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蔣介石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

2020-12-03 天擇雜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戰神粟裕的背後(63)

上一節我們講了中日兩國的軍隊在上海交戰,蔣介石忙於應付日本的侵略,所以暫緩了對紅軍的圍剿,這是第三次反圍剿和第四次反圍剿相隔時間較長的原因。

前面我們講過,由於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所以對日本採取忍讓和妥協的態度,這也為幾年後的日本全面侵華埋下了隱患,這一決策也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走向。所以這一節我們把一二八淞滬抗戰的事情講一講,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國際背景以及國民黨的內部矛盾。

日軍進攻上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策應在北方搞滿洲獨立的戰略,這就決定了上海方向不是日軍的主攻方向。然而上海對國民黨來說,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按理說,蔣介石必須要在上海進行堅決的抵抗。

①從經濟上看,上海是財富的聚集地,也是蔣介石經濟的主要來源。在1931年抗戰爆發前,上海的人口有300多萬,上海的工業實力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及綜合性經濟中心。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地價,我們來看看當時上海的地價。

20世紀30年代初期,上海土地每畝均價為22062元,而緊次之的廈門就驟降為每畝12000元,當時北方最大城市北平地價僅為可憐的790元,首都南京的地價也只有3600元。目前北京的地價和上海持平有時還稍高點,誰能想到當時上海的地價是北平(北京)的30多倍,當時上海也把其他城市遠遠地甩在後邊,一家獨大,不像現在的「北上廣深」格局。

當時上海是中國的外貿中心,中國關稅收入的一半來自上海,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所以從經濟上看,上海不能丟。

②從政治上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上海距離南京非常近,更為重要的是,上海是國外資本的聚集地,當時英國在華投資的80%、法國在華投資的90%、美國在華投資的60%都在上海。

與這些利益相關的是列強都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使館、商會等機構。這也是列強對日本進攻上海的反應要遠比日本侵佔東北的反應大得多的原因,這些列強把控的國聯在1932年2月26日發出呼籲,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讓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此可見上海的政治影響力。

③從軍事上看,作為長江的入海口,上海是長江進入中國內的關鍵門戶,如果上海一旦失守,那麼長江區域必將門戶大開,國民黨的首都南京也將不保。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國民黨內分成兩派,一派以蔣介石為首,力主妥協與退讓,其理由是和日本對抗必敗,持有這種看法的還有汪精衛、何應欽等人。

另一派是主戰派,這一派又以國民黨上海駐軍第19路軍的將領為主,主要有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等人。

第19路軍的前身是國民黨軍第4軍第10師和第11軍,其中第10師曾參加了南昌起義,後脫離南昌起義隊伍。1931年11月,第19路軍調防京滬地區,全軍官兵3.3萬餘人。中日兩軍的對戰正是在國民黨內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對決下進行的。當時國民黨雖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是蔣介石對各地方實力派的制約能力並不強,這是地方實力派能夠主戰並施以行動的前提條件。

1932年1月28日,日方發出最後通牒,限定第19路軍即日起撤出上海閘北,防區由日軍進駐,這遭到了第19路軍的堅決拒絕,戰事隨即爆發。一方面第19路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另一方面第19路又不聽從蔣介石的話要求堅決抵抗,這使得第19路軍的供給遠遠不足。

第19路軍雖不是蔣的嫡系,但其抗日血性卻很強,在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分別發表了講話,其核心要義:「死力抵抗」、「一決死戰」。

戰役開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19路軍8個月600餘萬的軍餉。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第19路軍幾乎沒有棉衣,將士身著單衣,短褲露膝,在冰天雪地裡作戰。他們不僅沒有衣著,而且武器裝備也不足,尤其戰役開始後,明顯感覺到手榴彈供應不上,中央政府始終不予以回應,只好發動上海民眾趕製土製手榴彈。同時19路軍的炮火力量也比日軍低了數個檔次,導致日軍轟炸肆無忌憚。

在第19路軍和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蔣介石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戰爭開始後南京中央政府屢次發電,要求19路軍不得抵抗,撤到二線陣地。雖然19路軍開始沒有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戰役成果,但是在一封接一封的電報下,蔣光鼐和蔡廷鍇只好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

