殊軍事任務時,才抽調所屬部隊臨時組建獨立團、獨立營這樣的建制,一般都是越級領導,也就是由軍級越過師級直接領導獨立團,或者由師級越過旅級直接領導獨立團。獨立營一般也不由團級領導,而是由旅級,或者師級直接領導。特殊軍事任務完成後或者撤銷後隨即解散獨立團、獨立營的建制。
  • 抗日時期,八路軍的一個團有多少人?李雲龍獨立團的人就上萬!
    初期 當時把3個軍兵力的紅軍改編為一個軍編制的八路軍。3個師6個旅。12個團。 初期的12團屬於有當時國民政府的正式番號的,開始也能拿軍餉 拿糧 拿軍火。正規部隊的都是33制 9個人一個班 3個班一個排 3個排一個連 3個連一個營 3個營一個團,再有團部 營部的各種警衛 特務等直屬部隊,一個團2000多。後來 因為部隊擴編 又有很多 晉察冀1團 2團 3團。。。各種新編1團 2團 3團。。。各種獨立1團 2團 3團。八路軍當時確實很多人都來參軍抗日。
  • 一個標準團有多少人,師團營三三制與軍旅營五五制各有什麼優劣?
    自古以來,中國軍隊以營作為基本戰略單位,一個標準營是五百人,不同的是:古代建制營下轄五隊,每隊為100人。而現代軍事編制營下轄3個連,每個連150人左右,同時營部50人,也正好是500人的編制。因為營對應的鄉鎮一級,也就是一個鎮上的軍事力量通常是一個營,那麼作為鄉鎮一級以上的縣級對應的就是團級。一個團下轄幾個營,通常是指的這個縣下面有幾個鄉。
  • 《亮劍》楚雲飛五千人的加強團,卻怕了李雲龍獨立團:老子八個營
    在《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事絕對的主角,在抗戰時期,楚雲飛是國軍358團的團長,是一個有5000多人的加強團,而李雲龍的獨立團裝備落後,和358團沒法比,不過李雲龍和楚雲飛卻是一對心心相惜的兄弟。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淮海戰場,楚雲飛指揮著美械王牌師89師,李雲龍只是華野二師師長,楚雲飛的部隊一直要比李雲龍強上一分,但是楚雲飛所部之所以落敗是因為沒有「亮劍精神」。
  • 抗日戰爭中,加強團、獨立團到底是什麼建制?人數有整編師多嗎?
    ,李雲龍是八路軍獨立團團長,而楚雲飛的358團則是一個加強團,那麼、加強團、獨立團這樣的建制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首先來說,獨立團是指越過師(旅)級的指揮而直接隸屬於軍(師)的團,而獨立團在抗日戰爭中也是真實存在的,例如《亮劍》李雲龍獨立團的原型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不僅僅是抗日戰爭,早在北伐戰爭時期獨立團就已經出現了,鐵軍—
  • 楚雲飛準備動用一個團的兵力去剿匪,為何李雲龍只用了一個營
    文/寂寞的紅酒在經典抗戰劇《亮劍》中,有一夥活躍在晉西北的土匪。他們嘯聚山林、打家劫舍,凡是從他們地盤上路過的他們誰都敢搶,從普通客商到正規軍他們都不放過,連晉綏軍358團楚雲飛的物資都敢劫。不過因為劫了楚雲飛的物資,所以激怒了楚雲飛。
  • 部隊裡每個團的一營一連是不是戰鬥力最強?從軍史上看確有普遍性
    而在正常情況下,已經編組完成的團級部隊,一營或者一營一連還真就是主力,這是軍史證明了的常態,李雲龍獨立團的主力是哪個?張大彪的一營嘛。當然這屬於影視裡面的描繪,而在真實的戰史上,排行「第一」的下級部隊建制,基本都是老底子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此一點毋庸置疑。
  • 1943年楚雲飛的三五八團有多強?一個營敢吃掉8000人的混成旅
    每個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都在發生變化,那麼在1943年,楚雲飛的三五八團擁有怎樣的戰鬥力呢?1943年,三五八團一營長錢伯鈞準備投靠日本人,在與平田一郎派來的代表進行談判時,曾透露過三五八團的實力。三五八團是一個加強團,下轄4個步兵營和1個炮兵營,總兵力超過5000人。
  • 大孤鎮有李雲龍一個團,還有楚雲飛兩個營,誰在人數上佔優勢?
