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軍事《點將》13期:鐵拳無敵關麟徵
關麟徵在黃埔一期中也是非常著名的,不僅和胡宗南一樣最早就當上了軍團長,而且成為繼蔣介石之後的第二任黃埔軍校也就是後來的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並成為黃埔系將領在大陸的最後一任陸軍總司令,這些都堪稱黃埔一期中的佼佼者。在戰場上關麟徵也是著名的虎將,在抗戰中打出了「關鐵拳」的名號,還一手帶出了被譽為第六王牌的52軍。
圖1:被譽為「關鐵拳」的關麟徵
改名考入黃埔
關麟徵個性孤傲,素有陝西冷娃之稱,和上級和同僚相處都不是太融洽,但他的戰功和資歷在黃埔一期生中絕對可以算是佼佼者。
關麟徵,原名志道,字雨東。1905年出生在陝西戶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幼年先在本村私塾讀書,後來轉到鄰村小學,不久被送到鄠縣高等小學讀書,畢業考試成績第一,卻因平時愛打抱不平,經常打架而被降為第二名進入陝西省立第三中學,當時西安高等小學校長對人說:「這孩子將來成器就是楊六郎;不成器就是賣麻糖。」日後關麟徵還真是成器,成了楊六郎一樣的名將。
從小關麟徵見軍人很是威風,便立志從軍,還曾經去耀縣投奔鎮嵩軍,結果敗興而歸。直到1924年,關麟徵的朋友告訴他,孫中山在廣州開辦軍官學校正在秘密招生,吳麟徵報了名單後來卻嫌廣東太遠不想去,如果他想去只要把報名單上吳改成關就行。關麟徵喜出望外,立即答應下來 ,從此關志道就改名關麟徵。
他們從西安步行到河南靈寶,換乘火車到了上海,找到了同盟會元老陝西同鄉于右任。于右任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當兵?」那時,關麟徵根本不懂什麼是「主義」、「革命」,回答說:「當軍官威風。」于右任被關麟徵的回答逗笑了,便簡單地向他們講解了孫中山組織革命隊伍反對北洋軍閥,進行國民革命的道理。不久,關麟徵和杜聿明、張耀明等11名陝西考生南下廣州並順利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
圖2:黃埔軍校時期的關麟徵
關麟徵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分配在教導第1團2營5連擔任排長,隨後隨教導團參加了東徵,在淡水之戰中,關麟徵率自己的排緊跟在敢死隊之後爬上城牆,攻入城內。隨後陳炯明部隊反攻淡水,關麟徵在戰鬥中左膝蓋骨受傷。醫生根據他的傷情,認為需要截肢,這對於年僅20歲的關麟徵來說當然難以接受。適逢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來醫院探望受傷官兵,他把自己的情況向廖仲愷匯報,廖仲愷極力反對截肢,要求醫生全力治療,這才保住了左腿。後來每當關麟徵憶起此事,總是對廖仲愷先生感激不已。
傷愈後的關麟徵先後擔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總隊長嚴重的中尉副官、第四期入伍生團上尉連長、學生隊隊長等職。1926年調任憲兵團第3營少校營長,隨軍北伐。部隊抵達南昌時,團長杭毅赴南京受訓,關麟徵代理憲兵團長。不巧發生了憲兵打死南昌總工會陳贊賢的事件,並引起發了示威大遊行,時任南昌公安局長的朱德乘機繳了憲兵團的槍,關麟徵也被免職。1927年擔任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直屬補充第7團團長。1928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關麟徵也受到波及,補充團也被撤消,他和團裡的黃埔系軍官都被遣散,因此關麟徵積極聯絡黃埔同學迎蔣復職,從此確立了他在蔣介石心目中的地位。蔣介石復出後,關麟徵也隨之東山再起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第2團團長。
不久關麟徵調任11師61團團長。當時陳誠還只是11師的副師長,時任11師參謀長的羅卓英便聯絡11師擔任旅長團長的黃埔生策劃趕走師長曹萬順,由陳誠任師長。但關麟徵卻說:「陳誠未必比曹萬順高明,可能比曹還要壞。」自此也就和陳誠結下了梁子。1929年陳誠將他調任新編第5師副師長。表面上看是高升了,但新五師是地方部隊整編而來,旅長團長都是地方部隊中的老資格,自然對只有二十多歲的關麟徵很不買帳,
關麟徵也感到在這個部隊不能開展工作,便去請求蔣介石調任其他部隊,這才回到中央軍,但卻降為教導第2師1旅1團團長。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關麟徵率部參戰,在河南東部的高辛集擋住了閻馮軍一個多月的猛攻。隨後在河南杞縣奉命掩護主力撤退,面對兵力比自己多幾倍的閻馮軍,關麟徵借大霧迷漫之機大舉反擊.閻馮軍在大霧中因情況不明,不敢貿然前進,只好撤退,使他得以順利完成了掩護任務,也因此升任第2旅旅長。
