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平常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

2021-01-21 騰訊網

[摘要]對於喝水,蔣介石不是渴了才喝,而是每隔20分鐘左右就喝一次。

有句俗話「拴住男人的胃便能栓住男人的心」,作為一個男人,蔣介石是幸福的,在一個階段內他有三位夫人並存:原配毛福梅、正印宋美齡、二夫人姚冶誠。三個女人一臺戲,三位蔣夫人都各佔神通,變著法兒的給蔣介石送美食吃……

白水排毒 雞湯益氣

蔣介石是近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政治行為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我們在這裡討論他在飲食上的講究與愛好。

大概在上世紀70年代,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蔣介石喜歡喝白開水,給我直觀的印象是蔣介石的性格比較寡淡。

現在明白,原來蔣介石這一杯白開水大有講究。

蔣每天起床前半小時,副官和服務人員就開始緊張地工作,首先就是燒白開水,燒開後自然冷卻到60℃左右,等蔣介石起床喝的時候,溫度在30℃至40℃之間,接近人體的自然溫度,同時還要有一杯保溫的白開水。

他先喝溫開水,再喝溫度略高的保溫白開水。外出的時候,一定也要帶上兩個保溫杯,一杯是溫水,一杯是白開水。

對於喝水,蔣介石不是渴了才喝,而是每隔20分鐘左右就喝一次,身邊的侍衛自然知道這種講究,每隔20分鐘,就幫蔣介石換一杯水。

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水療法」,蔣介石把這種水稱為「開白水」,這種習慣的養成主要是受兩個人的影響。

其一是蔣介石的恩師張靜江,此人一生傳奇,經商有道,曾創建西湖博覽會,還資助孫中山革命,被孫中山誇為「革命聖人」。其為人頗似戰國大商人呂不韋,有「現代呂不韋」的綽號。

當時張生病,蔣介石去醫院探望,張指了指桌子上的白開水說,與其吃苦藥,不如多喝白開水,一天三次。張說,經過一個階段的水療,居然多年的疾病大為好轉,通過喝白開水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

另外一個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她在美國讀書,深受西醫的影響。曾對蔣介石說:「白開水的好處就是,它的純正,在於沒有任何對人體有害的雜質,沒有雜質的東西,對人體就是有益的。」美國營養學家還教授給宋美齡通過多喝白開水保持容顏的方法,她也一直堅持踐行。

2003年,臺北陽明山的草山行館推出了一套養生餐,據說這是蔣家食譜首度曝光。這個套餐由乾拌麵、辣椒、雞湯和黃金奇異果組成,這都是蔣介石生前喜愛之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雞湯。

蔣介石的隨身侍衛官溫元曾說,老先生(蔣介石)非常喜歡喝雞湯,每天都要為他專門熬製。廣東有句話叫做「無雞不成席。」《法國烹飪》的主編威沙尼曾經說過:「雞對於廚師來說,就像油畫家的畫布。」

中國烹飪界有句俗語叫做:「將靠槍,廚靠湯。」湯主要是高湯,而高湯基本是雞湯的同義語。中醫認為雞湯有溫熱,起補中益氣的作用。

蔣介石飲食對於雞湯的依賴程度很高。蔣介石吃早餐的慣例是:先吃一片木瓜,再吃早點。在他吃木瓜的時候,就把溫度略高的雞湯放到桌子上。有一次廚師沒有掌握好溫度,蔣介石燙得把雞湯吐了滿桌,非常生氣地對侍衛說:「你們這些混帳,想害死我啊。」官邸的內務科非常緊張,好好整頓了一番飲食供應。

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對於家鄉菜也非常喜愛。這一帶的物產特點是水產豐富,除了海鮮外,蔣介石最愛吃奉虷,還有蠣黃。實際上,從菜系的角度講,浙江寧波一帶的菜,是可以獨立於浙江杭幫菜而自成體系的。

