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2020-11-26 WarOH協虎

文/商學野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手裡武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的。中國二戰時的軍隊人數約在800萬左右,軍隊成分也非常複雜。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

一般而言,國軍都是國民政府統一派發武器彈藥,彈藥和軍餉雖然說比較寒酸,但是一般不會中斷。可對於敵後活躍著的我黨抗日武裝,他們的武器和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在1937年全面抗戰之後,為顧全大局,我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全軍組建三個師共4.5萬人,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在剛開始,這4.5萬人的軍餉彈藥都是國民政府負擔的,但隨著形勢發展,我黨為迎合形勢需要,開始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擴大抗日遊擊隊,軍隊的數量因此大大增加,原來的那點軍餉彈藥就捉襟見肘了。

這時候八路軍決定走紅軍革命時期的老路子——自力更生。在陝甘寧邊區和晉察冀根據地,八路軍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因為技術水平低,所以這些兵工廠不能大規模生產槍械,只能製造一些子彈、手榴彈、地雷等基本武器彈藥,這些武器彈藥被八路軍統一稱作"邊區造"。

"邊區造"武器彈藥在抗戰中地位很重要,它改善了抗日根據地軍火短缺的困境。但是"邊區造"的軍火質量如何呢?它生產的子彈手榴彈跟當時日軍造的又差在哪?

一、"邊區造"——抗戰的功臣

在著名的抗戰電視劇《亮劍》當中,主角李雲龍曾找張部長要軍火,但是張部長抱怨:"你不是嫌棄我們邊區造的東西差嗎?還來要什麼?"李雲龍無奈地回答:"邊區造的軍火質量是不行,手榴彈有的只能裂開兩半,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劇中這段對話其實很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邊區造的武器彈藥,質量真的堪憂,但是當時的八路軍別無選擇。在抗戰爆發後,八路軍長期在山西太行山進行遊擊作戰,而太行山區本身就產煤和鐵,所以在八路軍選擇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兵工廠。

當時的兵工廠沒有任何機器,不能生產槍械,只能讓鐵匠維修一下漢陽造、中正式步槍等,剛開始連炸藥都造不了。但一開始,邊區工廠的主業卻是「生產」子彈,不是生產子彈,而是「再生產」。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八路軍主要裝備漢陽造步槍、中正式步槍、以及少量繳獲的日本38大蓋,子彈分為7.92mm和6.5mm兩種。前線打仗的士兵每天都在消耗子彈,但是中國當時工業落後,連國軍的軍火都相當緊缺,遊擊隊員們則經常有槍無彈,只能用冷兵器和日軍拼命。

但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邊區兵工廠沒有機械設備,無法煉銅,也無法生產衝壓彈殼和彈頭,於是便選擇"灌裝"子彈。這個工藝就是用廢舊的子彈殼灌裝黑火藥,然後用鐵匠打磨的彈頭裝填,整個過程全是手工完成的。其實說白了,這樣造子彈就跟造鞭炮一個手法,因為當時邊區兵工廠的工人都是農村手工業者,有鐵匠、鞭炮匠、鍋匠等等,只要是跟金屬和火藥打交道的,就能當工人。

只不過,邊區造子彈的外表看著規整,但質量時好時壞,但就算這樣,邊區造子彈一度還很搶手,八路軍的正規軍士兵每人只能分到十幾發,而遊擊隊員每人只有三四發子彈。

無奈雪上加霜,1940年之後,國民政府徹底中斷了對八路軍的軍火供應,華北的敵後抗日武裝只能靠邊區造自給自足。而邊區造就是用這種簡陋的材料和工藝,撐起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一片天,為抗戰立下了大功。

二、子彈的差距

邊區造的子彈和手榴彈確實解決了八路軍軍火問題,但是它本身的缺點也很明顯。這些彈藥在組裝的時候大多採用人力,在產品誤差方面無法跟工業機器生產相媲美,與日軍使用的軍火有較大差距。

首先,邊區造子彈難養護,很容易受潮。這是因為,邊區造子彈前期都是利用戰場上收集來的廢子彈殼裝填的,這些子彈殼的質量參差不齊,造成邊區造子彈的難養護問題。有的子彈殼可能是剛使用的,質量很好,但是有的彈殼是在二次打掃戰場才收集的,外殼有變形,鏽蝕等等情況,這就讓彈殼密封性大打折扣。