二是國民政府宣布將首都遷至中原的洛陽。對於一個國家來講,遷都是非常之事,如果沒有大災大難,除非準備長期作戰,難以解釋何以遷都。

三是令陸軍第87師(師長張治中)、第88師(師長俞濟時)、以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唐光霽)合編成第5軍,令張治中為軍長,緊急增援上海。

蔣介石的策略是邊打邊談,所以其舉措看上去互相矛盾。當然打是被逼的,談才是蔣介石的根本目的。

當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日本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日本的目的達到了,而蔣介石又不願意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於1932年3月24日正式開始會談,5月5日中日籤訂了《上海停戰協定》。一二八淞滬抗戰僅持續1個多月,但是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

一是日軍當時的戰鬥力遠沒有蔣介石認為的那麼厲害。當時日軍的參戰兵力大約10萬人,中方第19路軍和第5路軍,總共投入的兵力不足6萬人,而國民黨軍的總兵力有200多萬。中方傷亡人數是15173人,日方傷亡人數是3091人,也有的資料統計是3184人。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大約是日軍的5倍左右,但這是在中方兵力不足、將帥不和、補給不足的情況下的戰績。如果中方意志堅決,指揮得當,日軍很難獲得成功,這一點對比抗美援朝就可以看出。

二是國民黨軍將帥不和大大削弱了國民黨軍的戰鬥力。淞滬抗戰始終伴隨著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如果把第19路軍比作嶽飛的嶽家軍,蔣介石就好比宋高宗趙構,不斷下命令令其撤軍,這種高層主和、基層主戰的態勢使部隊得不到補給,作戰時畏手畏腳,這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孫子·謀攻》說: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國民黨軍則是上下不同欲、將能而君御,這乃是兵家大忌。

三是中日雙方籤署的《上海停戰協定》,留下巨大的隱患,成為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失利的重要原因。這份協定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根據該協定,日本軍隊可以留駐上海,因此,日軍得以在上海地區大量修建軍事設施,密密麻麻的軍事工事在後來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給中國軍隊帶來極大的損失。

而且日軍公開地在上海建立了情報網絡,上海猶如日本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雙眼睛,時刻窺視,這是導致後來全面抗戰時中國軍隊一瀉千裡的重要原因。這也才有了800將士血戰四行倉庫的悲壯故事。

所以專家說:1932年蔣介石的一個重要決定,成為四行倉庫八百勇士悲壯的根源。這個結論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但是也說明了《上海停戰協定》的隱患太大了。

後來英勇抗戰的第19路軍被調離了上海,先後駐紮在南京、鎮江、常州一線,後又被調往福建投入圍剿。1932年5月21日,《上海停戰協定》的墨跡未乾,蔣介石親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準備對紅軍根據地發動第4次圍剿,這就是中央紅軍第4次反圍剿的大背景。

(天擇雜談原創:本文在史實的基礎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手法,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粟裕生平事跡》、《粟裕傳》、《戰神粟裕》、《名將粟裕珍聞錄》等。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

