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圖3蔣介石摟宋美齡合影,圖7張學良六字評價蔣介石

2021-01-09 騰訊網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和張學良合影,因張學良在中原大戰時表現,二人迅速進入兄弟般的親密關係中。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

張學良和蔣介石很鐵時期的照片,1930年3月1日,中原大戰前夕,張學良發表通電,表示中立,迅速成為各方爭取的對象。

蔣介石摟抱宋美齡,大笑,心花怒放,蔣介石跟宋美齡一生關係很好,有宋美齡在的時刻,蔣介石總是很開心。

晚年是張學良和趙四。張學良和趙四一生更是患難見真情,不離不棄,相濡以沫。

晚年張學良。張學良在蔣介石死後,還遲遲被囚禁,蔣介石去世前,曾經對蔣經國說:「對於張學良,切記不可放虎歸山」。

蔣介石。關於張學良如何看待蔣介石,應該說是很複雜的,但是對於蔣介石才能方面的評價,張學良曾這樣說。

晚年張學良說了六個字概括評價蔣介石:「有大略,無宏才。」

相關焦點

  • 老照片裡的故事: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
    :從青年到暮年,從大陸到臺灣,蔣介石的這一生(多圖不易)1930年11月15日,中原大戰結束後,東北軍領袖張學良應蔣中正之邀訪問南京,赴紫金山謁中山陵時合影1945年3月24日,蔣中正、宋美齡在昆明與志願來華參戰的美國空軍「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合影
  • 張學良晚年透漏一個有關宋美齡的秘密,蔣介石到死都不知道
    張學良和宋美齡都曾是民國史上的風雲人物,一個是風流倜儻的少帥,一個才華橫溢的富家千金,兩人之間的故事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張學良曾經誇讚宋美齡「美若天仙」,宋美齡也曾經稱讚張學良是「萊茵河畔上的騎士」雖然最終兩人沒能在一起,但是宋美齡和張學良確一直保持一種特殊的關係,有些事情就連蔣介石都不知道。
  • 蔣介石與宋美齡(上篇)
    年輕時候的蔣介石是個帥哥,又會哄女孩子開心,縱然宋美齡有自己的驕傲,在這樣的浪漫與溫柔下,也掉進了愛河,無法自拔。但是,好戲還在後頭,宋家上下都不看好蔣介石。尤其是宋慶齡,在得知蔣介石是個花心大蘿蔔,廣州可能藏著幾個情婦時,說寧可讓妹妹去死,也不要讓宋美齡嫁給他。
  • 1958年,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蔣說了一句話讓張刻骨銘心
    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58年! 1958年5月17日,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突然來到臺灣高雄西子灣囚禁張學良的住所,兩人談了一些家常,然後一起共進午餐。
  • 74歲高齡的張學良出席了蔣介石葬禮 輓聯上寫了哪十六個字?
    1975年的清明節,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臺灣去世,終年88歲。四天後,一位74歲的老人前來弔唁。此人不是別人,就是被蔣介石一直關押在臺灣的少帥張學良。在宋美齡的安排下,張學良來到了蔣介石的遺體前,做了最後的道別。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在1949年底,蔣介石和宋美齡去了臺灣。他們把臺灣當作第一退守地,並且提前派人在臺灣進行了布置和建設。比如在他走之前,他就提前把張學良囚禁到了臺灣。而且蔣介石還為自己找另外的出路,萬一臺灣不保,他還為自己可能流亡海外做準備。
  • 1934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為何雙雙神秘入住北京協和醫院
    時任國民黨最高統帥的蔣介石,以及他的夫人宋美齡。這次來醫院,蔣介石和宋美齡是突然來的。他們來到底是蔣介石來看病體檢,還是宋美齡呢?醫院應該都有病人的檔案,蔣氏夫婦這次到協醫院,整個過程之所以成為秘密。那天,蔣氏夫婦住進醫院僅僅半個小時,醫院門口就匆匆來了一個人。只見他一進到戒備森嚴的協和醫院,立馬就叫來院長,讓他把協和醫院最好的醫生都給叫來開會。
  • 蔣介石在外「私會」,宋美齡得知後說了一句話,蔣介石再也沒有找過...
    戴笠見了蔣介石的神情,心領神會。為迎合主子心意,戴笠建議把陳小姐推薦給蔣介石做英文秘書。而當時的陳立夫由於中統的失寵想討好蔣介石,於是欣然答應。蔣介石將陳穎帶回去當然不是為了給他做秘書,所謂自古英雄愛美人,沒過多久,蔣介石便躲著宋美齡經常和陳穎在外面私會。
  • 宋美齡:我沒有回憶錄,我也沒什麼好回憶的
    1949年5月,52歲的她隨蔣介石移居臺灣,開始了後半生的生活。圖為臺灣時期的宋美齡,蔣經國服侍其穿衣。圖為1950年8月7日,在參加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會議之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親吻戴著白手套的宋美齡。
  • 蔣介石逆行激起兵諫 周恩來:西安事變是蔣自己逼成
    當時當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大局 1936年12月,蔣介石違背全國人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願望,率多名軍政大員奔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進攻紅軍。張楊多次勸蔣介石停止內戰,將軍事力量用於抗日,蔣卻頑固地說:「你們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
  • 106歲的宋美齡在美國去世時,說最對不起三個男人,他們分別是誰