而且子彈殼可以收集,那彈頭要怎麼造呢?當時邊區造的彈頭居然是鐵匠手工打磨製造的,在誤差方面更不可能比得上原裝的。所以邊區造子彈在結合處往往有縫隙,這些縫隙一見水就遭了殃,容易造成子彈裡的火藥受潮,一下雨槍就打不響,這讓遊擊隊員們也很苦惱。

其次,邊區子彈準度差,力量小。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子彈只要能打響,打不打得中就是射手的瞄準問題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的,就算是一個好射手,如果用的武器彈藥精度很差的話,一樣很難打中人。

邊區造子彈精度差,直接原因是它的火藥質量差。日軍生產的子彈使用硝化纖維裝填,燃燒充分,不冒煙,彈頭初速大。但是邊區造沒有這種化學原料,前期只能用黑火藥裝子彈,加上子彈密封性不好,導致火藥燃燒不充分,子彈初速小,飛得慢。其次,邊區造的彈頭是鐵匠手磨出來的,彈頭形狀經常不規則,在射擊時彈頭會因空氣摩擦產生跳動,飛著飛著就跑偏了。

當時日軍的38大蓋射擊距離在800米以上,在400米對人體還能造成貫穿傷害,打穿鋼盔都沒問題。但是邊區造的38大蓋子彈只能打200-400米,準度也差了一個檔次。

三、歪打正著的"增強"

邊區造軍火雖然質量差,但是解決了遊擊隊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這種子彈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華北日軍在治安戰中發現:"土八路"的子彈殺傷力居然比自己的子彈還大!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跟邊區造子彈的特點有關。日本陸軍自從日俄戰爭後就開始裝備38大蓋,這種單發栓動步槍槍體很長,射擊距離非常遠,子彈速度也很大。38大蓋理論射擊距離2400米,在一些特別情況下甚至能打3000米!

而且38大蓋的6.5mm子彈用的底火威力大,飛行速度極快。打得遠飛得快,這就導致38大蓋的子彈穿透力強,打穿人體後會留下一個小洞,造成貫穿傷。在戰場上被38大蓋打中的中國士兵,有時候甚至在中彈後渾然不知,要過一會才能感覺到疼痛。

八路軍的邊區造子彈恰恰相反,這種子彈飛行速度慢,子彈飛行時會跳動,軌跡不穩定,但卻在擊中時給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土製子彈在擊中人體後會造成一個大豁口,產生大出血,而且子彈會直接留在身體裡,甚至在身體裡碎裂造成內臟傷害。

沒想到低技術生產的邊區造子彈,比工業化的日本6.5mm子彈還厲害。當時的日軍對這種子彈很忌憚,日軍軍醫發現被"土八路"的子彈打中後的士兵生還率很低,這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到了戰爭後期,甚至有的日軍士兵對其十分恐懼。

在8年抗戰裡,邊區造兵工廠也在抗戰中不斷發展,到了抗戰中後期,邊區造也有了自己的機械設備。

以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為例,它鼎盛時期有2000多名工人,四十幾臺機器車床,生產的武器彈藥供應了整個華北抗日根據地。黃崖洞兵工廠不僅能生產彈藥,還有自主研發能力,它自己研發的"擲彈筒"裝備了晉察冀八路軍,大大增強了八路軍的火力,為抗日立下了大功。

