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我軍土法造地雷,摻入中藥居然有奇效,日寇大為頭疼

2020-12-06 票非人的有歷史

文/雙尾貓

十幾年前有部抗戰青春劇《戰火中的青春》,當時網評很好。這部電視劇出現過一樣利器——中藥地雷,令人大呼辣眼,不過這還真不是瞎編的,歷史上真有這種地雷。

根據公開資料對這部電視劇的主要內容介紹是:講述了在特殊的年代,一群年輕人在戰火中成長為真正的革命戰士的故事。該劇將「青春」、「勵志」、「偶像」、「成長」 四個元素與主旋律抗戰題材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部電視劇的主演黃明飾演的是一個富家公子名叫章佩然,生性懦弱,嬌生慣養,嫌苦怕累。但是因為因為抗日熱情參加八路軍最終在在戰爭的歷練中一步步成長,從一個一開始經常犯錯甚至連槍都拿不穩的人最終變成了一個戰鬥英雄的故事。雖然章佩然一開始戰鬥力太低,但是因為受過教育學過醫所以在劇中針對根據地的土地雷威力太小,然後弄出了中藥地雷。讓進村掃蕩的鬼子叫苦不堪。

劇中的表現合理嗎?在許多影視劇中人一旦踩到地雷基本上會被被炸上天,過去有部老電影《地雷戰》就有這樣的體現。

現在的一些抗戰劇裡也有日軍士兵被地雷炸上天的鏡頭,許多觀眾覺得很正常而且也震撼。但是實際如何呢?

這裡不得不說下地雷戰,地雷戰是抗日戰爭中各地區民兵的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與地道戰麻雀戰齊名。根據可考證資料顯示:「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1942年12月28日,作者署名劉丁,書名叫《地雷課本》」。

全書共分十課,書中第一課《總說地雷》主要概述了當時太南地區的地雷戰概況,由此我麼可以知道,太南地區比較早的開始應用地雷。至1941年,已經形成戰術並在其他根據地推廣。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地雷戰的地雷主要是民兵使用,我們來看看民兵當時使用的地雷。

民兵使用的地雷按照裝藥分為兩種,一種裝填黃色炸藥,黃色炸藥就是三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TNT)為白色或黃色針狀結晶,無臭,有吸溼性。早期黃色炸藥不穩定後來被諾貝爾改良之後才變得安全可靠。黃色炸藥威力很大把人炸上天沒問題。但是這種炸藥生產複雜而且相關原料經常被封鎖。外加這些裝黃色炸藥的地雷主要是兵工廠產的,每個村的民兵只有幾個,十分難得。所以這種大威力的沒法隨便用。而且不少村莊遠離城市又不富裕,也很難弄到大威力炸藥。

另一種是黑色藥地雷,黑火藥配發大家都了解,一硝二磺三木炭。但是黑火藥威力相比黃色炸藥來說太小。要想威力大就得多裝藥,歷史上太平軍就用黑火藥炸塌過南京城牆,但是那是一次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那麼搞,所以那種大鐵西瓜必然成本高,而且大號的鐵容器也不好找,還容易被日軍發現,所以用的也不多。最常見的是裝黑火藥的地雷被稱為「鐵西瓜」,不少民兵用的就是這種,因為體積小裝藥少原本沒有多大的殺傷力,主要是摻混雜了石頭和金屬碎片,爆炸時依靠這些東西飛濺出去殺傷敵人,除非破片能擊中要害所以大多是把人炸的一身黑然後帶些皮外傷。從下圖來看這是膠東民兵製作地雷,底下那個炒鍋就是炒制黑火藥的,大多地雷也就和大蘋果那麼大,像西瓜那麼大的只有一個,膠東還算條件不錯的地方。

一般鬼子進村掃蕩很少有特別大的規模,基本上也就一個小隊有的甚至一個小隊都不到,所以大威力的地雷不能亂用。此外日軍經常讓偽軍打頭陣,反正日軍眼裡偽軍不算人而且受點外傷也無所謂。

當時河北有個叫孫光瑞的戰士,從小喜歡讀書。他讀過《武經總要》,當時的火藥裡面就有加毒性中藥的習慣,比如書中記載的毒火球。

所以一開始主要加的是砒霜,巴豆還有狼毒。這些藥材當時管制得不是很厲害,可以很方便地弄到。

往地雷裡加砒霜能夠讓日兵瞬間中毒,頭暈呼吸不暢;巴豆則讓日兵渾身無力,戰鬥力下降;狼毒更狠,如果日兵恰好完全命中添加有狼毒的地雷,生少死多。

而且當時配方比列不固定,如何解毒也是個問題。電視劇裡男主章佩然就把他的上級炸傷結果傷口潰爛口吐白沫差點犧牲。

雖然後來這些藥物不好弄了,但是受此影響根據地的民兵開始往土地雷中放上各種毒草,只要有毒性就放裡面,有的甚至放入糞便(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