在南京主政時期,蔣介石的大夫人毛福梅會定期把奉化特產的奉虷、文蛤寄給蔣,毛夫人還會醃製當地特色的雞汁芋艿頭、雪裡蕻肉絲、大湯黃魚。

其中對雞汁芋艿頭的喜好伴隨了蔣介石的一生。奉化地方的芋頭軟爛可口。烤制後,再用雞汁熬製。

據說,蔣介石小時候因為貪吃冰塊,很早就弄壞了牙齒,到了中晚年,為了保證蔣介石的營養,身邊的侍衛們就想盡花樣做菜,芋頭軟,營養豐富,同時含氟,對牙齒有好處,成為花樣翻新的中心食材。

芋頭對於牙齒不好、胃也不好的蔣介石來說,幾乎是一種完美食材。在這個過程中,也創新了很多菜。比如,除了雞汁芋頭外,還有芋頭雞丁、芋頭山菜、芋頭白菜、芋頭粉絲、芋頭豬肉絲、芋頭蝦仁等。其中蔣介石吃得最多的是芋頭白菜和芋頭芹菜。這與蔣介石對肉食非常節制有關係。

芋頭算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往往被作為主食的替代品,《史記》中記載的名字叫做「蹲鴟」,《漢書》叫做「芋葵」,還記載在四川一帶芋頭很多,可以「救飢」。到了唐代,史書中有句話叫做「大飢不飢,蜀有蹲鴟」。

芋頭質地細膩,入口軟爛,便於下咽。具有「滑、軟、酥、糯」的特點,製作菜餚適合煨、燒、燴、烤,也可以炒、拌、蒸。

芋頭可以配鹹吃,也可以配甜吃,而且宜葷宜素,可以說是理想的百搭菜。

在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了芋燒白菜的做法。上世紀90年代,川菜系中有道「芋兒燒雞」,曾紅遍了大江南北。這道菜既有芋頭又有雞,想來非常符合「老先生」的口味。當今的芋頭名菜有芋兒雞腳、香芋扣肉、太極芋等。

三位夫人和一個蛋

作為一個男人,蔣介石是幸福的,在一個階段內,他有三位夫人並存:原配毛福梅、正印宋美齡、二夫人姚冶誠。

三個女人一臺戲,三位蔣夫人都各佔神通,變著法兒的給蔣介石送美食吃,以通過「拴住男人的胃」來「栓住男人的心」。

原配夫人毛福梅是蔣經國的母親,按照傳統的倫理,她為蔣家傳後,居功至偉。除了能生兒子,這位毛夫人在廚藝上也是很有造詣,甚合蔣介石胃口。

毛福梅善於製作黴豆腐(豆腐乳)、臭冬瓜、雞汁豆腐等。每當蔣介石吃到這些地道的家鄉風味的時候,就知道是毛夫人送來的。對於蔣的這種喜好,曾有人作詩調侃:「縱有珍餚供滿眼,每餐味需卻酸鹹。」

據他的副官居亦僑回憶,每到年節,除了毛福梅送奉化美食外,二夫人姚冶誠也會送來些姑蘇美味。江蘇吳下小鎮湘城特製的豬油棗泥麻餅,非常有名氣,是蔣介石鐘愛的東西。

作為一個豬油愛好者,我是一聽這個名字就非常激動。

這種餅的特點是細軟甜脆,軟香。姚夫人每次都要定製百隻左右的麻餅送到南京,還要製作青菜頭、菜花頭幹,還會把嫩的菜花做成細末,添加雞汁來燒豆腐,這是一種獨創。每到秋天菊黃蟹肥的時候,姚夫人還會選上好陽澄湖的大閘蟹,派專人送過去。

蔣介石年輕時酒量也不錯,但壯年之後,很少飲酒了,特別是和宋美齡結合後,受她的影響很大,飲食更加趨於科學和西化。

在飲食理論上,蔣介石是節制主義者,常說一句話「少食多得」。他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多吃得來的。這種認識在當時非常難能可貴,當時社會貧瘠,還不知道大吃大喝會帶來「富貴病」,現在社會,「三高」蔓延,我們最近幾年才開始強調節食的重要。