參考資料:1、《抗戰時期的陝甘寧邊區軍事工業》,馬艾文、文純祥2、《三八大蓋——從鬼子手裡奪來的好槍》,陳蔭

相關焦點

  • 胡編亂造,《雷霆戰將》與真實的歷史相差有多遠?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陝北紅軍及留在南方八省的遊擊隊分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新編第四軍即八路軍、新四軍,從而納入國軍序列成為民國政府軍事力量的一部分。從改編伊始到1941年皖南事變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軍需署均按照編制向八路軍、新四軍發放軍餉,並發放部分武器裝備。
  • 能讓李雲龍打算用老婆換二十箱
    對紅軍來說,手榴彈是最主要的武器,倒不是說槍和子彈不好,主要是槍和子彈這種工業技術含量高的東西,長期處在被封鎖狀態的紅軍自己造不了,基本上就靠繳獲。蘇區的兵工廠,主要就是修復在戰鬥中繳獲的敵人損壞的槍械,以及從戰場上撿回來的還能用的彈殼,自己裝藥,又恢復成子彈。
  •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九條命》海報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部「四川造」、聚焦川軍抗戰的電影,峨影集團聯合出品、導演與製片人都出自峨影、主角們說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這些元素讓電影川味濃鬱。  11月5日,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的電影《九條命》在成都舉行「致敬英雄」首映儀式,導演錢路劼、製片人張國平、主演郝星棋等主創悉數到場,還有川軍老兵分享當年抗戰經歷,令人動容。
  • 抗戰中的延安戰場:遭日飛機轟炸17次 投彈1690枚
    前些年,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劉煜在紀念館工作時,有人從上海來,說他父親當時正在書店門口,死於日機轟炸,於是兩人默默地去糧食局,看了又看。  誰說日軍沒打過延安?據權威統計,抗戰期間延安被日機轟炸17次,214人死亡、184人受傷,房屋毀壞、牲畜傷亡。轟炸之外,陝甘寧邊區的東部,陝西山西兩省交界的500多公裡黃河沿線,我們的守軍,打退了日軍23次進攻!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於敵手,日軍佔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幹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託開闢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遊擊戰爭,並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
  • 李雲龍口中的快慢機到底是怎樣一種武器?最受國人青睞的抗戰神器
    李雲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槍迷」,瞧見好槍,比瞧見美人都興奮。在反圍剿時期,李雲龍的部隊化整為零、積蓄實力,利用遊擊戰和日本軍隊巧妙周旋。在此期間,李雲龍的部隊在日本人和「友軍」手上撈到了不少的好處,什麼歪把子、快慢機……都是令李雲龍垂涎三尺的好武器。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有點像唐朝的藩鎮割據的局面,雖然矛頭都是指向外敵,但是互相不怎麼配合。即使內部長期不和,他們還是能夠四處發動侵略戰爭,日軍之所以能夠在亞洲地區橫行霸道這麼久,他獨樹一幟的「師團」編制起著很大的作用。也就是1937年7月7日,日本惡意挑起盧溝橋事變,這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這個階段中,就能看出中日在集結兵力方面的差距。
  • 《亮劍》楚雲飛五千人的加強團,卻怕了李雲龍獨立團:老子八個營
    在《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事絕對的主角,在抗戰時期,楚雲飛是國軍358團的團長,是一個有5000多人的加強團,而李雲龍的獨立團裝備落後,和358團沒法比,不過李雲龍和楚雲飛卻是一對心心相惜的兄弟。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淮海戰場,楚雲飛指揮著美械王牌師89師,李雲龍只是華野二師師長,楚雲飛的部隊一直要比李雲龍強上一分,但是楚雲飛所部之所以落敗是因為沒有「亮劍精神」。
  • 特種兵穿越戰爭歲月,身負極品尖兵系統,開啟鐵血抗戰之路!
    特種兵穿越戰爭歲月,身負極品尖兵系統,開啟鐵血抗戰之路!第一本《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作者:大鍋菜簡介:現代武器專家穿越到戰國末期,你有騎兵,我有機關槍,你衝,我就埋地雷,拉鐵絲網。地上有坦克裝甲車,天上有飛機。現代化機械武器在古代戰場對付冷兵器還不是手到擒來?投降吧。