以前的大部分土地雷主要延遲日偽軍進村掃蕩,為群眾撤離拖延時間。但是這種武器出現,使得日軍每次掃蕩都吃盡了苦頭,中了地雷後雖然還是一身黑看不出傷得多嚴重,但是很快全身就會潰爛,輕則截肢重則一命嗚呼,因為是什麼都放,所以日軍軍醫根本束手無策,後來河北的一帶的八路軍民兵都紛紛效仿,有什麼就放什麼,導致掃蕩的日偽軍經常非戰鬥減員。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落後,軍工製造更弱。各個抗日根據地條件也不一樣,所以只能依據有限的條件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這部電視劇中缺吃少穿,軍服打補丁倒是其次,更嚴重的是缺彈藥。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尚且節約彈藥該省一點是一點何況民兵。雖然民兵沒法像正規軍那樣炸死日軍將官炸毀日軍坦克。但是拖延敵人進攻轉移群眾,儘可能地遏制敵人獲取當地物資也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比如日本士兵桑島節郎《華北戰記》曾記錄這樣一件事:因為九名士兵被地雷炸傷,最後護送傷員用了兩個小隊行軍耽誤了三個小時。而這三個小時足夠轉移大量人員物資。

相關焦點

  • 地雷戰:「鐵西瓜」遍地開花 炸得日寇心驚膽戰
    日軍在寫「注意地雷」的標識(我軍繳獲照片)。  趙疃是膠東的一個普通村莊,因為地雷戰,它成了一個世界軍事史上神秘的戰場。膾炙人口的影片《地雷戰》,其故事原型就在這裡。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山西、河北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遊擊隊、民兵和人民群眾,創造性地運用地雷開展伏擊戰、破交戰,使「鐵西瓜」遍地開花,炸得日寇心驚膽戰,談雷色變。  最初的地雷是兵工廠造的,後來因為敵人封鎖嚴酷,民兵們就自己造。開始用的是鐵雷,到1945年春天,沒有那麼多鐵,就開始造石雷。把石頭鑿空,中間填上炸藥,一個雷有35斤重。
  • 這是我軍最不願見到的動物,寧願不殺日寇,也得先殺它
    這是我軍最不願見到的動物,寧願不殺日寇,也得先殺它!  這是我軍最不願見到的動物,寧願不殺日寇,也得先殺它!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我國是受到侵略的國家,那個時候萬惡的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決議,迅速攻下朝鮮半島之後,開始向我國的東北動手,在蔣介石不抵抗的「戰略」下,東北迅速淪陷,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如虎添翼,擁有了大量的資源與便利。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據中國政府在抗戰勝利後按照當時行政區划進行的粗略統計,抗戰時期受災範圍為467縣市,後來經學者的不斷考訂整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孟國祥先生的《大劫難——日軍侵華對中國文化的破壞》一書中指出受災範圍為918縣市,被日寇侵佔的大城市數量超過當時中國大城市總數的80%,而大量中國文物就分布在淪陷區。
  • 愛國名將何基灃:打響抗戰第一槍,自感失土有責舉槍自殺
    講述的是淮海戰役期間我軍潛伏在國民黨軍隊內部的中共地下黨員賀堅、嚴軍率部在賈汪起義,為我軍殲滅黃伯韜兵團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故事,影片播出後,影響很大,不少人根據這個影片認識了兩位愛國將軍,也就是賀堅、嚴軍的原型——何基灃和張克俠將軍。張克俠將軍一生事跡主要體現在這次賈汪起義,何基灃將軍則不然,早在抗戰初期,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譽滿中國的抗戰名將了。
  • 《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揭曉 抗戰老兵作品獲獎引關注
    參加《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活動的抗戰老兵。  吳隆重 攝 人民網福州11月17日電 (吳隆重)歷時四個月的《兩岸抗戰老兵的故事》徵文評選結果16日在福州揭曉,一些抗戰老兵親自撰寫的作品獲獎並引起關注,其中臺灣老兵劉止戈的《平凡的一生不凡的願望——止於幹戈兩岸和平》獲得特等獎,四川老兵李聖言的《讓日本鬼子懼怕的「小蠻子隊長」》獲得一等獎。
  • 抗戰時我軍大多都是四川小矮馬,日軍那麼多「東洋大馬」咋來的?
    眾所周知,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對我國犯下的罪行可謂罄竹難書。而他們除了全副武裝的人員作戰外,還利用了不少動物對我軍進行騷擾。譬如早年抗戰還未打響前,日本軍方為了傳遞情報,特意從我國進口了一批信鴿。
  • 蕭勁光申明我軍自衛原則,閻錫山想改動,毛澤東:一個字也不能改
    抗戰初期,你閻錫山同我們合作得不錯嘛,為什麼現在又跟著蔣介石的指揮棒轉,同我們過不去呢?要當面警告他,我們共產黨以團結抗日為本,但也不是好惹的。我在信中寫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就是我們的原則,請他三思而後行。」蕭勁光和王若飛受命前往秋林,簡單應酬幾句後,便把毛澤東的親筆信遞給閻錫山。
  • 釣魚須小心 《抗戰》巨龍逐日海島之迷