    他甚至派兵進駐大孤鎮,想要給李雲龍一點教訓,結果卻被李雲龍識破反將一軍。李雲龍也派了一個團圍住大孤鎮上的晉綏軍,把出做的的兩個營關了「禁閉」。總兵力由攻打縣城前的上萬人,直接縮減到七千餘人,在這七千餘人的基礎之上,李雲龍又分為八個營。除此之外,還包括有團部直屬的警衛連、偵查連、騎兵連等,總共應該有九個營,也就是三個團。
  • 《亮劍》中,趙剛一拳打倒李雲龍,李雲龍為什麼沒有還手?
    幸好後面上級對李大腦袋的處理也算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可這時趙剛不知道啊,他為李雲龍急啊!後來趙政委不也主動給上級寫檢討,試圖把責任朝自己身上攬一部分過來嗎?為此還被旅長給剋了一頓。李雲龍當然不是傻子,他怎麼會不知道趙剛這一拳的意思?
  • 李雲龍300人就滅掉黑雲寨!然而楚雲飛一個加強團為何想都不敢想
    要知道,358團是一個加強團,有5000多人,還有一個炮營,要滅個黑雲寨完全沒有問題,但當時楚雲飛的一營和炮營在大孤鎮被李雲龍的三個團圍得水洩不通,在趙政委向李雲龍匯報楚雲飛準備向八路軍借道剿滅黑雲寨時,李雲龍就已經明確表態了,他楚雲飛能把自己的一個團結合起來就不錯了,他拿什麼打謝寶慶。
  • 日本一個步兵大隊到底有多少人,為什麼一個營級單位,卻很難消滅
    軍隊是由一級一級的編制組成的每一個級別有多少人都是固定的,但是在很多關於抗戰的電視、影視作品,或者書籍中對於日本軍隊的編制說的都是模稜兩可。就拿《亮劍》來說把。在這中間有一個這樣的劇情。下面有4個聯隊和獨立的馬隊、炮兵、運送、工兵聯隊,等一系列後勤、特勤保障隊伍,而聯隊的軍力是最多的。基本上一個聯隊的總人數能夠有3700多人,在聯隊的下面就是3個大隊。聯隊長一般是大佐軍銜。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日本甲級師團的標準,甲級師團是什麼?甲級師團就是所有編制滿額的一些老牌部隊。
  • 我國最初成立十個兵團,為何大名鼎鼎的粟裕和陳唐兵團被取消建制
    從1946年蔣介石突然翻臉,堅決否定我黨我軍在抗日戰場上做出的突出貢獻,全面發動內戰以來,至1948年10月底為止,我軍為了解放全國一共創建成立了十個兵團,但到了11月1日,延安總部機關在下發全軍的一份「統一全軍組織和軍隊番號規定」的議案中,卻明確指出我軍確定的解放兵團一共有八個,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文/商學野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手裡武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的。中國二戰時的軍隊人數約在800萬左右,軍隊成分也非常複雜。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
  • 從發麵團到虎豹團,最後變成髮膠團,李雲龍和副總指揮會說什麼?
    李雲龍把《亮劍》中的獨立團從「發麵團」變成「虎豹團」,最後在《新亮劍》裡變成了「髮膠團」,總指揮當然會氣不打一處來,就是一向大大咧咧的李雲龍,可能也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了。從孔捷當團長的獨立團被山本一木擊潰這件事中,我們就能發現小鬼子也不是泥捏的,獨立團在他們手裡沒少吃虧:政委趙剛重傷,新婚之日秀琴被捕,都是山本一木下的手——這也看出了鬼子的殘暴和抗戰的艱難,如果讓「髮膠團」上,鬼子可能連半年都熬不過去。
  • 《九條命》定檔,抗戰電影李幼斌主演,亮劍氣象,導演曾合作童瑤
    在貓眼平臺上,已經開始有粉絲型影迷短評留言稱,這部由李幼斌老師主演的電影,是《八佰》和《金剛川》之後,又一部戰爭片力作,勢必能夠形成非常不錯的票房表現力。抗戰電影《九條命》真的會成為下一個票房「奇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