  • 臨時改裝炮彈,一頓炸垮日軍陣地
    日軍本著這一戰略意圖,積極開始了準備對陝甘寧邊區發起更大規模的進攻。 深深了解黃河水文特徵的日軍,乘黃河汛期尚未來到,派出先頭部隊侵佔了沁州火車站。 日軍侵佔沁州火車站,隨即設立崗哨,修建工事,把這裡作為前進基地,囤積大量物資,為的是一旦日軍發動總攻,這裡可以隨時為日軍提供戰爭中所需要的一切。 得知日軍這次出動了1萬多人的部隊再次發動對陝甘寧邊區的掃蕩,負責保衛陝甘寧邊區安全的部隊積極備戰,堅決不讓日軍渡過黃河。
  • 《亮劍》中,趙剛一拳打倒李雲龍,李雲龍為什麼沒有還手?
    其實就是李雲龍為了替魏和尚報仇,不顧軍規軍紀,甚至捆綁了孔捷,擅自出兵剿滅了已經接受新二團改編的黑雲寨武裝,還刀劈了被俘的二當家。因為這個事情,導致八路軍總部極為震怒,處分也很快下來了。李雲龍被黨內記大過處分,職務連降兩級,從團長成了營長。趙剛打李雲龍,那是愛之深責之切。
  • 楚雲飛準備動用一個團的兵力去剿匪,為何李雲龍只用了一個營
    文/寂寞的紅酒在經典抗戰劇《亮劍》中,有一夥活躍在晉西北的土匪。他們嘯聚山林、打家劫舍,凡是從他們地盤上路過的他們誰都敢搶,從普通客商到正規軍他們都不放過,連晉綏軍358團楚雲飛的物資都敢劫。不過因為劫了楚雲飛的物資,所以激怒了楚雲飛。
  • 此人是《亮劍》李雲龍原型,遺體火化時竟發現的一物令所有人心疼
    《亮劍》這部大火的抗戰片雖然已經過了在各個衛視輪番播出的時期,人氣和吸引力卻還是不減當年。尤其是對於主角李雲龍,觀眾們在喜愛之餘還揣著一份猜測:他的原型是誰呢?
  • 抗戰十二圖鑑: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這是毛澤東主席在抗戰時期發表的重要著作。在關鍵時刻,它撥開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為抗戰勝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七七事變之後,1938年5月,經過10個月的全國性抗戰,多數中國人心裡的迷霧越來越重,中國會不會亡國?抗戰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勝?
  • 薩沙談:二戰時期德國手榴彈在中國抗戰中的使用
    作者:薩沙諸位是否知道在八年抗戰內,源自德國的中國制手榴彈,一直是國軍士兵手中最有威力的武器嗎?你知道手榴彈共造成40萬日軍傷亡嗎?另外,你知道這種手雷,是絕對不可能藏在褲襠裡面的嗎?M39式手榴彈使用時旋開頂部的一個金屬帽,然後拉動露出的金屬環,金屬環同樣帶動拉火繩,靠摩擦點燃導火索。M39可以看作M24把長柄改為卵形的產物,沒有本質的不同。有趣的是,M39式手榴彈是一款很不受德軍士兵歡迎的武器。德國士兵抱怨它的威力小、投擲距離短、不是蘇聯和英美手雷的對手,根本無法滿足實戰需要。
  • 抗戰中我軍土法造地雷,摻入中藥居然有奇效,日寇大為頭疼
    該劇將「青春」、「勵志」、「偶像」、「成長」 四個元素與主旋律抗戰題材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部電視劇的主演黃明飾演的是一個富家公子名叫章佩然,生性懦弱,嬌生慣養,嫌苦怕累。但是因為因為抗日熱情參加八路軍最終在在戰爭的歷練中一步步成長,從一個一開始經常犯錯甚至連槍都拿不穩的人最終變成了一個戰鬥英雄的故事。
  • 此人是一名二戰日軍,死後葬入烈士陵園,抗戰老兵給他掃墓幾十年
    其實,二戰時期有一部分日軍並不是自願參軍的,他們有些是被當時日本政府給欺騙了,有的是被強行應徵到日本軍隊中。了解抗戰史上的朋友,肯定都聽說過反戰同盟會。抗戰期間,有很多受日本政府欺騙來到中國戰場的日軍,被俘虜之後經過我軍工作人員教導之後,加入到了抗日陣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貢獻自己的力量。
  •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
    近年來,出現了關於抗戰中著名的地雷戰究竟有沒有效果的懷疑。有人認為地雷是一種「無選擇性的殺傷性武器」「不會長著只認鬼子的眼睛」, 怎麼會在戰鬥中有很高的命中率,可以給予日偽軍沉重的打擊呢?那麼,關於這三種遊擊戰的著名戰法,在日本軍隊士兵的記載裡是否又有我們不熟悉的內容呢?
  • 日軍評價真實地雷戰:地雷長眼睛有鬼附在上面
    為防止敵人看出,埋雷時還會輕輕地印上人畜的腳印或放上幾塊牛羊糞。日軍行進時走的都是平時老百姓走的路,為防止地雷炸到自己人,部隊有時會派專人把守,見到百姓來了,就讓他們繞道走,後來又提出「不見鬼子不掛弦」的原則。日軍吃過幾次虧後,就派工兵在隊伍最前方進行掃雷,或者抓來當地的老百姓在前面開路。
  • 日軍花錢買糧為何還被罵搶劫,抗戰時中國軍隊夥食到底有多差
    包子最近在網上又火了,橫店編劇又為抗戰研發出新武器了,一種既可以飽腹,又可以當手雷的超級包子。蛋哥不是學化學的,不知道包子究竟能不能變成手雷,咱們今天就聊一下,中日雙方的夥食,中國軍隊到底能不能吃上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