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尾貓
十幾年前有部抗戰青春劇《戰火中的青春》,當時網評很好。這部電視劇出現過一樣利器——中藥地雷,令人大呼辣眼,不過這還真不是瞎編的,歷史上真有這種地雷。
根據公開資料對這部電視劇的主要內容介紹是:講述了在特殊的年代,一群年輕人在戰火中成長為真正的革命戰士的故事。該劇將「青春」、「勵志」、「偶像」、「成長」 四個元素與主旋律抗戰題材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部電視劇的主演黃明飾演的是一個富家公子名叫章佩然,生性懦弱,嬌生慣養,嫌苦怕累。但是因為因為抗日熱情參加八路軍最終在在戰爭的歷練中一步步成長,從一個一開始經常犯錯甚至連槍都拿不穩的人最終變成了一個戰鬥英雄的故事。雖然章佩然一開始戰鬥力太低,但是因為受過教育學過醫所以在劇中針對根據地的土地雷威力太小,然後弄出了中藥地雷。讓進村掃蕩的鬼子叫苦不堪。
劇中的表現合理嗎?在許多影視劇中人一旦踩到地雷基本上會被被炸上天,過去有部老電影《地雷戰》就有這樣的體現。
現在的一些抗戰劇裡也有日軍士兵被地雷炸上天的鏡頭,許多觀眾覺得很正常而且也震撼。但是實際如何呢?
這裡不得不說下地雷戰,地雷戰是抗日戰爭中各地區民兵的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與地道戰麻雀戰齊名。根據可考證資料顯示:「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1942年12月28日,作者署名劉丁,書名叫《地雷課本》」。
全書共分十課,書中第一課《總說地雷》主要概述了當時太南地區的地雷戰概況,由此我麼可以知道,太南地區比較早的開始應用地雷。至1941年,已經形成戰術並在其他根據地推廣。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地雷戰的地雷主要是民兵使用,我們來看看民兵當時使用的地雷。
民兵使用的地雷按照裝藥分為兩種,一種裝填黃色炸藥,黃色炸藥就是三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TNT)為白色或黃色針狀結晶,無臭,有吸溼性。早期黃色炸藥不穩定後來被諾貝爾改良之後才變得安全可靠。黃色炸藥威力很大把人炸上天沒問題。但是這種炸藥生產複雜而且相關原料經常被封鎖。外加這些裝黃色炸藥的地雷主要是兵工廠產的,每個村的民兵只有幾個,十分難得。所以這種大威力的沒法隨便用。而且不少村莊遠離城市又不富裕,也很難弄到大威力炸藥。
另一種是黑色藥地雷,黑火藥配發大家都了解,一硝二磺三木炭。但是黑火藥威力相比黃色炸藥來說太小。要想威力大就得多裝藥,歷史上太平軍就用黑火藥炸塌過南京城牆,但是那是一次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那麼搞,所以那種大鐵西瓜必然成本高,而且大號的鐵容器也不好找,還容易被日軍發現,所以用的也不多。最常見的是裝黑火藥的地雷被稱為「鐵西瓜」,不少民兵用的就是這種,因為體積小裝藥少原本沒有多大的殺傷力,主要是摻混雜了石頭和金屬碎片,爆炸時依靠這些東西飛濺出去殺傷敵人,除非破片能擊中要害所以大多是把人炸的一身黑然後帶些皮外傷。從下圖來看這是膠東民兵製作地雷,底下那個炒鍋就是炒制黑火藥的,大多地雷也就和大蘋果那麼大,像西瓜那麼大的只有一個,膠東還算條件不錯的地方。
一般鬼子進村掃蕩很少有特別大的規模,基本上也就一個小隊有的甚至一個小隊都不到,所以大威力的地雷不能亂用。此外日軍經常讓偽軍打頭陣,反正日軍眼裡偽軍不算人而且受點外傷也無所謂。
當時河北有個叫孫光瑞的戰士,從小喜歡讀書。他讀過《武經總要》,當時的火藥裡面就有加毒性中藥的習慣,比如書中記載的毒火球。
所以一開始主要加的是砒霜,巴豆還有狼毒。這些藥材當時管制得不是很厲害,可以很方便地弄到。
往地雷裡加砒霜能夠讓日兵瞬間中毒,頭暈呼吸不暢;巴豆則讓日兵渾身無力,戰鬥力下降;狼毒更狠,如果日兵恰好完全命中添加有狼毒的地雷,生少死多。
而且當時配方比列不固定,如何解毒也是個問題。電視劇裡男主章佩然就把他的上級炸傷結果傷口潰爛口吐白沫差點犧牲。
雖然後來這些藥物不好弄了,但是受此影響根據地的民兵開始往土地雷中放上各種毒草,只要有毒性就放裡面,有的甚至放入糞便(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以前的大部分土地雷主要延遲日偽軍進村掃蕩,為群眾撤離拖延時間。但是這種武器出現,使得日軍每次掃蕩都吃盡了苦頭,中了地雷後雖然還是一身黑看不出傷得多嚴重,但是很快全身就會潰爛,輕則截肢重則一命嗚呼,因為是什麼都放,所以日軍軍醫根本束手無策,後來河北的一帶的八路軍民兵都紛紛效仿,有什麼就放什麼,導致掃蕩的日偽軍經常非戰鬥減員。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落後,軍工製造更弱。各個抗日根據地條件也不一樣,所以只能依據有限的條件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這部電視劇中缺吃少穿,軍服打補丁倒是其次,更嚴重的是缺彈藥。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尚且節約彈藥該省一點是一點何況民兵。雖然民兵沒法像正規軍那樣炸死日軍將官炸毀日軍坦克。但是拖延敵人進攻轉移群眾,儘可能地遏制敵人獲取當地物資也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比如日本士兵桑島節郎《華北戰記》曾記錄這樣一件事:因為九名士兵被地雷炸傷,最後護送傷員用了兩個小隊行軍耽誤了三個小時。而這三個小時足夠轉移大量人員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