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學野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手裡武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的。中國二戰時的軍隊人數約在800萬左右,軍隊成分也非常複雜。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
一般而言,國軍都是國民政府統一派發武器彈藥,彈藥和軍餉雖然說比較寒酸,但是一般不會中斷。可對於敵後活躍著的我黨抗日武裝,他們的武器和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在1937年全面抗戰之後,為顧全大局,我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全軍組建三個師共4.5萬人,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在剛開始,這4.5萬人的軍餉彈藥都是國民政府負擔的,但隨著形勢發展,我黨為迎合形勢需要,開始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擴大抗日遊擊隊,軍隊的數量因此大大增加,原來的那點軍餉彈藥就捉襟見肘了。
這時候八路軍決定走紅軍革命時期的老路子——自力更生。在陝甘寧邊區和晉察冀根據地,八路軍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因為技術水平低,所以這些兵工廠不能大規模生產槍械,只能製造一些子彈、手榴彈、地雷等基本武器彈藥,這些武器彈藥被八路軍統一稱作"邊區造"。
"邊區造"武器彈藥在抗戰中地位很重要,它改善了抗日根據地軍火短缺的困境。但是"邊區造"的軍火質量如何呢?它生產的子彈手榴彈跟當時日軍造的又差在哪?
一、"邊區造"——抗戰的功臣
在著名的抗戰電視劇《亮劍》當中,主角李雲龍曾找張部長要軍火,但是張部長抱怨:"你不是嫌棄我們邊區造的東西差嗎?還來要什麼?"李雲龍無奈地回答:"邊區造的軍火質量是不行,手榴彈有的只能裂開兩半,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劇中這段對話其實很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邊區造的武器彈藥,質量真的堪憂,但是當時的八路軍別無選擇。在抗戰爆發後,八路軍長期在山西太行山進行遊擊作戰,而太行山區本身就產煤和鐵,所以在八路軍選擇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兵工廠。
當時的兵工廠沒有任何機器,不能生產槍械,只能讓鐵匠維修一下漢陽造、中正式步槍等,剛開始連炸藥都造不了。但一開始,邊區工廠的主業卻是「生產」子彈,不是生產子彈,而是「再生產」。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八路軍主要裝備漢陽造步槍、中正式步槍、以及少量繳獲的日本38大蓋,子彈分為7.92mm和6.5mm兩種。前線打仗的士兵每天都在消耗子彈,但是中國當時工業落後,連國軍的軍火都相當緊缺,遊擊隊員們則經常有槍無彈,只能用冷兵器和日軍拼命。
但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邊區兵工廠沒有機械設備,無法煉銅,也無法生產衝壓彈殼和彈頭,於是便選擇"灌裝"子彈。這個工藝就是用廢舊的子彈殼灌裝黑火藥,然後用鐵匠打磨的彈頭裝填,整個過程全是手工完成的。其實說白了,這樣造子彈就跟造鞭炮一個手法,因為當時邊區兵工廠的工人都是農村手工業者,有鐵匠、鞭炮匠、鍋匠等等,只要是跟金屬和火藥打交道的,就能當工人。
只不過,邊區造子彈的外表看著規整,但質量時好時壞,但就算這樣,邊區造子彈一度還很搶手,八路軍的正規軍士兵每人只能分到十幾發,而遊擊隊員每人只有三四發子彈。
無奈雪上加霜,1940年之後,國民政府徹底中斷了對八路軍的軍火供應,華北的敵後抗日武裝只能靠邊區造自給自足。而邊區造就是用這種簡陋的材料和工藝,撐起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一片天,為抗戰立下了大功。