宋美齡在這點上也是一個飲食節制主義者,她不停提醒蔣介石,寧可少吃,也不要頻頻赴宴。宋美玲主張飲食西化,蔣介石也聽,但本性難移,口味是童年時代就決定了的,很難改變,他和宋美齡的這種差別從早餐上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

蔣介石的早餐有固定的搭配,被士林官邸的人稱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

這三種食物其實並不簡單,是經過蔣的隨侍多次調整確定的。以木瓜來說,國內只有廣西、雲南的地方才有,抗戰時期,蔣介石身居重慶,物資運送困難,保證其早餐的木瓜供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木瓜並不是蔣介石開始就喜歡的食物,開始甚至有些反感其味道。但因為吃木瓜對胃病很有好處,在醫生和宋美齡的建議和監督下,堅持吃了半個多月,感覺困擾其多年的胃病輕了不少,從此開始推崇木瓜這種食物。最後直接變成了早餐的開餐水果。木瓜也是宋美齡的美容法寶之一,她接受美國醫生的建議,用木瓜水洗臉。

得知蔣宋都喜歡木瓜,在臺灣期間,各地都爭相給士林官邸送木瓜,以至於後來「瓜滿為患」,蔣介石不得不常常送木瓜給手下吃。

據蔣介石的保健醫生熊丸等回憶,蔣早餐特別喜歡吃炒蛋,這種炒蛋不是一般的炒雞蛋,而是精工製作特別的,蔣介石命名為「黃埔蛋」。

這種特別炒蛋的起源是蔣介石接受孫中山的委任,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期間,他節制飲食,不講究吃喝,提倡吃「革命大鍋飯」,但飯食簡單也要保證營養,作為校長,蔣介石可以獨享一個炒蛋的待遇,每天一個。

這種蛋的做法是,把蛋打碎,用力打勻,做成蛋汗,加蔥花,等油熱5成左右的時候,煎炒而成,味道特別。蔣介石對這種雞蛋的鐘愛,可能有濃濃的情結在,畢竟當時整個黃埔軍校,只有蔣一個人才能吃到。

這種蛋看似簡單,其實很考驗手藝,要保持雞蛋的嫩,要先加一點冷水(最好是純淨水)一點料酒,還有更重要的是人工的攪打,其標準是,當蛋量足夠的時候,攪打完成,把筷子放在蛋汗中,是不會倒的。這曾難倒了士林官邸的很多大廚,訣竅是攪打一定要沿著一個方向進行,給蛋汗很多張力,才能達到那個標準。

常用的雞蛋做法是炒或者煎、蒸、煮,還有就是蛋卷等,比如番茄炒蛋,春芽炒雞蛋,還有西班牙蛋卷,這些菜要做得好,基礎就是蛋的處理要好,其中的一個絕招是加一點料酒(一個雞蛋加四五滴量)增嫩增香才能好。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一種雞蛋的做法:「雞蛋去殼放碗中,將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絕嫩。」

《金瓶梅》第四十四回記載,李瓶兒吃飯,桌上有一碟「攤雞蛋」,其做法就是把韭菜和在雞蛋中打勻,實際上相當於現在的韭菜炒雞蛋。

打雞蛋最好用竹筷或者木棍,不能用鐵器,以免影響味道。

雞蛋被認為是人類最完美的食物之一,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實雞蛋這種食材,雖被認為是素菜,實際上也是葷菜。

雞蛋的缺點是膽固醇含量高,每天1個為宜,老年人要少吃蛋黃。雞蛋養生也是傳統的智慧之一,上世紀80年代曾風行過醋蛋養生法,據說可以防癌。就是把一個雞蛋,放到醋中浸泡,等到皮軟之後,再打碎吃掉。

黃埔蛋的做法是即炒又煎,口味是外焦裡嫩,算是特別,由於蔣介石非常鍾愛,還被列上接待外賓的菜單。上世紀50年代,臺灣圓山飯店建成,成為招待貴賓的固定場所。曾宴請過一次尼克森送過一個黃埔蛋,以表示敬重。

