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張學良送蔣介石一金表,蔣回贈一36年的書!這是啥意思

2020-12-05 老宋故事說

抗戰勝利後,一直被囚禁的張學良送給蔣介石一塊金表作為禮物,隨後蔣介石卻回贈張學良一本1936年的書,然後雙方都沉默不言,這一刻,一塊金表和一本書足以說明了一切!

到底一塊金表和一本書是什麼意思?為何當收到禮物的這兩人卻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說起蔣介石和張學良的交往,也許最開始的接觸就是張學良「東北易幟」,從形式上實現了國家的一統,也宣布了北洋政府的覆滅。在之後的中原大戰中,蔣介石一力對抗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閥,在雙方廝殺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又是張學良揮兵入關,給予蔣介石最大的支持,最終使得蔣在中國一家獨大。

當然事後張學良也得到了重謝,可惜時隔不久遇見了「九一八」,因為種種原因,東北軍不放一槍撤到了關內,因為蔣介石素來愛清除異己,愛借力打力,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又是因為種種原因,張學良與楊虎城實行「兵諫」,這就是眾所周知的「西安事變」。

此事過後,張學良執意要送蔣介石去往南京,由此也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禁生活,朝不保夕。即使時隔很多年之後,在臺灣歷史課本上對於那次事變,依然將他定性為「千古罪人」,由此可見蔣介石的恨意。

在抗戰勝利後,張學良想到可能就是釋放自己的好時候了,於是他送給蔣介石一塊金表,其含義就是「該到放我的時候了」,而蔣介石回贈的一本1936年的書,卻表明蔣始終記得那次事變,雙方沉默無言,這一刻他們都懂得對方了。.

