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很憋屈,理論上該戰區的作戰地域為兩廣地區,也就是以粵軍和桂軍為主,然而桂系部隊其實只聽白崇禧的指揮,粵系的餘漢謀也不聽招呼,後來乾脆獨立出去組建了第七戰區。所以1944年底,當日軍兵分兩路發起「桂柳會戰」時,這位北伐名將手中能夠掌握的部隊確實有限,最要命的還是成分太雜。
日寇對桂林和柳州地區的侵犯,原定計劃是分頭攻取,即橫山勇第11軍的主力從湖南經「湘桂咽喉」全州攻擊桂林,由於中央軍陳牧農第93軍不戰而棄全州,第11軍五個師團迅速兵臨桂林城下。作為當時的廣西省府,桂林城防當然由桂軍負責,也就是等於由白崇禧統一部署調度,所以張發奎是插不上手的,關於桂林保衛戰之前多有介紹,這裡輕輕略過。
單說柳州方向的作戰,來敵是從廣東北上的日軍田中久一第23軍之第22、第104師團,這兩個師團的鬼子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士氣,均不如第11軍的第3和第13師團那兩個頭牌。其中第22師團是從杭州經海運調來華南的,曾在東沙島海面遭遇中美聯合航空隊的空襲,不僅被擊沉了若干艦船,還淹死了1000多號鬼子並且損失相當數量的重武器,因此這一路鬼子的心氣並不怎麼高。
坐鎮柳州的陸軍二級上將張發奎,理論上可以動用的部隊有三個集團軍:楊森第27集團軍(川軍)、夏威第16集團軍(桂軍)、鄧龍光第35集團軍(粵軍),其中兼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的楊森及其所部,是從湖南撤下來的,整個集團軍只剩下不到30000人,很難發揮什麼作用,那麼作戰主力當然就是粵軍和桂軍。
根據重慶軍事委員會的命令,柳州城防應由粵軍第35集團軍之黃濤第62軍負責,然而張發奎為了保存這支自己的心腹部隊,單方面改為了楊森集團軍所屬的丁治磐第26軍(中央軍旁系)守城,爾後以桂系夏威集團軍確保宜山,以粵系鄧龍光集團軍置於來賓以西。這個部署的中心意思,就是以中央軍頂在最前面,桂軍部署在後面,而粵軍在側翼保持機動。
丁治磐是老油條了,當然不會以一己之力死守柳州,此時由於日寇第23軍部隊需要翻越大山推進緩慢,而一向喜歡搶功的橫山勇,則從桂林前線抽調第3、第13師團率先撲向柳州。因此當第3師團先頭部隊接近柳州時,丁軍長的命令是:軍屬炮兵可勁轟擊,炮彈打光就撤退。所以第26軍在柳州僅僅堅持了不到24小時,就全軍「轉進」了,1944年11月10日,日寇第11軍部隊輕取柳州。
後面就是桂西重鎮宜山了,這一地區是西南大後方的物資儲運中心,建有許多軍用倉庫並儲有大量軍用物資,防守此地的是夏威集團軍主力第46軍的兩個師。日軍第13師團的先頭大隊1000餘人,在行進間首先襲擊了位於永福的第16集團軍總司令部,結果擁有直屬部隊步兵和騎兵數個團的桂軍集總,面對少數日軍的進攻立馬驚慌失措,總司令夏威以下紛紛跳河逃走,鬼子衝進集團軍司令部時,桌上的飯菜還沒吃完,地圖文件扔了一地。
撤到宜山縣城的夏威感覺挺丟人,命令第46軍軍長黎行恕一定要死守城池,而在百色的張發奎也希望桂軍主力第46軍打出點樣子來,以保衛桂西山區的海量物資。然而仗一開打即陷入混亂,漢奸日特在城中縱火打信號彈,前線守軍以為日軍已迂迴佔領縣城,急忙撤出陣地準備逃跑,夏威把電話直接打給188師師長海競強(白崇禧外甥),要求他必須堅守到底。
夏威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所以電話裡非常嚴厲:「縣城還在我們手裡,敵人從何而來?你不報告就撤退,我要殺你的頭,現命令你一定要堅持到讓你退再退,否則即將你槍斃」!就這樣再三督令,海競強也只多守了大半天就跑路了,至於槍斃什麼的你聽聽就得了,夏威還不敢真殺白崇禧的親外甥。11月15日,桂系重鎮宜山淪陷,日軍擄獲的物資堆積如山,甚至用繳獲的美式榴彈炮轟擊潰逃的桂軍。
張發奎終於忍無可忍了,急電重慶要求懲處第46軍各級主官:「查此次桂柳會戰,第46軍參戰最晚,人員武器亦較他軍優越數倍,及與寇接觸不及兩日,損耗亦不嚴重,居然自相驚擾,避開正面,致宜山垂手陷賊」云云,老蔣閱電,嘆了一口氣說:「46軍黎行恕的頭是鐵的吧」?侍從室主任林蔚知道老蔣又動了殺機,急勸說黎行恕乃夏威愛將,第16集團軍目前在桂柳前線舉足輕重,殺不得啊!
就這樣整個桂柳前線完全崩潰,日軍如入無人之境,竟然能夠在中美聯合航空隊的掃射轟炸下,不到20多天推進700公裡,從桂柳地區一直殺到貴州的獨山,平均每天前進30公裡!很多時候,第四戰區的部隊還未及設防,日軍就已經殺到,狀況極為混亂。張發奎甚至親率一個工兵團、一個炮兵團和五輛坦克在懷遠組織防禦,陸軍上將指揮團級部隊作戰,足見狼狽。
比較而言,在側翼作戰的粵軍表現要稍好一些,第35集團軍之第64軍集中尚能作戰的主力4000餘人,在部分廣西民團的配合下,於桂平、蒙墟地區猛烈反擊北上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3旅團,不僅重創當面之敵,還擊斃大隊長一員。在來賓,第62軍則阻擊了北上的3000餘日軍騎兵,斃傷其800餘人後將其趕回了南寧,如果桂南方向的日軍再投入戰場,局面將更加不可收拾。
桂柳作戰中由於桂軍丟盔棄甲一敗塗地,致百姓生命和財產損失無算,廣西民間寫了一副對聯表達憤怒:「桂省府數次搬遷,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變,從此凌雲直上,安居樂業。四戰區再度撤退,向華失向,夏威失威,雲淞雲散,盼望龍光反照,氣煞健生」!
看看吧,裡面罵的粵軍將領只有張發奎和鄧龍光,而桂系將領則以白崇禧打頭,後面是夏威、韋雲淞、凌雲上等一批人,還不算那個氣得老蔣半死的黎行恕。你要知道,這可是在廣西地界啊,是桂軍的桑梓和鄉親所在,因此桂柳會戰中桂軍的喪師失地實不應該。從整個會戰過程看,粵軍的表現雖然也不咋地,但是仍然略好於桂軍,而桂系正規軍的表現,尚不如裝備簡陋的廣西民團。
在悲催的1944年,在日本侵略者攻入大西南抗戰後方的時候,桂軍的真實表現如何呢?筆者不便直接結論,因為真實的戰史已經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