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最大規模白刃戰,曾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擊斃日軍7千人

2020-12-02 歷史參謀長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右上角關注,便於接收到小編每天編輯的文章,每天都有分享,完全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1943年,日軍為了速戰速決,完成三個月佔領中國的目的,展開了鄂西會戰。

為了確保鄂西會戰的勝利,日軍調動了7個師團,兩個野戰炮兵聯隊,外加航空隊,一共10萬兵力,妄想在長江沿線消滅中國守軍,直逼陪都重慶。

附近的石牌村就成了日軍的攔路虎,長江因為石排的阻攔在這裡突然右拐110度,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防禦屏障,可以很好地據守長江沿線,阻攔日軍的進攻。

國民黨軍中有「二胡」,一個指的是胡宗南,另一個指的就是胡璉,號稱「不敗將軍」,為了打好石牌保衛戰,就像當年諸葛亮一樣立下了軍令狀,不成功便成仁,與石牌共存亡。這種英雄壯舉,不知道當年蔣介石感動沒有,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不過後來蔣介石為表彰他死守石牌要塞有功,特地頒給了他一枚青天白日勳章,暫且不表。

1943年5月28日,石牌保衛戰打響。

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極其落後,彈藥也不足,相反日軍卻空軍和大炮狂轟濫炸,前線陣地中國軍隊損失巨大,不過他們為了民族大義,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不停地向前衝,倒下了又爬起來,後面的繼續往前衝,日軍也被中國軍隊的頑強意志所震驚到了,簡直不敢相信,這好像不是南京保衛戰中的國民黨軍隊,為什麼這支軍隊如此的強悍和不怕死呢?

沒過多久,兩支軍隊就交織在了一起,雙方爆發了大規模的白刃戰,刺刀上膛,大刀在手,喊殺聲震天動地,連續持續了三個多小時,在這三個多小時裡完全就聽不到了槍聲,此戰結束,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7000餘人,佔鄂西會戰中日軍傷亡人數三成以上,徹底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和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役粉碎了日軍進攻重慶的計劃,重振了中國軍民的信心,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感謝您的閱讀,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便於您每天接受到最新文章,天天有分享,請放心關注,再次感謝您發財的金手指。