    在體驗《抗戰OL》有趣的釣魚生活技能時,別忘了欣賞釣魚島上美麗的海島風情。《抗戰》新資料片「巨龍逐日」全新推出新地圖釣魚島,數萬戰士即將展開搶灘登陸,參與保釣計劃。 甲午戰爭血未乾,黃海海戰的慘烈記憶永遠銘刻在國人的心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愛國精神的召喚下,中華志士多次登島或試圖登上釣魚島以具體行動宣示主權,稱為「保釣運動」。而今,抗戰玩家們強行登陸釣魚島,又將碰到什麼危險呢?
  • 兩個中藥偏方治療凍瘡有奇效
    民間兩個中藥偏方治療凍瘡有奇效,如下:  凍瘡膏  【組成】肉桂、紫草、熟地各15克,木香身3克,黃柏30克,炒蒼朮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用適量凡士林調成軟膏。塗敷患處。  【功效】散寒止痛,活血生肌,祛溼收口。  【主治】凍瘡。
  • 建軍節,老照片、老物件回望冀東大地抗戰烽煙
    在這個日子裡,我們一起回望抗戰烽煙四起的年月,不忘歷史,致敬軍人。當年,正是他們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尊嚴。有冀東八路軍抗戰攝影第一人之稱的雷燁烈士拍攝的照片《冀東是我們的》。冀東,曾經作為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域,來源於解放前的河北省冀東道公署。
  • 美國記者鏡頭下的真實抗戰,一個步兵班六種步槍,打臉抗日神劇
    最近有關抗戰影視劇的話題一度熱門起來,起因是一部新上映的電視劇《雷霆戰將》,其中許多不合理的情節遭到了觀眾的瘋狂吐槽。在電視劇中,我們的隊伍裝備精良,打擊日寇輕而易舉,讓人們感覺抗日戰爭打的實在太容易了。這種抗日神劇是嚴重違背史實的,是對抗日戰爭這段光輝歷史的褻瀆。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在此期間,除了幾部典型的抗日戰爭中真實事件改變的故事片,隸屬於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名下的中國電影製片廠還拍攝了一大批抗戰題材的紀錄片和少量動畫片。而荷蘭著名導演伊文斯來華拍攝的《四萬萬中國人民》和美國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來華拍攝的《中國的抗戰》則意味著中國的抗戰電影已經開始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電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 破敵於無形之中 《抗戰》武工隊傳奇
    在抗戰時期,湧現過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與傳奇隊伍,其中敵後武工隊就是真實存在的,也被改編為多種影視作品,作為紅色影像也深深的影響了一代人。中國第一抗日網遊《抗戰》中,將敵後武工隊的傳奇延續到了遊戲中來,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也能見識和體驗到武工隊的傳奇。
  • 趙延年的抗戰記憶:日本戰俘用漢字在畫上寫下名字
    浙江美術館正在舉行「血肉長城——浙江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美術作品展」,這個展期至8月21日的展覽,展出了浙江畫家創作的上百幅抗戰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取材於真實的抗戰故事。今天,我們講述的是著名版畫大師趙延年1942年赴長沙戰地的速寫稿的故事。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為了這一天  中華兒女浴血奮戰  用無數革命烈士的生命換來了和平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100面鮮紅的戰旗整齊列陣  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75年後的今天  我們回首那些在抗戰硝煙中飄揚的戰旗
  • 一位抗戰老兵,為何堅持為一日本兵掃墓61年?真實原因讓人感動敬佩
    當然,這是中國普通百姓對日本兵的仁慈,可是抗戰士兵個個手裡拿著槍,背上背著的鬼頭刀,無不想將小日本鬼子給迅速結果了,哪裡還會跟日本兵講什麼仁慈,要不是我軍有紀律必須要善待俘虜,
  • 抗戰老兵堪比關公,曾經不用麻藥取彈片,疼的幾次暈厥
    三國演義中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讓人欽佩不已,割開皮肉,用尖刀插入骨縫,那種疼痛感,不是常人難以忍受的。所以,如今人們多用刮骨療毒來比喻那些意志無比堅定之人。鄭維幫就是這樣一位毅力堅定的抗戰老兵。1937年,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這座美麗的山城就這樣成了戰時的陪都。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中國」;漫畫家揭露了日寇的醜惡嘴臉——「這就是殺害東亞和平的劊子手」;國畫家勾勒了民族命運的憂思和覺醒的民族精神——悲鴻奔馬,同仇敵愾;油畫家為國難寫真——吹響藝術救國的「七七的號角」;雕塑家在中華大地上矗立起第一座抗戰紀念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戰美術展覽開到了街頭巷尾,義賣募捐在國內外開展,抗戰美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術在抗戰宣傳中成為先鋒力量。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