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丨血戰武漢:82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2020-11-30 澎湃新聞

1. 公元1880年,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出生

2. 公元1895年,傅作義將軍出生

3. 公元1905年,俄黑海艦隊「波將金」號起義

4. 公元1915年,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出生

5. 公元1938年,國民政府提出「保衛大武漢」口號

6. 公元1943年,清末拳師「宮猴子」宮寶田逝世

7. 公元1950年,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

8. 公元1962年,滇軍將領龍雲逝世

9. 公元1991年,南斯拉夫爆發內戰

10. 公元2012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成功

為什麼是武漢?

上海、南京淪陷後,日本滿以為中國政府會屈膝投降,然而他們沒想到,一次又一次的猖狂進攻反而激起了中華兒女的抗日鬥志。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1938年1月至5月,侵華日軍向徐州發起進攻,遭到了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軍隊的頑強抵抗。徐州失守後,日軍準備從中原直取武漢。

武漢地處華中,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陝,經洞庭湖南達湘桂。近現代以來,武漢更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是長江中遊航運中心,我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

武漢位置示意圖,製圖:地球知識局

從武漢出發,經長江水路東下可以直抵南京、上海,向西可以抵達重慶、成都,通過鐵路幹線,可以直達北京、河南、湖南、廣東等地。可見,武漢是連通中國各大城市的重要樞紐。

此外,隨著南京的淪陷,國民政府及其大量人員、物資相繼向西南後方轉移,在這過程中,武漢又成為了重要的中轉站。同時,國民政府還將大部分機關和全國性的軍事指揮機構設置在武漢。

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自然成為侵華日軍的目標。1938年年初,日本參謀本部認為,「只要攻佔武漢、廣州,就能夠支配中國」。顯然,日軍希望通過迅速拿下武漢等重要城市,進而滅亡中國。由此,抗戰時期的22場會戰中規模最大的戰爭爆發了。

百萬精兵血戰武漢

武漢會戰還被稱為「東方的馬德裡保衛戰」,它是抗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會戰。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4個集團軍(50餘個軍)約100萬人。日軍則投入第2軍(4個師團)約17萬人,第11軍(5個師團、1個支隊)約20萬人,總兵力接近40萬人。

日軍攻陷徐州後,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6月初,日軍波田支隊(相當於旅)由蕪湖溯江西進,向安慶進攻。12日,安慶失守,波田支隊繼續沿江西進。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

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

中國方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於1938年6月中旬新編第9戰區。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

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各兵團部隊自6月開始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組織防禦,保衛武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27個軍負責長江南岸的作戰,第一兵團薛嶽所部防守南潯線,並沿鄱陽湖配置兵力,以南昌為基地,以外線之勢擊破西進日軍,防止日軍進攻南昌及迂迴長沙;第二兵團張發奎所部確保九江至瑞昌線正面,並沿江構成陣地帶,防止日軍由瑞昌西進,直趨嶽陽、蒲圻、鹹寧;湯恩伯軍團控制於各重要據點之間,以便隨時策應一線作戰。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23個軍負責江北作戰,命第四兵團李品仙所部為右翼兵團,利用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遏敵取捷徑攻略武漢;以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所部為中央兵團,布置於太湖、潛山西北山地,相機南下側擊西進之敵;以第三兵團孫連仲所部為左翼兵團,控制於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之間,利用地障,重在阻敵迂迴武漢之北;命第二十四集團軍韓德勤所部擔任敵後遊擊;以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纘緒所部為第二線兵團,策應一線作戰。

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這種戰略部署,體現了以外線進攻為主,陣地防禦和遊擊為輔的戰略防禦格局。

蔣介石視察軍隊

1938年6月23日,日本軍艦溯長江而上,開始向安徽、江西江界的馬壋要塞(今彭澤縣馬當鎮)進攻,並使用毒氣,從正面強攻數次,均被中國要塞炮兵擊退。

武漢會戰士兵向敵軍開炮

7月7日,為支持抗戰,周恩來、郭沫若在武漢倡議發起了百萬大獻金運動。據當時的報紙刊載,參加獻金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幾歲孩童,人們爭先恐後,把獻金臺圍得水洩不通。