二、子彈的差距
邊區造的子彈和手榴彈確實解決了八路軍軍火問題,但是它本身的缺點也很明顯。這些彈藥在組裝的時候大多採用人力,在產品誤差方面無法跟工業機器生產相媲美,與日軍使用的軍火有較大差距。
首先,邊區造子彈難養護,很容易受潮。這是因為,邊區造子彈前期都是利用戰場上收集來的廢子彈殼裝填的,這些子彈殼的質量參差不齊,造成邊區造子彈的難養護問題。有的子彈殼可能是剛使用的,質量很好,但是有的彈殼是在二次打掃戰場才收集的,外殼有變形,鏽蝕等等情況,這就讓彈殼密封性大打折扣。
而且子彈殼可以收集,那彈頭要怎麼造呢?當時邊區造的彈頭居然是鐵匠手工打磨製造的,在誤差方面更不可能比得上原裝的。所以邊區造子彈在結合處往往有縫隙,這些縫隙一見水就遭了殃,容易造成子彈裡的火藥受潮,一下雨槍就打不響,這讓遊擊隊員們也很苦惱。
其次,邊區子彈準度差,力量小。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子彈只要能打響,打不打得中就是射手的瞄準問題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的,就算是一個好射手,如果用的武器彈藥精度很差的話,一樣很難打中人。
邊區造子彈精度差,直接原因是它的火藥質量差。日軍生產的子彈使用硝化纖維裝填,燃燒充分,不冒煙,彈頭初速大。但是邊區造沒有這種化學原料,前期只能用黑火藥裝子彈,加上子彈密封性不好,導致火藥燃燒不充分,子彈初速小,飛得慢。其次,邊區造的彈頭是鐵匠手磨出來的,彈頭形狀經常不規則,在射擊時彈頭會因空氣摩擦產生跳動,飛著飛著就跑偏了。
當時日軍的38大蓋射擊距離在800米以上,在400米對人體還能造成貫穿傷害,打穿鋼盔都沒問題。但是邊區造的38大蓋子彈只能打200-400米,準度也差了一個檔次。
三、歪打正著的"增強"
邊區造軍火雖然質量差,但是解決了遊擊隊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這種子彈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華北日軍在治安戰中發現:"土八路"的子彈殺傷力居然比自己的子彈還大!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跟邊區造子彈的特點有關。日本陸軍自從日俄戰爭後就開始裝備38大蓋,這種單發栓動步槍槍體很長,射擊距離非常遠,子彈速度也很大。38大蓋理論射擊距離2400米,在一些特別情況下甚至能打3000米!
而且38大蓋的6.5mm子彈用的底火威力大,飛行速度極快。打得遠飛得快,這就導致38大蓋的子彈穿透力強,打穿人體後會留下一個小洞,造成貫穿傷。在戰場上被38大蓋打中的中國士兵,有時候甚至在中彈後渾然不知,要過一會才能感覺到疼痛。
八路軍的邊區造子彈恰恰相反,這種子彈飛行速度慢,子彈飛行時會跳動,軌跡不穩定,但卻在擊中時給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土製子彈在擊中人體後會造成一個大豁口,產生大出血,而且子彈會直接留在身體裡,甚至在身體裡碎裂造成內臟傷害。
沒想到低技術生產的邊區造子彈,比工業化的日本6.5mm子彈還厲害。當時的日軍對這種子彈很忌憚,日軍軍醫發現被"土八路"的子彈打中後的士兵生還率很低,這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到了戰爭後期,甚至有的日軍士兵對其十分恐懼。
在8年抗戰裡,邊區造兵工廠也在抗戰中不斷發展,到了抗戰中後期,邊區造也有了自己的機械設備。
以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為例,它鼎盛時期有2000多名工人,四十幾臺機器車床,生產的武器彈藥供應了整個華北抗日根據地。黃崖洞兵工廠不僅能生產彈藥,還有自主研發能力,它自己研發的"擲彈筒"裝備了晉察冀八路軍,大大增強了八路軍的火力,為抗日立下了大功。
參考資料:1、《抗戰時期的陝甘寧邊區軍事工業》,馬艾文、文純祥2、《三八大蓋——從鬼子手裡奪來的好槍》,陳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