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河貫通 | 「喚醒」城市共同記憶 四行倉庫段貫通「詩意盎然」
「蘇州河靜安段強調的是人文景觀,市民的參與很重要。」靜安蘇河灣景觀貫通工程總設計師鐘律介紹說。1月11日,繼總商會段沿岸貫通的景觀工程改造完成之後,四行倉庫段也全新亮相,正式向公眾開放。蝴蝶灣節點的改造工程則將於下周完成。
四行倉庫區段自西藏北路至烏鎮路,全長約400米,腹地寬約10米,匯集四行倉庫、四行倉庫光三分庫、交通銀行總行倉庫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倉儲建築,作為「時間」與「空間」的見證者,印刻了生命的痕跡。
四行倉庫節點區段設計在現有濱水空間與原有機動車道進行一體化提升改造,將原有瀝青路面改造成彈格石路面,共鋪設彈格石路面約2100平方米,修建濱河步道約1800平方米,整體綠化提升約2300㎡,以保留現有大喬木香樟、銀杏為骨架,打造低維護性的長效性花境,四季有景,步移景異。
據了解,四行倉庫段打造「喚醒之路」,通過還原創作歷程,提取「詩話蘇河」、「蘇河之頁」、「馬路印記」、「膠片魔盒」四大重要元素。此次改造與城市文化共情,讓更多的文化影子在公共空間中蔓延、活化,喚醒城市共同記憶。
四行倉庫段對現有濱水空間進行提升改造,不同標高層級平臺與林蔭花境結合,家具小品與傘座組合,構建宜人的親水空間。與周邊倉庫建築呼應的ART DECO濱水欄杆形式,源自於原四行倉庫建築窗花樣式,透過窗戶照見歷史。鐫刻在濱水欄杆上方的21首詩話長卷,作品來源於「詩話蘇河閱讀靜安」主題詩歌徵集活動,並搭配蘇州河美圖,傳遞蘇州河之美和上海的溫度。
「蘇州河畔發生的每一件值得我們牢記的事情,正在一件一件地被我們重新喚醒,並用詩意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呈現在上海市民面前,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人趙麗宏擔任此次詩歌徵集活動的評委,他本人的詩作《蘇州河夜航》也鐫刻在四行倉庫段的欄杆上。
圖片說明:趙弘毅閱讀趙麗宏的詩作《蘇州河夜航》
「聽奶奶說,她小時候/蘇州河是一條租界河/驕橫的洋人在那頭/卑屈的國人在這頭/蘇州河畔的人呵,不靜不安……」來自靜安區風華初級中學六年級的趙弘毅,憑藉參賽作品《蘇河人,靜安夢》,獲得主題詩歌徵集活動的二等獎。「這首詩歌,我是以蘇州河的歷史為縱向軸線,以靜安區中的『靜』和『安』兩個字為橫向軸線,用三代人經歷來寫蘇河人對靜安夢的追求。」
特別製作的金屬銘牌,讓蘇州河靜安段的濱水空間更具可閱讀、可觸摸的人文氣質。通過觸摸模型版上的立體線條,也讓視障人士由此可以共享閱讀品詩的樂趣。「觸摸分布在蘇州河靜安段的盲文和模型,聆聽最美聲音誦讀的最美詩歌,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便捷,更是一座城市的高度與溫度,包容與和諧。」上海光影之聲無障礙影視文化發展中心的創辦人韓穎說道,由她帶領的盲文翻譯團隊承擔了本次詩歌盲文翻譯和配樂朗誦任務。
鐫刻在濱水欄杆上方的21首詩獲獎佳作,還被製作成「蘇河之頁」有聲讀物電子書。市民和遊客用手機掃一掃鐫刻在座椅上的二維碼,即可觀看聆聽。書中的配樂朗誦由過傳忠、王蘇、楊明、潘濤、吳斐兒、尹紅、李元、趙覃8位藝術家、專業人士和9位優秀殘疾人朗誦者共同為詩歌賦予聲音。
「馬路印記」挖掘區域歷史底蘊,將消逝的「路名」,鑲嵌在70餘米長的景觀牆上,留下了靜安時代變遷的市民情感。「膠片魔盒」則溯源從1931年上海民族工商業崛起到2021年建黨百年展望美好生活,通過照片蝶變與色彩玻璃間趣味摺疊互動,形成時間軸線與空間形態的透底互融。
靜安區打破以往城市綜合開發縱向機制中相對獨立的建設、規劃、建築、景觀、公共藝術學科,以藝術家、建築師、工程師、市政人員橫向協作為基礎,以傳承歷史人文為理念,融入藝術生活主題,將公共藝術作為原點帶動整體設計,使城市充滿藝術魅力和不朽活力。(張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