蔣介石對於黃埔蛋的鐘愛,除了感情原因,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蔣介石吃肉很少,吃蛋也算是解饞。

到了蔣介石的晚年,他身體已經不好,好幾天都只能吃流食。等身體好轉些的時候,侍衛開始為他做早餐,蔣介石的要求就是:「來一個黃埔蛋就可以了。」

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晚年已經禁止蔣介石吃蛋。宋美齡接受美國醫生的建議,下令取消蔣介石的「每日一蛋」。引發了內務科的爭論,蔣介石也反對。宋美齡的理由是,雞蛋膽固醇高,會引發高血壓。她說:「中國人對肉和蛋的推崇是因為貧窮,其實在西方國家,真正有營養的反而是蔬菜。」

在宋夫人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延續幾十年的「黃埔蛋」也停了一段,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時候才趁機會解饞。

早餐三味和養生七法

蔣介石的早餐有固定的搭配,被士林官邸的人稱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個炒蛋和一份醬瓜。

這三種食物其實並不簡單,是經過蔣的隨侍多次調整確定的。以木瓜來說,國內只有廣西、雲南的地方才有,抗戰時期,蔣介石身居重慶,物資運送困難,保證其早餐的木瓜供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木瓜並不是蔣介石開始就喜歡的食物,開始甚至有些反感其味道。但因為吃木瓜對胃病很有好處,在醫生和宋美齡的建議和監督下,堅持吃了半個多月,感覺困擾其多年的胃病輕了不少,從此開始推崇木瓜這種食物。最後直接變成了早餐的開餐水果。木瓜也是宋美齡的美容法寶之一,她接受美國醫生的建議,用木瓜水洗臉。

得知蔣宋都喜歡木瓜,在臺灣期間,各地都爭相給士林官邸送木瓜,以至於後來「瓜滿為患」,蔣介石不得不常常送木瓜給手下吃。

「早餐三味」的最後一道是「醬瓜」,這是蔣介石幼年形成的飲食愛好。蔣介石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就靠鹹菜等應對。

醬瓜的製作非常簡單,用鍋燒開鹽水,把洗淨的小黃瓜,放到鹽水中,放到罈子裡封上,一個冬天過去後,就醃製成金脆的醬瓜。這也成了蔣介石對兒時的美好回憶。

到臺灣後,由於本地不產小黃瓜,蔣介石就派人從日本專門採購,保證早餐的供應。清代《隨園食單》中也記載有醬瓜的做法:「將瓜醃後,風乾入醬,如醬姜之法。不難其甜,而難其脆。杭州施陸曾家,製作最佳。據云,醬後曬乾又醬,似生薑取嫩者,先用粗醬套之,再用細醬套之,凡三套而成,加蟬蛻入之,則舊放不腐。」這堪稱製作醬瓜的絕招,頗有些巫術色彩。

蔣介石吃飯,常備的菜是一碗雞湯,一份鹽筍,還有醬瓜,黃埔蛋。宋美齡是講究西餐的,吃飯時,往往是蔣介石這邊鹹菜雞湯,而宋美齡則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兩人有時候互相調侃。蔣介石說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麼這麼愛吃草呢。」宋美齡則回敬蔣:「你把鹹筍,沾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麼好吃呢?」

蔣介石一般水果都吃,但不愛吃蘋果。宋美齡是特別喜歡吃蘋果。晚餐一般夫婦兩人都是稀飯,外加鹽筍、芝麻醬,飯後就是散步聊天。生活規律,健康科學。

對於筍,蔣介石也是非常鍾愛,新鮮的竹筍運到官邸後,蔣介石會親自查看,先把玩下。筍做成的菜,蔣喜歡油燜春筍、筍尖炒豆腐。

這些其實現在都可以再複製開發,筍尖炒豆腐的筍一定要嫩,最好用石膏點制的豆腐,炒成的菜非常嫩。筍是粗纖維,利於胃腸蠕動,利便。

在水產類,除了家鄉的海鮮,蔣介石還喜歡吃魚,如西湖醋魚。西湖醋魚的做法是先蒸了,然後把魚來炸,再澆汁。蔣介石有個廚師叫做曾杏奎,他做魚有個提法,就是要保持魚的原味,在此基礎上再提升。

