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2020-12-05 騰訊網

[摘要]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所以日本《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給出的傷亡數據整整縮水一半。

關於抗日戰爭歷次會戰,中國軍隊到底殲滅多少日軍一直充滿爭議。其中武漢會戰日軍的傷亡人數,更是爭議頗多。

國軍誇大戰果?還是日軍隱瞞傷亡?

武漢會戰是抗戰22場會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會戰。當時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4個集團軍(50餘個軍)約100萬人。日軍則投入第2軍(4個師團)約17萬人,第11軍(5個師團、1個支隊)約20萬人,總兵力接近40萬人。

中日兩軍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對峙,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個省,從6月6日一直激戰到10月26日中國軍隊主動撤離武漢結束。

武漢會戰也被稱為擊斃日軍最多的會戰,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先後集結近百萬人,在武漢地區與日軍展開會戰。圖為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很明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的數據有些偏高,整個會戰日軍投入兵力不足40萬,如果真的傷亡25萬人之多,那麼就相當於日軍損失了將近70%的兵力。從軍事角度出發,一支部隊損失了70%的兵力就會喪失進攻能力,就算快速補充新兵或動員20多萬人增援,以日本的國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動員這麼多人。日軍如果真的損失了25萬人,就不可能只用4個半月就佔領了武漢,並取得會戰勝利。

加之,國軍戰報一向愛誇大戰果數倍,因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的數據很不靠譜。那麼日軍方面,關於武漢會戰的傷亡情況又是怎麼說的呢?

按照日本1975年出版的《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2卷記載,武漢會戰日軍第2軍戰死2300人、負傷約7300人,共傷亡9600人。第11軍戰死4506人(包括將校172人)、負傷17380人(包括將校526人),共傷亡21886人,總計傷亡31486人。

這個傷亡人數大大低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的數據,如果按照這個數據來算,日軍在武漢會戰僅僅損失不到10%的兵力而已。

後筆者又找到了一份日軍第11軍從1938年到1940年歷次作戰的傷亡調查表,裡面武漢會戰的傷亡又與《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所給出的數據不一致。

該份調查表給出的戰死人數要比《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多出2100多人,同時告訴我們武漢會戰日軍戰病人數很多,僅第11軍就戰病10萬餘人。

那麼這份調查表是否就是日軍的真實傷亡情況?日軍各個師團、聯隊戰後編寫的師團史、聯隊史對武漢會戰的傷亡又是怎麼記載的呢?

死傷慘重的日軍王牌師團

按照日軍《熊本兵團戰史》記載,日軍第6師團於1938年6月6日,向廬州南方10公裡處的中國軍隊警戒陣地發起進攻,打響了進攻武漢的第一槍。

在日軍渡過巴陽河後,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反擊,一時間日軍第6師團傷亡慘重。《熊本兵團戰史》寫道:「第二天6月11日不停地進攻,增援的山炮隊也全力投入戰鬥,但我方的死傷數不斷上升。第11中隊長福田大尉在黎明的夜襲中犧牲,第6中隊長赤星大尉也中彈負傷,第5中隊長宮本少尉戰死,山本少尉、富田準尉等死傷的下級士官不斷增加……」

到了6月19日潛山戰鬥的結束,連日作戰的日軍第6師團傷亡較大,不得不停止進攻的腳步,在潛山一帶休整恢復戰力。當時日軍第6師團有4個野戰醫院,其中光第4野戰醫院收容的傷員就高達2307人。

第6師團一直休整到7月25日後,才開始集結兵力向前進軍。在日後的太湖、黃梅、廣濟、田家鎮等一系列戰鬥中,號稱日軍最強兵團的九州部隊第6師團傷亡慘重。尤其是田家鎮戰役,日軍第13聯隊遭到殲滅的打擊。「這次戰鬥的犧牲非常慘重。支隊的死傷情況直到現在也無法完全了解清楚……」

第6師團也是日軍第11軍中死傷最慘重的師團之一,按照第47聯隊戰史《鄉土部隊奮戰史》記載:「從8月1日—10月26日,日軍第6師團戰死2308人、戰傷7277人、合計傷亡9585人。」

