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2020-12-05 陣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是亞洲地區最為重要的戰場,以十分落後的武器裝備,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而軍隊編制對軍隊是否能在戰場上成為常勝將軍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相信很多人都認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這句話同樣也可以用於軍隊中,軍隊是由許多士兵共同組合而成的戰鬥集體,將其編為一個單位,才能讓指揮官更好的排兵布陣,而我們常說的軍隊編制其實就是把軍隊編成一個單位的形式。好的軍隊編制,可以讓軍隊的整體實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並且還能增強軍隊的戰鬥力,關係到軍隊是否可以獲得戰鬥的勝利。

而軍隊編制因軍隊的出現而出現、變化而變化,不僅是各個國家軍隊都有不同的軍隊編制並且同一國家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的軍隊編制也有區別,只有讓軍隊編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才能實現最大限度的發揮軍隊的能力,從而讓軍隊可以更加容易的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我軍與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軍隊編制上也存在較大的區別。

在世界軍國主義極度膨脹的時候,中國與日本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上十分靠近。日本資源匱乏,極度想從我國掠奪資源。日軍以效忠天皇、戰術多變聞名於世。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致有四支軍隊。首先是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以及華北方面軍,中國上海地區的作戰部隊集團華中方面軍,海軍中國方艦隊共四支軍隊,這幾股力量獨立執行任務互相之間都有紐帶牽制,不能讓其中的某個部分獨大,四支軍隊互相爭搶利益,差點不能共存。有點像唐朝的藩鎮割據的局面,雖然矛頭都是指向外敵,但是互相不怎麼配合。即使內部長期不和,他們還是能夠四處發動侵略戰爭,日軍之所以能夠在亞洲地區橫行霸道這麼久,他獨樹一幟的「師團」編制起著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1937年7月7日,日本惡意挑起盧溝橋事變,這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這個階段中,就能看出中日在集結兵力方面的差距。那個時候的中國陸軍,共計有40個番號的集團軍加入了這場戰鬥。中國的總人口比日本多了幾倍,然而中國的軍隊,常規人數只有400-500萬的樣子,全盛時期,差不多也只有540萬。日本卻不一樣,就算國土面積那麼小,但是拿出了700萬的兵力來,從軍隊數量來說,大大超過中國。大家都知道日軍採用的師團編制,不過,師團的規模具體是什麼概念,極少人真的了解,很多人心裡有個很模糊的概念,也就是中國的一個師那麼大。這種想法其實是錯的,它們可謂是判若雲泥。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我們從軍隊和編制兩個方面來分析,我國確實趕不上日軍。日軍獨此一家的師團制度,在戰爭中非常有利於多兵種聯合作戰,在實戰中,一個師團甚至能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日軍在抗戰初期投入的師團並不算多,當時,日軍常備的甲等師團只有17個,剩下的就是,乙等支援師團,丙等預備隊,丁等維持師團。這些師團相比於甲等師團來說,戰鬥力稍顯不足,針對不同的戰鬥區域,日軍會派出不同等級的師團進行應對。四等師團制這種日軍獨特的編制,導致日軍戰鬥力大增,我軍深受其困。多兵種聯合作戰時日軍師團的常見戰術,在多兵種聯合作戰中,除了軍隊中最多的步兵以外,再加上騎兵,炮兵,工兵,日軍師團還配備了專屬的運輸兵部隊,所以日軍師團可以在請求不到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向敵方發動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承襲德軍的軍隊編制制度,根據對方戰場兵力統一調配,非常靈活機動,能夠及時應變突發情況。在抗日戰爭快要結束時我國軍隊,實際上在編制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戰爭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按照按照以往作戰遇到的情況將我分為軍、師、旅、團、營等幾個等級。按照那時的標準,每個軍下轄2到4個師,實際上一個正規軍的兵力可以達到12000多人,因此中國的一個軍就是日軍的一個師團力量,但是從單兵配置上看,我國一個軍的輸出遠遠趕不上日軍。到了侵華戰爭後期,小型戰役和局部衝突不常見了。經常都是大規模的作戰,雙方在戰場上投入的兵力持續不斷,所以臨時對其他軍隊進行調配已經趕不上戰況發展的速度,我軍明白這種情況必須要及時改變否則將吃大虧,所以開始整改軍隊,就出現了縱隊、兵團等新編制。