漢陽一鄉民獻出祖傳元寶,武昌乞丐所全體乞丐自動絕食一天,獻金40元。漢口各店主為全體店員捐獻一月薪金,各房東捐房租一個月,共計40萬元。

三鎮幾十家戲院近3000名演職員不取報酬,捐出全部收入……11日晚,轟轟烈烈的獻金運動結束,參加者有百萬人次,總共募集金額達百萬元以上。

國民政府用這些捐款為前方戰士購買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以及20萬套單衣,40萬套棉衣。在民族危機關頭,國共兩黨攜手一道與中國百姓一起誓死保衛武漢。

武漢會戰中兒童在宣傳獻金救國

在富池口(今陽新富池鎮)要塞,中國軍隊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軍向國軍施放毒氣才佔領。

在廬山南北,國軍與敵展開激戰,取得萬家嶺大捷,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枝,軍馬100餘匹。

在大別山地區,國軍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

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鬥,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先後集結近百萬人,在武漢地區與日軍展開會戰。圖為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由於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面包圍。而國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決定從武漢地區撤退,未與日軍進行決戰,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日軍究竟傷亡多少?

武漢會戰被稱為擊斃日軍最多的會戰,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

而按照日本1975年出版的《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記載,武漢會戰日軍第2軍戰死2300人、負傷約7300人,共傷亡9600人。第11軍戰死4506人(包括將校172人)、負傷17380人(包括將校526人),共傷亡21886人,總計傷亡31486人。

這個傷亡人數大大低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的數據,如果按照這個數據來算,日軍在武漢會戰僅僅損失不到10%的兵力而已。那麼,到底是國民政府誇大了數字,還是日軍方面故意隱瞞了損失?

日本第6師團是日軍第11軍中死傷最慘重的師團之一,按照第47聯隊戰史《鄉土部隊奮戰史》記載:「從8月1日—10月26日,日軍第6師團戰死2308人、戰傷7277人、合計傷亡9585人。」

這個傷亡還不算6、7月的損失,如果算上,第6師團在武漢會戰中不加戰病人數,傷亡高達1.3萬—1.5萬人之間。

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率部佔領武漢

而日軍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經過廬山山脈作戰、萬家嶺作戰、德安作戰等一系列戰鬥後,傷亡也十分驚人。

在《日本陸軍聯隊總覽》介紹日軍第101師團第149聯隊時說道,該聯隊在武漢會戰中死傷1080人。可以推算出第101師團在武漢會戰中死傷應該在5000人左右。

第106師團在廬山山脈作戰、在萬家嶺戰鬥中遭到中國軍隊的重創,其傷亡遠高於日軍第101師團。按照《熊本兵團戰史》記載,第106師團戰死3321人、戰傷4085人、戰病9905人、合計17311人。

第9師團按照《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富山聯隊史》記載,武漢會戰第9師團死1102人、傷2895人、合計傷亡3997人,損失遠遠不如淞滬會戰。

而另一支部隊波田支隊,根據戰報、戰史提到的傷亡數匯總如下:

如果算上瑞昌戰役的損失,日軍波田支隊傷亡應該在4000人左右,其中戰死人數1500餘人。

這樣算下來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約3.5萬人,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

下面這份日軍第11軍從1938年到1940年歷次作戰的傷亡調查表,又提供了另一份有意思的數據——武漢會戰日軍戰病人數很多,僅第11軍就戰病10萬餘人。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的部分人員損失情況統計

戰病人員,很可能與當時的武漢高溫有關。武漢會戰是典型的「高溫下的戰役」,在這場戰役所經歷的6-10這四個月的時間裡,正好是有著「火爐」之稱的武漢地區氣溫最高的時節,戰場上超過四十攝氏度的高溫酷暑給予了剛剛從中原戰場抽身而出,未來得及變換裝具的侵華日軍以巨大的殺傷。

佔據漢口之後的日軍軍官,從其軍服來看依舊是春秋裝束

根據日方資料,會戰中因高溫而造成的日軍減員甚至要超過其與中國軍隊交火而造成戰鬥傷亡。

綜合來看,整個武漢會戰中,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傷亡應該在5.5萬-7萬人之間,同時還有10多萬戰病人員。而日本自己的《戰史叢書》和當時的軍一級的傷亡調查表顯然對傷亡損失有所隱瞞。

全中國都動了

損失慘重的日軍,並沒有因攻佔了武漢而大為得意。其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哀嘆:攻佔武漢傷亡甚重,日軍士氣大大低落,日俘有問必答,不少人還供出日軍的編制、位置、指揮官姓名等。