這個傷亡還不算6、7月的損失,如果算上,筆者認為第6師團在武漢會戰中不加戰病人數,傷亡高達1.3萬—1.5萬人之間。

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率部佔領武漢。

被縮水一半的傷亡

而日軍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經過廬山山脈作戰、萬家嶺作戰、德安作戰等一系列戰鬥後,傷亡也十分驚人。

在《日本陸軍聯隊總覽》介紹日軍第101師團第149聯隊時說道,該聯隊在武漢會戰中死傷1080人。可以推算出第101師團在武漢會戰中死傷應該在5000人左右。

第106師團在廬山山脈作戰、在萬家嶺戰鬥中遭到中國軍隊的重創,其傷亡遠高於日軍第101師團。按照《熊本兵團戰史》記載,第106師團戰死3321人、戰傷4085人、戰病9905人、合計17311人。

第9師團按照《鯖江步兵第三十六聯隊史》、《富山聯隊史》記載,武漢會戰第9師團死1102人、傷2895人、合計傷亡3997人,損失遠遠不如淞滬會戰。而第27師團由於筆者手中缺乏資料,因此損失暫時不清楚。

而另一支部隊波田支隊,筆者根據戰報、戰史提到的傷亡數匯總如下:

如果算上瑞昌戰役的損失,筆者推測日軍波田支隊傷亡應該在4000人左右,其中戰死人數1500餘人。

這樣算下來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約3.5萬人,如果算上第27師團和軍直屬部隊損失,日軍第11軍戰死、戰傷人數應在4萬—4.5萬人之間。所以日本《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給出的傷亡數據整整縮水一半。由此可以推算出,日軍第2軍在武漢會戰中,戰死、戰傷人數應該在1.5萬人—1.8萬人之間。

整個武漢會戰,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傷亡應該在5.5萬人—7萬人之間,同時還有10多萬戰病人員。

萬家嶺戰役中日軍戰死者墓碑

由此可見,關於日軍傷亡情況,日本自己的《戰史叢書》和當時的軍一級的傷亡調查表都有隱瞞傷亡的習慣。要想了解歷次會戰中日軍的傷亡,應該參考日軍師團、聯隊一級的戰報或者日後編寫的基層部隊史,尤其是日後編寫的部隊史。

這些部隊史都是結合原始戰報、陣中日誌、將官、軍官日記編寫的,有的部隊史會保留詳細的戰死者名單,有的直接精確到戰死的時間和地點。它們與《戰史叢書》相比,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文/楊曉辰)