在日軍進行侵華戰爭的時候,他們的軍隊編制規模是非常大的。日軍初次侵略我國國土時,日本僅僅一個師團就由2個步兵旅團,1個騎兵、1個炮兵、1個工兵、1個輜重兵聯隊,以及後勤單位(如醫療、武器儲備等)組建而成。步兵旅團還可將其分為步兵聯隊,服從步兵聯隊的部隊是步兵大隊,步兵大隊由步兵中隊組成。這樣就將一個師團分為了四個階梯,以上被稱為四單位制。關於人數配置問題,各階梯間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師團一般都是以3萬人組成,隨著抗日戰爭的逐漸推進,日軍開始調整師團的規模,也將原來的4個等級轉變為3個等級,旅團級別從此消失,其他的部隊也相應地進行了一些調整,但不管怎麼調整,其部隊在人數上面的規模依然龐大,從未低於一萬。

或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年曆經磨難的14年中,我軍的一個師兵力有多少。抗戰初期,我軍的一個師人數超過1萬人的情況也是有的,但平均下來,基本上8000多到9000人才是大致現象。不過,到了抗日戰爭的後期階段,我軍的一部分部隊,採用了美式編制,在編人數達到1萬人以上的師,也是很多,因此,在採取了新的編制制度之後,當年中國軍隊的一個軍的兵力,也就能和日軍的一個師團人數相當了。其實在抗日戰爭初期,我軍的兵力制度還是比較混亂的,甚至許多部隊,吃空餉的情況很是嚴重。雖然,很多部隊打著一個軍的旗號,但要論實際兵力,有一個師也就不錯了。最後,還有一點是情況很糟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軍隊的擴編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一來,就是解決兵源不足,提高軍隊的戰鬥實力,二來,介於高層吃空餉的情況嚴重,也就使得雖然軍隊人數一直在上升,但若要論整體戰鬥力,卻不升反降。

軍隊之間實力有差距往往是配置造成的。日軍剛踏上中國領土時,日軍的師團下轄近三萬人,戰爭後期他們各大戰場都沒有討到好處,就是在這樣的戰況下他們每個師團還是超過一萬人。當時正面戰場上的國軍,他們一個師的力量是由4到9個團組成,軍隊的整編上有很大的縫隙,一般來說一個師下轄四個團。由此看來,國軍一個師的並能只有日軍一個步兵大隊那麼多,所以國軍的一兩個師都難以抵抗日軍的一個師團,可見日本獨特的師團編制的強大效力,除了日軍是支精銳部隊之外,國軍也該好好反省自身的問題。

在14年抗戰期間,相比於八路軍,國民黨的軍隊編制可以說是十分龐大,步兵師的正常編制在當時是9000人左右,這樣一來,一個軍的人數配置就可以抵得上日軍的一個師團,光看人數配置,從理論上說,國軍一個軍就足以和日軍一個師團抗衡,但是與日軍師團相比,國軍又有缺編、吃空餉、武器裝備落後等問題,結合實際來說,國民黨的戰鬥力並不能達到理論上和日軍師團抗衡的地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軍隊編制龐大也並不意味著戰鬥力高,有的時候,這只是一副好看的皮囊,這就是國民黨軍隊即使擁有和日軍師團相差無幾的人數配置但戰鬥力相差甚遠的原因,與此不同的是,來自國軍中央軍的一支精銳部隊,這支精銳部隊在編制和人員配備上也不同於普通部隊,相較於雜牌軍來說,戰鬥力高出了一個臺階。