在這一點上我也贊同,反對加很多辣椒、花椒,掩蓋了魚鮮本身的味道。這也同樣適合其他河鮮或者海鮮。如炒蟹肉,最好就是把蟹肉摳出,加上木耳來炒。

士林官邸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喜好,開發出了很多創新的菜式,比如瓦塊魚、鮮黃魚、生炒鱔魚絲、燒海參、熗青蛤、佛跳牆、黃燜鱔魚塊,其中黃燜鱔魚塊是蔣介石最愛吃的菜之一,做法是現殺鱔魚,做成塊,紅燒,加黃酒燜。屬於杭幫菜的做法。還有就是炒鱔糊,蔣介石要求加筍,這道菜是上海名菜,本來不加筍。

蔣介石年輕時酒量也不錯,但壯年之後,很少飲酒了,特別是和宋美齡結合後,受她的影響很大,飲食更加趨於科學和西化。

在飲食理論上,蔣介石是節制主義者,常說一句話「少食多得」。他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多吃得來的。這種認識在當時非常難能可貴,當時社會貧瘠,還不知道大吃大喝會帶來「富貴病」,現在社會,「三高」蔓延,我們最近幾年才開始強調節食的重要。

宋美齡在這點上也是一個飲食節制主義者,她不停提醒蔣介石,寧可少吃,也不要頻頻赴宴。宋美玲主張飲食西化,蔣介石也聽,但本性難移,口味是童年時代就決定了的,很難改變。

總的來說從飲食上看,蔣介石是個比較刻板無趣的人。但從養生的角度上,他還是非常成功的,其原則有七:

少食即飽,適可而止。

不吃甜食,適應淡菜。

拒飲濃茶,少沾腥辣。

不餓也食,及時進餐。

葷素搭配,菜色調和。

勤吃豆腐,遠離痴呆。

芒果當茶,香蕉潤腸。

這其中第三條的飲食習慣,正好與毛澤東「針鋒相對」。但蔣介石也曾經愛上過辣椒,在重慶執政期間,也曾對辣上癮,後來被宋美齡校正過來了。

蔣介石的「菜色調和」提法非常領先,最近幾年流行的「五色五養」很接近,蔣要求自己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黑色、綠色、白色、黃色、紅色的食物。

士林官邸的豆腐菜也是一大菜系,準備了很多花樣,也有很多創新,比如豆腐蝦仁、豆腐黃魚、豆腐蓮子、豆腐海參、豆腐鮑魚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醫學和飲食典籍多有借鑑,從另一個角度傳承和發展了中華美食。

————————————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微信id:tengxun_lishi),或在微信中搜索「短史記」,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近期推送文章(進入公眾號首頁,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歷史消息」):