此後在河南商丘,因為友軍陣地被突破,閻馮軍大舉突入,但關麟徵手上已經沒有機動兵力可以填補缺口,而閻馮軍繼續深入就是蔣介石所在的總司令部,關麟徵只好帶著自己的警衛排趕去救火,他將警衛排的30名戰士隱蔽在路邊的青紗帳,分散開來四下遊動射擊,閻馮軍不知虛實生怕中了埋伏,不敢長驅直入。關麟徵的「空城計」為援軍趕來贏得了寶貴時間,也保證了蔣介石的安全。從此關麟徵擅長指揮的名聲便不脛而走。
1932年6月,關麟徵調任第4師獨立旅旅長,參加了對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的「圍剿」。7月,在磚佛寺遭到黃埔同學徐向前、蔡申熙、陳賡率領的主力紅軍2萬多人伏擊,前衛團被紅軍擊潰,局勢危急,關麟徵親自帶頭進行了數十次衝鋒,被譽為十蕩十絕,這才破圍而出。關麟徵憑藉此戰將獨立旅擴編為第25師,並升任師長,從此25師就成了關麟徵的起家部隊,當時後來赫赫有名的杜聿明還只是他手下的73旅旅長。
抗日戰場上的鐵拳頭
1933年3月關麟徵奉命率25師北上參加長城抗戰。3月9日,到達古北口前線,佔領二線陣地,因一線的東北軍一戰即潰,關麟徵立即率1個團投入反擊。雙方短兵相接,白刃拼殺,戰鬥極為慘烈。激戰中1枚手榴彈在關麟徵身邊爆炸,身上多處負傷,渾身是血,身旁官兵十餘人全部戰死,但他仍堅持指揮部隊奪回了陣地。此後25師在古北口和日軍血戰三天,付出了傷亡4000餘人的巨大代價,最終確保陣地不失。關麟徵也因此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大公報》主筆張季鸞親自撰寫了題為「愛國男兒,血灑疆場」的社論來讚揚關麟徵的英勇奮戰。
圖3:關麟徵率部在長城抗戰中浴血苦戰
1935年4月,國民黨統一詮敘軍銜,關麟徵獲得少將軍銜。1936年10月,晉升中將。在黃埔一期中也是屬於升遷較快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關麟徵升任52軍軍長,先後率部參加了保定戰役、漳河戰役,漳河戰役中52軍與日軍展開了激戰,雙方反覆爭奪,白刃肉搏,最終將日軍擊退,因此得到了第一戰區的通令嘉獎。
1938年,率部參加臺兒莊會戰。52軍在戰役最後階段對臺兒莊日軍的反擊中表現極為出色,予敵重創。時人將臺兒莊戰役中負責防守的孫連仲和負責攻擊的關麟徵稱為「孫鋼頭」和「關鐵拳」。蔣介石也對52軍給予高度評價:「中國軍隊如果都能像52軍那樣,打敗日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在臺兒莊戰役中與關麟徵較量過的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板垣徵四郎就曾說過:「關麟徵的一個軍應視為普通支那十個軍。」作為對手的評價應該是對52軍最客觀的肯定了。臺兒莊大捷後,關麟徵因戰功升任第32軍團軍團長。
圖4:關麟徵(左二)在臺兒莊大捷中贏得了「關鐵拳」的美譽
徐州會戰結束後,關麟徵率32軍團向商丘撤退。在豫皖兩省交界處過橋時遇到日軍機槍火力的攔阻,52軍幾次衝鋒都未衝過橋。關麟徵親自挑選15名勇敢機智的士兵騎著駿馬向日軍陣地衝去,日軍機槍手還來不及開火關麟徵就衝了過去,日軍只得倉皇而逃,52軍乘勢衝過橋去,關麟徵勇猛善戰之名由此傳遍軍中。
1938年夏秋之交,32軍團參加武漢保衛戰,在瑞昌、陽新一帶阻擊日軍。32軍團依山地地形,在每個山頭上都修築了工事,並把幾個山頭組成一個防禦體系,一個山頭受到攻擊,其他山頭可以進行火力支援和側翼反擊。因而日軍進攻十幾天,遺屍累累寸土未得,東京廣播稱:「我皇軍在瑞昌跗近,遭遇最強勁之敵」。由25師發展而來的52軍也成為國民黨軍中的精銳,被譽為是僅次於五大王牌主力的第六大王牌,後來在解放戰爭中是唯一完整撤出東北的軍級編制,更是國民黨軍敗退臺灣的數十萬部隊中唯一一個建制完整的主力軍,成為國民黨軍守備臺灣的絕對骨幹,在韓戰中三次計劃到朝鮮半島參戰的也是52軍。
1939年秋,關麟徵升任15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指揮6個軍坐鎮湘北,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先是頑強阻擊日軍,後因日軍在側後偷渡登陸而不得不後撤時,他組織部隊撤退,二十萬大軍井然有序,充分顯示出了關麟徵高超的指揮才幹。最後又是關麟徵發現日軍有退卻跡象,立即抓住戰機果斷髮起反擊,取得了第一次長沙保衛戰的勝利,由此升任15集團軍總司令,這是黃埔一期中繼胡宗南之後第二位擔任集團軍總司令。長沙保衛戰之後,當年曾推薦關麟徵報考黃埔軍校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欣然為他題詞,「為生民而起,乃命世之英」。