在長達14年的抗戰過程中,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的差距很大,日本和我國不同,在軍隊現代化改革方面,日本起步就比中國要早,20年代的日本其實就建立起了完善的兵役制度,並且在不斷的發展改進之中,日本軍隊被分為了五個部分,並對軍隊進行專業、科學的軍事訓練,相比於日本,我國就要晚很多,辛亥革命以來都沒能建立起完善的兵役制度,對於軍人專業系統的軍事訓練就更加不敢想了,因此也使得後來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各成一派,且當時我國軍隊大多都是由工人或者農民組成,因此當時的中國軍隊幾乎難有知識分子的存在,兵源素質令人堪憂,武器裝備也不先進,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當時我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低下,難以對日本一個師團造成打擊。

相關焦點

  • 日軍為什麼有「甲乙丙丁」,4種師團設置,實際上他們也不願
    我們在看各種資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日軍在軍隊建制上,是與歐美乃至當時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日軍最大的部隊單位是師團,其次一次是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軍、師、旅、團、營、連,但如果對應的來看的話,日軍一個師團的兵力,實際上是相當於當時我軍一個軍的兵力。
  • 我國軍隊一個師有多少人?和外軍比起來,編制上有何不同
    二十一世紀一來,世界進入穩步發展的狀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都不斷提高,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也帶動了各國軍事實力的提升,許多國家都結合本國發展實際,展開了對軍隊的建設升級,對軍隊通信、情報、編制等方面進行調整。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
  • 抗戰時,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抗日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同樣是中國士兵,但士兵們軍裝的顏色卻是五花八門。有的中國軍隊穿著黃色的軍裝,有的穿著藍色的軍裝,還有的穿著灰色的軍裝,讓人們傻傻分不清。那麼穿黃軍裝、藍軍裝和灰軍裝的中國軍隊有何區別?
  •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編制為什麼會是甲乙丙丁4個等級?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編制為什麼會是甲乙丙丁4個等級?日本是個島國,原則上只要有強大的海軍保衛就足夠了,陸軍屬於次要的。所以,日軍基本上只在戰爭時期擴充大量部隊,和平時期就保持必要的部隊,數量不多。抗戰爆發前,日軍只有17個常設師團常備軍。 這就是日軍的甲種師團,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規模也非常龐大。
  •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那麼難打?看一下日軍編制和武器裝備就知道了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藥小隊,3個33人的炮小隊(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小隊(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小隊(5到8臺電臺),在戰鬥中電話和電臺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雲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
  • 日軍花錢買糧為何還被罵搶劫,抗戰時中國軍隊夥食到底有多差
    日軍研究軍用口糧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治維新,二戰時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每人每天供應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還有各種調料、糖、茶和香菸等。戰時主食由壓縮餅乾和罐頭替代,其他副食酌情增減。日本耕地面積很小,供養百萬日軍幾乎是不可能的。甲午戰爭時,日軍口糧只有精米和味增,直接導致20%的士兵死於營養不良,所以才提出以戰養戰。
  • 1938年,中國一個旅和日本一個旅團,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抗戰時期日本軍隊的一些編制問題,例如方面軍、軍和師團。分別對應了我國的集團軍、軍、師等編制,今天,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旅團。與我國的一個旅相比,雙方誰的兵力更多呢?認真的說,日本軍隊的一個旅團,兵力卡在了旅和師之間。
  • 媒體披露解放軍番號演變史 38軍被譽「萬歲軍」