相關焦點

  • 《八佰》戰士守四行倉庫 電影最後一幕是什麼意思?最後結局是什麼?
    《八佰》戰士守四行倉庫1937年,上海戰場硝煙滾滾,四行倉庫炮火震天。今天,記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八佰》已經進入了上映前的倒計時。掩護部隊主力撤退的任務,就落在了88師524團第一營的八百壯士身上。四行倉庫北面,是已經淪入敵手的大片國土,和數十萬裝備精良,殺氣騰騰的日寇;南面一河之隔,是上海十裡洋場,燈紅酒綠的繁華街道和英美人士居住的公共租界。一面是天堂,另一面就是地獄。
  • 史海鉤沉:孤島一面旗——67年前上海"八百壯士"
    "八·一三",一個上海必須銘記的日子。掀開厚重的歷史,67年前的這一天,日軍向上海發起進攻,三個月後,上海淪陷。   這場被史學家稱為"淞滬抗戰"的戰爭,血淚和屈辱中,卻有華彩悲壯:八百壯士。   其時國民黨大軍已經西撤,這八百"孤軍",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裡,與十倍於己的日軍激戰四日四夜。
  • 四行倉庫平面圖來了
    上映4天獲得了9.1億的票房,加上此前點映的1億多票房,綜合票房超過了10.49億元,成為復工後首個達到10億票房的大片。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展現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的戰鬥場景。
  • 蘇州河貫通|「喚醒」城市共同記憶 四行倉庫段貫通「詩意盎然」
    原標題:蘇州河貫通 | 「喚醒」城市共同記憶 四行倉庫段貫通「詩意盎然」「蘇州河靜安段強調的是人文景觀,市民的參與很重要。」靜安蘇河灣景觀貫通工程總設計師鐘律介紹說。1月11日,繼總商會段沿岸貫通的景觀工程改造完成之後,四行倉庫段也全新亮相,正式向公眾開放。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1942年4月到5月,日偽軍開始對冀東、冀南、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11月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本年冬對海南島進行了反覆「掃蕩」。雖然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但這樣的成績使蔣介石在同盟面前抬不起頭。這對蔣來說,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大問題,至於災民就無足輕重了。從抗戰開始到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糧都是全國第一。這樣的資源重地,在蔣委員長看來,應當太太平平才夠面子。
  • 兩個留蘇同學,一個成共和國大將,一個叛變投敵被蔣介石下令處決
    在中央紅軍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在上海的中央的日子卻非常難過,因為他們在上海已經呆不下去了,在1932年已決定將中央搬到中央蘇區,而這一切是因一個人而起,這個人叫顧順章,他被稱為我黨「歷史上最危險的叛徒」。
  • 周末觀影丨首次成為全球頭號票倉,國產電影正處當打之年
    7月中旬中國電影行業復工復產以來,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便創造了150億元的電影票房紀錄,這讓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票房第一的電影市場。更值得驕傲的是,國產電影票房佔比八成以上。觀潮君梳理了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前五榜單:《八佰》以31億票房奪冠,《我和我的家鄉》居後,貢獻了28億票房,《姜子牙》收穫16億,《金剛川》輕取11億,《奪冠》達到8.3億。
  • 羅斯福提議把琉球還給中國,蔣介石:我拒絕
    1898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以一紙《馬關條約》割走了這塊土地。自此,琉球和中國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分離,直至今日還沒有回歸。其實,琉球是有機會回歸的,但是一個人的一句話,導致中國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他就是蔣介石。
  • 臥底蔣介石身邊11年從容淡定,紅色女諜的傳奇人生
    而在中國,也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間諜,她的身份僅僅是一個速記員。抗日戰爭期間,她受周恩來的指派,早已經打入國民黨內部的她,於1938年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作速記員,在蔣介石和其他國民黨高官主持的會議上為中共搜集了大量重要的情報,而且從未暴露,這些情報極大地影響並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 吳景平:蔣介石如何參與並推動1935年的法幣改革?
    起初蔣介石身兼國民政府主席和陸海軍總司令,還一度兼任行政院長;1931年底蔣介石下野,旋於1932年初復出,先是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身份與出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衛合作;待到1935年10月底汪精衛遇刺離開行政職位之後,蔣介石重新兼管行政院,成為國民黨內外重大政策的主導者。蔣介石對於該時期貨幣領域問題所持態度和對幣制改革所起的作用,需要進行具體的研究。
  • 紅軍如何渡過烏江:冒充蔣介石給國軍發調兵電報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紅色密碼」之父曾希聖 長徵期間,敵我雙方都在大規模的行軍途中,無線電通訊成為雙方傳遞軍情的主要聯繫方式。蔣介石或許沒想到,自己部隊電臺發出的電文其實大多數都被紅軍截獲破譯,在長徵途中,曾希聖帶領軍委二局(負責情報偵查工作)人員全天候監聽敵軍的電波信號,破譯了國民黨800多種不同電文密碼版本,被紅軍領導人稱是認識「天書」的人。日前,曾希聖的女兒曾小紅、《曾希聖傳》編纂委員會的研究成員陸德生,向記者講述了曾希聖不為人知的情報工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