圖5:關麟徵(左)和張耀明(右)在第一次長沙保衛戰中
1940年日軍佔領越南,切斷了滇越交通線,關麟徵率15集團軍進入廣西邊境駐防,不久又調防雲南,至此直到抗戰勝利一直鎮守雲南邊陲。
1944年12月,國民黨軍成立陸軍總司令部,下轄四個方面軍,關麟徵升任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1945年5月國民黨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關麟徵又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在軍政兩界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心灰意冷解甲歸田
1945年10月,關麟徵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但由於陳誠從中作梗,未及上任就被改任為雲南省警備司令。但11月25日雲南各大學舉行反內戰晚會,關麟徵派出部隊包圍會場並放空槍威嚇,因此引起昆明各大學罷課抗議,之後又在遊行示威時發生流血事件,輿論譁然,為平息事態,蔣介石不得不讓關麟徵「停職議處」。1946年7月,關麟徵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身就是黃埔軍校)教育長,1947年蔣介石辭去軍校校長的兼職後,就由關麟徵接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任校長,成為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第一位黃埔生。
圖6:關麟徵擔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成為黃埔生中第一個擔任這個職務的
1948年1月,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49年1月,蔣介石第三次下野,下手諭任命關麟徵為陸軍總司令,但是代總統李宗仁也想籠絡這位當年臺兒莊大捷時的老部下,便私下告訴關麟徵,想任命他為參謀總長。這讓關麟徵很是糾結,參謀總長是國民黨軍的最高軍事首腦,但在目前蔣桂鬩牆的關鍵時刻,如果答應了李宗仁,就對不住校長蔣介石。畢竟蔣介石對自己一直都是刻意栽培,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拒絕了李宗仁。但到了2月,李宗仁卻發布正式命令由張發奎出任陸軍總司令,關麟徵的陸軍總司令只不過是紙面上當了個把月而已。
想到之前在解放戰爭中也是由於派系矛盾,他坐了幾年的冷板凳,不由心灰意冷。而跟隨國民黨到臺灣,要知道此刻在臺灣主政的正是他的老冤家陳誠,不僅早在11師時候就和陳誠不合,抗戰時期為了54軍軍長的人選,他還當面譏諷過陳誠:「鈞座是即將掌握全國事的領袖人物,不應該再封閉在土木系小圈子裡,一個軍長的職務都不肯放手,這不是幹大事業應有的心胸啊!」把陳誠氣得胃潰瘍發作,後來雖經杜聿明調解,但關係一直是水火不容。所以最後他帶著家人定居香港,在新界偏僻的牛潭美鄉村,種瓜果蔬菜耕讀度日,真正的解甲歸田。
對於這位在抗戰中威名赫赫的虎將,大陸、臺灣和香港的第三方勢力都一直在爭取他出山,但關麟徵在香港,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性的集會和社會活動,不會見新聞記者,不在報刊上發表任何言論。平日裡就以讀書寫字為樂趣,他的書法造詣頗深,草書曾在香港大會堂的展出。
直到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他才打破這一慣例去臺灣奔喪。當他來臺的消息傳開,上百位老戰友和黃埔師生都到機場迎接。特別是和他長期出生入死的52軍老戰友黃杰,兩人想見之後不禁相擁而泣。蔣經國也很希望關麟徵能留在臺灣,但關麟徵還是回到香港。
1980年7月30日凌晨1點多鐘,一位病危的老人被送進香港伊利莎白醫院,醫生護士在搶救過程中發現他胸前傷痕累累,極為驚訝,家人告訴醫護人員這是老人在抗戰中負的傷,這位老人就是關麟徵。8月1日,關麟徵在香港去世,享年74歲。
他去世後,他的黃埔同期同隊同學,而且還曾是同桌的徐向前元帥向他的家屬發去了唁電:「噩耗傳來,至為悲痛,黃埔同窗,懷念不已,特此致唁,諸希節哀。」(遲傑)
本文系網易原創稿件,版權屬網易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下載使用時須註明稿件來源:網易,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