正如武漢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陳麗芳所說,武漢會戰雖告結束,但日本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企圖不僅沒有實現,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中國軍隊實現了阻敵西進,以時間換空間,固守重慶大後方的預期目標。

抗戰時駐華的美國記者白修德,曾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寫道:「1937年至1938年的冬天,中國發生了奇蹟……空前未有的最完全的團結精神,在漢口存在了好幾個月。其時曾在武漢呆過的人,從沒有能夠精確地說明這武漢精神是怎麼回事。全中國都動了……」

以武漢的重要戰略地位來說,保衛武漢意味著保衛全中國。武漢會戰中,中華民族空前的萬眾一心、國共兩黨坦誠合作、軍民攜手慷慨赴死的偉大精神都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許多國際人士大為感動,並因此將其歸納為武漢精神。

整理自

上海紀實:紀錄片《武漢會戰》;

搜狐軍事:「武漢會戰中日兵力對比」;

湖北日報:「百萬精兵血戰武漢 萬人怒吼保衛江城」;

環球網:「武漢會戰讓日本美夢破滅 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史叔:「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為何幾乎沒當過首都?」,公眾號「看歷史」(微信ID:EYEONHISTORY)

楊曉辰:「抗戰︱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公眾號「冷熱軍事史」(微信ID:militaryhistory);