    多次被各國領導評價為集美貌、財富、權利、榮譽集一身的亂世佳人。可就是這樣一位經歷了三個世紀,壽享106歲的老人,在逝世前奄奄一息的說:自己生前最對不起三個男人。他們分別是誰呢?第一個是自己的丈夫蔣介石。1922年12月,在哥哥宋子文在上海舉辦了一場晚會,在晚會上宋美齡結識了當時還是參謀長的蔣介石。蔣介石對宋美齡一見鍾情,當場展開猛烈的追求。
  • 蔣介石屍骨未寒,蔣經國與蔣緯國就鬧矛盾,多虧宋美齡出面才解決
    1975年4月5日凌晨,蔣介石在睡夢中心力衰竭去世。蔣介石去世之後,接替蔣介石處理政務的是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不過蔣介石並不是只有一個兒子,他還有另一個次子,名叫蔣緯國。 那麼蔣介石去世後,他的這兩個兒子能平安相處嗎?
  • 宋美齡晚年說出了蔣介石一生三大秘密,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我們知道的宋美齡,是宋家姐妹中政治才華最為出色的那一位,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名媛淑女,是民國時期各大才子爭相追求的佳人,但是,她還有一個身份,是自己愛情的象徵,是自己對婚姻的守護,那就是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即使結了婚,但是她不像一般的女子那樣在家中安心相夫教子,相反,她活躍於各國的政壇之中,是令人敬畏敬佩的女性政治人之一。她的名聲和威望可一點也不比自己的丈夫差。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去世之後,宋美齡就去了美國安享晚年。在這裡,她向世人說出來蔣介石一生之中的三大秘密,令無數人感嘆萬千。蔣介石一生的成就有好有壞,他既是敢死隊的隊長,率領眾人響應武昌起義,不過他也有出錯的時候。
  • 蔣介石有兩個「不殺之人」, 70年後,蔣家後人說三個字
    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沒有被蔣介石殺害,蔣介石反而成了張學良的保護傘,蔣介石不殺張學良,主要基於以下三點,第一個,張學良發動兵諫是擁蔣抗日,而這一點是順應潮流的,民間是十分支持的。第二個,兵諫發生過後,張學良主動送蔣介石回了南京,據傳送蔣介石回南京之前,張學良對孫銘九說:「我抓了他,現在送他回去,是一抓一送,送他到了南京,他在送我回來,也是一抓一送,這樣就成了千古美談!」可見張學良把此事想的很簡單。
  • 蔣介石平常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
    有句俗話「拴住男人的胃便能栓住男人的心」,作為一個男人,蔣介石是幸福的,在一個階段內他有三位夫人並存:原配毛福梅、正印宋美齡、二夫人姚冶誠。宋美齡在這點上也是一個飲食節制主義者,她不停提醒蔣介石,寧可少吃,也不要頻頻赴宴。宋美玲主張飲食西化,蔣介石也聽,但本性難移,口味是童年時代就決定了的,很難改變,他和宋美齡的這種差別從早餐上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蔣介石的早餐有固定的搭配,被士林官邸的人稱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這三種食物其實並不簡單,是經過蔣的隨侍多次調整確定的。
  • 軍統最後一份暗殺名單,蔣介石在其中加了三個人,毛人鳳看後為何不...
    眾多的國民黨高層領導和將領,都紛紛指責蔣介石的無能統治,希望他下臺,此時的蔣介石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於是,在被逼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好通過下野來擺脫這種尷尬局面。當毛人鳳將擬寫好的名單交到蔣介石手上時,蔣介石看了後,點了點頭,似乎好像同意。    但實際上,蔣介石對這份名單還是不滿意。
  • 宋美齡生活中有一陋習,一般男人都敬而遠之,蔣介石卻忍讓30年
    在世人的印象中,宋美齡每次現身都高貴優雅,她也被稱為最美的民國第一夫人,但是生活中的宋美齡不僅生活習慣非常隨性,而且還有一個陋習,恐怕一般的男人都會敬而遠之,但是她的丈夫卻一直默默包容三十年,曾有人說蔣宋之間是政治聯姻,其實他們二人的感情非常深厚,而且非常動人。
  • 蔣介石口述西安事變:兩隻白色野兔來救我,把我引往安全之地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為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發動了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在多方斡旋下,最終得到了和平解決後。之後,張學良出於維護蔣介石個人威望的善良願望,不顧眾人勸阻,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到了南京。
  • 宋美齡到底有多美?蔣介石內侍回憶:夫人卸妝之後嚇我一跳
    宋美齡無論年輕還是晚年每一次亮相都無比精緻優雅,因此她也被稱為最美第一夫人,她的身材幾十年如一日保持得非常好,每天都會穿上最精緻的旗袍,畫著完美的妝容,很少有人見過宋美齡卸妝後的樣子,就連蔣介石都幾乎沒有見過夫人的素顏,所以宋美齡的真實容貌可以說成了一個謎。
  • 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去「打虎」,卻莫名其妙打到繼母宋美齡頭上
    1948年夏秋之交,一個大難題擺在蔣介石面前,讓他寢食難安。戰場上與毛澤東的較量,已經讓蔣介石一籌莫展,但同樣使他大感憂慮和恐懼的是,軍事上失利已直接引發了統治區經濟、金融的混亂和國民政府信譽危機。此外,戶大地域的喪失、交通的斷阻,稅收的銳減、市場的蕭條,又極大地削弱著蔣介石的軍事實力,加速了軍事上的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