相關焦點

  • 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戰憶:太行山上 日軍「名將之花」凋謝處
    從北京坐汽車出發向西南行駛約兩個半小時,就會到達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炎炎夏日,這座在太行山腳下的小城卻涼爽宜人。傍晚後,街道上行人悠閒地散步。只是市中心公園內的王二小雕塑提醒著人們,70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一段讓人刻骨銘心的艱難歲月。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李聖言生前同戰友聊天12月1日下午,曾在抗戰中成為日偽軍「噩夢」的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走過人生的第103個歲月後,在成都安詳離世。「今後再沒有人可以那樣慷鏘有力地講抗戰故事了。」生前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李聖言曾說,他從不後悔當兵打鬼子,也很欣慰在晚年時,還有很多年輕一輩願意聽他講他和兄弟們一起打鬼子的事跡,「我們沒有被忘記。」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即使內部長期不和,他們還是能夠四處發動侵略戰爭,日軍之所以能夠在亞洲地區橫行霸道這麼久,他獨樹一幟的「師團」編制起著很大的作用。也就是1937年7月7日,日本惡意挑起盧溝橋事變,這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這個階段中,就能看出中日在集結兵力方面的差距。那個時候的中國陸軍,共計有40個番號的集團軍加入了這場戰鬥。
  • 抗戰中,一日本兵用機槍掃射戰友,日軍:連升2級,懸賞一萬捉拿
    人生在世,難免會犯上幾個錯誤,但只要及時醒悟,將功補過,仍不失為一個有擔當的人,一般來說,在戰爭中沒有對錯,只是各為其主罷了,可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發動的侵華戰爭,卻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這不僅是日本軍國主義野心膨脹的結果,也是一個不可饒恕的大錯。
  • 抗戰時,為何發現這種動物,寧可停火也要先擊斃?血的教訓不能忘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它,當年日本從我國學會了「飛鴿傳書」這一招,在抗戰時期拿來傳遞情報,使我軍損失慘重,針對這個情況,我方規定,打仗時若發現鴿子,必須第一時間擊斃,寧可先不管敵人。
  • 日本侵華被擊斃的軍銜最高的將領是誰?正是南京大屠殺元兇之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奮起抵抗,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擊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整整八年的時間,如果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就是整整十四年的抗戰。
  • 抗戰時,為何發現這種動物,寧先停火也要擊斃它?血的教訓不可忘
    而在抗戰時期,鴿子就有了另一種用途,愛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見過這一幕——兩位相愛之人相隔千裡對於清廷來說不起眼不重要的鴿子,居然成為了往後戰爭中最大的安全隱患。1931年,20年間日本從德國等國家購入的鴿子數量已高達萬隻,並對這些鴿子進行了軍事訓練。當時日本軍營附近出現大量的鴿子,百姓們還不以為然,以為這些鴿子是日本軍隊的食用鴿子。
  • 武林高手大刀砍殺日軍,1人14個,1人7個,犧牲後日軍厚葬立碑
    序言1933年3月,109旅旅長的趙登禹親自組織大刀隊夜襲喜峰口日軍。黑夜刀光閃閃,鬼子鬼哭連連,數百名日軍魂斷大刀之下。29軍從此聲名大振,著名的抗戰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因此譜寫廣泛傳唱。夜襲喜峰口戰役大刀,誰都沒想到,作為冷兵器時代防身裝備,居然在熱兵器時代產生巨大的作用。
  • 揭秘日軍拼刺刀有多牛?少林武僧被鬼子一刀震麻虎口!
    在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制服一個日本兵需要三個士兵才行,這是楊成武司令員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不禁會發出疑問,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懸殊的差距呢?首先,日軍裝備好。和拿著刀槍棍棒上戰場的中國士兵比,日本人的裝備算得上十分先進了,就拿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三八大蓋來說吧,和我軍進行貼身戰的時候明顯佔了上風,裝上刺刀的三八大蓋比我們中國士兵的步槍長了約有12釐米,日軍武器長度達到了一米八,在進行白刃戰的時候,雙方同時揮刀相向,日軍的刀也會比我方的刀先刺中目標,遠程武器缺失,近身肉搏不佔優勢,只能靠著大無畏的勇氣衝上去了。
  • 桂系軍隊抗戰最大的敗筆「桂柳會戰」,廣西百姓撰聯嘲諷粵桂兩軍
    抗戰時期的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很憋屈,理論上該戰區的作戰地域為兩廣地區,也就是以粵軍和桂軍為主,然而桂系部隊其實只聽白崇禧的指揮,粵系的餘漢謀也不聽招呼,後來乾脆獨立出去組建了第七戰區。所以1944年底,當日軍兵分兩路發起「桂柳會戰」時,這位北伐名將手中能夠掌握的部隊確實有限,最要命的還是成分太雜。
  • 愛國名將何基灃:打響抗戰第一槍,自感失土有責舉槍自殺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命令張學良採取不抵抗政策,日軍輕而易舉佔領東三省。然而慾壑難填,蔣介石的妥協助長了日寇的野心。1933年,日寇繼續南下,侵佔我長城沿線,奪取河北熱河兩省的交通咽喉喜峰口。日軍的狼子野心終於激怒了二十九軍的愛國將士們,軍長宋哲元向全軍發出「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誓言,發起長城抗戰。
  • 抗戰中我軍土法造地雷,摻入中藥居然有奇效,日寇大為頭疼
    文/雙尾貓十幾年前有部抗戰青春劇《戰火中的青春》,當時網評很好。這部電視劇出現過一樣利器——中藥地雷,令人大呼辣眼,不過這還真不是瞎編的,歷史上真有這種地雷。根據公開資料對這部電視劇的主要內容介紹是:講述了在特殊的年代,一群年輕人在戰火中成長為真正的革命戰士的故事。該劇將「青春」、「勵志」、「偶像」、「成長」 四個元素與主旋律抗戰題材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部電視劇的主演黃明飾演的是一個富家公子名叫章佩然,生性懦弱,嬌生慣養,嫌苦怕累。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為了這一天  中華兒女浴血奮戰  用無數革命烈士的生命換來了和平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100面鮮紅的戰旗整齊列陣  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75年後的今天  我們回首那些在抗戰硝煙中飄揚的戰旗
  • 青浦抗戰史永垂史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抗戰全面爆發。上海淪陷後,青浦成為敵佔區。但是具有光榮鬥爭傳統的青浦人民,前僕後繼,英勇戰鬥了整整八年,猶如一把鋼刀插在敵人的心臟裡,加速了日偽反動派的失敗與滅亡。最後,同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今天讓我們來回顧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以史為鑑,繼往開來。
  • 山東「三李」中,他結局最好,說:幸好當年被解放軍俘虜
    山東「三李」中,他結局最好,說:幸好當年被解放軍俘虜民國時期,在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中,有三位李姓山東籍名將,他們是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他們都是黃埔一期出身,職務都是兵團級,軍階又都是中將,因而被時人稱為山東「三李」。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三李」各率所部加入了抗擊日寇侵略的行列。
  • 歷史上的今天丨血戰武漢:82年前的這場會戰,對中國抗戰意味著什麼?
    由此,抗戰時期的22場會戰中規模最大的戰爭爆發了。百萬精兵血戰武漢武漢會戰還被稱為「東方的馬德裡保衛戰」,它是抗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會戰。中國軍隊先後投入14個集團軍(50餘個軍)約100萬人。日軍則投入第2軍(4個師團)約17萬人,第11軍(5個師團、1個支隊)約20萬人,總兵力接近40萬人。
  •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鐵血川軍的堅韌與無畏  《九條命》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湘南戰場中,由秦浩忠帶領的川軍一個連隊最後的九人,在彈盡糧絕之際,為保護當地百姓,掩護群眾撤退,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犧牲在異鄉的故事。  「當年川軍出川抗戰,捨生忘死,但沒有一部正面反映這 段歷史的影片。我們籌備電影的初衷就是為了銘記英勇無畏的鐵血川軍。」出品方代表喻貴說。
  • 抗日傳奇:讓「日軍大隊長氣得眼睛都變色」的麻雀戰
    當敵人縱隊踏進地雷區時,放哨的人就輕輕地撥動『開關』上的引線……」書中還記載了福爾曼了解的一位地雷戰英雄的事跡:「在晉察冀邊區,最著名的地雷能手是一個叫李勇的年輕人。李勇是華北地雷戰的天才,他只不過20來歲,但對地雷戰頗有經驗。去年冬天,日本進攻北嶽區,在3個月的掃蕩中,李勇指揮他的小隊擊斃和殺傷了364個日本鬼子和偽軍,破壞了5輛軍車。」
  • 日軍為什麼有「甲乙丙丁」,4種師團設置,實際上他們也不願
    我們在看各種資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日軍在軍隊建制上,是與歐美乃至當時中國有很大的不同的,日軍最大的部隊單位是師團,其次一次是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軍、師、旅、團、營、連,但如果對應的來看的話,日軍一個師團的兵力,實際上是相當於當時我軍一個軍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