林彪出逃前夕,曾有一封給毛澤東的密信︱廬山「操娘」公案︱中南海也曾允許普通百姓入內參觀︱誰最該向「諾貝爾哥」道歉?︱林彪自己煉丹吃︱張學良「覺得沒臉回大陸」是真的嗎?︱張學良自曝的豔史不可信︱毛澤東對劉少奇說:你就做主席,做秦始皇!︱鴉片戰爭慘敗是因為帶路黨猖獗?︱音頻:汪精衛漢奸演講︱夜鶯島為何歸了越南︱十三則真實的「林彪筆記」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短史記」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到了臺灣每天都吃什麼呢?廚師說「有什麼吃什麼」
    每個人都有好有壞,對一個人的評價不能僅僅局限於自身的閱歷,要將這個人,這件事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去評價,任何人都會有好的一方面,也會有壞的一方面,看待一個人不能光看他的優點,也不能光看他的缺點,而蔣介石就是一位毀譽參半的人。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而宋美齡的看法則和蔣介石不一樣,宋美齡覺得第一選擇應該是瑞士,他覺得瑞士環境好,年齡大了到那裡去,養老比較好,而且瑞士是一個中立的國家。宋美齡第2個中意的地方是美國,原因和蔣介石留學的原因一樣,早年宋美齡在美國留過學,時間還不短,她非常喜歡美國的文化,即使在中國,宋美齡也保持自己的一些吃西餐的習慣。
  • 臺灣人的一日三餐,帶你看看從早到晚,他們在吃些什麼?
    那麼你是否好奇,臺灣人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今天梅姐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早餐: 臺灣人一日三餐以大米、米粉為主,因為喜歡吃甜,家家戶戶餐桌上總能見到各式甜品
  • 節後吃什麼?看看我家,一日三餐素為主,花了40元吃得真舒服!
    國慶假期已經過去了,大家假期玩得愉不愉快啊,很好奇大家國慶節的最後一天都在幹什麼啊,是不是都在回家的路上?哈哈,我就比你們明智得多,國慶節最後一天我們全家宅在家,不過宅在家裡是有目的的,就是收收玩心吃吃素食,說到這大家是不是有些糊塗了,不明白為啥要有目的的去吃素食,原因很簡單,就是假期大魚大肉吃多了,而且吃飯還不規律,在節後肯定會出現身體不適或者沒胃口,那我們就需要在節後吃些清淡解膩的素食來調節身體,讓自己更快的恢復狀態。
  • 整天不知道吃什麼,就看看我家一日三餐小飯菜,好吃還不貴!
    最近豬肉價格上漲,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包括很多網友都問我豬肉漲價了這飯該怎麼吃,我就很好奇這豬肉漲價和吃飯有啥關係,該吃飯就吃飯啊,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家裡人吃飯頓頓離不開肉,沒有肉就吃不下飯,現在肉有些貴了,不吃吧不行,吃吧夥食費有點高,所以都愁飯該咋吃。
  • 太空人在太空中都吃些什麼?日本吃罐頭,美國吃漢堡,中國厲害了
    文/行走天涯太空人在太空中都吃些什麼?日本吃罐頭,美國吃漢堡,中國厲害了太空人是一份非常危險的工作,儘管現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可以將太空人安全地送上太空,特別是太空人還能夠在空間站中生活幾個月的時間。並且定期還有飛船運送物資到空間站中。然而即便如此,太空工作依舊是相當危險的,這些太空人但凡回到地面之後,都要進行很長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
  • 一日三餐怎麼吃最合理
    在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如果是有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那麼肯定會導致我們的身材變得越來越苗條的,而且也會讓我們的身體不再出現疾病的那麼生活都一日三餐到底應該怎麼吃才是最合理的呢?那麼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生活中到底如何吃,才可以達到更佳健康的一個效果的呢?一、一日三餐的最佳時間1、早餐7:00清晨,太陽慢慢升起,身體也漸漸甦醒。
  • 熊出沒:光頭強一日三餐都吃什麼食物?紅燒魚僅一次,有一種食物每天...
    紅燒魚:1次 紅燒魚是一道十分美味的中國傳統美食,屬於閩菜的一種,大家都很喜歡吃紅燒魚因為他在森林幾乎吃不到魚,所以光頭強唯一1次吃紅燒魚還是在別人家蹭飯的時候吃的,當時光頭強吃的也是非常滿足的,吃的不亦樂乎。說來光頭強還是真的慘,連紅燒魚都沒有吃過幾頓也是因為他生活在森林的原因吃不到魚肉,在一個劇中李老闆經常拖欠工資,也有可能是沒錢吃魚。
  • 非洲人一天吃幾餐, 都吃些什麼?
    今天網上看到有人問非洲人的一日三餐都吃什麼,和幾個朋友討論了一下
  • 一日三餐怎麼吃才健康?這樣搭配,營養又科學
