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擊戰理論源自英國,隨著德軍在二戰期間將閃擊戰發揚光大。近代西方軍事思想家多將閃擊戰視為"戰略性癱瘓",就是要殲滅敵軍各級指揮部,納粹德國裝甲兵將領古林德就被視為"戰略性癱瘓"理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只要給敵軍發動一個突然而迅速的打擊,敵軍的指揮系統便會陷入完全癱瘓的狀態。
雖然古代中國軍事思想家並沒有提出閃擊戰的概念,但早已認識到速戰速決的效用。孫子曾經說過:"兵貴勝,不貴久。"意思是戰爭只重取勝,不重持久。蔡州之戰 、瓦橋之戰,都屬於閃擊戰戰例。1937年抗戰開始,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日進行了戰鬥約496次,傷亡多達137.6萬人。這個階段中日兩軍爆發了多場具規模的會戰,包括南昌、桂南、上高等戰役,而1941年的中條山會戰就是典型的閃擊戰戰例。
從1941年開始,日軍把作戰重心轉移到華北地區,並制定了一份作戰報告,其中一項是"期待在山西南部消滅中央軍"。所謂"山西南部中央軍"就是指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指揮的、駐守山西南部中條山一帶的國軍部隊。為什麼日軍要急於消滅第一戰區的戰力呢?因為第一戰區在山西南部、黃河北岸一帶構築了堅固陣地,對華北和山西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除衛立煌指揮的部隊外,第八路軍同樣威脅著日軍,故華北地區被日軍視為"治安情況極為惡劣"的佔領區。日軍根據這個指導方針,在"盲腸症"(第一戰區)與"癌症"(第八路軍)之間,選擇了先對"盲腸症"動手。
中條山東西約170公裡,南北約50公裡,前扼山隘,背臨黃河,位處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交界處,橫亙黃河北岸,東至太行山、太嶽山,西接呂梁山,構成箕形山地,而以汾河河谷為箕底,是瞰制豫北、晉西的戰略要地,亦是河南洛陽、陝西潼關的重要屏障。第一戰區共有11個軍,其中7個軍、16個師、約15萬人部署在中條山。自1938年以來,日軍總共發動了13次進攻中條山國軍陣地的軍事行動,但全被國軍擊退。
1939年夏秋之交,隨著山西東部作戰和潞安掃蕩戰的結束,日軍成功佔領潞安地區,但是,日軍在山西南部仍然面臨著被中國軍隊南北夾擊的威脅:南部有以中條山為根據地的國軍第一戰區部隊,北部有第八路軍,西南部還有閻錫山的晉綏軍。
除發動多次掃蕩戰以消滅中條山根據地國軍的有生力量外,日軍同時加緊修建各類防禦工事。自1939年1月初,日軍在山西南部積極修建工事:在安邑北面的張良村增兵六七百人,並在附近要點架設電網;把在北平、天津徵集的民夫2,000餘人運送到山西,積極修築由臨汾至河津,及由河津至臨晉的公路;博愛的日軍1,000餘人在城西構築工事;臨汾日軍在河西劉村一帶構築工事。日軍又以河南東部地形平坦,所以自1940年以後日漸加強對隴海路的控制,修築一條長約210裡、高約4公尺,上寬16公尺、下寬32公尺的長堤,目的是要令黃河"泛濫西去",並且在江村附近修築水壩。同年底,日軍又在同蒲路沿線築網,並於要害處架設電網、修建炮臺。
隨著日軍在山西南部不斷調動部隊,蔣介石接收到來自山西各地前線將領的報告,指出日軍在山西各地的異動。於是,他通令山西南部各前線指揮官,指出"敵於最近似有侵襲我晉南根據地之行動,仰飭前線各部隊,以打破其企圖",並指示各戰區應加緊徵集民夫修建戰鬥陣地和防禦工事,以及各渡口的河防工事。
從1941年5月7日日軍發動攻擊,至6月2日會戰結束為止,雙方作戰達30日之久。參與中條山會戰的國軍約有17,000餘人,日軍約有18,000至21,000人,史稱是次會戰"戰鬥慘烈,為抗戰數年來所未有",蔣介石亦也親口說中條山會戰是"抗戰最大的恥辱"。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回憶錄提及德軍在波蘭發動閃擊戰時,說:"閃擊戰的標本:陸空兩軍在戰場上的密切配合;狂烈轟炸一切交通線及任何似乎成為目標的城鎮;還有軍事間諜和傘兵的自由使用。最特別的是,看見了所向無敵的大群裝甲車輛的向前直衝。"可見閃擊戰對邱吉爾所產生的震撼。
中條山會戰爆發時,我們同樣見識到日軍陸空兩軍的協同作戰是如何緊密配合;同樣見識到日軍如何狂轟濫炸國軍交通線和補給線;同樣見識到日軍的便衣隊、小型縱隊是如何滲透到國軍陣地後方施行突襲;同樣見識到日軍空降兵如何被投放到戰場;同樣見識到日軍裝甲兵是如何配合步兵、炮兵、騎兵向國軍陣地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