相關焦點

  • 武漢會戰到底有多殘酷?一名日軍士兵記述:活著的人也都快變成鬼
    雖然武漢會戰最後以中國軍隊失敗、武漢被日軍佔領結束,但是卻極大地消耗了日軍,武漢會戰也成為中國軍隊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相持階段的重要標誌。從日軍士兵的記述,我們很難想像對武士道精神著魔的日軍士兵會感到恐懼和絕望,也由此可見此戰的殘酷性。 1938年夏初,九江失守後,日軍進攻的矛頭直指武漢,蔣介石知道,無論從軍事還是政治上而言,武漢顯然不可輕易放棄。
  • 歷史上的今天丨血戰武漢:82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第11軍戰死4506人(包括將校172人)、負傷17380人(包括將校526人),共傷亡21886人,總計傷亡31486人。這個傷亡人數大大低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計的數據,如果按照這個數據來算,日軍在武漢會戰僅僅損失不到10%的兵力而已。那麼,到底是國民政府誇大了數字,還是日軍方面故意隱瞞了損失?
  • 淞滬會戰慘烈到什麼程度,一天和日軍拼光一個師,鮮血染紅黃浦江
    整個淞滬會戰期間,蔣介石一共投入148個師和62個旅共80多萬人的兵力。當時全國的兵力也不過200萬人,去掉一些連槍都沒有摸過的三流部隊和一些吃空餉的部隊,能拉出來打仗的也就100萬人,可以說這些部隊是當時中國的幾乎全部精銳部隊。 淞滬會戰打的十分慘烈,用馮玉祥的話說淞滬會戰就是一場大熔爐,平均一天能打光一個師的兵力。
  • 日本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啥國軍87萬人頂不住10個師團的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武漢會戰,國軍70個守城,結果頂不住日軍7個師團的進攻,武漢硬是沒守住!我們知道,防禦一方在戰爭中往往是佔便宜的,可以說至少有50%的戰鬥力提升,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這就要說說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到底怎麼樣了。
  • 張自忠:49歲身中16彈犧牲,日軍停戰保護遺體,蔣介石為他痛哭
    古來徵戰幾人回!自古以來,戰場上有多少如文天祥一樣的民族英雄為了保家衛國、挽救民族危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萬死不辭,用自己的勇敢、鮮血、生命和視死如歸的悲壯就義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日軍第5師團接到命令後抽調軍中最精銳的主力與偽軍劉桂堂部約兩萬人直撲臨沂。我軍第5戰區李宗仁司令進行戰略部署,令龐炳勳率第3軍團約一萬三千餘人,張自忠率第59軍約兩萬兩千餘人共同阻擊日軍對臨沂的進攻。
  • 迷信日軍見日全食,向天射擊妄圖解救太陽,讓人啼笑皆非兵敗長沙
    隨後不久,戰火就燃燒到了長沙地區,日軍以兩個師團的兵力圍攻長沙,其餘部隊則對前來增援的中國軍隊展開猛烈阻擊。就當時的形勢來說,中國軍隊是十分被動的,長沙面臨著極大的危險。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戰局卻在此時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 此上將是平型關會戰總指揮,是個忠厚人,晚年住在草山,生活清苦
    先是,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派人送給楊愛源50萬元大洋,不到一月,又送來40萬大洋。面對巨款,如何處理?楊愛源猶豫再三,後來,他把手下將領們喊過來,一商量,一起分了,然後造了一個花名冊領據,派人送還蔣介石,連一個謝字都沒說。完全一副公事公辦的架勢。楊愛源雖然掌管實權,卻不貪財,以至於徐永昌對人說:「星如夠個忠厚人了。」
  • 日軍做法最狡猾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從關東軍抽調第1師團第2旅團附特種兵組成「混成第2旅團」和後面的「混成第15旅團」 支援華北日軍。這樣的混成旅團都擁有兩個聯隊左右的步兵,按戰時編制組建作戰兵員超過8000人,而日本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普遍提高各師團的實戰經驗,同時培養戰鬥骨幹。
  • 日軍進攻鄭州,蔣介石炸毀花園口堤壩,曾親眼目睹炸出黃河蛟龍?
    各說紛紜,有人認為龍是完全虛構的生物,根本就不存在;也有觀點認為龍是存在的,如果十二生肖只有龍不存在很不合理,龍真實存在,只是一般人遇不到。有傳言稱,當今世界上僅存三條蛟龍,其中一條在蔣介石炸黃河的時候就被發現了,當時稱為花園口慘案。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
  • 桂系軍隊抗戰最大的敗筆「桂柳會戰」,廣西百姓撰聯嘲諷粵桂兩軍
    單說柳州方向的作戰,來敵是從廣東北上的日軍田中久一第23軍之第22、第104師團,這兩個師團的鬼子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士氣,均不如第11軍的第3和第13師團那兩個頭牌。其中第22師團是從杭州經海運調來華南的,曾在東沙島海面遭遇中美聯合航空隊的空襲,不僅被擊沉了若干艦船,還淹死了1000多號鬼子並且損失相當數量的重武器,因此這一路鬼子的心氣並不怎麼高。