    官方表示,這將「展示中國軍隊更加開放透明」。從公布的資料看,18個集團軍分屬七大軍區,即北京軍區(27、38、65),瀋陽軍區(16、39、40),濟南軍區(20、26、54),南京軍區(1、12、31),廣州軍區(41、42),成都軍區(13、14),蘭州軍區(21、47)。18個集團軍是怎樣來的?為什麼他們的番號不連續?我國的集團軍制度與其他國家有何差異?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一個團兵力多少?一個團800人,下轄5個連
    我們在關注軍事的時候不難發現,軍隊編制是相當嚴格的,同時也是國家在經歷了數次考量和實踐以後確立出來的最是和軍隊的一種部署。不過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相當特殊的編制——將主力團縮編成「小團」。
  • 民國軍隊團營連等基層編制有副職嗎?軍史科普:1939年為變化節點
    在黃埔黨軍建立之初,其基本編制受蘇聯軍制影響,以「三三制」為原則(裝備訓練也是蘇式的),比如1925年8月第一軍正式組建時,即下轄三師九個團,團以下仍然以「三三制」為基準分設三營、營轄三連、連轄三排直至各步兵班。這個期間由於軍職設置也模仿蘇俄,所以連隊是有「副連長」以及「副排長」職務的,同時還特別設置了各級政治指導員和黨代表。
  • 日軍投降時650多萬軍隊在同盟國六大受降區分布,向中國軍隊投降131萬
    第1軍在山西太原投降時,兵力有5.8萬餘人;第43軍在山東濟南投降時,兵力有7.05萬人;華北方面軍直屬部隊在北平投降時,兵力有12.68萬人。即華北日軍合計約26萬人。注:全面抗戰時期華北地區指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
  • 訓練有素和實戰經歷,哪個對單兵戰鬥力提升更大?日軍做法最狡猾
    應該會有軍迷疑惑,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侵華日軍裡的大部分鬼子兵,貌似之前並沒有什麼實戰經歷,何以戰鬥力如此強悍呢?其實這是種錯覺,任何國家的軍隊首腦,都非常清楚實戰經驗對士兵的重要性,為此日本軍部早有預謀。
  • 歷史上的今天丨血戰武漢:82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1938年1月至5月,侵華日軍向徐州發起進攻,遭到了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軍隊的頑強抵抗。徐州失守後,日軍準備從中原直取武漢。武漢地處華中,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陝,經洞庭湖南達湘桂。近現代以來,武漢更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是長江中遊航運中心,我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
  • 桂系軍隊抗戰最大的敗筆「桂柳會戰」,廣西百姓撰聯嘲諷粵桂兩軍
    抗戰時期的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很憋屈,理論上該戰區的作戰地域為兩廣地區,也就是以粵軍和桂軍為主,然而桂系部隊其實只聽白崇禧的指揮,粵系的餘漢謀也不聽招呼,後來乾脆獨立出去組建了第七戰區。所以1944年底,當日軍兵分兩路發起「桂柳會戰」時,這位北伐名將手中能夠掌握的部隊確實有限,最要命的還是成分太雜。
  • 解放戰爭中,「縱隊」是多大的作戰單位?一個縱隊轄多少兵力?
    那麼縱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戰術單位呢?是正規稱呼嗎?答案是肯定的。縱隊不光是我軍正規編制的一種,而且還具有較高的戰術地位,相當於軍一級部隊。今天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既然縱隊就是軍,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軍」這樣的普遍稱呼呢?先來看看縱隊這個詞是怎麼應用到我軍編制中的。
  • 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擊斃日軍7千人
    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動了7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聯隊,外加航空隊,一共10萬兵力,妄想在長江沿線消滅中國守軍,直逼陪都重慶。附近的石牌村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長江因為石排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很好地據守長江沿線,阻攔日軍的進攻。
  • 淞滬會戰慘烈到什麼程度,一天和日軍拼光一個師,鮮血染紅黃浦江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想要採取由北向南的進攻態勢,利用自己機械化優勢,在平原地區和中國軍隊決戰,殲滅中國軍隊主力,從而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蔣介石為了打破日軍的企圖,主動在上海發動了淞滬會戰,將日軍由北向南的戰略計劃改為由東向西,以利用中國的地形優勢,以空間換時間,進行長期抗戰。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