    現在人吃飯都講究速戰速決,什麼方便吃什麼,更不會講究營養搭配。其實一天三餐每一餐都應該合理的搭配,既保證美味,又能夠使身體攝入足夠的營養,來滿足人一天所需。一日三餐應該如何搭配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都免於飢餓的困擾,一日三餐成為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還會有下午茶或者夜宵來改善下自己的夥食。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天吃幾頓?其實在古代,人們一天吃幾頓飯跟他們的生存條件有很大的關聯。
  • 吃什麼食物減肥?推薦一日三餐豐胸瘦身食譜
    下面就介紹一日三餐自然健康的飲食減肥法。那麼這些能幫助你們減肥但又不減胸的瘦身法寶都有什麼呢?下面就來看看吧!這些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讓你充滿飽腹感,不但不會發胖還可以豐胸。 早餐:紫薯奶昔+紅綠爽口絲+全麥麵包+水煮蛋(增肌減脂) 將紫薯蒸熟,剝皮切片,和牛奶一起放到攪拌機中打成糊狀;再撒些杏仁等堅果及草莓、藍莓等水果。
  • 如何「吃」出抵抗力?營養專家:一日三餐四類食物
    飲食和免疫力之間有什麼聯繫?戰「疫」期間,如何通過飲食增強身體免疫力?飲食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主任醫師通過中國科協組織的網絡採訪逐一回應,強調要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要保證四大類食物,每天要保證12種以上食物,一周至少要吃25種以上食物。
  • 臺灣人的一日三餐,花樣繁多,風味各異,網友:想不胖都難
    那麼你是否好奇,臺灣人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今天梅姐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吧。早餐:臺灣人一日三餐以大米、米粉為主,因為喜歡吃甜,家家戶戶餐桌上總能見到各式甜品。臺灣人早餐分為中式和西式兩種,中式早餐主食有燒餅、餛飩、米線,搭配青菜和滷味,老人和小孩吃白粥,口味比內陸清淡。
  • 為什麼人類要一日三餐?而科莫多巨蜥卻一個月只吃一餐?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人類默認的飲食規律,幾天不進食就會瀕臨死亡。但動物卻不同,有些動物吃一餐可以抵一個月,而有些動物嘴巴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就像我國的國寶大熊貓,自從愛上吃竹子之後,每天都會花十幾個小時在那裡啃竹子!
  • 蔣介石在外「私會」,宋美齡得知後說了一句話,蔣介石再也沒有找過...
    當年也就是1946年,在抗日戰爭取得完滿的勝利後,有一次,蔣介石和戴笠到陳立夫的家中閒坐,當時有一位身穿米色緊身旗袍、體態豐滿而嬌媚的少女為他們沏茶。蔣介石看到如此嬌美的少女後,不免心有所動,問此女是誰?陳立夫介紹說:「這是我的侄女,叫陳穎,剛從美國留學回來。」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張慧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句話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也是關於一日三餐的養生之道,其意思是早上必須要吃的豐盛,營養全面,午餐可以吃的平淡一些,但是要吃飽,晚上就儘量少吃一些,七八成飽就可以了,但事實上,一日三餐還不過是近代的說法而已,古時候,甚至還不止是中國,像古希臘,印度,等地區都只是一日兩餐的說法,基本上也就是日出一餐,黃昏一餐而已。
  • 1958年,張學良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蔣說了一句話讓張刻骨銘心
    根據張學良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在吃完飯後,宋美齡問他還有什麼話說嗎,張學良回答道:有兩件事,想求一下夫人,一是在私情上想見一見蔣先生,二是請代家中索幾個錢用。宋美齡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下來。 最後,在宋美齡的幫助下,蔣介石終於答應安排時間召見張學良。
  • 這就來告訴你:一日三餐應該怎麼吃?需要注意哪些飲食禁忌?
    人們為了更好的學習和生活,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晚餐是人們一天中很重要的一餐,晚餐既要吃的有營養又不能吃的太多。 那麼晚餐怎麼吃才算是健康科學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學習一下吧。 晚飯吃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