相關焦點

  • 1958年,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蔣說了一句話讓張刻骨銘心
    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58年! 1958年5月17日,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突然來到臺灣高雄西子灣囚禁張學良的住所,兩人談了一些家常,然後一起共進午餐。
  • 蔣介石逆行激起兵諫 周恩來:西安事變是蔣自己逼成
    當時當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大局 1936年12月,蔣介石違背全國人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願望,率多名軍政大員奔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進攻紅軍。張楊多次勸蔣介石停止內戰,將軍事力量用於抗日,蔣卻頑固地說:「你們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
  • 張學良被偷走的那四年:遊山玩水打高爾夫,最後憋出大招一錘定音
    1930年3月,為奪取國民政府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實力派,帶精兵強將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發起挑戰。歷經半年的激烈戰鬥,這場「中原大戰」雙方傷亡加起來近30萬。此時的張學良仍然坐鎮東北,坐山觀虎鬥,但他很不希望看到國家內部發生戰爭,於是他發出呼籲:國家多難,非息爭不足以圖存。在張學良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成功收復濟南。
  • 熱河戰役後張學良決心改頭換面,揭秘張少帥的戒毒風雲
    就像張學良將軍晚年時說的,「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張學良將軍其實說的是被36歲被蔣介石軟禁後沒了自由。但是在這短短的36年裡,少帥因為一件事有了很大的改變,那就是發生在1933年的戒毒事件。
  • 蔣介石有兩個「不殺之人」, 70年後,蔣家後人說三個字
    但此後蔣介石所做的一些事,引起了張學良的不滿,這事便是蔣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當時國內存在兩個政黨,一個共產黨,另外一個則是國民黨,蔣介石為了把紅軍扼殺在萌芽中,為此不惜動用百萬軍隊進行圍剿。張學良曾多次勸阻蔣介石,現在應該把槍口一致對外,而不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不聽,張學良就跑去延安,同周恩來商議此事,並說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張學良晚年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周恩來這個人我很熟悉,我同他講了我要做的事情後(兵諫),他對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講的很詳細,並勸我要三思,很受感動。」
  • 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後,中共險些又開始「第二次長徵」!
    陝北地域廣闊但土地貧瘠,無法養活一支大軍,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這一矛盾更加尖銳。《徐向前元帥回憶錄》一書中寫道:「中央又將陝甘寧根據地的困難情況,向我們作了通報:『陝甘寧蘇區版圖頗大,東西長約一千二百餘裡,南北亦六百裡,現有鹽池、定邊、靖邊、安定、安塞、延川、保安、環縣、豫旺九城在我手中。』
  • 74歲高齡的張學良出席了蔣介石葬禮 輓聯上寫了哪十六個字?
    他俯下身去,輕輕地撫摸了蔣介石的水晶棺材。他手指微微地顫抖著,神情十分凝重。雖然張學良的到來引起在場人員的轟動,但是大家最關注的還是他送來的一幅輓聯,那這幅輓聯上到底寫了什麼呢?這幅輓聯總共16個字,是張學良親筆所寫。「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有人說這幅輓聯道盡了蔣介石跟張學良一生的關係。
  • 張學良晚年透漏一個有關宋美齡的秘密,蔣介石到死都不知道
    張學良 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局面,各個派系的軍事首領,是你方唱罷我登場,1925年張學良的東北軍打敗了軍閥孫傳芳後,
  • 張學良被囚禁後,妻子于鳳至為何沒解救成功?原因其實很殘酷
    不過張與楊發動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很多人好奇他的妻子于鳳至為何沒有解救他?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樣?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身為張的妻子,于鳳至內心非常焦慮。
  • 老照片裡的故事: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後,同蔣介石(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1930年11月15日,中原大戰結束後,東北軍領袖張學良應蔣中正之邀訪問南京,赴紫金山謁中山陵時合影1943年夏,史迪威代表羅斯福總統頒贈勳章給蔣介石。宋美齡在招待會上傾身細看勳章,美國記者說:「蔣夫人差點把蔣委員長的蛋糕打翻了。」
  • 世紀行過——張學良傳
    我說唉,那說不到,他說我現在只求一死,我願意死,他這人是這樣,他不是說假話,我只求一死,我說你是真的?我說你既然要死這個事很簡單,你要為我爭面子也很簡單,那你上前線死去,你何必叫我給你打死,你自個兒跟敵人打去,你戰死不比這樣死好。他一賭氣,好傢夥一下子打到秦皇島去了,一下子把整個,簡單說把吳佩孚給消滅了。  (註:北方平定後,孫中山應邀北上。
  • 老照片:圖3蔣介石摟宋美齡合影,圖7張學良六字評價蔣介石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和張學良合影,因張學良在中原大戰時表現,二人迅速進入兄弟般的親密關係中。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
  • 蔣介石平常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
    現在明白,原來蔣介石這一杯白開水大有講究。蔣每天起床前半小時,副官和服務人員就開始緊張地工作,首先就是燒白開水,燒開後自然冷卻到60℃左右,等蔣介石起床喝的時候,溫度在30℃至40℃之間,接近人體的自然溫度,同時還要有一杯保溫的白開水。他先喝溫開水,再喝溫度略高的保溫白開水。外出的時候,一定也要帶上兩個保溫杯,一杯是溫水,一杯是白開水。
  • 他們是西安事變「捉蔣三人組」,兩人後來當了漢奸,一人身首異處
    後來他加入了綠林,當起土匪,稱霸一時,後被張作霖收編,成為張學良的得力幹將。 日本在佔領東北三省之後,還不滿足,還要侵略整個中國,1936年12月11日夜晚,張學良緊急召見自己的心腹猛將白鳳翔
  • 蔣介石夢碎西南曾想自殺 為何最終選擇去臺灣?
    1949年,蔣介石決定將國民黨及政府機構遷移臺灣,自此,臺灣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蔣介石作出這一決定,有一個逐漸醞釀並成熟的過程。【蔣介石與臺灣的因緣】1894年,清政府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失敗。次年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當年,蔣介石9歲。
  • 蔣介石:美國每向日本賣一滴石油,中國將士將流一加侖鮮血!
    美國獲得這個天大的秘密後卻不是積極備戰,反倒對日本還抱有幻想,希望最好是不要開戰。說來這也不怪美國政府,因為那時候大多美國人是希望保持中立的,不要打仗,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民意。並且還給蔣介石施加壓力,要求蔣承認偽滿洲國並且和南京的汪偽政權合併。說白了就是要犧牲中國的利益,以換取對日本的和平。蔣介石此時的苦惱是可以想像的……他不斷給美國發電報抗議,好說歹說,各種利弊分析的透徹,可是美國人就是不為所動,仍然以跟日本的和平為最高宗旨。
  • 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接收日本賠償艦艇史
    中國最終贏得了14個艱苦抗戰的勝利。以此收復失地和海疆;並積極參與了同盟國解除日本武裝的行動,其中最具實際成效和象徵意義的就是分配接收日本殘餘艦艇,這對強大的美,英,蘇,法等國,價值不大;但對中國卻具有很大的意義。 1945年10月11日,國民政府就首先提出接收日本本土殘餘海軍艦艇。
  • 他是張學良部下的部下,54年後,張學良說:我知道,你叫地老鼠
    1991年5月,87歲的呂正操將軍,受到鄧穎超的委託,終於奔赴美國,在紐約拜訪了張學良將軍。這兩位老人,從1937年分別後,時隔54年再相見。見面那一刻,少帥張學良拉著呂正操的手說:「必之(呂正操的字)呀,我現在迷信了,信上帝。」
  • 張學良90歲重獲自由,之後去了哪裡?原來如此
    但是在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兵檢,扣押了蔣介石,逼迫蔣介石與我黨籤訂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張學良立下了赫赫功勞,可以說力挽狂瀾,讓中國人一致槍口對外,被人們譽為「民族功臣」。
  • 周恩來總理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一個是張學良,另一個是誰你...
    張學良為世人所熟知,張鎮是何許人呢?周恩來臨終前為什麼會想到他呢? 1928年初去徐州,以黃埔一期學生身份謁見蔣介石,授予中校軍銜,安排到總司令部工作。1932年任委員長侍從室上校侍從副官。1933年任特務團少將團長,後任憲兵一團團長。1936年任陸軍第八師少將副師長,駐軍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