  • 武漢會戰 笑中帶淚
    到今天凌晨,仍有不少返程的飛機離開武漢。昨天,全國多家航空公司,一改往日輪戰方式,集結47架次包機參與會戰武漢的戰略運輸,是中國民航出動包機架次最多的一天,這還不包括通用航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參與的區域戰術運輸任務。
  • 淞滬會戰最慘烈之戰—羅店戰役
    那麼淞滬會戰真的敗了三個月?這顯然是謬論。 本文將依據兩岸權威史料,講解淞滬會戰「血肉磨坊」羅店戰役。向國民黨中央軍抗戰英烈致敬。接著,衝入羅店東端十裡的長街,日軍大舉增援反撲,雙方陷入拉鋸戰。是日夜,第67師主動出擊。該師以第199旅主力4個營守衛羅店鎮,以第397團出擊陸家堰,蒲家廟之敵。但出擊部隊尚未得手,天色已明。日軍卻突然向羅店鎮猛攻,敵出動飛機6架,重炮10餘門,將羅店鎮夷為平地;同時,日軍步兵千餘人分數路猛撲羅店。
  • 抗日戰爭鄂中大怪物,日軍視為心腹大患,國軍為何也避如蛇蠍?
    王勁哉是陝西渭南人氏,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講武堂,是楊虎城麾下作戰最為勇猛的戰將之一,西安事變時期力主處決蔣介石。然而因為張學良將蔣介石送回南京,王勁哉一怒之下帶著部隊脫離楊虎城,不久之後接受南京民國政府的收編,所部改編為第三十八師。
  • 抗日戰爭14年,中國到底擊殺了多少日本鬼子?真實數據令人驚醒
    永定河邊,南苑巷內,多少男兒浴血中! ——《沁園春·佟麟閣》 抗日戰爭真的不願再提及,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真的不願再想起,那是一段刻苦銘心的記憶;真的不願再回憶,那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深刻的痕跡。可我們卻不能忘,因為我們要牢記歷史,以史為鑑、鑑明得失。
  • 抗戰中的日全食事件: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不料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使日軍陷入步步血戰境地,部分日軍還在撤退中陷入重圍死傷慘重,整個戰役損失達4.2萬人。  8月下旬,日第十一軍主要作戰兵力開始秘密向湘北集結。然而,阿南的訓令並沒有讓日軍士氣很快振作起來,但「上天的懲罰」卻很快到來。  日全食後僅幾天,「上天的懲罰」就應驗了,只是不在長沙地區,而在十一軍的後方宜昌。由於宜昌是距重慶最近的戰略門戶,因此日軍在1940年6月攻陷宜昌後,便派十一軍第十三師團駐防。此時該師團已抽出30%的兵力支援長沙作戰,宜昌實際只有1萬多人防守。
  • 愛好者收藏30張日軍繪製長沙地圖 部分至今仍準確
    「待地圖印製完畢,日軍發動了長沙會戰。1939年9月,日軍突破汨羅江和新牆河兩道防線,從東、北兩個方向直撲長沙而來,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成洋認為,日軍前後發動3次長沙會戰,絕對不是打到哪裡是哪裡這樣簡單,而確實是依據早前準備好了的地圖有備而來。
  • 中條山會戰:蔣介石稱「最大恥辱」,抗戰史上的一場閃擊戰!
    這個階段中日兩軍爆發了多場具規模的會戰,包括南昌、桂南、上高等戰役,而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就是典型的閃擊戰戰例。為什麼日軍要急於消滅第一戰區的戰力呢?因為第一戰區在山西南部、黃河北岸一帶構築了堅固陣地,對華北和山西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除衛立煌指揮的部隊外,第八路軍同樣威脅著日軍,故華北地區被日軍視為"治安情況極為惡劣"的佔領區。日軍根據這個指導方針,在"盲腸症"(第一戰區)與"癌症"(第八路軍)之間,選擇了先對"盲腸症"動手。
  • 世界軍人運動會為什麼選擇了武漢?
    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統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軍民同仇敵愾,用「武漢會戰」成功地阻擊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決死之心,譜寫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 日軍花錢買糧為何還被罵搶劫,抗戰時中國軍隊夥食到底有多差
    蛋哥不是學化學的,不知道包子究竟能不能變成手雷,咱們今天就聊一下,中日雙方的夥食,中國軍隊到底能不能吃上包子。日軍研究軍用口糧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治維新,二戰時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每人每天供應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還有各種調料、糖、茶和香菸等。戰時主食由壓縮餅乾和罐頭替代,其他副食酌情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