TDK:「酷熱下的戰爭:武漢會戰期間,被高溫消滅的日軍遠高於戰鬥傷亡!」,公眾號「軍武次位面"(微信ID:junwu233)等.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丨血戰武漢:82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西湖邊念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碑和牌坊 記錄一段浴血抗戰史
    在杭州的西溪路上,也有一座相同題材的牌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牌坊」,牌坊後面的石碑上,刻著1000多位陣亡將士的名字。  這兩個紀念碑和紀念牌坊,都記錄著八十八師83年前在上海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歷史。  兩座紀念建築,一段浴血抗戰史  初夏的杭州西湖,陽光明媚,遊人如織。
  • 111歲抗戰老兵傳奇人生:抗戰無愧卻對不起家人
    ,被譽為「抗戰活化石」前不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穿過雲南龍陵縣城一條簡陋的巷道,找到了抗戰老兵付心德的家。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先後參加了1937年的「8·13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1938年的「武漢會戰」、1939年的「長沙會戰」等戰役。1943年隨軍入滇。1944年7月4日,付心德隨部隊西渡怒江,開赴龍陵前線戰地醫院,參加滇西抗戰。他所經歷的龍陵血戰,是整個滇西反攻戰中規模最大的要塞爭奪戰,和耗時最長、犧牲最大的攻堅戰,同時,也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
  • 8張地圖,帶你看抗戰中的重要戰役
    原創 星球研究所 可視化星球89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變」發生,拉開了十四年抗戰的序幕。每年如期而至的防空警報喚起歷史的記憶,這是東北灰暗而又堅定的十四年,也是中國浸沒在血與火之中的十四年;是5000多個戰場交鋒的日與夜,是半個中國被侵佔的河山。
  • 微博帳號「直播」了8年抗戰終於迎來勝利,網友:真·歷史教科書
    今天(8月15日),一張刊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新聞剪報在微博熱傳,讓人們驚嘆的不是這張泛黃的《大公報》有多珍貴,而是這篇微博的發布者@抗戰直播 連續8年的堅持:從2012年7月7日至今,其微博共發布34000多條抗戰記錄,終於在今天,「直播」到了抗戰勝利的日子。「辛苦了博主!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 三名70後上海人每天「直播抗戰」 網友致敬寶藏博主
    今天 9月3日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勝利紀念日 譬如1941年發生了很多抗戰歷史上的重大事件: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2月14日,《新華日報》刊登了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書寫的宣言。 12月28日,帳號「直播」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況。
  • 世界軍人運動會為什麼選擇了武漢?
    當你透過高處圓形的瞭望孔,仰望藍天,仿佛能看到80年前的城市上空,一個名叫陳懷民的中國軍人,用一腔熱血駕駛著受傷的戰鬥機,向侵略者的飛機撞去……1938年6月,抗戰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在武漢打響。日本侵略軍在繼太原會戰、徐州會戰之後,企圖通過武漢會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一舉徵服中國。
  • 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摘要]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所以日本《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給出的傷亡數據整整縮水一半。關於抗日戰爭歷次會戰,中國軍隊到底殲滅多少日軍一直充滿爭議。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就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從臺兒莊的血戰,到蘇北敵後遊擊戰,雖然全身多處負傷,但他始終堅持著抗擊侵華日軍。尤其在敵後遊擊戰中,更是打出了川人威風。
  • 一寸山河一寸血—攝影家黑明用鏡頭留住一百個抗戰老兵的歷史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王振江攝影家黑明用5年時間拍了100名抗戰老兵,出了一本攝影作品集《100個人的戰爭》(中央文獻出版社),用影像和文字留存下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活化石」——抗戰老兵的鮮活面容和他們不可複製的歷史。這是一種搶救,抑或是一種自贖。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從1937年開始,經歷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宜昌會戰、長江石牌要塞保衛戰等正面戰場上的六大會戰,他參與的大小戰役加起來有20多場。他曾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也用妙計殲滅過日寇騎兵,還解救過500多名婦女。
  • 揭秘;抗戰時期,擁有鐵拳與鋼頭之稱的國軍名將,是指哪兩位將領
    在抗戰全面爆發後,關麟徵任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52軍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戰鬥力也是很強悍的。初次與日軍交手第52軍就燒毀日本飛機10餘架,繳獲大批槍械彈藥,受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電令嘉獎。第五十二軍戰鬥力如此強悍,和關麟徵平時加強部隊的戰術教育和射擊訓練有很大的關係。
  • 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今年2月,中國全國人大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黨史專家齊彪認為,這意味著紀念抗戰勝利已提升至國家立法最高規格,具有傳承民族精神、警示「玩火者」、呼籲和平等意義。
  • 武漢會戰 笑中帶淚
    到今天凌晨,仍有不少返程的飛機離開武漢。昨天,全國多家航空公司,一改往日輪戰方式,集結47架次包機參與會戰武漢的戰略運輸,是中國民航出動包機架次最多的一天,這還不包括通用航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參與的區域戰術運輸任務。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1945年到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1905年到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曆程。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 淞滬會戰慘烈到什麼程度,一天和日軍拼光一個師,鮮血染紅黃浦江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想要採取由北向南的進攻態勢,利用自己機械化優勢,在平原地區和中國軍隊決戰,殲滅中國軍隊主力,從而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蔣介石為了打破日軍的企圖,主動在上海發動了淞滬會戰,將日軍由北向南的戰略計劃改為由東向西,以利用中國的地形優勢,以空間換時間,進行長期抗戰。
  • 淞滬會戰最慘烈之戰—羅店戰役
    那麼淞滬會戰真的敗了三個月?這顯然是謬論。 本文將依據兩岸權威史料,講解淞滬會戰「血肉磨坊」羅店戰役。向國民黨中央軍抗戰英烈致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註:餘子道老師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顧祝同致蔣介石密電》時間注-1937年9月5日,轉《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十五集團軍關於東戰場淞滬戰役戰鬥詳報》,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
  • 武漢會戰到底有多殘酷?一名日軍士兵記述:活著的人也都快變成鬼
    時間是在1938年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中。雖然武漢會戰最後以中國軍隊失敗、武漢被日軍佔領結束,但是卻極大地消耗了日軍,武漢會戰也成為中國軍隊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相持階段的重要標誌。從日軍士兵的記述,我們很難想像對武士道精神著魔的日軍士兵會感到恐懼和絕望,也由此可見此戰的殘酷性。
  • 中條山會戰:蔣介石稱「最大恥辱」,抗戰史上的一場閃擊戰!
    雖然古代中國軍事思想家並沒有提出閃擊戰的概念,但早已認識到速戰速決的效用。1937年抗戰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日進行了戰鬥約496次,傷亡多達137.6萬人。這個階段中日兩軍爆發了多場具規模的會戰,包括南昌、桂南、上高等戰役,而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就是典型的閃擊戰戰例。
  • 每一個犧牲都有價值:「顯微鏡」下的松山血戰
    編者按:松山戰役(1944.4.14~1944.11.3)是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中國軍隊與日軍在滇西進行的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較量。中國遠徵軍10次攻打松山,最終全殲死守松山的日軍。 2009年8月,《軍營文化天地》雜誌副主編餘戈出版了反映松山戰役的著作《1944:松山戰役筆記》。
  • 今天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這些數字和名字,我們不能忘記!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第一次抗擊外侵的全面勝利,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歷史轉折點!(資料圖片)新華社發75年前的今天,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於1946年把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37年8月13日,上海守軍在淞滬會戰中抗擊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